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解析银国公苏定方究竟为何将罗成乱箭射死

解析银国公苏定方究竟为何将罗成乱箭射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401 更新时间:2024/1/15 17:14:02

苏定方是隋唐时期的一位带兵的大将军,生于592年,卒于667年,可以称得上是战功赫赫,一生都是在征战当中度过,为唐朝国土面积的扩大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古代的很多文艺作品中存在着的苏定方却是一个大反派,文艺作品中的苏定方不知道为什么被描绘成了一个阴险狡诈、陷害忠良的人物,与历史上真正的苏定方一点也不相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历史上的苏定方堪称是战功赫赫,早年的苏定方只有十四岁的时候就跟随着父亲征战乡里,保护着家乡的百姓,所以家乡百姓都非常的信赖苏定方。后来苏定方归顺了窦建德,并且被高雅贤收为自己的养子,后来高雅贤、刘黑闼战败,苏东方回到家乡隐居。

公元627年,苏定方征讨东突厥,擒获了东突厥的颉利可汗。因战功授左武候中郎将,后再迁任左卫中郎将。655年,苏定方征讨西突厥,苏定方率领五百骑兵乘着西突厥不背打败了两万多骑兵,但是由于王文度的处处阻挠,这次出征并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657年,苏定方再次出征西突厥,这次出兵苏定方大胜而归,擒获了沙钵罗可汗,正是因为这次的出兵胜利,苏定方被封为邢国公。其实在历史上苏定方并没有被封过银国公,银国公苏定方是文艺作品中的说法,是文艺作品中杜撰出来的。

后来这位文艺作品中的银国公苏定方征葱岭,擒住叛军的首领多曼,平百济,擒获扶余义慈,攻打高丽,围困平壤,乌海之战取得重大的胜利,后来在征讨吐蕃的时候老死边关,可以说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为大唐东征西战。苏定方最终在征伐吐蕃的前线去世,去世之后被追封为幽州都督,谥号为“庄”

而文艺作品中银国公苏定方却是一个大大的奸臣贼子,不仅仅自己是一个大坏蛋,连他的儿子孙子都是继承了其父亲银国公苏定方的衣钵,继续一坏到底。要是只看文艺作品大英雄苏定国是多么的冤枉啊。

苏定方为什么杀罗成

苏定方生于592年,卒于667年,一生征战无数,打了许多以少胜多的战役,堪称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但是这样一位将军在早年的时候曾经投靠过窦建德,并且被窦建德的部下高雅贤收为自己的义子,当时的苏定方是非常骁勇的一位战将,但是后来窦建德、高雅贤兵败被杀,苏定方于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隐居,后来成为了唐代的大将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文艺作品《隋唐演义》和《说唐》中苏定方在跟随着高雅贤的时候曾经为刘黑闼的军队攻城略地,这个时候还是与唐朝的李世民为敌的阶段,所以自然与罗艺、罗成是敌对的关系,苏定方为什么杀罗成?因为苏定方与罗成是敌对的关系,苏定方杀罗成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罗成在文艺作品中被塑造成了非常的帅气,非常的有能力的一位大将,这位大将是李世民的爱将,但是被李建成李元吉所不能容,于是李建成与李元吉让罗成去取苏定方的首级,取不到就不能回城,于是将罗成关在城门之外,这样罗成才被苏定方设计引到泥沼之中,罗成陷入泥沼,于是苏定方用乱箭将罗成射成了一个刺猬,罗成由此惨死。

但是在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罗成这样一个人物,罗艺虽然也有儿子,但是在历史上没有记载,罗成是完全被文艺作品的作家创作出来的,苏定方为什么杀罗成?罗成在历史上不存在,苏定方杀罗成就不可能是真的,所以也谈不上苏定方为什么杀罗成了。

苏定方是怎么死的

苏定方是隋唐时期的一位著名战将,苏定方的一生是征战无数的一生,从十四岁开始就跟随着父亲保护乡里,与一些乱军战斗无数,保卫了乡里,得到了家乡人民的认可,隋朝末年堪称乱世,很多人揭竿而起,苏定方在那个年代投靠了窦建德,得到了窦建德部将高雅贤的习惯,收其为义子,为高雅贤和刘黑闼攻城略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

跟随着高雅贤的日子里唐朝建立了,后来高雅贤和刘黑闼被唐军消灭,苏定方于是回到了家乡隐居。后来不知是经历了怎样的曲折成为了大唐的将军,征伐突厥、征战葱岭、平定百济、攻打高句丽、乌海之战以少胜多等等,堪称是战功赫赫。公元663年,唐朝西北边境再次不安稳了,吐蕃与吐谷浑互相征伐,后来吐谷浑战败投奔唐朝而来,唐高宗再次让老将苏定方前去评定吐蕃与吐谷浑的战乱,年逾古稀的苏定方正是在西北边陲啸啸马鸣、瑟瑟寒风中,度过他戎马生涯的最后时刻。苏定方是怎么死的?667年,苏定方病逝,享年七十六岁,在当时来说也算是非常高的年龄了,属于寿终正寝。

苏定方病逝之后唐高宗追封其为幽州都督,谥号是“庄”。苏定方的去世给唐朝带来了相当大的损失,唐朝失去了一员可以定国安邦的大将,这是正史之中苏定方怎么死的,其实在文艺作品《罗通扫北》中也讲述了苏定方是怎么死的,苏定方的儿子苏麟被罗通杀死,苏定方将罗通关在城门之外,想借助敌人的手杀死罗通,后来奸计败露,被罗通掏心而亡,可以说下场相当的凄惨,正是应了“好人好报,坏人坏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三国曹操为什么独爱人妻?原因竟是这个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我想起与三国年代相去并不遥远的古罗马,当时当地盛行找孕妇,听着是件很丧气的事情但不少英雄豪杰都好此道。有分析称是罗马人当时生育率极低,好像问题是出在罗马男人身上。网络配图孕妇是稀有资源,因为低生育率已经是很广泛的现象,也就影响了文化:一是虚名的,孕妇少,能抢来孕妇也是本事的象征;二是务实的,别人的孩

  • 查塔姆伯爵威廉·皮特的婚姻生活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为了区分英国老皮特首相和小皮特首相,后人习惯性的将查塔姆伯爵威廉·皮特称呼为老皮特首相。通过了解查塔姆伯爵威廉·皮特的生平经历得知,老皮特首相是一位天才式的人物,他在政治上的独到见解,让后人对他的远见卓识啧啧称叹。老皮特首相在1766年如愿以偿地登上了首相之位,而他的门徒格拉夫顿公爵也成为了第一财政

  • 永历帝朱由榔的母亲马太后是清朝赡养终老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朱由榔的血统属于明王室的皇室血统,朱由榔的爷爷是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朱由榔是朱翊钧的第七个儿子朱常瀛的儿子,其生母是昭圣太后马太后。朱由榔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堂弟,从朱由榔的血统来看朱由榔属于皇室的近亲,身上流着明朝王室的血,可谓是身份尊贵,正是因此后来才被拥立为永历帝,成为南明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 揭秘真实的东方朔:竟是汉朝史上的撒娇派教主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东方朔保持了很多项个人纪录:他是第一个以东方为姓的人。据说东方朔的父亲姓张,在他出世前就死了,母亲生下他三天后也去世了。因为他出生之时,东方刚亮,所以就被兄嫂命名为东方朔。因此,他是东方姓氏的第一人。大隐隐于朝,这是后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真正对这话拥有完整知识产权的也是东方朔。当时他和别人辩论

  • 刘邦风流史:一夜情祸害了自己深爱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翻看古书,留意一下关于汉朝的记载,很容易得到这么一个印象:刘邦是一个庶民阶级,是狡黠的造反派,成就了自己的帝业,他的人生当中,曾害过一位深爱自己的美人性命。大家都知道,吕雉与戚夫人是刘邦的皇后和爱妃,但吕雉比戚夫人大多了,戚与刘邦“一夜情”时,是18岁的黄花大闺女,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美女之一;而吕

  • 此人不简单:刘备关羽因他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时期有这么一个人,他很不简单。表面看上去他是文绉绉的样子,但是刘备和关羽都死在他手上了,他就是陆逊。网络配图陆逊说起来不能算个武将,也只是个书生而已,不过在当时大的背景的影响下,才不得不走上了军族之路,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孙权当上了皇帝,他也已经成为了东吴的一名幕僚,还帮孙权解决当时的武装起义之

  • 揭秘:为何诸葛亮的八卦阵不是任何人能驾驭?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中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后来以诸葛亮的才华智慧帮助刘备在巴蜀之地建立的政权,其中诸葛亮的贡献非常大。因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军事方面的才能很强,他对于各种作战阵图非常熟悉,从中创造出了大名鼎鼎的“八卦阵”,不过这种阵法自诸葛亮之后,后世几乎没有人能使用。网络配图对于八卦阵,在《三国演义》中有两段描

  • 揭秘史上魏国大将鲁肃究竟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根据三国志,鲁肃是病死的。但我也觉得太过潦草了,鲁肃并不像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其实,他是一个很有政治远见的人。鲁肃具体怎么死的、因何而死的,早以无从考证,一味追究也没多大意义,历史就是历史。图片来源于网络应该是病死的!《三国演义》是小说,不足为凭!摘录《三国志》(正史)原文:《三国志》晋·陈寿撰,宋

  • 历史上并不存在五虎上将?四名将是真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中鼎鼎大名的蜀汉五虎大将大家都知道。这指的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这五位蜀汉将领。但是在历史上可能并非有这五人组合。在西晋史学家陈寿中《三国志》,并没有五虎将这么一说,只是将此五人并在一个传中,名曰《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而且从这五人的职位来看,前四人的地位相近,而赵云只是个杂牌将军

  • 孙策之死背后暗含着什么阴谋?正真的凶手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在历史的记载中,孙策之死扑所迷离,孙策之死,背后暗含着什么阴谋?正真的凶手是谁?谁是最大受益者谁就是最大的嫌疑人,看完相信大家自会判定都会知道孙策是怎么死的了。要了解孙策之死,我们必须知道孙策和孙权关系。孙策与孙权性格各异,在战略观点上矛盾很大,孙权要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必须夺取孙策的权位。加之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