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宰相刘洎是如何因为一张嘴丢掉自己的性命的?

唐朝宰相刘洎是如何因为一张嘴丢掉自己的性命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757 更新时间:2023/12/18 14:34:12

唐朝宰相刘洎是如何因为一张嘴丢掉自己的性命的?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唐朝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多年未曾亲临战场的唐太宗李世民终于穿上战袍,带着十多万唐朝将士,雄赳赳地朝辽东开进。这是李世民一生最后一次御驾亲征,这场战争的对手是高句丽。

李世民为何要千里迢迢征讨高句丽,而且还要不顾大臣劝阻,坚持御驾亲征,原因有三:

第一,高句丽国王高建武一直和唐朝保持友好关系,但在贞观十六年,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发动政变,杀死高建武,独专国政,并且不向唐朝纳贡。

第二,泉盖苏文不仅藐视唐朝,还和百济联合攻打唐朝的藩属国新罗,新罗使者突破重围,冒死来到长安求救。

第三,隋炀帝曾在征讨高句丽时折戟,李世民想通过这场战争证明自己远比隋炀帝优秀。

李世民出征前,做出了详尽的安排,把长安城留给了房玄龄,让太子李治留在定州,做好后方支援。因为当时太子李治只有16岁,李世民便让侍中刘洎、中书令马周和高士廉三人留在定州辅佐太子。(唐朝初年,侍中是门下省的长官,与尚书仆射、中书令同居宰相之职,即,刘洎身居宰相之位。)

《资治通鉴》记载:

上留侍中刘洎辅皇太子于定州……谓洎曰:“我今远征,尔辅太子,安危所寄,宜深识我意。”对曰:“愿陛下无忧,大臣有罪者,臣谨即行诛。”

刘洎出生于南阳刘氏,隋朝末年投奔唐朝,政治经验丰富,临行前,李世民特意对刘洎说:“朕现在要远征,你好好辅佐太子,国家的安危寄托在你的身世,希望你能够体会我的深意。”

李世民这么一说,刘洎立即感觉责任重大,拍着胸脯对李世民说:“陛下,您就放心吧,我辅佐太子,如果那个大臣有罪,我立即替你杀了他!”

李世民觉得刘洎口气太狂妄了,本来让刘洎好好辅佐太子,又没让他杀人。即使有大臣犯罪,刘洎也要等李世民回来处理呀。所以,李世民批评刘洎。

戒曰:“卿性疏而太健,必以此败,深宜慎之!”(《资治通鉴》)

意思是:你这张破嘴,不要动不动就喊杀人,将来会惹祸的。

刘洎当时或许不服气,但万万没有想到是,几个月后,刘洎真的因为他这张破嘴而毙命。

交代完李治和刘洎后,李世民离开定州开始北上,率领长孙无忌、李勣、李道宗、张亮、契苾何力等人开了唐朝和高句丽之战,这场战争从三月开始,一直持续到十月,李世民虽然攻克了十多座城池,给高句丽致命的打击,但唐朝军队也损失惨重,远远没有达到李世民想要的战果。因为天气转冷,后方的粮草和棉衣也难以供应,最终,李世民不得不下令撤军。

从死亡人数来看,自然高句丽兵败了。若从战略目的来说,李世民并未取得胜利。除了意外挖掘了薛仁贵这员大将外,这场战争,李世民没有任何可喜之处。

听闻李世民班师,太子李治连忙从定州出发前去迎接,父子二人相见,一番契阔之后,李世民随李治一起来到定州。然而,不幸的是,李世民一路舟车劳顿,后背上长了一个痈,疼痛难忍,到定州后一度疼到昏厥,太子李治救父心切,亲自为李世民吸吮痈毒。

毒脓虽然被吸出来了,但李世民却越发病重。李治为了避免李世民的病情外泄,禁止大臣探望。此时,刘洎和另一位宰相马周二人征得太子同意,来到李世民的床前探望。《旧唐书·刘洎传》记载:

太宗辽东还,发定州,在道不康,洎与中书令马周入谒。

等二人从李世民的帐中出来,脸色忧郁。唐朝著名的书法家、时任黄门侍郎的褚遂良正好碰到刘洎和马周,便关切地询问李世民的病情,刘洎回答道:“病情很重,陛下的身体令人担忧!”《资治通鉴》云:

及上不豫,洎从内出,色甚悲惧,谓同列曰:“疾势如此,圣躬可忧!”

听到皇帝病重,褚遂良吓坏了,便问刘洎和马周,接下来该怎么办。马周为人谨慎,不敢说话,而刘洎的老毛病犯了,说了一句要命的话,《资治通鉴》记载:

“洎言国家事不足忧,但当辅幼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异志者诛之,自定矣。”

刘洎的意思是说:不用担心,虽然太子年幼,但到时候我们效仿伊尹霍光,辅佐太子,如果有人敢有二心,我们便诛杀他们便是。

刘洎和褚遂良的这段话,刘洎犯了两个错误:

第一,刘洎擅自泄露李世民的病情,并且说李世民病得很重,有诅咒帝王之嫌。

第二,刘洎自作主张,说要效仿伊尹、霍光二人辅佐太子,诛杀心怀异志之人。这话虽然说得忠心耿耿,但他忘了,不管是商朝的伊尹、还是汉朝的霍光,都是权臣,而且他们都废过皇帝。

过了半个月,李世民的病渐渐好了,开始召见大臣议事。褚遂良趁机把刘洎的话告知李世民,李世民听完大惊不已,李世民认为:刘洎身为宰相,不仅咒皇帝早逝,而且还要做霍光一样的权臣,这还得了。于是,李世民召刘洎来,问他是不是说过这话。《旧唐书》云:

太宗疾愈,诏问其故,洎以实对,又引马周以自明。太宗问周,周对与洎所陈不异。遂良又执证不已,乃赐洎自尽。

李世民质问刘洎,刘洎矢口否认,而褚遂良却咬定刘洎说过。李世民召来了当时的第三者马周来问话,马周的说法和刘洎一致,即:刘洎没说过此话。

遗憾的是,李世民宁愿相信褚遂良,也不愿意相信刘洎和马周,因此下旨:刘洎欲效仿伊尹、霍光,其罪当诛,赐刘洎自尽,不殃及家人。

下诏曰:“洎与人窃议,窥窬万一,谋执朝衡,自处伊、霍,猜忌大臣,皆欲夷戮。宜赐自尽,免其妻孥。”(资治通鉴)

就这样,一代宰相刘洎被赐死定州。

刘洎之死,本是个悬案,因为那个年代没有录音设备,他到底有没有说过那句话,不管是褚遂良还是马周,都无法证明。《旧唐书》的观点是:褚遂良诬陷刘洎(遂良诬奏之)。

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上却认为,大家冤枉了大书法家褚遂良。

原因是,武则天在位时期,帮刘洎翻案,把刘洎之死归咎于褚遂良的诬陷。那是因为褚遂良曾经反对立武则天为后,所以武则天的党羽许敬宗、李义府等人才故意给褚遂良安上“诬陷忠臣”的罪名。

苏轼也有类似的观点,苏轼认为:若刘洎真的说过大逆不道的话,那马周就是为刘洎做了伪证,为何李世民只赐死了刘洎,却丝毫没有惩罚马周呢?说明刘洎之死,另有原因!

司马光和苏轼分析得自然透彻,实际上,刘洎的悲剧都已经注定。不管褚遂良有没有诬陷刘洎,李世民都会选择信褚遂良,而杀刘洎。

纵观史料,刘洎此人性格粗直,说话做事毫不注意。举两个例子:

第一,当年李世民要看自己的《起居注》,褚遂良说:“起居注记载了陛下的言行,是希望陛下顾忌史书对你的评价,从而注意自己的言行,所以不能给您看。”

李世民便问:“我若是有不好的言行,你也会记载《起居注》上吗?”褚遂良说:“职责所在,不敢不记!”而此时,刘洎却插嘴道:

“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

意思是:即使褚遂良不记,天下人也会记住(你的坏言行)的。

这句话说得,让李世民非常堵心。

有一年,李世民写飞白书赐给三品以上官员,大臣们纷纷举手争抢,刘洎恐怕自己抢不到,竟然站在了李世民的宝座上抢夺。大臣认为刘洎擅登龙座,应当处死。李世民为了给自己留下好名声,并没有追究刘洎之罪,但在李世民心中已经非常清楚,刘洎是个目无皇权的臣子。

当年太子李承乾(嫡长子)被废,长孙无忌、褚遂良建议立李治(嫡三子)为太子,刘洎、岑文本却支持李泰(嫡次子),刘洎甚至为了此事和长孙无忌大吵一架。

太子承乾既获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许立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亦劝之;长孙无忌、褚遂良固请立晋王治。(《资治通鉴》)

后来,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为了平衡大臣们的关系,李世民任命刘洎为太子左庶子,但刘洎是否真心认可太子李治,这值得怀疑。相反,褚遂良一直是太子李治的坚定支持者。

所以,不管褚遂良有没有诬陷刘洎,当褚遂良和刘洎的矛盾真正爆发后,李世民心中为了太子,为了大唐的未来,都会站在褚遂良这边。因为李世民不会容忍一个口无遮拦、不尊重皇权、对太子不够坚定的人来辅佐太子。

前北大历史学教授、当代历史学家汪篯曾认为,李世民杀刘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刘洎与李治素不同心”,这个说法笔者深以为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她从宫女到皇后,只因太监写错一个字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宫心计为什么两个太后,宫女送诏书,太后心里苦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人失去了东西,未必是一件坏事,其实我们经常所说的因祸得福有着异曲同工的意思,今天小编要为大家讲述一个宫女的故事,这句话用在她的身上十分的合适,这位宫女的名字叫窦漪房,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窦漪房是位平民家的小孩,她的父母也都是老实的百姓,不过

  • 隋炀帝让隋朝走向灭亡 隋炀帝真的是一个昏君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隋炀帝昏君,隋炀帝之死,隋朝的灭亡的原因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隋炀帝,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一说隋炀帝,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残暴不仁、好色昏庸,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这样片面的理解对他来说确实有点不公平,隋炀帝虽然没有始皇汉武那么伟大,但从他的表现来看也不至于昏庸,不说他是明君也能称得上是个对古代中国有突出贡献的皇帝。人们在看

  • 姜维为何会选择背叛曹魏投奔蜀汉?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姜维是魏国还是蜀国,姜维最后用的是什么计谋,姜维九伐中原为什么都没有成功

    你们知道姜维为何会选择背叛曹魏投奔蜀汉?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公元228年,诸葛亮出兵北伐,当时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一同随行。然而当曹魏太守听闻蜀军即将到来时,当地各县为了响应诸葛亮而纷纷造反,此时,他很怀疑姜维也是造反中的一员,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连夜逃到了上邽,等到姜维这些人

  • 揭秘康熙传位之谜 康熙究竟传位于老四还是老十四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康熙本来是传位给十四子,康熙四子和十四子什么关系,为什么皇上都是老四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康熙传位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很多历史都是写在书上,流于口中,传于民间,方才流于后世!事实上,作为一个理智的人都知道,很多过往的,记录在书上的历史多少都加入了作者,当权者等人的影响,我们如今看到的历史当然已经不是本来的面目,但是这并非历史的

  • 隋朝开国名将梁睿故意受贿的原因是什么?与隋文帝有何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隋朝名将武力排名,隋朝国公是什么官职,唐朝第一名将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隋朝开国名将梁睿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一个人若想取得天下肯定需要一批人才的追随,他成就大业之后这些人才也就成了开勋功臣。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大家都知道,自古以来皇帝大多疑心重,他们担心自己的皇权受到威胁,所以他们上位后第一件事往往是解决掉当初追随自己的

  • 老八到底做错了什么事情 康熙为何对这个儿子如此反感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康熙为什么不选择老八,康熙怎么对待儿子的老师,康熙十四子为什么不帮雍正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康熙和八阿哥,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康熙帝8岁即位,在位61年,14岁亲政,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清朝兴盛根基的康乾圣代”大局面的尊学者“千古一帝”此外,康熙帝的子孙众多,24个人气绝佳的正是各怀,其中,有9个参与了皇位争夺。

  • 唐朝最悲催的皇帝,一生被三个女人控制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公主为什么嫁不出去,皇帝的生母悲催,历史上最悲催的太子

    我们都知道在大唐时期是出现过很多繁荣的景象的,而且在这个时期,也有许多比较出奇的事情发生,例如出现了一个女人,她一步一步的成为了皇帝,因而今天所要提及的,也是一个跟她有着密切联系的人,他就是这个女皇的儿子,叫做李显,说起他就需要对他一生的遭遇进行分析了,因为他总共有两次当政的机会,这不是所有的人都可

  • 真实的敦肃皇贵妃是怎样的?她与雍正的感情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敦肃皇贵妃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电视剧《甄嬛传》中有个十分经典的反派人物——华妃,想必看过的朋友都对她印象深刻。作为剧集前半部分的大反派,一度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可在她“领盒饭”时流露出对雍正帝的深情时,却又让人十分同情。根据剧情的设定,这位让人又恨又同情的

  • 崇祯帝朱由检如果退守南京,明朝翻盘的概率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崇祯帝朱由检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先帝宵衣久,忧勤为万方;捐躯酬赤子,披发见高皇。风雨迷神路,山河尽国殄;御袍留血诏,哀痛何能忘?”这是诗人屈大均凭吊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朱由检的一首诗。提起崇祯皇帝明思宗,这个结束了朱明王朝200多年统治的亡国之君,有人觉得他悲

  • 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有哪些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将?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纵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虽然在封建制度男尊女卑,但依然有很多巾帼不让须眉女子,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梁红玉,樊梨花,花木兰,穆桂英四个女中豪杰。这四个女人有个共同之处,他们都是战场上的女英雄,都为保家卫国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1、代父从军的女中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