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最擅长“编故事”和“炒作”的大官左宗棠

最擅长“编故事”和“炒作”的大官左宗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755 更新时间:2024/2/4 6:49:59

在任何时候,一个人要想出名早,最好的办法是有“故事”会“炒作”,左公恰恰是这样的人。早在学生时期,左宗棠就“好大言,每成一艺,辄先自诧”。他每写完一篇文章,都要先自我欣赏一番:怎么写得这么好,难道真的是我写的吗?联系到后来左宗棠到军机处上班,读到李鸿章的奏折时,“每展阅一页,每因海防之事而递及西陲之事,自誉措施妙不容口,几忘其为议此折者,甚至拍案大笑,声震旁室。明日复阅一叶(页),则复如此……凡议半月,而全疏尚未阅毕”,读一页即故意拍案大笑,半个月都没读完,此情形和学生时代如出一辙。

网络配图

成年后的左宗棠,更是擅长“编故事”。第一个故事,道光十年(1830年),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丁忧回湘,当时年仅18岁名不见经传的“农村知识青年”左宗棠拜访他,贺为左之才气所惊,“以国士相待”,与左盘旋多日,谈诗论文,还亲自在书架前爬上爬下,挑选自己的藏书借给左看。此事载于《左文襄公年谱》,问题是二人见面的事,其他人并不在场,如何佐证?极有可能是左公自己创作或传播出来的。贺长龄是晚清的大学者,贺长龄之弟贺熙龄是左宗棠在城南书院的老师,他非常喜爱左宗棠,称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也仅此而已。

第二个故事,道光十七年(1837年),回家省亲的两江总督陶澍见到20多岁的举人左宗棠,“一见目为奇才”,“竟夕倾谈,相与订交而别”。不久又和他订下了儿女亲家。这个故事较之前一个更是“别有用心”。陶澍爱才,左宗棠得知陶大人回乡必经醴陵,故而事先写下一副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上联“印心石”隐含了陶澍一个引以为豪的故事,看到此联,自然心花怒放,引为知音;下联更赤裸裸地拍了陶大人一记马屁。总之,一副对联击中了一个传统士大夫官僚的软肋,竟然不顾年龄和辈份悬殊,与之结为亲家。[$HR getPages$

第三个故事,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云贵总督林则徐在回家途中,因为闻悉左的大名,特意邀左到湘江边一叙。林则徐“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宴谈达曙乃别”。其实,林则徐见左宗棠,并非“闻听”其大名,而是缘于陶澍。陶、林二人关系不浅,左又是陶的亲家,陶在信中早已向林大人介绍过许多故事。左公拜见林大人,也是因为陶亲家的授意。林大人乐得给陶公一个面子,自然不惜美言。那么,三个故事都聚焦在左宗棠的“奇才”上,此时的左公到底露出过什么奇才来?后人很难晓得。凭常识判断,无非是左宗棠的口才,至于诗文之才——左公显然不如李鸿章,至今不见左公留有名诗文。至于其它才能,凭初识的一面应该难以判断。

网络配图

为了抬高故事中的人物,左宗棠也毫不吝惜地抬举他见过的名人,如林则徐在左宗棠心目中被视为“天人”。更关键的是,这些故事一般限于二人交往之间,外人之所以得知,无非是当事人的对外传播。于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反正都变成了故事。对此,《清史稿》中说得直白:“(左公)喜为壮语惊众,名在公卿间。尝以诸葛亮自比,人目其狂也。胡林翼亟称之,谓横览九州,更无才出其右者。”还有一个经典段子,说的是长沙发生“劣幕事件”,左宗棠被人告发,受到追查,有个叫潘祖荫的大臣向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说:“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更是将左公抬到天上。[$HR getPages$

潘祖荫的一道奏折果真如此管用吗?非也,左宗棠之所以被赦,完全得益于曾国藩、胡林翼、郭嵩焘等人的保救。而潘祖荫这句话或许是真的,却未见载于《清史稿》,倒是在民间广为流传。其所以流布者,无非是左公有意炒作,这与左公“喜为壮语惊人”的秉性极为相得。因此,当左宗棠后来抹杀曾国藩的救命之恩,即令时人感觉不公,为之抱不平。

左公擅长炒作,其手法其实很容易一眼看穿。比如湖南巡抚张亮基派人三顾茅庐,“制军于军谋一切,专委之我;又各州县公事票,皆我一手批答”等话语,都出自于左公书信。好在几任湖南巡抚都还大度,否则这些话将一介地方大员置于何地?

网络配图

左宗棠有才有谋不假,但他的为人识人实在有待商榷。他攀附贺长龄、陶澍、林则徐等人,固然能依托他们之大名成就自己的名气,但这些人对他事业并无帮助。相反,他瞧不起的“才具稍欠开展”的曾侍郎,才是他真正的伯乐、恩主。曾国藩对此看得很清楚,晚年他曾对幕僚赵烈文说:“左季高喜出格恭维。凡人能屈体已甚者,多蒙不次之赏。此中素叵测而又善受人欺如此。”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曾国藩最可怕的两“板斧”:一为杀人 二为洗脑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

  • 包拯别号的由来:包拯为什么又被叫“包龙图”?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包拯,人们俗称包公或包青天,这可谓是家喻户晓;但包公又叫“包龙图”,一般只有在小说和戏剧中见到。如明代小说《警世通言》,有“三现身包龙图断冤”一章,《铡美案》剧中,有“包龙图打坐开封府”唱词。图片来源于网络包公为什么又叫包龙图?说来有个故事。这故事与“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有关,说的是北宋真宗皇帝赵恒的

  • 方孝孺拒向朱棣投降被灭十族 873人被凌迟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被“灭九族”并不鲜见,可是被“灭十族”的,恐怕只有方孝孺一人。谈起方孝孺,很多人会想到“灭十族”。这个一生坎坷的思想家、文学家,幼时却是顺风顺水,年仅6岁的他凭借一首诗,名噪一时。网络配图从事方姓文化研究的方俊说,方孝孺生于元顺帝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浙江宁海人。他深受儒家思想熏陶,

  • 包青天额头上的月牙有怎么来的具体有什么用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包拯,包大人,我们一定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在现在的影视剧当中,对于包拯的诠释都是铁面无私、断案如神,再加上一些夸张的描绘,包拯却增添了许多传奇的色彩。当然历史上的包青天也是,刚正不阿,时刻为百姓着想,但是他可不是黑脸,额头上也没有月牙。据历史学家描述,历史上的包拯就是一个白面小生,而之所以包拯变

  • 元太宗窝阔台骁勇善战征战沙场却过度饮酒而亡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元太宗窝阔台窝阔台是蒙古帝国的可汗,成吉思汗的第三个儿子,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继承了他扩张领土的遗志,他在位期间,版图曾经扩张到了中亚、东欧一代,窝阔台死后,元世祖忽必烈追尊窝阔台庙号为太宗,为元太宗窝阔台。古代蒙古就有“马背上的国家之城”,他从小就学习骑马射箭,长大后,随着他的父亲成吉思汗南征北战

  • 明仁宗朱高炽:老实人因肥胖症差点丢失皇位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核心提示:第二则是因为身体不好,患了严重的肥胖症,走路很不方便,必须要两个人搀扶。他的爷爷和爸爸,江山都是马上得来的,朱棣自己上马能开弓,下马能治国,没办法喜欢这样的接班人。网络配图明仁宗朱高炽,是永乐皇帝朱棣的大儿子。他的皇帝生涯恐怕是明朝历代帝王中最窝囊的。老爸健在的时候,不受老爸喜爱,又受两个

  • 二度被废又二度复位的北宋传奇皇后:元祐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元祐皇后(1073年-1131年),宋朝人,孟姓,故又常被称为元祐孟皇后,洺州(约在今中国河北省永年县)人,是宋哲宗的第一位皇后。其二度被废又二度复位,并二次于国势危急之下被迫垂帘听政,经历之离奇,实为罕见。封后与第一次被废孟氏出身世家,是曾任宋朝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防御使、马军都虞候、赠太尉孟元

  • 揭秘三国刘备手下五虎上将谁最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都进位汉中王,加封百官,其中以关、张、赵、马、黄为五虎上将。一直奇怪,这五员上将一直没有真正的分过输赢,那么这排行的依据是什么呢?不过以在下之见,这种排名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侠义将军关羽关云长,山西临猗人。网络配图五虎上将头一位,官拜汉寿亭侯。论亲近程度,他是刘备的结义二弟,一开始就追随刘备。论

  • 最会玩的皇帝:明武宗曾封自己为总兵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不能开玩笑,只是普遍而言,但凡事都有个例外。明武宗就是例外中的例外,他的一生时间都在和大臣“开玩笑”,戏耍着那些道貌岸然的文人先生们。好动的武宗有一个梦想,他想去边塞走一趟,到战场上感受一下刀光剑影。大臣们知道后就傻眼了,想起当年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兵败被俘,大明朝险些亡国的历史。大臣们一个个上

  • 宋哲宗赵煦:少有大志却是北宋最短命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宋哲宗赵煦即位时只有10岁,虽然年纪很小,但坐在朝廷上却是神情庄重,言谈举止不失帝王风度。史书上说他“天表粹温,进止中度”。网络配图一次在大殿上,有个太监拿奏折时,不小心把宋哲宗的头巾碰掉了。当时,宋哲宗才剃过头,头巾突然掉下来,头皮显得明光发亮,看起来滑稽可笑。殿上的大臣都忍俊不禁,只好低着头装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