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关羽突然发动“襄樊之战”的原因是什么?

关羽突然发动“襄樊之战”的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466 更新时间:2023/12/17 10:27:16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襄樊之战”之战爆发,关羽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一时威震华夏。然而,“襄樊之战”作为三国形势的重要转折点,至于关羽为什么要发动襄樊之战,他的目的又是什么,目前却仍有争议,其中一种观点认为“襄樊之战”乃是关羽主动挑起,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关羽是防守反击,而此战爆发原因不同,目的自然也就有所不同了。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关羽主动进攻:实现《隆中对》的战略规划

作为刘备“匡扶汉室”的主要战略规划,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明确提出,“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可见,在诸葛亮的战略规划中,本就有荆州、益州两路兵马北进的规划。问题的关键便在于,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到底算不算“天下有变”?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来看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前后的天下形势。

首先是“汉中之战”,为了争夺汉中之归属,曹魏和蜀汉自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便开始交战,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时,双方仍在激战。同年五月,曹操战败,被迫率兵退出关中,撤退至长安。

同年,趁着蜀汉与曹魏在关中激战,孙权再度出兵攻打合肥,由于曹操主力此时尚在汉中,于是“曹魏诸州皆抽调兵力赴扬州屯驻”(《三国志·温恢传》)。从这段记载来看,孙权出兵攻打合肥,逼的曹魏从各州抽调兵力前往迎战。

与此同时,曹魏内部也极度不稳,先是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正月许昌爆发叛乱,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发动叛乱,攻打许都丞相长史王必,焚烧大门,并射中王必肩膀。同年十月,南阳地区官吏和百姓不堪徭役之苦,宛城守将侯音、卫开率领士兵百姓反叛,乱箭射死郡功曹应余,擒拿郡太守东里衮,并与荆州守将关羽联络。

如上,虽说同年五月“关中之战”已经结束,但曹魏方面却士气受损严重,且主力被牵制在西部战线,难以顾及中原地区,与此同时孙权又牵制了曹魏中原兵力,而襄阳和樊城以北的宛城又爆发了叛乱,更是极大牵扯了曹魏荆州守军的精力。因此,如果“襄樊之战”是关羽主动挑起,那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显然是个好时机。

除了外部因素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方面是东吴方面释放的烟雾弹,让关羽放松了对东吴方面的提防;另一方面,这一年的关羽已经年近六十,虽说刘备从未下令让关羽出兵,可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关羽这一生恐怕都没有机会再践行《隆中对》的战略规划了。

关羽被动进攻:关羽进攻襄樊源于防守反击

虽说一直以来关羽主动发动“襄樊之战”都是主流声音,但同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那便是从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开始,曹仁便在率兵进攻荆州,而关羽之所以发动“襄樊之战”,乃是对曹魏的一次防守反击。

《三国志·武帝纪》有载,“(建安二十三年)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三国志·曹仁传》也有类似记载,“复以(曹)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侯音以宛叛,略傍县众数千人,仁率诸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即拜征南将军。”

也就是说,在宛城爆发叛乱之后,曹操第一时间竟然不是下令平叛,而是让曹仁率兵攻打荆州关羽,驻兵于樊城,然后才掉头平定宛城叛乱。曹操如此处理不可谓不聪明,派曹仁南下就是为了切断宛城叛军与关羽之间的联系,有效阻止了叛乱的进一步扩大。

此外,《三国志·庞德传》有载,“侯音、卫开等以宛叛,(庞)德将所领与曹仁共攻拔宛,斩音、开,遂南屯樊,讨关羽”,《三国志·于禁传》则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又遣(于)禁助仁”。

这点在东吴方面的史料同样有记载,根据《三国志·陆逊传》的记载,吕蒙为迷惑关羽称病返回建业时,曾在芜湖与陆逊有过一段对话,其中陆逊说到,“羽矜其骁气,陵轹於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於我,有相闻病,必益无备。”吕蒙乃是在关羽水淹七军之前返回建业的,此时的关羽已经“始有大功”,那么这里的功劳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指反攻襄樊,而之后陆逊为了降低关羽戒心,又主动向关羽认怂,这才让关羽开始倾全力进攻襄樊。

从以上记载来看,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时,为了防止宛城叛乱扩大,曹仁奉命主动南下进攻关羽,结果不仅没有打退关羽,反倒让关羽利用曹仁平叛的机会,反攻到了襄樊一带,导致曹军陷入不利,曹操这才连忙派于禁支援曹仁。恐怕曹操也没有想到,在蜀军主力被牵制在汉中的情况下,关羽竟然敢仅凭荆州之兵进攻曹魏腹地吧。

而无论是以上那种情况,关羽对襄樊地区的进攻,一时威震中原,使得曹魏内部急剧动荡,一度让曹操产生了迁都的想法。可惜的是,孙权对曹军的牵制有限,关羽虽然“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但面对曹军源源不断的援军,而刘备方面刚刚结束关中之战又无力支援,导致关羽难以取得进展,反倒是被东吴趁机在背后捅了一刀,结果功败垂成。

至于此战爆发的原因,以上两种说法皆有一定道理,至于哪种更为可信,恐怕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揭秘:唐朝名将苏定方最终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薛仁贵唐朝第几代皇帝,大将军苏定方,苏定方杀罗成是真的吗

    《赵将军歌》中写到:“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中华大地,政权建立,需世人为之付出,乱世之中,成王败寇皆为定数,回首往昔,伟大盛世之中,必有英雄豪杰,其为国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平定天下之乱,成就一番盛世。在中华历史长河之中,有无数伟大英雄的身影,其中皆为国之栋梁,有武艺高群的将领,有足智多谋

  • 薛仁贵对唐朝忠心耿耿,他的孙子却背叛唐朝?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忠心耿耿打一动物,唐朝的衰败杨玉环该不该负责,薛仁贵是的父亲

    薛仁贵对唐朝尽心尽力,子孙对于唐朝没多大的归属感。为何会这样的呢?我们知道薛仁贵有五个儿子,其中较有名气乃是薛讷和薛楚玉。两人的官职可以与父亲生前相比平丝毫不落下风,这就是名人之后吧。薛仁贵对于唐朝来说多重要的呢,这一位千辛万苦才到达李世民身边的良臣。薛仁贵一生附带传奇色彩,“脱帽退万敌”,“降伏高

  •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为何能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王翦最后去了哪里,王翦为何要六十万大军灭楚,王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秦国花费了数年时间与精力才灭六国、一统天下,而在战国时期,文有四君子魏国信陵君、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武有四大名将秦国白起、王翦,赵国廉颇、李牧。在这些人之中,白起与王翦的军事才能对于秦国统一六国是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俗话说威高震主,倘若功劳太高、手握重兵,便会使得君主引生猜忌和忌惮,

  • 朱棣最长寿的孙子:朱瞻墡怎么错失皇位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棣多大年龄死的,朱棣传位给孙子,朱棣把皇位传给了谁

    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拉着朱瞻墡(zhān shàn)的手一边哭一边不舍得他离开,朱瞻墡再三辞拜,然后临别时劝告朱祁镇:天下人都渴望有大治犹如饥渴,愿陛下少刑狱,少税敛。朱祁镇向朱瞻墡拱手鞠躬表示受教了。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明朝最牛皇叔朱瞻墡一生经历了七朝,做了一辈子的王

  • 朱祁镇被俘一年多,为什么还能重新登基?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1464年2月,“梅开二度”的皇帝朱祁镇驾崩。37年人生,当了约7年太子,干了近22年皇帝,被俘差不多1年,幽禁快8载,人生的酸甜苦辣他算是基本尝尽。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临终之前,朱祁镇留下遗诏,废除自明太祖开始的宫妃殉葬制度。很多人认为这是他历经磨难之后的感悟所为,而我却

  • 朱元璋的曾孙:弋阳王朱奠壏最后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元璋的孙子有多少,朱元璋和朱棣都喜欢孙子,崇祯皇帝是朱元璋第几代子孙

    明英宗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五月,大明宁藩弋阳王朱奠壏与其母一起被朝廷勒令自尽。我国古代都是土葬,但南昌当地官员却奉旨将二人的遗体运出城外焚化。不料就在“舁尸出焚”之时,天空中忽然电闪雷鸣,一场倾盆大雨兜头而下,史称“平地水深数尺”。此时围观的百姓纷纷发出感叹,认为这是弋阳王的冤情感动上天所致。

  • 名将马援为什么没有入选云台二十八将?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云台二十八将图,来歙为什么不是云台二十八将,东汉28云台猛将

    公元60年,汉明帝刘庄下旨,将二十八位东汉开国功臣的画像奉入南宫云台,即云台二十八将。有一天,东平王刘苍跟随汉明帝来到云台。在看完画像后,刘苍十分不解,向皇兄询问,“为什么没有伏波将军马援的画像呢?”汉明帝笑而不答。其实我们和刘苍一样,都有这个疑问,为何名将马援没有入选云台二十八将呢?下面我爱历史网

  • 揭秘:朱棣在历史上的评价为何褒贬不一?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怎么评价朱棣,朱棣是个好皇帝吗,朱棣在位多少年

    在明朝的历史当中,每一个皇帝都有着不同的功绩,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外,他的儿子孙子在面对权力的时候也发生过一些争执,比如说本来朱元璋想要传位给自己的大儿子,没有想到大儿子却英年早逝,所以他最终会选择了孙子继承王位,没有想到孙子在没有具备多久的时间就遇到了皇叔朱棣谋反的事情,因此江山就落到了朱棣手中。

  • 公主和亲路上怀孕,最后结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汉朝和亲的公主后来都怎样了,历史上和亲的公主,怀玉公主最后结局

    说起“临时公主”可能很多人不是很了解,所谓的“临时公主”是指和亲公主里的“替代品”,我国古代公主和亲非常盛行,当其他国家来求娶公主的时候皇帝不能拒绝、但又不想让自己的女儿嫁过去,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于是“临时公主”就成了真公主和亲的替代品。“临时公主”说得好听是公主,实际上她们享受不到真公主的待遇,

  • 揭秘:成吉思汗驾驭人的手段有多高?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女人见识多驾驭不了,很难驾驭的女人,成吉思汗真的只识弯弓射大雕

    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乞颜部可汗。古儿别速:太阳汗的王妃,后为成吉思汗的嫔妃之一。答亦兀孙:蔑儿乞兀洼思部首领,忽阑妃的父亲。忽阑:成吉思汗的嫔妃之一。纳牙阿:成吉思汗的手下大将。任性永远属于强者。在纳忽崖大战中,随着南乃蛮部拜不花太阳汗被蒙古骑兵吓死,其儿子屈出律以及蔑儿乞部等人逃走外,整个乃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