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顺治到底是何结局?是出家还是死于天花?

历史上顺治到底是何结局?是出家还是死于天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56 更新时间:2023/12/21 13:57:39

每当一提起顺治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现在厦门老人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江仔鱼食皇帝肉,畅快无肚。”

这句俗语说的皇帝,就是清军入关的首任皇帝顺治,这句俗语以及其他可信的和不可信的资料表明,顺治皇帝死因还有第三种说法:他既没有出家,也没有死于天花,而是郑成功在厦门警篑港用缺嘴将军炮击毙后,被“江仔鱼”吃掉了?

所谓的江仔鱼,就是银鱼,所谓的鱼肚,是鱼鳔还是鱼胃,这个比这还真不清楚,因为我吃的银鱼,是不需要去除内脏,也不知道银鱼有没有鱼鳔。查阅资料得知,银鱼确实是只有肠而没有胃的。

按照传统的说法,顺治皇帝福临不是出家就是死于天花,《清史稿》关于顺治之死的记载极其简单:“十八年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丙辰,大渐。赦死罪以下。丁巳,崩於养心殿,年二十四。”

读过清史的人都知道,顺治生于1638年,他的长子牛钮生于1651年,次子福全生于1653年,三子玄烨生于1654年。十三岁就抱上了儿子,说明他十二岁之前就成人了,开窍可是要比贾宝玉还早。

说一个十二岁就成人、十三岁就生子的人,会专情到为了一个女子放弃花花世界大好江山,估计没有人会相信。

读者诸君都知道,在顺治康熙年间,天下抗清活动风起云涌,想宰了清朝皇帝而报扬州嘉定之仇的义士不计其数,如果顺治真上了五台山,一万个和尚也保不住他的命。

那么顺治是死于天花,还是跟他的后代同治一样死于不可说的隐疾,是没有人敢深入探究的——清朝的文字狱十分厉害,稍微多说几句就会掉脑袋。

正因为清廷的严格管控,所以顺治是咋死的,孝庄太后有没有嫁给小叔子多尔衮,都是谜案。虽然这才过了二三百年,但是因为“封口”很严,清朝的很多事情,都变得说不清道不明了。

清廷的文字狱能堵住公开的悠悠众口,却堵不住私下里的著书立说,也堵不住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于是就有了顺治第三种死法的传说,比如那句银鱼吃皇帝的俗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今天咱们就根据《先王(顺治)实录校注》《厦门掌固》《延平王(郑成功)起义实录》这三本书的记载,来梳理一下顺治死因第三种说法的脉络。

按照《延平王起义实录》的记载,有人向郑成功汇报:顺治皇帝在高崎之战中被击毙于思明港。

思明港就是后来的厦门警篑港,至于为什么要改名,这个不用解释,当时没有哪一个清廷官员敢称那里为思明港的。

顺治皇帝被击毙后,清军将领达素畏罪自杀,随之而来的是清廷的报复——斩杀了已经投降的郑芝龙——这一点就跟正史对上号了:公开的顺治死亡时间是1661年2月5日,郑芝龙被杀时间是1661年11月24日。

警篑港之战,《厦门掌固》有详细记载:顺治御驾亲征,结果被郑成功包围在警篑港。清军大部分都是旱鸭子,当然打不过继承了海洋基因的郑成功。

顺治见势不妙,就准备弃船登岸,但是他帽子上的夜明珠暴露了目标,郑成功麾下的明军燃放缺嘴炮,一炮就把夜明珠连帽子下的脑袋都打碎了。

于是那门击毙顺治的缺嘴炮也受到了奖励,被命名为“缺嘴将军”。被击毙的顺治皇帝掉进水里,被蜂拥而至的江仔鱼吃掉了。

江仔鱼吃了“龙肉(这说法有点荒诞)”,就发生了变异,从此再也没有鱼鳔或鱼胃了。

因为吃了顺治而丢了内脏器官,这说法当然不靠谱,我们只能理解为顺治被击毙后,当地老百姓吃江仔鱼的时候发现这东西有点奇怪,这才编出了这样一个传说。

所谓传说,就是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添油加醋,虽然不可全信,但也并非全无根据,比如《西游记》《封神榜》都玄得不能再玄,但是唐玄奘姜子牙,却都是真实存在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江仔鱼无肚是真的,顺治被击毙可能也是真的,但江仔鱼因为吃了顺治而无肚,则是附会传说了。

顺治是出家还是死于天花,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但是有一点跟事实相符:顺治皇帝是被火化的。

读者诸君都知道,即使死得很奇怪的同治皇帝,也没有火化,因为皇帝得了天花就放一把火烧掉,估计清朝人还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更没有那个胆量。

清朝多谜案,就是因为他们不肯公布真相,也不允许人们去探究真相,所以顺治之死才有了这么多揣测。

顺治皇帝是不是被郑成功的缺嘴将军炮击毙,被击毙的顺治有没有被江仔鱼吃掉,这可能要成为千古谜案了——即使挖开清孝陵,也只能看到一坛骨灰,是分析不出顺治死因的。

这时候就要请问读者诸君,特别是福建厦门的读者了:当地关于郑成功击毙顺治的说法,是否还有其他地方志和实物佐证?当地的江仔鱼,是没有鳔还是没有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于谦在面对蒙古六十万大军压境 于谦是怎么赢得京城保卫战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于谦京城保卫战,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明朝北京城保卫战明朝是最后一个以汉人为主的封建王朝,土木堡之变后,也先率领着数十万蒙古铁骑,跨过长城,烧杀抢掠。而经历了土木堡兵败的明军,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精锐尽失,再也组织不起一次像样的抵抗,也先军队如入无人

  • 唐高宗废王立武时,长孙无忌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长孙无忌,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永徽五年(654年)到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决定废除王皇后而立武则天为皇后,结果遭到了长孙无忌、褚遂良一派的坚决反对。传统文人一般都将“废王立武”描绘成“正邪之争”。然而仔细研读史料就会发现,长孙无忌、褚遂良反对武则天当皇后的理由是很虚伪的。唐高宗与长孙无忌在“

  • 李渊为什么直接禅让皇位给李世民 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不行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其实道理很简单,话说玄武门之变时,李渊就已经被人控制了,假借保护皇帝的名义,就被围困起来了,而李渊也是十分的配合。李渊失去两个儿子后,悲痛欲绝,无心朝政,所以才将皇位禅让给李世民的。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的,李渊能够当上皇帝,也是知道趋利避害的。两兄弟被李世民杀后,就进宫看自己的老爹了,当时两父子抱头

  • 东汉名将典韦一生有何作为?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东汉名将典韦一生有何作为,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东汉末年,诸侯混战,烽烟四起。在这个短兵相接的冷兵器时代,不少枭雄为了自身安危着想,都会有不少“保镖”随从。比如在刘备的一生中,就得到了陈到、赵云等人的护卫,这是刘备可以历经多次艰险,却依然可以安然无恙的重要原因。而就

  • 方国珍明明知道自己打不过朱元璋 方国珍为何还敢和朱元璋开战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方国珍和朱元璋对战的时候,双方之间的差距那么大,方国珍并没有多大的优势,而方国珍并不想放弃这个机会。如果不打,朱元璋最后肯定不会放过他,打下去,自己心里有没有底。在如此孤注一掷下,方国珍有着什么样的决心和准备,方国珍为什么敢和朱元璋对抗?方国珍又有什么准备?第一,联合扛朱,自己单打独斗肯定不是朱元璋

  • 相比汉文帝无为而治,嘉靖帝为何连皮毛都没学到?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知道嘉靖为何动辄说自己生活俭朴四季常服不过八套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代以下,嘉靖之前,历史上好道且有一定知名度的皇帝,大致有秦始皇、汉文帝、汉武帝、汉明帝、太武帝、宋真宗、宋徽宗、明成祖等人。这里面,秦始皇、汉武帝虽有成仙之志,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治国

  • 以囚徒身份发动宫廷政变,明英宗能成功靠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夺门之变”是明英宗以囚徒身份,发动宫廷政变,为何能够成功?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事实发生时,朱祁钰是明朝皇帝,而且已经当了八年皇帝,坐稳了江山。朱祁镇呢,名义上是太上皇,其实就是被软禁的囚徒。但是!朱祁钰这几天正忙着一件大事,就是与群臣商讨继承人、也就是皇储的问题。为什么急

  • 清朝名臣朱轼有什么样的品质,能让三代君王视为老师对待呢?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清朝名臣朱轼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朱轼在雍正时期一直默默无闻地对待百姓,不邀功是一名藏在朝臣中的璞玉,四皇子弘历已经拥有了第一位启蒙老师福林,聪明的弘历学会了福林的所有本事,雍正在众多官员中又选择了朱轼。皇帝去一官员家吃饭,看到桌子上的菜,皇帝:你以后做我儿的老师朱

  • 汉元帝傅昭仪的一生是怎样的?她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傅氏是河内郡温县人,她的父亲很早就过世了,母亲改嫁后生下一子。傅氏年幼时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因为命运坎坷,她从小就学会察言观色。年少时,傅氏被选入宫中成为上官太后的才人,因为长相貌美又聪慧贤德而被太子刘奭看中,得以进幸。汉宣帝去世,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傅氏依旧深受宠爱,被立为婕妤。刘奭本想立傅

  • 孙抃因为什么被宋仁宗重用?与李宸妃有何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孙抃因为什么被宋仁宗重用,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电视剧《清平乐》上线,开篇便围绕宋仁宗生母和嫡母之事展开,剧情没有出现“狸猫换太子”的桥段,而是以更贴近史实的方式展现出来,再加上剧中的人物形象、物品陈设和语言设计,都充满浓浓的北宋风情,因此备受好评。不过,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