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学霸康熙到底错过了什么?

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学霸康熙到底错过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10 更新时间:2024/2/11 22:45:25

康熙是个好皇帝,更是个好学生,汲取西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但他也是个爱吃独食的皇帝,学到的科学知识都装在自己的脑子里,或者顶多在皇族内部朋友圈分享转发一下,并没有群发给专制下的天朝子民。西方科学,俨然成了康熙在臣民前得瑟的一个手段。在逞能的道路上,康熙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明末清初,外国传教士陆续进入中国。到康熙在位时,中国已经有意大利、日耳曼、法兰西等多达11个国籍的外国传教士。传教士的目的只有一个,传教!传教就需要洗脑。外国人也深知“擒贼先擒”的中国古训,于是,洗脑就先从康熙下手。

网络配图

为了讨好康熙,传教士一边将欧洲带来的各种新鲜玩具——科学仪器送给康熙,一边给康熙不断“戴高帽”。这个说他是“千古一帝”,那个说他是“万古明君”。康熙一边陶醉于传教士的赞美,一边痴迷于西洋的科学工具。

康熙本来是读着四书五经长大的,阅遍中国各种传统文化典籍。偶然遇到西方自然科学,甚是惊喜。惊的是,天朝上国的外面竟然还有这样神奇的学问;喜的是,这些新鲜的东西我康熙居然都接触到了。这就犹如长期面对宫中三千佳丽,突然出现一个高鼻梁、蓝眼睛的异邦金发美女,康熙的口水流了一地。

康熙最喜欢数学,包括几何、代数,尤其喜欢摆弄各种测量工具,如半圆仪、圆规、几何多面体模型,还有世界最先进的盘式手摇计算机。据法国传教士白晋回忆,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康熙把业余时间全部放在学习数学上。各种数学定理公式口诀烂熟于胸,数学仪器的应用也熟练自如。

每天的几何绘图是康熙最爱,什么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锥、圆柱等等。白天学西方几何,晚上思考中国哲学,偶尔还会发出“人生几何”的感叹。

网络配图

康熙对天文学与测量学也非常痴迷,尤其是见到各种各样的测量仪器,简直和小孩见到玩具差不多。康熙为此收藏了很多测量仪器,不仅有传教士进贡的纯西方仪器,还有他谕令造办处制造的中西合璧的测量仪器。在制造测量仪器方面,康熙给出了很多科学的指导意见,堪称专家。

1673年,耶稣会士南怀仁奉康熙之命,建造了六座大型天文仪器,至今仍陈列在北京建国门古观象台上,基本保存完好。

坐 在院子里观测日月星辰、气象变化也是康熙的一项日常工作。太阳照射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月亮的圆缺变化,刮风下雨的规律,甚至包括罕见的日食、月食等,他对 此都有浓厚兴趣。他亲自实验,如在院子里插旗子,观测风向变化,还经常向大臣们炫耀,如计算出正午的日影,让大臣们等候验证。大臣的欢呼赞美让皇帝的虚荣 心得到极大满足。

不仅如此,康熙还经常出外实地科考。太监们可就受罪了,各种笨重的测量仪器经常要车拉人扛。他巡视江南,遇到河湖,就会兴起,用水平仪测试水位;遇到山川,就要测量山地距离。学霸康熙为后世留下了上千件精美科学仪器,如今大多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

然而,如此爱学习的康熙,却没有推动大清成为学习大国。到底是康熙的个人原因还是有外在原因?依笔者推测,康熙的个人原因居多。

一方面是维稳需要,维护并巩固爱新觉罗氏的统治,尤其是皇权的神圣光环不能有半点褪色。而当时西方科学知识的普及与基督教的传播是并行的。基督教的神权威胁皇权,科学知识又是开民智的重要手段,两者皆不利于大清国继续开展愚民统治。所以西方传教士在康熙年间的传教并不顺利,到雍正时期,干脆被全部驱逐出境。

网络配图

另一方面,康熙也认为,百姓素质低,暂时无法适应西方工业文明。如有传教士欲出版人体解剖学书籍,康熙下令阻止,说:“此乃特异之书,不可与普通文籍等量观之,亦不可任一般不学无术之辈滥读此书。”

还有一点,就是康熙自大无知、天朝上国的心理优越感作祟。他心想,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拥有坚船利炮的荷兰人照样被打得屁滚尿流。康熙虽然尊敬西方自然科学,但仍认为不过是“奇技淫巧”。如此一来,众乐乐还不如独乐乐,“什么推广不推广的,我自己乐呵乐呵就得了”。

康熙时期的大清,国运日隆,皇帝本人也堪称勤劳好学。可作为一国之君,康熙拒绝大清与西方工业文明握手,又限制子民进行科学探索,用专制大国牺牲学习大国,以致失去成为近代大国的重要战略机遇。在这一点上,康熙大帝也只算是个“康师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关羽是如何走上神坛被尊为武圣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提到关羽,人们脑海便会浮现他那赤面长髯、凤目蚕眉、身披金甲、威风凛凛的形象。明清以来,随着关庙升格为武庙,关羽也成为武圣,与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 的文庙相提并论,分享文武二圣的至上殊荣。殊不知,关羽之所以成圣,乃封建帝王出于笼络人心,维护皇权统治而刻意树立的一个道德楷模。历史上的关羽并非是武功盖世的

  • 历史上的周瑜真的是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周瑜是一个嫉妒心极强,机关算尽,最后被诸葛亮气死的人物。然而,许多史料表明,周瑜其实是一个气度很大的人。因此,不少史学家认为“三气周瑜”并不是真实的历史。网络配图《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片段,“三气周瑜”就是其中的一个:“一气”:赤壁大战第二年,周瑜去夺取荆州,被诸葛

  • 揭秘:吴三桂与康熙的隔阂怎么产生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1644年清朝入关北京后,为了方便管理西南蛮夷之地,清廷后封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四个汉人为王,命他们驻守西南。当时的汉人四王,还真不是多么愿意在这些地方呆着。特别是定南王孔有德,本来就是北方人。广西平定后,他多次上疏哀求北归,说自己受不了南方烟瘴气候,成日“骨痛痰涌”的,希望朝廷能够照顾他

  • 皇帝换了12个他却一直是宰相 堪称宰相专业户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有句老话叫“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个现象在古代非常常见。很多新帝登基后都会对朝廷内部进行大换血,重要职位都会换人。能经历两位皇帝都担任要职的就比较少见了,可是有一个人一生竟然经历了十二位皇帝,而且每次都担任要职,在历史上非常罕见,这个人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冯道。网络配图出生在书香世家的冯道,自幼喜欢

  • 历史揭秘:清朝如何避免皇位之争?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翻开中国历史,皇位争夺绝对算得上是一部经典故事。为了安全确认继承人,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皇位继承方法。最常见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可还是避免不了同室操戈骨肉相杀。然而清朝却不一样。网络配图不同于其他朝代,清朝确立皇位继承的方法是“秘密立储制”,这是康熙首创,在雍正时正式确立,皇帝写下继承人的名字,比

  • 嘉庆为什么要宽大处理和珅而且没有株连九族?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嘉庆帝对和珅一案的处理结果是这样的:和珅本应照议凌迟处死,最起码也应拉到菜市口砍脑袋,但考虑到和珅曾任国家首辅大臣(政府首脑),所以,顾及国家的体面,决定赐和珅自尽,免家属连坐。网络配图根据《清仁宗实录》记载,几个月后,嘉庆帝解释宽大处置的理由时说:“犹念其在皇考前扶掖奔走微劳,不忍肆诸市朝。” 也

  • 揭秘明朝朱元璋为什么不传位给朱棣?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虽有规律,却从来不走寻常路,所以,历史总是会给后人留下诸多谈资。有些命题,谈论了几百年,还是津津有味。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大明朝朱元璋为什么不传位给朱棣。网络配图历史是:朱元璋传位孙子朱允文,朱允文削蕃,叔叔朱棣不干了,起兵起跑了侄子,自己做皇帝,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不再多说。开始的时候朱

  • 明英宗朱祁镇:成为蒙古人的俘虏却感动了蒙古人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都看过由霍建华和刘诗诗主演的《女医明妃传》,对明朝那个时期的历史应该也有所了解。明英宗朱祁镇亲率大军征讨瓦剌,结果兵败土木堡,皇帝成了战俘。朱祁镇率50万精兵御驾亲征瓦剌为什么会失败呢?主要还是因为明英宗宠信不懂军事的太监王振,昏招频出,不断失去有利的进攻与防守时机,导致阵型大乱,给了蒙古骑兵突

  • 胤褆:《康熙王朝》里悲剧的皇子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陈道明版的《康熙王朝》虽然热播期已经过去,但回头细细品味,这部电视剧确实缔造了很多经典的艺术形象,比如“千古一帝”康熙、“大清第一才女”孝庄皇太后、“满蒙第一勇士”鳌拜、古今第一汉奸吴三桂和大才子伍次友、高级参谋周培公、官场“另类”姚启圣等等大大小小的人物,个个鲜活生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网络配

  • 明成祖朱棣:轮奸建文忠臣妻子 活剐三千宫女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是一个好皇帝同时也是一位暴君,说他是好皇帝因为是他派遣了郑和下西洋,为传播中华文明做出来卓越贡献。也是他修撰《永乐大典》,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使得许多失传的书籍得以保存并从中辑录出来。他还数度主动出击蒙古,打的边界是无比宁静和平,为中华文明的平稳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