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 齐桓公和管仲的关系

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 齐桓公和管仲的关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559 更新时间:2023/12/22 20:44:22

齐桓公即位后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来辅佐,因此就准备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但鲍叔牙称自己才能不如管仲,若要使齐国称霸,必要用管仲为相。

管仲与公子纠一伙认为公子小白已死,再没有人与他争夺君位,也就不急于赶路。六天后才到齐国。一到齐国,没想到齐国已有国君,新君正是公子小白。鲁庄公得知齐国已有新君后气急败坏,当即派兵进攻齐国,企图武装干涉来夺取君位。双方在乾时会战,管仲建议当趁小白人心未定速攻,但鲁庄公却说:“如果一切如你所料,小白早就被射死了。”不听管仲的话,结果遭遇伏击,鲁军大败,公子纠和管仲随鲁庄公败归鲁国。齐军乘胜追击,进入鲁国境内。

网络配图

齐桓公为绝后患,遣书给鲁庄公,叫鲁国杀公子纠,交出管仲和召忽。否则齐军将全面进攻鲁国。鲁庄公得知后与大夫施伯商量,施伯认为齐国要管仲不是为了报仇雪恨,而是为了任用他为政。因为管仲的才干世间少有,他为政的国家必然会富强称霸。假如管仲被齐国任用,将为鲁国的大患。因此施伯主张杀死管仲,将尸首还给齐国。但鲍叔牙用计称齐桓公恨管仲入骨,一定要生杀管仲。且鲁庄公新败,闻齐国大兵压境,早吓得心颤胆寒,没有听施伯的主张。在齐国压力下,杀死公子纠,并将管仲和召忽擒住,准备将二人送还齐桓公发落,以期退兵。

管仲清楚这是鲍叔牙的计谋,于是让押运工人快马加鞭赶去齐国,最后平安到了齐国,经鲍叔牙的建议,齐桓公同意选择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礼节,亲自去迎接管仲,以此来表示对管仲的重视和信任。同时也让天下人都知道齐桓公的贤达大度。齐桓公迎接管仲后,一连聊了三天三夜,句句投机,斋戒三日,拜了管仲为相,并称管仲为“仲父”。

二千六百年前,曾经有过一次君王与大臣的对话,它影响了二千多年的中国政治,意义深远。那就是春秋时期齐桓公与管仲关于有道君主与无道君主人格的一次“君臣对”。

齐桓公,姜姓,名小白。周庄王十二年(前685年)即位为君,率军击败助公子纠争夺君位的鲁军,纳大夫鲍叔牙之谏,释怨于政敌管仲,以其贤能重用为相。一天,齐桓公与管仲进行了一次对话。

齐桓公问道:何为“有道君主”?管仲回答了七条“有道君主”的标准。其一,崇敬山川、宗庙、社稷,依礼祭祀。其二,对有功旧臣要抚恤救济,使其富有。其三,团结武臣,使其为国效力。其四,重用贞廉、正义的良臣,使上下得到修治。其五,刑政明察,四时无失误,人民不忧,五谷丰登。其六,国内外和谐相处,四邻诸侯臣伏,国家安宁,不用战争。其七,接受邻国来聘的币帛,以怀其德,接受以制令来告者,以为法式。

网络配图

管仲与齐桓公的这番“君臣对”,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统治方法的讨论。

管仲,史称管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誉,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管仲另有《管子》一书传世。《管子》是战国时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儒、道、阴阳、名、兵、农的观点,其中一些篇章被学术界认定是记述管仲言行的著述。《管子》一书既显露了春秋时学术多元,又表现了管仲学派的综合意蕴,其论道讲德,不离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话题——道德之意。《管子·四称》篇章中的“君臣对”,论述了君主应该具备哪些优秀人格、应该摒弃哪些恶劣人格。所谓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国家的兴亡,君主的人格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君主人格,还具有极强的教臣育民的导向功能,直接感染着民众的行为倾向。

在这场“君臣对”中,管仲从多方面论述了君主人格的道德规范和执政理念,意义深远。其一,君主应是高尚道德的楷模。作为一国最高统治者的君主,治国安邦必须尊崇礼,提倡礼,在其人格上,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性。其二,君主应是“为民除害兴利”的正义化身。作为统治者,君主要实现其自身的人生目的,就要为民兴利除害。要想治民安邦,君主就要具备为民兴利除害的人格。不以一己之好恶而治天下,要以天下之心治天下。其三,君主应有“不失其常”、“不易其则”的稳定和统一的言行。君主的道德品性应具体体现在其稳定和统一的言行中。君主稳定和统一的言行直接影响着民众的行为,所以君主的言行要具有一致性。

春秋时代的齐文化崇尚礼义道德,重视社会的道德教化。

网络配图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支的齐文化,其崇尚的礼义,其根本所在也是要构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宗法关系。齐文化的特点是十分重视君主在社会人伦宗法关系中的核心作用。所谓“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上失其位则不逾其节。上下不和,令乃不行。”君主不像君主的样子,臣子当然就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的样子,儿子当然就不像儿子。君主不按照他的身份办事,臣子就会超越应守的规范。上下不和,政令就无法通行。君主必须有立君道的自觉意识,君主失德而不知立君之道,大臣必然作威作福,国家权力就掌握在大臣手中;百姓必定各趋其利而不讲义。管仲在“君臣对”中对齐桓公例举以往无道君主的过失,来以资为鉴。

管仲在“君臣对”中,非常强调君主人格具有的教臣育民导向功能。所谓“圣人在前,贞廉在侧,况称于义”,就是这个道理。首先,君主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要担负起教臣育民的社会职责。有道的君主,在上面设立官吏而治理人民,民众就不敢越轨行事了;在下面设立负责纠察的官吏,官吏就不敢背离法制而行使职权了。

网络配图

人君据法而出令,官吏奉命而行事,百姓顺从而成见,这样日久形成常规,如果有违犯习俗背离礼教的,人们就会共同加罪于他,做君主的就可以安逸无事了。其次,君主的好恶引导着社会民众的心理倾向。民众具有以君主的好恶作为己之好恶的社会心理。再次,君主自身道德品性的高低,决定着民众的道德品性的高低。又所谓“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道德定而民众有可遵守的轨道和规范,社会就会有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曼苏尔对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有什么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曼苏尔作为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第二任哈里发,历史上对其的评价是十分中肯的。那么曼苏尔生平事迹主要有哪些呢?阿拔斯地图首先,曼苏尔是出生在非常富有而且地位显赫的家庭,其家族非常有历史,祖上是古莱氏族的哈希姆家族。曼苏尔是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的第五代孙子,地位显赫,而且曼苏尔在伊拉克拥有非常多的地产

  •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人,李善长长谋略,善用人。无论是政治军事上,还是经济民生上,李善长对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付出的功绩不可谓不大,堪称明朝开国功臣第一位。朱元璋曾说:“朕起自草莽间,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在群雄的夹缝中奋斗,此时善长来谒军门,倾心协谋,一齐渡过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间,练兵数十万,东征

  • 史海钩沉:中国历史上结局最好的亡国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破巢之下几完卵?亡国之君多悲惨。在历史上,亡国皇帝被毒害、刺杀、砍头的例子不胜枚举;而那些有幸能够委曲求全、苟活性命的,其结局自然又是另一番境地。相比之下,汉献帝刘协不仅享受天伦,寿终正寝,死后以天子规格和礼仪下葬,而且他在有生之年还广施仁政,悬壶济世,造福一方,为民传颂,堪称中国历史上结局最好的亡

  • 他俩关系如何?苏东坡为何只给司马光留面子?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蔡京儿子蔡绦称,苏东坡做了翰林学士期间,“以高才狎侮诸公卿”,只对司马光不敢有所褒贬。网络配图 某日,跟司马光讨论政事,意见不合。回到家里,脱帽解带之时,苏东坡这才发作出来,连声高喊:“司马牛!司马牛!” 苏东坡之所以独对司马光网开一面,尊敬有加,除了司马光是其长辈、政见相近等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 不爱江山爱美人 顺治出家因秦淮名妓董小宛?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身为皇帝自古都是以江山社稷为重,当然也有个别,顺治皇帝爱美人胜过爱江山,甚至因自己心爱的妃子病逝后剃度为僧。据《清朝野史大观》的记载是:“世祖(顺治)之于董贵妃,所谓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者也。乃红颜短命,世祖对之,忽忽不乐,未数月,遂弃天下,遁入五台山,削发披缁,皈依佛土……”还有一种说法是,顺

  • 诸葛亮为什么要害最信任的武将赵云?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为什么要害赵云?赵云是诸葛亮最信任的武将。据说,刘备死后作为军师的诸葛亮独揽大权,当时赵云就一直在帮助诸葛亮实现各种计划,赵云可谓是诸葛亮一生中最信任的武将了,但人们不解的是,诸葛亮为什么要害赵云?网络配图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定南)人。自幼刚正雄壮,喜好练武,遇事善于思考,肯动脑筋

  • 狄仁杰:判决积压案件 无一冤案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因为系列剧《神探狄仁杰》的热播,那个和蔼可亲,略带一点冷幽默的胖子一下子成为观众们最喜爱的角色之一。 不过,真实的狄仁杰恐怕就没那么可爱了。 在史书记载中,狄仁杰道德完美,好跟人争斗,不论皇帝还是同僚,他总要与之争个黑白分明。 但是,这样一个好争斗的人,却能在凶险的庙堂之上不动如山,占了李姓皇位的

  • 官场不倒翁: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核心提示:他有一首诗正好说明自己的心声:“莫为危时便怅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网络配图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大乱时代:春秋战国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那时候,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华大地,五十六个

  • 明宪宗:历史上唯一只有一个老婆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小皇子十分乖觉,见到宪宗即叩首称父亲。宪宗随即传喻内阁,告知皇子出生之事并大赦天下。万贵妃闻训哭的死去活来,恨的牙跟紧咬,发誓报负并很快下毒手害死了纪氏,太监张敏知道自己最终定然不免,也吞金自尽了。网络配图年轻的祐樘却命大福大,很快(1475年)被立为太子并被周太后抱回后宫抚养,万贵妃几次欲加害均未

  • 唐代诗人苏东坡:将怀孕的姬妾送人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苏东坡一生姬妾众多,风流韵事层出不穷,而他对这些姬妾的态度,则基本无情无意,完全如宗法制度,仅仅是将她们视作私人物品而已。苏东坡贬官之时,将身边的姬妾一律送人,这其中据说有两妾已经身怀有孕,他也无暇过问(床头人送人已是堪,更连腹中是否有儿女都不暇过问,是何态度?)北宋末年的宦官梁师成以及翰林学士孙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