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解密:李自成要与明朝和议崇祯为何拒绝

历史解密:李自成要与明朝和议崇祯为何拒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334 更新时间:2024/2/16 11:54:48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中午时分,闯军正式攻打大明帝都北京。攻击先从平则门、彰义门、西直门三门开始,“四面如黄云蔽野”,攻势如潮,极具威势。一时间,“城上下炮交发,如万雷轰烈,天地震慑,城外火光际天。”

狂轰猛炸持续了一天,第二天,李自成在彰义门外设座,派在十日前在宣府投降的太监杜勋朝城上喊话,但声音嘈杂,听不清楚,依稀是教城上人停止放箭,他有话要讲。负责守城的襄城伯李国桢大声回话:“我让一个人下去为人质,你上城与圣上面讲!”

杜勋为了向李自成丑表功,表现得正气凛然,答:“我杜勋一向无所畏惧,上城就上城,哪用得着你们派人质交换!”(《明季北略》)于是军士将他缒入城,跟大太监王承恩一同去见崇祯。

图片来源于网络

见了崇祯,杜勋假惺惺一副关切的模样,说:“贼人马强众,锋不可当,皇上当自为计。”接着,详细地转述了李自成的意思:大明和大顺“割地讲和”,即议割西北一带,分国而王,大明犒赏大顺军银百万两,从此以后,大顺军可为朝廷内遏群寇、外剿清妖。现在京城形如累卵,照理说,这是大明帝国、同时也是崇祯能侥幸逃过国灭身死的最后、也是最好的机会了。

可是大明王朝自开国二百七十多年来,奉行的一直都是“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立国宗旨,事关国体,崇祯还是拿不准主意,问身边的魏藻德:“此议何如?今事已急,可一言决之。”

可就跟要不要放弃宁远的争议时一样,魏藻德一言不发,只是鞠躬俯首。一任崇祯火烧眉毛急得团团转,就是不作声、不表态。崇祯只得让杜勋出城答复李自成:“朕还没想好,等想好了,再颁旨。”

杜勋已走,崇祯再问魏藻德,还是支支唔唔,莫一衷是。崇祯大为扫兴,推倒龙椅,拂袖而去。议和不成,就只有死拼到底了。崇祯亲自起草了一份《亲征诏书》,称自己要“亲率六师以往,国家重务悉委太子”,号召臣民,但有奋发忠勇,到军前听用的,“分茅胙土之赏,决不食言”。

他抱定了身死社稷的思想,吩咐驸马都尉巩永固率家丁护送太子出逃,徐图将来。可巩永固的回答却是:巩家从不敢私蓄家丁,就算有,要冲出重围的可能性也接近于零。崇祯叹了口气,只好让太监王承恩召集内侍,死守宫城。

李自成收到了杜勋的回话,遂断了和议之想,下令全线攻城。先前名列兵部官员魏提塘所发传单榜首的曹化淳,果然按照事先开门迎接闯军的约定,率先打开了彰义门。

曹化淳这边一行动,其他榜上有名的官员纷纷行动,德胜门、平则门等次第打开。北京外城转瞬宣告陷落。宫城内的崇祯听得外面声如雷震,心知不妙,召问阁臣:“卿等知外城破乎?”阁臣众口同声地答道:“不知。”崇祯搓着手问:“事亟矣,今出何策?”

众人的回答是,吉人自有天相,皇上洪福齐天,一定会逢凶化吉、遇险呈祥的。末了,又加一句:“如其不利,臣等巷战,誓不负国!”

话虽然说得好听,但闯军杀向内城时,守正阳门的兵部尚书张缙彦、守宣武门的太监王相、守齐化门的成国公朱纯臣等争先恐后地打开了城门,崇祯所期待的巷战根本就没有发生。

崇祯听说外城被攻破之时,在殿廷徘徊了一天。当晚,夜不安寝,突有内侍惊慌失措地来报,内城已陷。

崇祯急问:“大营兵还在吗?守城的襄城伯李国桢还在吗?”内侍答道:“大营兵早散。皇上还是赶紧逃命吧。”一句话没说完,就闪得无影无踪了。崇祯叹了口气,携太监王承恩急往南宫,登上煤山,抬目远眺,但见烽火烛天,内城确已陷落。崇祯在山上徘徊踰时,心情渐渐安定下来,掉头迈往乾清宫,布置应急善后事宜。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先提朱笔传书内阁,命人提督内外诸军事,辅佐太子,然后命人温酒,与周后、袁妃,同坐痛饮,慷慨诀绝。他边饮边叹道:“真是苦我的百姓了!”几杯黄汤下肚,他突然又意气自若起来,命人将三个儿子太子、永王、定王叫来。三个儿子匆匆忙忙地赶来了,身上还穿着皇子的服饰。

崇祯板着脸,说道:“都什么时候了?还不赶紧改换衣衫?”着令宫女取来旧衣,自己亲手帮他们换上,细心地系紧衣带,一边系一边说:“社稷倾覆,必定使天地祖宗震怒,这一切,都是你父亲的罪过。只是,朕也已经竭尽心力,无奈文武诸臣,各为私心,不肯后家先国,以致败坏至此。如今不必再问祸福,只是按情理去做。朕问心无愧了。”(《明季北略》)

系好了衣带,分别拍了拍三人的肩膀,叮嘱说:“尔等今日是太子,王城既破,从此便为小民了,各自逃生去吧!不必恋我,朕必死社稷,有何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尔等切要谨慎小心,若逢做官的人,老者当呼为老爷,幼者呼为相公;若遇平民,老者呼为老爹,幼者呼为老兄,或称为长兄,呼文人为先生,呼军人为户长,或称曰长官。”

这一番话,全是一个父亲对幼子拳拳爱护的肺腑之言,哪里还有半点帝王的影子?想了想,又嘱咐说:“万一侥幸逃得一命,将来报父母大仇时,不要忘了我今日说的话!”然后才千般不舍地让侍从带走,分送外戚。

看着三个儿子远去的背影,他悲怆万分地叹道:“你们三人为什么不幸生在我家?”周、田二贵妃泪如雨下地对周皇后说:“大事去矣!”

周皇后顿首恸哭着对崇祯说:“妾事陛下十有八年,从不听一语,至有今日!”追着出去,拊着太子、二王,流着眼泪,千叮咛、万嘱咐,与他们诀别后,便恸哭着返回了坤宁宫。

崇祯自伤自怜,一壶酒喝尽,才举步走向坤宁宫,发现周皇后已经上吊自尽,遂老泪横飞,口中却连称:“好!好!”十六岁的长平公主在一旁号哭不已。崇祯垂泪叹道:“汝奈何生我家?”左袖掩面,右手挥剑,一剑劈向公主。公主看见剑来,本能地以左臂一挡,臂被斩断,当即昏厥倒地,“未死,手栗而止”。宫中一时大哗,人人均惊呼道:“皇爷动刀矣。”

崇祯“遍召所御妃嫔数人,俱亲杀之”,其中的袁贵妃上吊绳断堕地,未死,崇祯往她的肩头连砍了三剑,三剑砍完,两手酸软。将这些妃嫔悉数处死后,他又召来太监王承恩一起喝酒,酒毕,吩咐内侍各自逃生。他换了便衣,手持三眼枪统,和王承恩一起走出中南门。

时已至三更,但见宫中内侍狼奔遯突,四下逃命,而正阳门城上,高悬着三盏白灯笼。前日,他曾密召守城官,发每座城门备白纱灯笼三盏,吩咐说:“军情缓急,用这三盏灯笼为信号,敌人初攻城,则悬一灯;攻城急,则悬二灯;城破,则悬三灯。”

看着这三盏白纱灯笼,崇祯徬徨无计,想起成国公朱纯臣守齐化门,便想过去寻找,但有人告诉他,朱纯臣外出赴宴未归,于是叹骂而去,到了安定门,门坚不可。不知不觉间,天将曙矣。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五鼓时分,崇祯习惯性地走到前殿,亲自鸣钟,召集百官。可是,这个时候,又有哪个官员还会来上朝?崇祯看着空荡荡的大殿,叹息了一会,走进内苑,又登上了煤山。山下的火光与天边的红光交汇,天色快亮了。

崇祯以发覆面,与王承恩双双在山上自缢身亡,留遗书于衣带中,云:“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在中国历史上长达276年的大明王朝由此宣告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1644年李自成率军进京大明都城为何会不攻自破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孙传庭为什么打不过李自成,为什么明军打不过李自成,李自成从哪个门攻入北京城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闯王李自成率领数十万农民军兵临北京城下,崇祯皇帝试图凭借京城九门坚固的城防,并依靠三大营与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与“流贼”决一死战。但令人惊讶的是,吴三桂所部迁延不进,三大营十余万人不战自溃,京城九门不战自降,绝望的崇祯帝只能自缢殉国。那么问题来了,曾经固若金汤的大明国都为

  • 李自成失败原因是源于起用下层失意文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人用什么词形容,失意的文人,描写文人

    谈及明末农民战争,人们在赞扬李自成推翻明朝腐朽统治的同时,也感慨其溃败之迅速。细究起来,李自成败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知识分子政策的失误,不能不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说到李自成知识分子政策的失误,不妨先从他任用的谋士谈起图片来源于网络李自成生于陕西米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崇祯三年(1630年),他带领

  • 要当官先要被阉割 揭秘古代皇帝反腐奇招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包拯是状元才当官的吗,乾隆皇帝是最大的历史罪人,唐朝太监为什么可以废立皇帝

    在公元10世纪的五代十国时期,曾出现一种另类选官绝招——“阉割”。实施这种制度的是南汉。《新五代史·南汉世家》记载,当时的南汉皇帝刘鋹相当荒淫,政事全权委托当时的龚澄枢、陈延寿一班人处理。龚澄枢等人便根据刘鋹的意思,规定拟用官员均须阉割,此即史书中“至其群臣有欲用者,皆阉然后用”记载。网络配图如此选

  • 咸丰皇帝四大不良癖好其中一个让大臣差点出丑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咸丰皇帝为什么只活了31岁,乾隆是最垃圾的一个皇帝,咸丰留下八大辅政大臣

    咸丰皇帝有四大不良癖好:其一,贪美色。在避暑山庄,他依旧不问窗外风雨,今朝有酒今朝醉,只图自己逍遥快活。据书中记载:奕詝置兵败于不顾,携妃嫔游行园中,寄情于声色既聊以自娱,又自我麻醉。野史记载,山西籍孀妇曹氏,风流姝丽,脚甚纤小,喜欢在鞋履上缀以明珠。咸丰帝诏入宫中,最为眷爱。国难当头,他却依然沉浸

  • 雍正帝即位后采用何种强硬措施肃清吏治?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吏治,雍正朱批呵呵,雍正推行的新政成功了吗

    雍正规定“每两加耗五分”,作为政府的正常税收,统一征收,存留藩库,从中提取“养廉银”,发给官吏作为生活补贴和办公费用,而且其数量大大超过正俸。督抚大吏每年一二万两,知县一二千两。意思是说得了这笔钱,就应该廉洁奉公,不再贪赃剥民。这是雍正时的一项重要改革,这一制度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吏治,使雍正

  • 清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乾隆帝:血统竟如此有问题?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为何说乾隆造成了清朝的衰败,清朝血统,乾隆为什么退位当太上皇

    乾隆是雍正胤禛的第四个儿子,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25岁的乾隆继位。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禅位于皇十五子颐琰,做上名副其实的太上皇,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病逝,享年89岁。图片来源于网络这都是正史所记载的,说起来也是朗朗上口。可是读过金庸先生的小说《书剑恩仇录》的人都知道,在这部

  • 汉高祖得江山封功臣:如何让未受封者不谋反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汉高祖杀功臣都有哪些,薛仁贵兵困锁阳城是真历史吧,高平陵之变为什么能成功

    核心提示:对于雍齿这类反复无常之辈,刘邦心中非常怨恨,但为了瓦解敌方阵营,况且又是用人之际,故忍了下来。没想到,后来竟然不得不对他先行赏赐。《史记》记载,那些未及时得到赏赐而心中胡思乱想的将领们,听到雍齿受封这个消息,心情都十分高兴:“雍齿都得到封侯,我们的爵位当然不会有问题啦。”网络配图一次危机就

  • 揭:光武帝刘秀如何在乱世中一统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秀和郭圣通有几个孩子,刘秀李世民,刘秀爱郭圣通吗

    导读:最近大热的影视剧《秀丽江山》把大家带入了东汉时期,而光武帝刘秀更是被大家所追随,那么,你知道光武帝刘秀如何在乱世中一统天下的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在新朝王莽的末年,那时候天下已经乱成一锅粥了,好多的人都趁着那股子乱乎劲起兵造反了,其中早期实力较强的两支,分别是绿林军和赤眉军。当时刘秀和

  • 嘉庆帝诛杀和珅的背后隐情:两人早就有积怨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和珅乾隆嘉庆,嘉庆与和珅最后对话,和珅为什么不反抗嘉庆

    和珅是乾隆皇帝最宠爱的心腹大臣,而且是清朝最大的贪官。他以一个跟在轿子后面的扈从,一跃而为主持朝政的宰相,靠的全是拍马屁的功夫。嘉庆在做皇子时,就深恨这个人。做了皇帝以后,一心想除掉这个乱国的奸臣,但因碍于乾隆这个太上皇还在,无法下手。图片来源于网络和珅也意识到这位未来的皇上不喜欢他,心中惴惴不安。

  • 悲剧赵云:他远没有演义中的那么风光!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为什么说人生远看是喜剧,赵鸿飞怎么不演戏了,远看人生是喜剧

    导读:赵云是一个让人喜爱有加的三国英雄,无论从实力还是从容貌来说,他都十分符合我们现代人对英雄的定义,但是这样一位英雄却远没有演义中的那么风光,他的生命也是在等待和伤感中逐渐凋谢。赵云,是罗贯中老先生在《三国演义》着力刻画的人物,可说是全书中最完美的英雄形象。更由于《演义》是根据史实来写的,人们对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