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曲线入仕的姚广孝,他的野心有多大?

曲线入仕的姚广孝,他的野心有多大?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678 更新时间:2024/1/22 17:00:46

每当一提起姚广孝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在古代造反起家的阴谋家中,姚广孝的结局很不错,可以称得上是“安享晚年”。不过,在临死前的一个举动,也许体现出长期以来他的内心并不那么坦然:

据《明史》记载,公元1418年,84岁的姚广孝病重在床,朱棣亲自前去庆寿寺探望这位自己的头号功臣,并问他有什么心愿。姚广孝只提了一个要求:“释放被囚禁多年的僧人溥洽”。朱棣欣然同意,姚广孝“顿首谢,寻卒”,仿佛终于松了一口气,随之含笑九泉。

溥洽何许人也?相传据说他早就预知了建文帝逃亡海外之事,所以被明成祖朱棣囚禁、审问了十余年。

因此,姚广孝临终前提出的这个要求就显得意味深长了:也许他是在自我反省,或者是劝说朱棣放下执念与仇恨?个人感觉,前一种可能更大点。

以出家人的身份参与政治,而且是从事劝人造反的业务,姚广孝在中国历史上可算是独一份。之前唐代的李泌也曾以道士的身份替唐王朝出谋划策,甚至官居宰相,但人家从事的是诸如平叛、治国之类的促进和谐的工作;姚广孝身为本应“慈悲为怀、劝人向善”的僧人,却积极推动范藩王叛乱,颠覆了佛家在人们观念中的消极避世形象。

如果了解姚广孝早年的经历,就会发现这一点并不奇怪,以出家人的身份参与政治,更像是他早有预谋的,有点“曲线入仕”的概念。

姚广孝,祖籍开封,出生于长洲,据称出自医生世家。他在14岁的时候就出家为僧,法号道衍。其人非常好学,但他学习、涉猎的范围远远不限于佛教知识:既修道——“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同时还饱读诗书、甚至会创造诗词歌赋。

由此看来,姚广孝并不像一个超脱世外、无心俗务的出家人,反倒像一个心怀抱负、积极入世的寻常文人。而在嵩山寺的一次经历,更是从侧面暴露了姚广孝的野心。

史书记载,姚广孝前去嵩山寺游历时,曾经与当时著名的看相师袁珙有一面之缘。对方见到他的面相后大惊失色:“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

刘秉忠,河北邢台人士,蒙古国至元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早年他出家为僧,法名子聪,曾拜在虚照禅师门下研修佛法。但同时他广泛涉猎其他知识,号称“于书无所不读”,天文、地理、律历、占卜无所不精,对天下大事洞若观火。凭借渊博的知识,他后来被忽必烈引入幕府,逐渐成为蒙元政坛的著名政治家,在帮助元朝建立政治体制、规章制度等方面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甚至连元朝这个名称,也是基于他的主张、取自易经“大哉乾元”。

而袁珙“病虎、嗜杀”之类的字眼,对于一个僧人来说绝非褒义;但姚广孝听说后却“大喜”。这让人不得不怀疑,他压根就是按照刘秉忠的人生轨迹来刻意设计自己的仕途的。据称,他在激动之下甚至写诗表达内心的抱负:“岸帻风流闪电眸,相形何似相心优?凌烟阁上丹青里,未必人人尽虎头。”

凌烟阁,显然是立志于出将入相、建功立业。

姚广孝选择以这种非常规的模式进入仕途,应当是经过了审慎的考虑。自从王安石推行经义取士以来,科举制度的积极性越来越少、消极性却越来越多。到了明初,这一人才选举方式对读书人的思想限制越来越严苛,八股文模式已初露端倪,并不是适合所有人。同时,即使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想要在等级森严、利益关系盘根错节的官僚体系中崭露头角,无异于大海捞针,成功率并不高。

相反,对于姚广孝这种思维活跃、野心勃勃的非主流文人而言,通过出家人的身份“曲线救国”,反倒难度更低。在当时,有一种入仕途径名为“诏通儒书僧试礼部”,也就是皇帝发布诏书,邀请知识渊博的僧人、学者前来礼部参加考试,通过就能当官。实际上这种考试几乎等同于走过场,能够参与其中的,实际上就是被朝廷内定为“大师”的著名人物。

显然,对于姚广孝这种博学多才的人来说,先出名、再入仕,显然比苦哈哈的一级级考科举容易得多,也更吻合他的性格。毕竟他最擅长的是“帝王之术”,也就是搞权谋,而不是治国理政。

公元1375年(洪武八年),朱元璋“诏通儒书僧试礼部”,已经成为名人的姚广孝被召到南京,获得了当官的机会。但最终他却“不受官,赐僧服还”。

据其后的情况来看,姚广孝这次是故意试试水的:测试下自己的入仕路线是否有效。事实证明这条路对了,但是在南京当官,仕途极有可能波澜不惊,显然不符合他创造一番惊天动地事业的初衷,于是他故意辞官而归,借此反而能抬高身价、等待让自己更加满意的机会。

他在回程途中所作的《京口览古》证实了这一点:“谯栌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萧梁事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此诗深沉雄浑、霸气侧漏,同行的伙伴宗泐(lè)认为一个出家人不应该写出这样的诗,而姚广孝则一笑置之。据此,宗泐也了解这位同仁的志向所在。

姚广孝的机会很快来了。在马皇后去世后,本就尊崇佛教的朱元璋决心为每一个皇子都挑选一名僧人加以辅佐。当时的宗泐担任左善世(掌管天下佛教事务的僧人),顺势把立志建功立业的姚广孝推荐给皇室。

当时驻守北京的燕王朱棣与姚广孝相谈甚欢,便向父皇朱元璋要来了姚广孝。此后两人关系越来越密切,“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根据上千年史料中记载的政治斗争经验来看,这种可疑的行迹,大多不是商量什么好事。

随着朱元璋去世,即位的建文帝很快着手削藩。根据史料鸡记载来看,姚广孝仿佛对这一刻已经期待许久,比如他首先“密劝成祖举兵”;当朱棣顾忌民心所向时,他则口出大言:“臣知天道,何论民心。”如果不是后来朱棣侥幸成功了的话,姚广孝这番话可谓是纯粹的大忽悠。

从理论上来说,依据朱棣与朝廷的实力对比来看,他造反成功的几率搞不好只有1%。在最初的三年里,他不顾危险、亲自上阵,率领手下那些亡命之徒奋勇作战,但却“所克城邑,兵去旋复为朝廷守,仅据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毕竟他和朝廷具备的庞大实力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即使能取得某些战争的胜利,但对体格大、恢复能力强的建文帝而言,这如同隔靴搔痒,根本无法改变大局。

而且,屡屡冲锋在第一线的朱棣也多次遭受几乎灭顶之灾的危险,在这些时候,姚广孝总是在身边为其出谋划策、加油鼓劲。后来,朱棣趁虚而入、直捣京师,也正是源自姚广孝对局势的精准判断:“道衍语成祖: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

因此《明史》称: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不走寻常路的姚广孝,作为朱棣的招牌式谋臣,终于实现了自己创造一番惊天伟业的志向,虽然在传统道德观念中,这一事业并不怎么光彩。

凭借这一贡献,姚广孝享受了朱棣给予的无上礼遇:“复其姓,赐名广孝,赠祖父如其官。帝与语,呼少师而不名”,还多次让他还俗。

但对于这些冒着生命危险拼来的荣华富贵,姚广孝的反应却与当初野心家的形象判若两人。比如朱棣让他蓄发还俗,他坚决不干;赏给她的豪宅、美女,也是一律不受;他平日还是住在寺庙里,每当上朝时才穿戴朝服,下朝后成为一个僧人;而他回到家乡,也没有前呼后拥、衣锦还乡的做派,反而是“以所赐金帛散宗族乡人”。

成功前随时流露出的野心,成功后处处的刻意低调内敛,姚广孝为何呈现如此大的反差?原因也许有两方面。

其一,政治斗争的血腥超过了他的想象。

当初起兵前,姚广孝曾经恳请朱棣,在攻下南京后放方孝孺一条生路,理由是:如果忠心为国的方孝孺遭诛,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当时的朱棣对此一口答应。

但在南京被攻下后,信奉儒家学说、以忠君爱国作为立身之本的方孝孺坚决不屈从朱棣的淫威,誓死也不愿意侍奉这一位悍然篡权、以下犯上的乱臣贼子,暴怒的朱棣最终失去了冷静,恼羞成怒的他不仅违背了当初的诺言,甚至还对这位儒生施加了“诛十族”的残忍报复。

据称,当时共有873人被凌迟处死,并且还让方孝孺在一旁眼睁睁看着。然而目睹这一惨绝人寰的场面,方孝孺仍然慨然赴死,践行了自己对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信奉。

我们相信,同为饱读诗书的姚广孝,目睹这一场景必定百感交集,也许既羞愧于自己的一己之私,更敬佩方孝孺的铮铮铁骨。而最好的反省方式,莫过于远离“造反”带来的荣华富贵。

其二,明哲保身的客观需求。

无论是西汉初年的张良,还是初唐的尉迟敬德、中唐的李泌,这些功臣有个共同特点:要么功成名就后投身道家,要么从始至终展现自己对黄老之术的信奉。而最终他们也都得以善终。

其实这正是古代功臣们躲避“兔死狗烹”这一铁律的不二法门,只有体现出对功名的淡泊,才能从“功高震主”的危机中全身而退。我们可以翻翻史书,看看那些篡位成功的帝王身边,那些不知收敛的功臣有多少能够得以善终?

而姚广孝的僧人身份,无疑是他谋求退隐、远离政治漩涡中心的最好伪装。不然的话,他这种凭借煽动叛乱发达的阴谋家,不大可能有什么好下场。朱棣在诛杀方孝孺过程中的狠辣,对姚广孝也许深有触动。

即使如此,在笔者看来,姚广孝此人也很难被视为正面形象,建文帝本身并无过错,他身边的那些儒生虽然迂腐,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也称得上恪尽职守。我们更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朱棣创造了永乐盛世,但谁能预言朱元璋挑选的建文帝就是个无为之君?更可况,朱棣在位期间对封建集权的空前强化,长远来看并不是什么好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刘禅投降后,姜维是什么结局?为何会遭遇灭门之祸?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刘禅为什么支持姜维北伐,刘禅为什么不支持姜维,历史上刘禅为什么投降

    关于姜维的事迹你知道吗?下面跟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当刘禅站在城楼之上,举起白旗投降之时,姜维还在剑阁与钟会对峙呢!剑阁易守难攻,钟会打不进来,姜维也不主动出击,准备打消耗战,让钟会知难而退。忽然有一天,成都有信使来了,呈给姜维一封信,上面插着一根鸡毛。“咦,鸡毛信?”,姜维赶紧打开了信,信

  • 秦始皇,为何会被评为古代最伟大的君主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嬴政为什么是暴君,秦始皇最崇拜的人是谁,为什么说秦始皇是暴君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秦始皇的故事。谁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皇帝?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但秦皇,汉武,隋文帝,唐太宗绝对名列前茅,并且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会把票投给秦始皇。这是为什么呢?秦始皇这个人其实并不完美,功过参半。他的功劳有

  • 鲁智深为什么不听劝一定要去救史进?武松为何不理解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鲁智深成佛而武松不能,鲁智深救史进的结果,长老为什么要一再地维护鲁智深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水浒鲁智深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面对青州军马的进犯,鲁智深看到他手里的人马不能保住二龙山,因此才被迫加入梁山。可在梁山住了数月之后,鲁智深对梁山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他跟武松等人来梁山后,宋江没有像王伦对林冲、晁盖一样随时

  • 婉贵太妃陈氏,是怎样成为乾隆皇帝的嫔妃呢?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她是婉贵妃的历史原型,嘉庆时期的太妃,清朝太妃住在哪里

    大家好,说起婉贵太妃陈氏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去年夏天大火的那部清宫影视剧《如懿传》,相信很多人都已经看过了。其中有个名叫陈婉茵的角色大家应该都有些印象,她这一生似乎都没得到过乾隆皇帝的宠爱,但是却一直陪伴乾隆皇帝到最后。其实她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她的原型就是清高宗乾隆帝的婉贵妃陈氏。关于婉贵

  • 如果关羽没有兵败身死,他有成为蜀汉大将军的可能吗?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备听到关羽阵亡,关羽为什么打不过吕蒙,为了杀关羽都出动了哪些名将

    如果关羽没有因为丢掉荆州而兵败身死,他会成为蜀汉的大将军吗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击败了曹操,就此占据汉中,避免了益州的咽喉被曹操掌控。在此之后,刘备为了在法理上不逊于已经加九锡的曹操,他在汉中自立为汉中王,并开始分封有功的臣子。当时刘备封

  • 隆中对和踏上对有什么不一样?世人为何觉得诸葛亮战略眼光高?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隆中对简介,不一样的兽世白袷蓝衫,隆中对为什么失败

    诸葛亮的隆中对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说起诸葛亮的“隆中对”相比大家都知道,它为刘备做了长期战略规划,让实力非常弱的刘备能够最终成为三分天下的皇帝之一,可是鲁肃提出的“踏上对”要比诸葛亮早很多年,为什么世人皆知“隆中对”,并认为诸葛亮的战略目光要比鲁肃高呢?提出

  • 历史上刘备伐吴真的错误的吗?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备伐吴结果怎么样,历史上刘备伐吴真正原因,西晋伐吴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刘备伐吴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时,我们都知道刘备从一个织席贩履之辈一步一个脚印的成为了一方诸侯,三分天下的主宰,然后占据了荆州、益州和汉中诸郡,达到了人生中的鼎盛时刻,而在公元220年,一切都改变了!关羽战死、荆州失守,给了刘备巨

  • 明朝大臣杨士奇,为仁宣之治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代杨士奇后人,杨士奇简介,洪仁玕政治思想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明朝大臣杨士奇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仁宣之治又称仁宣盛世,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用休养生息的策略,促使明朝出现盛世的局面,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后人将永乐盛世和宣德时的太平合称为"永宣盛世"。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

  • 西汉大将陈汤喊出史上最强音:“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大汉第一猛将,中国最强音总决赛完整视频,大汉最后的大将军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有豪言壮语之人。比如,刘邦语:“大丈夫生当如此”。陈胜吴广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霍去病:“胡奴未灭,何以为家?”等等,不一而足。但有一句可称史上最强音,就是西汉大将陈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此言一出,中国整个历史的回声都荡气回肠,响彻至今。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

  • 诸葛亮发动北伐时,实力雄厚的魏国为何会选择防守?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诸葛亮北伐对魏国影响,诸葛亮伐魏几次战果如何

    你真的了解诸葛亮北伐过程中,魏国明明实力远超蜀汉,为何却是选择防守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众所周知,三国乱世是我国历史进程中,较为有名的一段时期,在整个三国争霸的过程中,随着曹操统一了北方之后,曹魏政权的实力一直都是远远的超过蜀汉以及东吴,即便是经历了赤壁之战的惨败,曹操在付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