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孝端文皇后始终稳居后宫之主,为何没有她受恩宠的记载?

孝端文皇后始终稳居后宫之主,为何没有她受恩宠的记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395 更新时间:2024/1/22 10:45:09

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的第三任大妃。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元称帝、创设五宫”,将大福晋哲哲册封为“国君福晋”,也就是“中宫皇后”。也就是说,孝端文皇后乃系清朝生前被皇帝亲自册封的第一位皇后,也是清朝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皇后。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努尔哈赤尚未建立后金政权之前,出身蒙古科尔沁部落的哲哲便远嫁给了皇太极为侧福晋,成为“满蒙联姻”的代表人物。皇太极的继福晋乌拉那拉氏因“行为傲慢”而被休弃后,哲哲被扶正为大福晋。

皇太极改元称帝,建立清朝,等于彻底表明了同大明王朝的平等、对立态势。此时的皇太极既要面对实力强大的明朝军队,还要提防朝鲜给予的后方压力,他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来自蒙古部盟的支持。

自努尔哈赤时期便奉行的“满蒙联姻”制度,为皇太极拉拢蒙古部盟提供了便利条件,除了进一步夸大和巩固满蒙之间的联姻关系,皇太极还必须绝对保证哲哲的后宫地位并给予其绝对恩宠。

在册封孝端文皇后的册文中,皇太极明确了其“坐立成双,同立功德,共享富贵”的至高地位,明确了其“教化后宫、母仪天下”甚至“赞襄朝政”的巨大权力。

但除了绝对的地位和权力外,孝端文皇后所得皇太极的恩宠,却远远不及自己的侄女——海兰珠,甚至连排在“崇德五宫”末位的庄妃都不如。

皇太极在位17年,孝端文皇后始终稳居后宫之主,但在清朝诸多的档案、文献中均未有对其突出功绩、教化后宫的记载,皇太极对其特殊对待、格外恩宠的记载更是只字未提。相较于被皇太极捧在手心的海兰珠,相较于被皇太极视为“贤内助”的庄妃,孝端文皇后确实不得皇太极恩宠。

位居中宫、背靠蒙古的孝端文皇后,为何反而不得皇太极恩宠,甚至还不如自己的两位侄女?

因为孝端文皇后犯了一个大错,一个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男人都无法接受的大错!

“满蒙联姻”,乃系努尔哈赤时期便定下的基本国策,作为后金政权最铁杆的盟友,蒙古科尔沁部落更需要后金政权用“和亲嫁娶”的方式,来巩固这种特殊的政治、军事联盟。孝端文皇后,就是这样一位肩负着联姻联亲、巩固联盟重任的特殊女子。

嫁给皇太极以后,尤其是皇太极成为后金大汗、清朝皇帝以后,孝端文皇后便一直在极力巩固满蒙之间的联盟关系,极力促成博尔济吉特氏和爱新觉罗氏之间的嫁娶往来。

在孝端文皇后的努力下,皇太极14位公主中,有8位公主下嫁给了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王公;多铎阿济格豪格的嫡福晋或者继福晋都来自科尔沁部落,多尔衮更是直接迎娶了孝端文皇后同父异母的妹妹为嫡福晋。孝端文皇后的两个亲侄女——海兰珠、庄妃也都相继嫁给了皇太极。

毫无疑问,这一时期的“满蒙联姻”达到了巅峰,对于科尔沁部落而言,绝对是最为理想的状态。

但是,孝端文皇后在努力巩固满蒙关系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她把“满蒙联姻”当成了自己最大的使命,当成了自己位居中宫的主要任务,而忽略了皇太极当初对其“以清廉端庄仁孝谦恭之义训诲诸福晋,更以尔贤德之训,使天下妇人效法”的具体要求,甚至直接忽略了自己的丈夫皇太极。

也就是说,此时的孝端文皇后不再是大清的皇后,不再是皇太极的皇后,而只是蒙古科尔沁的皇后,只是极力建立和稳固博尔济吉特氏影响的皇后。

对于海兰珠而言,皇太极是自己的丈夫,她对皇太极关心备至、体贴入微,一直用自己的柔情温暖着这位戎马一生的东北汉子。

对于庄妃而言,皇太极是丈夫,更是清朝皇帝,她可以为了皇太极“诱降洪承畴”,更可以为了皇太极照顾当时年龄尚幼的多尔衮和多铎。

而孝端文皇后,皇太极真正意义上的妻子,却忘记了自己的丈夫,忘记了自己大清皇后的身份,只是努力促进博尔济吉特氏和爱新觉罗氏之间的联姻,甚至要努力打造“清朝皇后,必出博尔济吉特氏”的历史记录。

心中没有自己的丈夫,只有自己的母家;不关心、不爱护、不靠近、不珍惜皇帝的皇后,又怎会得到皇帝的恩宠?孝端文皇后的错,很多女人正在犯;孝端文皇后的错,任何男人都无法接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刘备投奔袁绍时实力大不如前 袁绍为什么还要接纳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备为什么投靠袁绍,刘备投奔袁绍是哪一集,刘备投奔袁绍是哪一年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刘备和袁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袁绍、刘备二人之间的冲突,主要集中于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前后。彼时的刘备作为公孙瓒麾下的一员将领,在河北战场打出了不错的战绩,想必也给袁绍集团带去了一些困扰。《三国志·先主传》:(刘备)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使

  • 抗金英雄马扩一生有何作为?最后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许三多和成才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为什么说杨志是悲剧英雄,张献忠四个义子结局

    大家好,说起抗金英雄马扩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宋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大太监童贯出使辽国,由于其太监的身份,遭到嘲笑与冷落,童贯当时在北宋可以说是风云人物,自己堂堂大宋使臣,没能得到礼遇,自然内心愤愤不平,回程之时在卢沟河畔(辽国境内)遇到一个人,谁?辽国的臣民马植,这人对于童贯而言

  • 揭秘秦始皇长子扶苏和项羽的关系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秦始皇为什么疼爱胡亥,秦始皇对扶苏怎么样,扶苏和项羽的关系

    秦始皇长子扶苏和项羽的关系怎么样秦朝末年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许多耳熟能详的的英雄都在这个时代出现过,扶苏、项羽、刘邦都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人物。许多人都很想知道扶苏和项羽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一段故事呢。扶苏,嬴姓,赵氏,所以应该叫做赵扶苏,世人都称公子扶苏,是秦始皇嬴政的大儿子。扶苏在秦朝统治时期具有儒

  • 揭秘秦穆公的故事 他的地位是如何奠定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穆公与重耳的故事,秦穆公和百里奚的故事,秦穆公的功绩

    春秋时期秦穆公的故事秦穆公的一生过得很波折,但是却很精彩,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做人办事的道理,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谈资,他的生平有很多个小故事,都彰显了他的为人豪情仗义,能急人之所急,心胸开阔,不为小利而丧失大义。这里我们只从中截取一段故事来阐明他的性格,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秦穆公刚刚继位,晋国觉得

  • 中唐第一名将王忠嗣的死差点毁掉了整个唐朝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朝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朝十大名将,唐高宗时期四大名将

    为战争而生的,以敢战、善战成名,古今中外的名将概莫例外;但是,伟大的军人与一般意义上的名将不同。伟大的军人不是为战争而生,而是为消灭战争而生的,是为和平而生的,这样的军人古今罕见。提起中国历史上的名将,人们立即就会想到一大串的名字:战国时代的乐毅、孙膑、吴起、廉颇,汉代的卫青、霍去病、李广,唐代的李

  • 揭秘汉高祖刘邦是同性恋吗 他是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汉高祖刘邦的一生,汉高祖刘邦几个儿子,刘邦杀了多少开国功臣

    汉高祖刘邦是同性恋吗刘邦是很多人眼中荒淫好色的人,然而就是有被冠以这样一个评价的人,也有着大众比较避讳的同性恋癖。刘邦是同性恋,准确地说是双性恋,而这一特殊癖好竟在他的后代中得以相传。汉朝的二十几位刘姓皇帝中,竟然有十位都是有男宠的,有些皇帝还不止一个男宠。那时候的宫廷似乎并不避讳同性恋,也许还是“

  • 皇帝不问出身!史上那些贫贱出身的帝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皇帝震怒给我查这个败家子,人的出身太重要了,出身穷

    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尊贵无比,掌握着人世间的一切生杀大权,相对着,能够成为皇帝的人大都有着极深的家族背景,在出身决定高度的封建社会中,一个贫寒者能够成为一代帝王,可谓天方夜谭。然而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起,历史一次次用事实告诉人们,在波澜诡谲的历史中,时势创造了“皇帝不问出身”的传奇故

  • 刘备借荆州历史真相: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背后的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刘备借荆州还了没有,刘备为何不归还荆州

    荆州一直是蜀汉与东吴的矛盾焦点,这种矛盾在关羽被杀、荆州失去以后得到进一步激化,从而加速了三国时代的结束,那么孙权为什么看中荆州并志在必得,荆州的归属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隐情呢?一,荆州到底归谁董卓乱政时,各地纷纷起兵讨伐,此时的荆州刺史为王叡。据《三国志·孙坚传》 及注引,孙坚当时拜长沙太守与刺史王叡

  • 揭秘朱元璋时代的文字狱有多可怕?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为什么那么残暴,明朝朱元璋时代人物,朱元璋文字狱的例子

    文字狱历代都有,可是到了明代,就不一样了。出身贫苦的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忌讳就格外多了起来。除皇帝的名讳外,许多词也是犯大忌的,那些舞文弄墨的人搞不好就会掉脑袋。中 国人避皇帝或长辈的名讳,不知从何时起。不过直到今天,对长者、尊者直呼其名都是不礼貌的。农村小孩之间骂架,互相指着鼻子叫对方父母的名字,

  • 比戚继光更狠的李如松:宰杀14万倭寇让日本胆寒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戚继光与李成梁谁厉害,戚继光打的倭寇是谁,李世民打过败仗吗

    李如松,辽东人。明朝名将,指挥过万历二十年的平定宁夏哮拜叛乱、闻名世界的抗倭援朝战争,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之后出任辽东总兵,后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中阵亡。网络配图侵略计划16世纪末,日本权臣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日本列岛,野心也膨胀,居然异想天开占领朝鲜,征服中国,建立所谓“以北京为首都的大东亚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