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史学家司马迁是如何在受到宫刑后写出史记的

史学家司马迁是如何在受到宫刑后写出史记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659 更新时间:2024/2/12 1:32:22

汉武帝统治时期吏法非常的严酷,加之汉武帝生性残酷,因此在统治上也多用严刑惩罚犯错之人。严刑拷打必多冤狱,就连司马迁这样的清官也没能幸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司马迁之所以被处以宫刑,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太耿直。当时李陵因为被单于围困而导致弹尽粮绝,无奈之下只好投降匈奴,成为了战俘。汉武帝为此大怒,墙头草般的群臣也来不及继续恭维李陵,转而纷纷进言对李陵表示不耻。汉武帝问想听太史令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却耿直地说,李陵向来是个勤谨奉上,宽仁待下,忠君爱国的好将士,怎么可能说投降就投降,他可能心里还想着,哪日能够回归朝廷,再为国尽忠。司马迁说的违逆了汉武帝的意思,于是汉武帝就把司马迁打入了铁牢。

后来,汉武帝派公孙敖去匈奴接李陵,公孙敖无功而返,怕汉武帝怪罪,公孙敖诬告李陵正在匈奴练兵,要奉单于之命进攻长安。汉武帝信以为真,盛怒之下下令杀死了李陵一家妻儿老小,为李陵说话的司马迁也因此受到了牵连,按律当斩。但是汉朝当时可以以宫刑代替死刑,司马迁心中还有宏伟的理想,背上还有祖辈们的遗愿,因此司马迁选择了接受宫刑,保住了性命。

也正是司马迁这个选择,后世才得以看见《史记》这部经典的巨著,司马迁忍辱负重,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完成了这部著作,是中国人之幸。

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

司马迁写《史记》的时间最早要追溯到公元前104年,这个时候司马迁就开始写《太史公书》了,《太史公书》后来被称为《史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司马迁早年间就在全国各地游历,收集各地的风土人情,从当地百姓口中去了解古事旧闻,之后又受学于孔安国和董仲舒。司马迁具备写作的能力,又有写作的素材,因此早早就开始写作了。

但是谁的人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司马迁的也是。公元前98年的时候,意外出现了。当时李陵自请五千兵马出击匈奴,战败被俘,汉武帝对此非常生气。汉武帝问司马迁对这件事情怎么看,司马迁说李陵孝敬父母,又忠君爱国,投降是无奈之举。于是汉武帝就把司马迁给打入天牢。之后李陵投降匈奴的时候被公孙敖“坐实”了,司马迁也受到了牵连,被处以宫刑。

受此大辱的司马迁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更加奋发图强,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史记》的创作中去。以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等书籍,和诸子百家的著作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自己去当地调查取得的一些资料为材料,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认真的摘选,去掉了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言,对无法证实的事情保留态度,或者附上多种说法。前后总共经历了一十四年,司马迁呕心沥血最终完成了这部史学著作《史记》,也留给了后世留下了一份无价的文化瑰宝。

后人对司马迁的评价

司马迁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倾尽一生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这部著作的完成过程并不顺利,司马迁为写书先是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撰写过程中又获罪受宫刑下狱,可以说《史记》是他毕生的心血。那么后人对司马迁的评价是怎样的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汉朝杨雄曾著《法言》一书,书中写到“太史迁,曰实录。”“子长多爱,爱奇也。”杨雄因此也成为了第一个赞颂司马迁实录精神的人,他提出的司马迁据实记录人物和司马迁钟爱奇才的观点也被人们所认同。班固是一个系统评论司马迁的历史人物,在班固的《汉书》中,班固专门做了一篇《司马迁传》,文中写道“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班固很好的赞扬了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纪实精神,令后人叹服,而司马迁的纪实精神也成了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唐代文人韩愈十分推崇司马迁,在他看来司马迁的文学风格是“雄深雅健”。韩愈也曾说过“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表现出韩愈对司马迁的崇敬。宋元时期,马存和郑樵也先后对司马迁发出赞叹,其中马存主要是赞叹了司马迁的壮游,他说司马迁“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因此司马迁的文笔或奔放浩荡,或深沉含蓄。南宋史学家郑樵则认为“而司马迁父子世司典籍,工于制作,上自黄帝,下迄秦汉,勒成一书,分为五体。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书。”可见郑樵对司马迁的评价之高。

明清时期的金圣叹、钱谦益、章学诚、赵翼和梁超都先后对司马迁作出评价,其中金圣叹可以说是司马迁的知己,他对《史记》的探讨独树一帜。赵翼称司马迁为“史家之极则”。而梁启超则认为“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并对《史记》做出极高评价,并说“凡属学人,必须一读”。

到了近代,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也提到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郭沫若更是赞赏司马迁的才华,他曾为司马迁祠题写碑文,写道“文章旷代雄”、“功业追尼父”的赞语。而翦伯赞更是认为司马迁是我国史学的开山祖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慈禧和顺治为何感动这两位铁帽子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所谓“铁帽子王”, 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代的封爵制度。大清开国之后,皇太极为了重赏那些个跟他一块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们,就设立了铁帽子王这么一说,把世袭递降,改成了世袭罔替。网络配图铁帽子王和其他亲王相比,享有的特权一是“世袭罔替”, 而“世袭罔替”是指始王无论是亲王还是郡王,其后代总有一人袭封

  • 揭秘:曹操四面受敌为何很少两面作战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四面受敌为何很少两面作战曹操早期不过是一个泛泛诸侯,袁绍、袁术、刘表这些人看不起他,就连属下陈宫也看不起他,认为他成功的几率还不如一个屡投屡叛的吕布。只不过他在迎接了汉献帝以后,这才让人对他重视了起来,人们除了看重他所拥有的地盘,还突然发现,原来曾经被人认为没有用处的皇帝,在他手里竟然变成了宝贝

  • 一傻36年的人一朝登位 却成了千古一帝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古代皇帝中,再没有比唐宣宗更富有传奇色彩的了。他的经历,可以说几乎秒杀一切电视连续剧的胡编乱造。其励志与坚韧,更实在是我们当今青年人努力学习的好榜样。唐宣宗为什么传奇?因为他在当天子前的36年里,一直被人认为是傻子。但当了天子以后,却一下变得睿智气魄,雷厉风行,创造了晚唐历史上著名的“小贞观”

  • 趣闻:崇祯一手葬送了明朝翻盘的希望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明思宗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在执政期间勤勉勤政,勤勤恳恳,但却落了一个亡国的下场。但是仔细想想崇祯并不是没有翻身的机会,即使内有农民军四起,外有清军铁骑扰边,但在朱由检和朝臣兢兢业业维护王朝的治理下,崇祯中期甚至一度出现中兴迹象,然而这好不容易才攒出的一手好牌最终却被打烂,其主要原因便是“攘内必

  • 揭秘清朝的五大饭桶 个个都是大吃货!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但是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的饮食习惯的差异越来越大,主要有三个差异:民族差异,地区差异,贫富差异。差异到底有多大呢?据大鹏考证,在清朝的官员当中,有很多吃货,大吃货,大到让你都不敢相信。网络配图说到清朝的吃货,不得不先说说纪晓岚。受清宫戏的影响,人们一般都会以为,大才子纪晓岚,当然

  • 清朝众兄弟中 四爷胤禛为何独爱十三爷?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在一系列“雍正很忙”的清宫剧中,编剧们让四爷忙着和各种不同的女人花前月下,你侬我侬。而四爷和十三爷之间满满的基情却从来没有人敢胡乱篡改,那么,这两位阿哥之间为什么会有如此深厚的情谊呢?四爷出生于康熙十七年,生母为德妃乌雅氏。德妃身份低微,四爷自幼由佟贵妃抚养,即使后来回到德妃身边,四爷也被十四爷夺去

  • 宋徽宗:不管国家大事 终死于他乡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很多皇帝的死都让人感到非常惋惜,比如说下文这位被俘身处他国而亡——他就是宋徽宗。网络配图宋徽宗刚即位时,也是想有一番作为的。可以说是去除身边的奸臣,听的进去良言。但是时间一长,奸臣又活跃起来,并教唆他。于是宋徽宗开始奢靡起来。他的格言是“太平的日子真快乐”。宋徽宗这个人好色,到他当皇帝最后年间,

  • 明朝大将徐辉祖有多高:竟然比姚明高?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徐辉祖简介徐辉祖,濠州人,明朝大将徐达的长子,最开始名字叫允恭,身高八尺五寸,英俊潇洒还有才气,在勋卫署左军都督府做事。徐达过世后继承了爵位。因为避讳皇太孙朱允炆的名字被赐名为徐辉祖。数次在陕西、北平、山东、河南练兵。燕王府的阿鲁帖木儿别有所图,被他抓捕诛杀了。回来之后掌管中军都督府。网络配图徐辉祖

  • 诸葛亮困境:人力资源有限只用后备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三国故事,最纠结最悲情的恐怕是“挥泪斩马谡”这一出。马谡不可重用,刘备早就看出来了,诸葛亮眼光不在刘备之下,为什么还是违背了蜀汉公司前任老总的遗嘱,将马谡推上了业务第一线,委以最重要的大任呢?如果简单地归咎于诸葛亮用人不明。网络配图无论是从史学研究,还是从人力资源研究来说,都不免简单粗暴。一个经

  • 揭秘:曹操父子是如何把汉献帝推下帝位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但凡有拆迁的地方,自然是少不了钉子户的。譬如《三国时代搞“野蛮拆迁”可谓花样百出》一文中,洛阳豪门们,为了对抗董卓的“强拆”运动,起初都有着一颗钉子户的心。只是,这些大腹便便的国家干部以及大老板们,大多外强中干,竟遭董卓一番恫吓,全收拾起了钉子的倔强,放出心中的软弱,跟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迁居长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