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神乎其神的诸葛亮却为什么没能统一中国?

神乎其神的诸葛亮却为什么没能统一中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820 更新时间:2024/2/2 8:49:41

导读: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被渲染的神乎其神,成为了众多人心中的偶像。在刘备死时,还将蜀国的权力交到了诸葛亮手中。可是尽管如此,诸葛亮也没能统一中国,这是为什么呢?

作为神话般的三国英雄人物,以三顾始,以六出终,一生以统一中国、恢复汉室为已任,最后英年魂归五丈原,上影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憾剧,历史就是历史,其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让诸葛亮再活50年,他真的能统一中国吗?

网络配图

1、小国寡民的政治舞台使其才能不可能获得充分施展

首先,历史给诸葛亮的政治舞台是一个偏安西南的小国——蜀汉,蜀汉全盛时期拥有三十多万户(未失荆州时),人口约一百万,为三国中最少,至263年蜀亡时,有二十八万户,人口九十四万,当中蜀郡拥有户口最多,其面积只相当于魏国的1/5,吴国的1/2,人口只有魏国人口的1/8,吴国人口的1/4,这就决定了诸葛亮统一中国的基本条件——军队、人才和物资始终处于以弱敌强的局面中。

在国家综合实力远远落后的形势下,要想统一他国,是完全不可能的,关于这一点,诸葛亮其实也十分清楚,其在《出师表》中就明确指出:“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这种忧心忡忡的心理真实地再现了诸葛亮对北伐的无奈。

其次,后方的不稳定,使诸葛亮时刻处于心顾两头的境地,一方面,出于国家稳定的需要,诸葛亮不得不“六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七擒孟获,平定南中,孟获虽然心服,但蜀汉国力并没有从中获得什么提高,南中几乎还是独立王国,再加上历史条件的限制,蜀汉也没有拿出什么有效的措施来发展南中,除了每年赐其以丰厚的物资外,还不得不加强边防,防其生变,其生存条件仍然处于不毛状态。

以至诸葛亮北伐时,国内一有什么风吹草动,首先想到的就是南中是否出事,以致后来鄅政有“南人心浮不定,不能往投”的说法,另一方面,后主的昏庸无能,使蜀国国家政权基本掌握在诸葛亮的手中,以致其他大臣都不敢大胆行使管理权,大事小事都得向诸葛亮汇报同意,致其在北伐中,即要关心军事,双要心系国中,极大地拖了北伐的后腿。

而魏、吴两国主贤将能,后方稳固,人人用命,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没有稳定后方的国家要想统一全国,是完全不可能的。

第三,连年的战争,使国家元气大伤,国民生活和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国内出现极大的反战情绪导致民心不稳,纵观蜀汉立国50年,从刘备平定两川,到营烧七百里,诸葛亮南征,六出祁山,姜维九次伐魏,最长相隔不过4年,最短的是一年两次。

两川百姓在蜀汉统治期间,几乎都是在战争中渡过,加上蜀国国小力弱,战端一开,几乎是尽倾国之力,从蜀汉每次战争所动用的人力来看,最大的是俿亭之战,陆逊营烧七百里,蜀国10多万大军灰飞烟灭,这对国家的影响是非同小可的。

诸葛亮为继承刘备遗志,接二连三地发动一系列战争,每次死亡人数都以万记,这对人口不过百万的蜀国来说,不能不说是沉重的打击和削弱,百姓产生反战情绪也就不足为奇了,而魏吴两国在三国时期基本上没有主动发动过战争,所面对的几乎都是对抗外来侵略,使统治者在道义上处于自卫地位而未受国民怨恨,甚至还有得道多助的趋势,在这样揭然两样的人心面前,不要说诸葛亮再活50年,就是再活一百年也无法统一中国。

2、诸葛亮狭隘的用人思想

诸葛亮只信自己、不信他人的用人心理,决定其不可能汇集集体智慧来形成科学决策,不可能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来完成统一大业。从隆中出仕到五丈原归魂,诸葛随时都以智慧超群自居,在重大问题上很难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对军国大事,事无具细,务必躬亲,从不放心他人。

网络配图

刘备死后,蜀国的大小权力都集中在他的掌握之中,从人才任用,军队调遣,到经济建设,都离不开他的决策,从他《前出师表》中所列的一些人可以看出,蒋宛、费袆、向宠……等在蜀国中的历史作用远远不如赵云魏延李严王平等。

为什么作为重臣特意提出来,首先是因为这些人是蜀汉的忠臣,在治国上有一定的经验,属定国之臣;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人是诸葛亮路线的最大支持者,他们在诸葛亮出征时,可以保证其既定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后方对前方的供应,从而保证北伐的胜利。

而赵云等武将,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物,他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发表自己的观点,改变既定的做法,而这是诸葛亮最不放心的,所以每次出征都将这些人带在身边,作为其政策措施的执行者,从而使这些人的个人建议永远属于建议,这一狭隘的用人思想,严重限制了群众智慧的充分发挥,进而也就使统一大业成了诸葛亮的个人大业。

十数万大军在诸葛亮的亲率下在祁山六进六出,成了费力不收效的耗国工程,后来姜维继承诸葛亮的传统,九次伐魏,都是无功而返,最后终因国力耗尽而亡国,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用人方面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3、阿斗的无能,决定了诸葛亮的统一大业只能是画饼充饥

首先,无能的主子与聪明的臣子共事只有两种结果,一是主子或成为傀儡,或被臣子取而代之;二是臣子永远实现不了自身的奋斗目标而抱恨终身。

阿斗的无能在中国帝王历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诸葛亮尽管智慧超群,但由于主子的昏庸无能,使其智慧的潜能得不到有效发挥,相反还在关键时刻来一个反制约,干出些敌人干不了的事情,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除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外,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让阿斗争气,更无法让他变得聪明,历史就是这样残酷,一个聪明过顶的英雄豪杰,偏偏让他扶助一个木偶式的主子,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诸葛亮要能完成刘备交给的历史任务也真的是史无前例了。

网络配图

其次,无能的主子不可能判决臣子建议、决策的正确与否,更无法制约和纠正臣子不正确的主张,导致臣子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而铸成大错,阿斗的无能,决定他不可能判决诸葛亮建议和决策的正确与否,更不可能纠正诸葛亮的错误,以致在国力严重不足,民生艰难,蒋琬、费玮等强烈反对北伐的情况下,仍支持诸葛亮出祁山的错误决策,最终导致国力耗尽,民怨高涨,在魏军进攻下,顷刻亡国。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以一布衣书生,开创了蜀汉50年的历史。但是历史情况告诉我们,诸葛亮想要统一中国只能是一厢情愿、画饼充饥。他的失败,给后人留下的只有教训和遗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猛将张飞并非莽撞人 精通谋略懂兵法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从来不缺少勇将猛士,张飞张将军就是其中的一个。但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张飞不仅作战勇猛,而且还特别善于用兵。且不说别的,单是从“据水断桥、义释严颜、瓦口关智取张郃”等战斗经历看,就足以见得张飞绝不仅仅是一介武夫那么简单。网络配图那么,张飞的军事才能究竟从何而来的呢?我想,这不能纯粹地解

  • 历史疑云:诸葛亮为何一直坚持北伐?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三国时期,蜀汉大臣诸葛亮曾多次北伐,为兴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在228年至234年发动北伐曹魏的战役,共有五次,虽战果颇丰,但终因各种原因而退还。诸葛亮如此执着的坚持北伐是为了什么呢?首先,三国鼎立之所以能够形成,蜀汉之所以能够割据益州,和当时中原战乱之后,人口流失有很大关系。当时的大臣上奏时

  • 中国神童皇帝:康熙功绩无人可比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这个世界上总会有这样的人,无论多棘手的事情,在他那里都可以顺利解决。这个与家世无关,与付出无关,这是一种天赋。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神童,其实还真有不少。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些神童皇帝。网络配图聪明尽显,早夭的汉质帝汉质帝刘缵,其实本没有机会继承皇位,不过当时外戚梁冀,为了方便控制朝政,在年仅三岁的

  • 叱咤草原的霸主冒顿为什么要羞辱吕后?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冒顿是中原最大的威胁,他曾经是叱咤草原的霸主,他挥师踏遍了亚欧大陆,他的铁蹄所到之处,都能引起人们的恐慌。他是一个英明又有野心的霸主,也是草原上不落的太阳,他是匈奴族强大的靠山,是整个游牧民族新的标杆,他的出现改写了匈奴族的历史。网络配图冒顿的出现对秦王朝是个巨大的威胁,在匈奴开始发展起自己的势力,

  • 他素有贤名拥有三十万士兵为何却不夺权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在我国历史上,秦朝是第一个封建王朝,也是著名的短命王朝。很多人都认为如果当时继承皇位的不是秦二世胡亥而是素有贤名的当朝太子扶苏,相信秦朝的统治不可能仅仅只三代而亡了。图片来源于网络公子扶苏姓赢,名扶苏,是秦始皇长子,去世于公元前210年。扶苏为人素有贤名,也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但是扶苏有一个致命弱点,

  • 历史上最不务正业的英雄:鲁肃竟是个败家子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在历史的天空中,英雄们,就如群星璀璨,高悬而不可企及。喜欢历史的一个原因,就是希望能在英雄的故事中寻找英雄的共性,学习之后,每个人也许就可以照猫画虎,英雄一番也未可知。可以肯定,英雄有很多常人无法做到的东西,但英雄也一定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特性。对比历史上无数的英雄人物,特别是我们喜欢的三国群雄,发现一

  • 朱元璋明朝开国功臣 仅一位得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朝朱元璋封的功臣,朱元璋杀开国功臣一览表,朱棣睡了朱允炆老婆

    1。打下江山赐毒酒朱元璋思考元朝失败的原因,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元朝的武力,天下第一,然而这么快就失败,是因为朝廷没有权力。权力都在地方手上掌握着,导致国家出大乱子。网络配图朱元璋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他1376年完成地方政治体制改革,4年后进行中央政治体制改革,把地方和中央的大

  • 揭秘朱元璋为何不如李世民:出身乞丐鸡肠狗肚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带出18个兄弟下场,朱元璋为什么没杀李文忠,为什么朱棣不如李世民

    出身寒微、放过牛、当过和尚的朱元璋在元末农民起义中纵横捭阖,力挫群雄,终于平定四海,统一宇内。正是因为朱元璋出身寒微,洞悉百姓疾苦,因此即位后便大刀阔爷,整顿吏治。他说:“吏治之弊,莫过于贪墨。”凡贪墨之徒,一经发现,便绳之以法,毫不宽贷。官吏凡贪赃枉法者,一律发配到北方边地充军。贪污60两以上者枭

  • 英布为何既背叛了项羽又背叛了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楚汉相争为什么刘邦能赢,英布为何背叛项羽,英布如果跟项羽会不会死

    令尹薛公说“布故丽山之徒也,自制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这是当初英布造反时,刘邦手下的一个人对英布的分析和评价。英布早先只是一介平民,后来投靠了项梁,跟随着项羽反秦。在刘邦的说客下背楚归汉,成为了汉朝的淮南王。最后英布又反叛了刘邦,掀起了叛乱。为何英布这个人要一而再再而三的背叛

  • 姜子牙曾因为什么事被媳妇赶出家门?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婆婆狠心把儿媳妇赶出家门,姜子牙和他老婆的故事,姜子牙为什么娶马氏

    导读:姜子牙曾为何事被媳妇赶出门?《战国策》毫不留情地用很有气势的排比句总结了七十岁之前的姜太公: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雠不庸。这是啥意思呢?网络配图《史记》记载,太公生在今山东东部沿海,东夷之地。鉴于太公辅佐文武二王成立大周证监会后,被封在齐(今山东淄博),那么周武王让太公荣归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