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宋名臣寇准,落得一个客死蛮荒之地下场的原因是什么

北宋名臣寇准,落得一个客死蛮荒之地下场的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668 更新时间:2024/1/19 0:26:50

力挽狂澜、避免北宋提前变成南宋的寇准,为什么会客死蛮荒之地?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国封建历史上有个奇特的规律:那些在政权生死存亡之际,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的能臣,大多没什么好下场,比如北宋的寇准、明朝的于谦。

以寇准为例,当辽国挟连胜之威大举压上、宋朝主降派鼓动南迁之际,他力排众议、说服宋真宗御驾亲征,以顽强的斗志、正确的战术扭转了局面,为其后的百年安定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寇准,北宋变成南宋的一幕,也需要提早百年上演。

然而这样的国之栋梁,随后却被一贬再贬,最终凄凉的死在蛮荒之地。好在这是关照文官的宋朝,换作其它朝代,寇准也许早就人头落地了。

那么,寇准之所以落得如此田地,是跟于谦一样纯属被人迫害吗?并不是,有句恶俗但无比贴切的名言可以解释寇准此番遭遇的原因:性格决定命运。

“北宋没血性”,这话不完全正确,在初期,为了改变王朝的天生战略劣势,赵氏皇帝多次尝试夺回幽云十六州,只可惜力有不逮。

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平定北汉后,急于完成一统中原的大业,未经休整就立即转兵攻辽,试图攻敌不备、一举夺下地位关键的幽州(即辽国的南京)。

宋军初期进展顺利,多个敌方守将投降;但随后辽景宗派精骑反击,宋军三面受敌、全线溃退,死者万余人,宋太宗乘驴车狼狈逃窜。

此战标志着长期以来宋军高歌猛进的势头被终结。但宋朝并没有就此善罢甘休。公元982年,辽景宗驾崩,宋太宗计划趁着辽圣宗年幼、局面不稳的机会,再次对幽州发起冲击,但不曾想却败给了一个女人:辽国萧太后带着圣宗亲自督战,在岐沟关(河北省涿州)大败宋军,随后更是发动全线反击,败潘美、擒杨业,夺下了蔚州、寰州等地。

此役北宋血亏,不仅未能夺下寸地,反而丢地、花钱、又输人,损兵折将不说,五代十国以来中原军队的气势也就此一落千丈,北方边境的战争主动权彻底交给了契丹人。

自此之后,宋军精锐尽失、士气低落,北宋朝廷恐辽情绪严重,辽国则趁机持续随转守为攻。

公元986年,辽军南下,耶律休哥进攻瀛州,宋军在君子馆大败、死伤数万;接下来的三年里,辽军乘胜高歌猛进,不仅拿下深州、祁州、涿州、祁州,甚至逐渐深入到青、淄、齐、潍等十多个州。契丹骑兵所过之处,北宋百姓被杀、财富被掠、房屋被毁,北方地区苦不堪言。

到了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更是带着辽圣宗御驾亲征,他们率兵20万,这架势显然是试图彻底击垮宋朝、问鼎中原。

但此时北宋朝廷主政的是名相寇准。与后世两宋宰相偏文弱的风格不同,他显得有些“非主流”:不仅具备较高军事素质,而且胆色、战略眼光都极为优秀。面对前些年辽国在战场上的高歌猛进,寇准敏锐的判断出,对方的野心一定会被刺激,从而会采取更加激进的军事行动,因此他早就探得先机,请求“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各方面做好了戒备工作。

因此,当辽国大举进攻时,与朝野上下人心惶惶的情形不同,对此早有准备的寇准显得镇定自若,边境的告急文书一天五封,他却“饮笑自如”,宛如定海神针。

果不其然,初期多头并进的辽国大军,并没达成预想中“摧枯拉朽、所到即破”的战果,反而在进攻威虏军、顺安军、北平寨、定州、瀛州的过程中屡屡受挫。但随后他们在打下祁州后合兵一处,集结力量全力南攻,顺利杀到澶州(今河南濮阳),对这一中原重镇实施三面包围。

而当“契丹围瀛州,直犯贝、魏”的消息传到开封时,北宋朝野“中外震骇”,那些投降派们纷纷进言,要么主张像当初的司马氏那样南迁金陵,要么建议学习李隆基西幸巴蜀;众说纷纭,宋真宗也迷惑不定、犹豫不决,最后只好请教寇准。

寇准早已对当前的局势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敌人大军远道而来,不可能一直保持强势;而宋军虽形势不利,但面对大敌斗志顽强,若“坚守以老其师”,胜算颇高;相反,如果朝廷仓皇南逃,朝野则将人心崩溃,敌人乘势深入,大宋半壁江山不保。

最终,宋真宗被的决心被调动,率领朝中文武御驾北上。不过在抵近澶渊时,众人惧怕契丹的强盛气势,主张隔着黄河给宋军鼓劲,宋真宗本人也几乎掉了链子。但在寇准、高琼的坚持下,宋真宗不得已渡河,并且登上澶州北城门楼督战。

眼见皇帝亲临前线,宋军士气大振、契丹人则猝不及防:“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集中在澶州附近的大宋军民多达几十万,胜利的天平逐渐向北宋一方倾斜。

随后,寇准获得了前线军事指挥权,他“承制专决、号令明肃”,士卒喜悦,宋军愈战愈勇,没多久射死了辽军大将萧挞览,辽军士气遭受重挫,失去亲人的萧太后等人则痛哭不已、“辍朝五日”。

没多久,进退维谷、前后受敌的契丹人主动求和;虽然寇准希望扩大战果,进而胁迫辽国退还幽州,但宋真宗本人急于求和,双方达成了“澶渊之盟”,从此进入了长达约百年的和平时期。

寇准在这次军事危机中的作用,与明代北京保卫战中的于谦颇有几分相似。两者都是在形势危急、投降言论尘嚣其上的环境下,力排众议主张强硬对敌,最终扭转了局面。

但和于谦不同的是,澶渊之战还未结束,寇准已经招来了统治者的怀疑。

宋真宗之所以在占净优势的情况下急于和辽国议和,所谓的厌战只是部分原因,朝廷中盛传寇准要拥兵自重,这才击中了帝王内心中最敏感的点。而面对“准幸兵以自取重”的谣言,寇准也无法坚持,只好顺从了宋真宗的意见,但即使如此,他还是经过自己的争取,大幅降低了北宋的议和成本。

澶州保卫战,北宋虽没能战胜辽国,但也一举扭转了前期的被动挨打局面。“河北罢兵,准之力也”,寇准作为头号功臣,此时也达到了个人事业的巅峰期。

但人性中有一项根深蒂固的缺陷:在危难时,我们欢迎、渴求英雄;但危机一过,人们立马会忘记对方的功劳,执着于嫉妒乃至仇视对方的成功与声望。这就是“大名不可久荷,大功不可久任,大权不可久执,大威不可久居”的背后逻辑。

这也是一些能臣在立下不世功勋后刻意收敛、甚至急流勇退的内在考虑,比如再造大唐的郭子仪。但大部分人最终都在各方的猜忌乃至排挤下难以善终,人性丑恶固然是主要原因,当事者本人实际上也有一定的责任,比如寇准。

寇准性格强硬,原本就看不惯官场的那一套,他平日里就“用人不以次,同列颇不悦”,即:提拔官员不遵循先来后到规则,而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喜好来大刀阔斧提拔后进,已经引起了大家的强烈不满。

而在战后,被视为英雄的寇准声望日隆,宋真宗表面上对他也是感恩戴德、越发委以重任;但寇准并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危险,他甚至颇为得意“准颇自矜澶渊之功”,这就让他的政敌抓到了攻击点。

比如王钦若就以“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为由,将这一战略成功描绘成耻辱;而寇准将其视为个人的功绩,等于是以牺牲皇帝、朝廷的尊严为代价孤注一掷,替自己脸上贴金。于是宋真宗“顾准浸衰”,下一年就免掉了寇准的相位,降职为刑部尚书。此时这些人也许完全忘了,当初如果没有寇准,契丹人不可能低头和谈;更何况,澶渊之盟可是在他们自己的坚持下达成的。

除了功劳被人嫉妒外,局势稳定下来后,寇准的性格缺陷也逐渐暴露,无形中让那些身怀不忿的同僚找到了攻击点。比如他疾恶如仇,对寻常人而言这也许是个优点,但在关系错综复杂、利益纠葛不清的官场中,这种性格不仅不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反而会培植更多的敌人。

加上他气量狭小、过分专权、争强好胜,逐渐沦为了众矢之的。比如,他曾因与张逊互相弹劾以致罢官邓州;他曾在被罢相后官复原职,但其后因无谓的小事得罪了丁谓,陷入了对方处心积虑的阴谋中,最终再度被贬、逐出京城。

宋真宗本人其实也长期不肯任命寇准为相,理由是“患其刚直难独任”。客观而言,这一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宰辅之职至关重要,个人能否办事是一方面,能否处理各方面的关系、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才更关键。寇准确实有才,但他的性格并不适合担任宰相,甚至待在朝廷中枢也极为困难。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后来丁谓大权在握,对寇准丁一贬再贬。曾经力挽狂澜、解决大宋的功臣就这样难得善终。这本质上是封建政治特性的悲剧,固然有政敌、小人排挤的原因,也有宋真宗本人的考虑,毕竟皇权向来忌惮相权,更何况这位皇帝天性犹豫多疑。而在这种复杂局面下,寇准本人的性格缺陷,更是将自己推向了不利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他是朱元璋最讨厌的孙子:朱高煦最后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朱允炆是朱元璋最宠爱的孙儿,因为太过宠爱这个孙儿,甚至越过自己诸多年富力强的儿子,把皇位传给了他。既然有最宠爱,自然也就有最厌恶。朱元璋最讨厌的孙子,就是朱棣的次子朱高煦。朱棣能征善战,儿子朱高煦这一点跟他一模一样。但是他为人骄纵跋扈,说话油腔滑调,在朱元璋面前也不甚恭敬。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吗?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文章。从唐朝崩溃到宋朝建立,中原经历了五个朝代,赵匡胤在建立宋朝后自然不希望宋朝成为这第六个朝代,如何让宋朝成为一个稳定的王朝,成为了困扰赵匡胤许久的问题。而这五个朝代的灭亡,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统兵大将夺权,赵匡胤本人就是前朝后周的大将,在手下将

  • 朱元璋最早是白手起家 朱元璋为何能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朱元璋能成功,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自古皇帝不是皇亲就是贵胄,但总有那么一些时势造就的英雄成为王者,而朱元璋就是史上最后一位白手起家的皇帝。白手起的家守住要很费心,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是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堪比雍正,在政治上建树了很多丰功伟绩,巩固了三百年的明

  • 李世民的爱女高阳公主为何爱上了一个和尚?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高阳公主、辩机和房遗爱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无非是一个身份尊贵的公主和名将之子婚后不来电。然后女方出轨,男方养小蜜,之后造成一系列的死亡事件!今天本篇文章就来解读一下,高阳公主为什么不喜欢驸马房遗爱,却单单喜欢一个和尚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高阳公主出生高贵,集万千宠爱

  •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朱元璋称帝后还剩下多少亲戚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朱元璋亲人,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朱元璋是一个在苦难中成长的帝王, 至正四年(1344年)一场大旱灾和相继而来的瘟疫,夺走了父母和大哥的生命,也改变了一个种田娃的一生。朱元璋称帝,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的亲人除了自己的老婆孩子外,还有一个大嫂,一个侄女,一个侄孙,一个堂侄女

  • 田丰在汉末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他的才谋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田丰到底算是什么级别的谋士?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袁绍手下众多大将和谋士,可谓是真正的兵多将广,但一手好牌却被他打的稀碎。说起袁绍的谋士,我能看得上也就是田丰和沮授,而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田丰,田丰到底算是什么级别的谋士?如果袁绍真的听他的会是怎样局面?田丰,字元皓,

  • 潘淑:从婢女到东吴皇后,她的一生有多传奇?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她是吴大帝孙权的皇后,是吴少帝孙亮的母亲,也是一个从小小婢女逆袭成皇后的奇女子,她究竟是谁呢?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这位奇女子便是潘淑——潘皇后。潘淑的出身并不高,她父亲只是一名小吏,且早年因违反法律被处死了,于是潘淑和姐姐被发配到宫中的织布工房为婢女。在没进宫之前,潘淑便是远近

  • 刘备夷陵之战失败之后 刘备为什么不敢回成都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对刘备兵败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关羽,假如你为了桃园三结义的情意,就不应该狂妄自大,丢失荆州,刘备,要是真正的英雄,就不应该不听忠臣劝阻,活该死,活该灭亡。刘备兵败,先撤回永安。 命留守江州的赵云带兵到永安。命巴西太守征兵,马忠带兵到永安。 刘备在这条线上备战

  • 水浒传中,宋江一行三人来到京城后,他为何派燕青去见李师师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宋江众所周知,宋江一直是铁杆诏安派,他从上梁山后想要被朝廷诏安的想法就没有变过,而后在梁山上聚集了一百零八位好汉后他更是希望能够尽快建功立业,所以他甚至冒着被抓捕的风险带着许多弟兄去京城中寻找门路。他趁元宵佳节来到了京城当中,因为他们都是朝廷通缉要犯,所以白天自然是不敢有所图谋的,只有

  • 韩信当初是怎么崛起的 萧何是如何看上韩信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萧何与韩信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任何人能够得到重视,必然是有着特殊的原因,而不是因为简单的一语见幸。在历史上一语见幸的人物很多,比如说宋义。宋义本身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但是因为提前预知了项梁的结局,所以被楚怀王重用,甚至是让宋义当了大将军。但在这看似突然的背后,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