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的史思明是什么人?你真的了解吗

历史上的史思明是什么人?你真的了解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266 更新时间:2023/12/25 19:50:14

大家好,说起史思明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安史之乱”无人不知,但相对于家喻户晓的安禄山,史思明的存在感确实低得多。这主要源于两个原因:

其一,“第二名和最后一名没什么区别,人们只记得第一名”,安禄山是这场浩劫的发起者,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史思明只是亦步亦趋的尾随者。

其二,安禄山的人生更富戏剧性、反差更大:出身最底层的杂胡,却能实现草根逆袭,在当时世界的最强帝国身兼三大节度使、进封东平郡王;这样的人生赢家,其后竟悍然造反、残害自己所服务的政权,整个履历充满了话题性,更别提他跟杨贵妃之间的花边新闻。

相比之下,史思明更像是安禄山的影子,他们的人生轨迹几乎完全相同:出身类似、经历吻合、性格接近,连人生的结局也一模一样。正是这种“恶人抱团”的怪相,才让“安史之乱”具备了恐怖的破坏力,背后的原因更值得我们深思。

史思明本名史窣干,他和安禄山一样,也是唐朝北方边境地区的“杂胡”,也就是两个不同少数民族男女之间的结晶。与如今不同,在那个时代,这种身份的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生活水平普遍不佳、难以接受系统教育,在艰辛的环境中求生,很容易形成不怎么正面、甚至可怕的性格。

比如,安禄山为人“忮忍多智,善亿测人情”,即善妒残忍,却又善于揣摩人心。相比较之下,史思明的形象更加立体,他“姿癯露,鸢肩伛背,廞目侧鼻,寡须发,躁健谲狡”,身形扭曲、面目丑陋、毛发稀少,而且为人极其暴躁狡猾。

安、史俩人不仅是同乡,而且出生日期也只是相差了一天,几乎是同年、同月、同日、同地生,因此,俩人自小就交情匪浅。

长大后,二人结伴前往大唐王朝北方的边贸市场讨生活,起初都从事中介、翻译之类的工作,正式的头衔是“互市牙郎”,可见这是大唐王朝体系内的正经工作。

这种业务看似微不足道,却对二人今后的人生起到了大巨大作用:他们借此机会认识了各族的商人、亡命之徒,并且还掌握了六门蕃语。

人脉关系、语言能力,在任何时代都是可贵的资源,后来他们能轻易驾驭数以十万级的蕃兵,正是得益于早年的这段经历。

后来,他俩都因机缘巧合投到幽州节度使麾下,担任捉生将,也就是侦察兵。史思明跟安禄山一样,“俱以骁勇闻”。

普普通通的侦察兵是怎么发迹的呢?凭借自己的阴狠毒辣、随机应变,史思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当时幽州节度的主要打击对象是北方的契丹、奚族。有一次,史思明因欠官债逃到了奚族地区,被对方的巡逻兵抓获。

眼见即将性命不保,史思明灵机一动、镇定自若地说:“我是唐朝的和亲使,你如果敢杀我,你们全族都要遭受灭顶之灾”。对方被这份气势镇住了,果真老老实实的把他带到了奚王的牙帐。

在面见奚王之时,史思明只作揖而不下拜,还厚着脸皮宣称:“天子使见小国君不拜,礼也”。奚王虽然愤怒,但一来他害怕唐朝,二来他正想跟中原改善关系,因此不仅没杀史思明,还把他当作宾客供在馆舍里。

随后,史思明忽悠奚王派了300人组成的使团跟随自己前往长安,为了表示诚意,其中还包括一位名将琐高。

一行人高高兴兴的进入幽州辖区时,史思明却私下联系唐军将领裴休子,编了这么一套谎话:“奚王派琐高带领精兵前来,他们声称入朝,其实是想趁机袭击军城,请大人做好准备、先下手为强。”

随后,这批毫无准备的奚人被唐军抓获活埋,琐高被送往节度使营帐。张守珪认为史思明立了大功,就任命他为果毅,不久后又因战功升为将军、知平卢军事。

正是凭借这份高超的应变能力、毫无底线的为人态度、史思明的人生从此得以改观,仕途极为平坦,平步青云。而那300位奚人,在他看来只是工具而已。后来的事实证明,为了实现他的私欲,别说300人,就是3万、30万乃至300万人的性命,在他眼里也只是个冷冰冰的数字而已。

由于地位提高,在公元742年,史思明得到了前往长安汇报工作的机会。此时的他已满40岁,多年的阅历让他的反应更加迅捷,以至于让李隆基都连连称赞。聊到高兴处,皇帝大人甚至用手拍着这位蕃将的背勉励道:"卿贵在后,勉之。"爱卿今后将会大富大贵,好好干!

“思明”这个名字,正是在这次接见中由李隆基亲自赐予。不久后,史思明官升大将军、北平太守,上司正是自己的老友、发小安禄山,此时他的状态可谓如鱼得水、志得意满。

李隆基欣赏史思明,当然不是因为其才华,而是有自己的小心思。

那时李林甫主政,为了断绝汉人边将因军功出将入相的升迁机会,他向李隆基提出了不用文人、改为重用出身贫寒胡人的建议,理由是这些人忠诚、在朝廷里没有派系。这两点与李隆基的诉求不谋而合,因此,不仅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哥舒翰等一大批少数民族将领担任节度使,中下层将官也有众多类似于史思明这样的胡人。

这一政策,客观上使安禄山得以光明正大的培养自己的嫡系,史思明毫无疑问成了他的头号亲信,也成了策划谋反的最可靠骨干。

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以“奉密旨讨伐杨国忠”的名义,在范阳起兵十五万南下反唐,“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正式爆发。

安禄山的叛军共15万,其中既有蕃兵、也有汉人,几乎集结了大唐王朝北部最精锐的武装力量。其中还有他苦心培养了十余年的嫡系部队“曳落河”,几乎全由契丹、奚、突厥等骁勇悍战之士组成,当然了,还有史思明、安守忠、李归仁、蔡希德等身经百战的猛将。

而中原地区则和平了上百年,数代人没有经历过战争。因此,叛军初期势头相当凶猛:“河北皆禄山统内,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拒之者”。

但所谓“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叛军实际上是为势所迫、为逐利而战,当这两项因素起了变化时,很容易产生内乱。安禄山的老铁史思明,就为我们展现了这一点。

起初,史思明作为叛军阵中的头号悍将,负责经略河北。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残忍性格发挥得淋漓尽致,所到之处,他任军人肆意烧杀抢掠,甚至以杀人取乐。拜他所赐,河北地区(黄河以北)成了人间炼狱。

但一旦遇上硬茬,叛军的本质就暴露出来了。公元756年4-5月,面对李光弼、郭子仪,史思明连战连败,被打得稀里哗啦、落荒而逃,叛军河北老巢几乎要被唐军拿下。

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李隆基为对方送上了神助攻,他闭眼瞎指挥、强行逼哥舒翰兵出潼关,结果20万大军脆败,长安失守。李光弼等人前往朔方援助唐肃宗,史思明终于缓过了气。

到公元756年底,史思明终于完成任务,彻底掌控了河北各郡。不过在下一年,叛军领导阶层内讧,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史思明自然不愿意受后辈指挥,开始寻思自立山头。

同年757年11月,眼见唐朝收复两京、声势逼人,史思明再次发挥政治投机客的本色,果断背叛安庆绪,、上表以所辖十三郡及8万兵士归降朝廷。但这只是他的权宜之计,实际上却是趁机招兵买马、另谋叛乱的机会。

公元758年11月,在郭子仪等人围攻安庆绪的邺城、双方相持不下之际,史思明趁机攻下魏州。第二年正月,他在城北设坛祭天,自称大圣周王,正式再度反叛、建立政权。

其后,史思明抓住唐军疲惫的机会前来袭击,郭子仪等人被迫撤退,邺城之围解除。紧接着,他诱杀安庆绪,吞并了其全部兵马、地盘,并在4月自称大燕应天皇帝,全盘继承了老伙计安禄山的衣钵。

史思明的这番操作,将他从小就形成的狠辣、狡诈、阴险等特质体现无遗,虽然很卑劣,但不得不承认很实用。

公元759年8月开始,史思明兵分四路进攻中原,一路连战连捷,并在9月再度攻下东都洛阳城。

不过,面对老对手李光弼(有意思的是,李光弼正是契丹族),当了皇帝的史思明还是占不了上风。双方在河阳一线鏖战近一年,叛军屡屡受挫,大量将士投奔唐军;李光弼屡屡反攻,史思明被揍得如同没头苍蝇,处境愈加窘迫。

最让人喷饭的是,期间,史思明派李归仁领精骑五千进攻陕州,却被唐将卫伯玉的数百骑击败。

当李光弼正按照这个节奏慢慢耗死叛军时,又是唐朝廷为对方送上了神助攻。连续的胜利,让朝廷对叛军产生了误判。公元761年2月,在宦官鱼朝恩的煽动下,唐肃宗勒令李光弼强行出军、’收复洛阳,结果大军中计战败,河阳丢失,唐军只得退守陕州。

这一幕,跟当初哥舒翰的潼关之战几乎一模一样。

史思明终于击败了老对手李光弼,当他正准备乘胜西进入关之际,却跟当初的安禄山一样,死于亲儿子之手。

史思明的大儿子史朝义久经战场,他为人谦恭、爱惜士卒,因此深得人心。但史思明更偏爱小儿子史朝清,甚至动了杀掉老大、改立小儿子为太子的念头。打定主意后,他就经常找史朝义的茬。

在战胜李光弼后,史思明让史朝义为前锋进击陕城,自己则亲率大军由南道进攻。

但在卫伯玉的阻击下,史朝义屡战屡败,史思明闻讯大骂,声称要杀掉儿子以及跟随他的一众将领。

紧接着史思明命令史朝义在一天内修好三角城。众人搏命终于完成了任务,但仅仅因为没来得及涂抹外墙,又是被史思明一顿怒骂,并且放话:等拿下陕州后,就杀了史朝义这个“家贼”。

史朝义惊惶不安,在部将的鼓动下,他派骆悦等人在鹿桥驿发动政变、囚禁了史思明,随后将其勒死。经此事之后,叛军势力也受到了极大削弱。

763年,四面楚歌的史朝义自杀,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但中原的动荡并没有就此终结,随之而来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政以及党争之祸,使曾经兴盛一时的李唐王朝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安禄山、史思明虽然身为少数民族,但身份是唐王朝的将领。然而他们不满足既有的地位和权力,为了攫取更大的利益,悍然起兵反叛,将盛唐之世拖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他们从发家到得志的过程,无不体现出狡诈、无耻的本质。为什么这样卑劣的人能够掌握唐朝北方十几万大军呢?为什么在在安禄山之前,曾经兼任四大节度的王忠嗣却没有给唐朝带来危害呢?

越是没有文化、没受过教育的人掌握权力,后果越是可怕。如钱穆先生所言:“安禄山的势力,是唐室用中国财富豢养成的胡兵团。此种胡兵团,只朘吸了唐室的膏血,并没有受到唐室的教育。他们一旦羽翼成长,自然要扑到唐室的内地来”。

弄权者终被权弄,李隆基、李林甫等人妄图以权术巩固自己的地位,自以为能掌控看似老实、无知的安禄山、史思明,最终却玩火自焚,给唐王朝带来了无尽的浩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刘备刚开始只是贩履织席的市井百姓 刘备汉室后裔的身份是真的假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刘备身份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说起刘备,很多人都会提起一句刘皇叔。而之所以称刘备是刘皇叔,主要是因为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投靠曹操后,被曹操带到了许都,见到了汉室最后的帝王汉献帝,而汉献帝听闻刘备是汉室后裔后十分高兴,于是让人查了族谱,发现刘备论身份是自己的皇叔,因此

  • 孟达到底是何许人也 诸葛亮和司马懿为何联手对付他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三国孟达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孟达字子度,本是刘璋属下,后投降于刘备。后因关羽在襄阳战败而未出兵营救,导致关羽直接战死,惹怒刘备和诸葛亮,又投降曹魏。也是一个和吕布差不多的人物,反复无常多次换主子。孟达刚投降到曹魏时,深受魏主曹丕的器重,但是在曹丕病死之后,曹睿上位,

  • 张郃与夏侯渊相比,谁的实力更强?二人究竟相差多少?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斩了张郃胜斩夏侯渊十倍,二人究竟相差多少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定军山之战,是刘备打得为数不多的一场大胜仗,而起到最为关键作用的是老将黄忠。黄忠,宝刀不老,一鸣惊人,一出马就杀了曹操非常倚重的大将夏侯渊,夏侯渊是曹操本家兄弟,情同手足。曹操听说夏侯渊死了,立马第一时间杀

  • 刘备和曹操不是敌对关系吗 曹操死后刘备为何派人去吊唁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对刘备和曹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孙权偷袭荆州的行为,让孙刘联盟突然破裂,也让三足鼎立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孙权和刘备都在主动向曹魏示好,以期先将对方置于死地。早在关羽围攻樊城时,司马懿和蒋济就曾给曹操献计,割让江南封赏孙权,被曹

  • 朱元璋在每次打仗前,为何要把将士们的妻女集中起来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元璋在每次打仗之前,都会把将士们的妻女集中起来,原因为何?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这是朱元璋控制军队的三大手段之一!朱元璋农民出身,加入明教参加红巾军起义,逐渐建立自己的势力,手下不仅有徐达、常遇春等猛将,也有李善长、冯国用等文官,如果没有一点厉害手段,还真的难以

  • 曹魏两代皇帝都在提防司马懿 司马懿为什么还能掌权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对司马懿被压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226年5月,曹丕去世,其长子23岁的平原王曹睿即位。曹丕共有十几个儿子,光封王的就有9人,可偏偏他最宠爱的郭皇后不能生养,于是太子之位一直空缺。因为曹睿的生母甄氏与曹丕的感情早已破裂,所以曹丕对曹睿并不喜爱。多年来,曹睿

  • 宋光宗赵惇,曾被皇后李凤娘吓的一病不起,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你们知道宋光宗赵惇,曾被皇后李凤娘吓的一病不起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无数个日日夜夜,历史潜移默化地慢慢前行,那些糟粕文化逐渐被人们从脑海中所遗忘。无论是古代的残酷刑罚,还是阶级的不平等,这些腐朽文化都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现如今社会女性地位大大提高,部分家庭中产生了“女主外,男主内”的现象

  • 被沦为天下人笑柄的韩桓惠王,在位期间有什么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韩桓惠王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正所谓“亡六国者六国也”,在孙皓晖老师的《大秦帝国》一书中,曾以一句“术治亡韩,失才亡魏,乱政亡赵,分治亡楚,迂政亡燕,偏安亡齐”将山东六国覆亡的原因一笔点破。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因“术治”而强,又因“术治而亡”的韩国吧。韩氏,本是晋国

  • 将一手好牌打的稀碎,导致最终失败,公孙瓒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公孙瓒的 故事,欢迎关注哦。在三国时期,有很多诸侯列强,将自己一手好牌的打的稀碎,这其中不乏有董卓、袁术、袁绍等人,还有一个就是公孙瓒。说起公孙瓒,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的同学刘备,在《三国演义》中,公孙瓒不仅收留了刘备等人,并且给刘备等人创造了展现自我的机会,

  • 被称为凤雏的庞统,靠什么与诸葛亮齐名?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凤雏庞统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卧龙、凤雏,得其一便可得天下!"熟读三国之人,想必对司马徵这句话不会陌生!卧龙,指的是诸葛亮,刘备在得到诸葛亮之后,便定下三分天下策,按着诸葛亮的构想先取荆州再图谋益州,这才有了蜀汉立国之基!刘备病逝之后,诸葛亮更是总揽大权,主持起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