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努尔哈赤的死因是什么?重伤而死还是因病而亡?

努尔哈赤的死因是什么?重伤而死还是因病而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855 更新时间:2023/12/21 8:37:19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努尔哈赤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关于努尔哈赤的死因,目前争议仍然较大,那么努尔哈赤真的是被袁崇焕炮轰而死吗?一直以来,炮轰努尔哈赤都被认为是袁崇焕的一大功绩,然而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努尔哈赤被其炮轰致死的可能性极小。

努尔哈赤发动宁远之战,撤军后八个月突然病逝

明朝天年间,后金在辽沈之战获胜之后,又攻克包括辽西重镇广宁在内的40余座城堡,明廷大震之下,采纳孙承宗和袁崇焕“保关内必守关外,保关外必守宁远”的主张,并以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取代王在晋,经略辽东。

孙承宗抵达辽东之后,随即命令袁崇焕和副总兵满桂率兵万余驻守宁远。袁崇焕于是在宁远练兵屯田、修筑宁远城,遂使宁远成为山海关的重要屏障。天启五年(1625年)夏,孙承宗又采纳袁崇焕建议,派兵据守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等城,将辽西防线向前推进200里。

天启五年(1625年)十月,孙承宗屡遭攻讦陷害之下愤而辞官,天启帝以阉党高第取而代之,而高第抵达山海关之后便下令尽撤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等地的明军和守城器具,将军队全部撤入管内,因袁崇焕坚决反对而只让其率领少量军队驻守宁远。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趁着明军易帅和匆忙撤军,努尔哈赤亲率八旗军六万余人直逼宁远城。此时宁远城内守军不过两万,且在关外各处军队撤退之后宁远已成孤城,袁崇焕于是坚壁清野,率领全城军民意图死守宁远。

正月二十三日,后金军抵达宁远,在派人劝降袁崇焕失败,反被其用大炮轰击后,后金于次日发动进攻。面对后金大军的围攻,袁崇焕率领军民死守,甚至亲自担土搬石,堵塞缺口,双方激战至深夜,后金军攻城不破后只得收兵。二十五日、二十六日,后金军队再度与明军激战两日,然而依然对宁远城无可奈何,在付出较大伤亡代价后,努尔哈赤被迫撤军。

而就在宁远之战结束八个月后,即天启六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突然病逝,终年68岁,后葬于沈阳福陵,庙号“太祖”。

努尔哈赤是否被袁崇焕炸死?目前来看可能性不大

由于从宁远之战到努尔哈赤去世,之间仅仅间隔了八个月时间,因此若说努尔哈赤被袁崇焕以火炮击伤,最终不治身亡似乎也说的过去,但从现有资料来看,这种可能性极小。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史料可信度较低。努尔哈赤重伤致死之说,出自于朝鲜人李星龄所著的《春坡堂日月录》和张岱所著的《石匮书后集》。根据该书的记载,朝鲜翻译官韩瑗随使团前往明朝时,恰好遇到了袁崇焕,袁崇焕对其极为欣赏,宁远之战时曾将其待在身边,因而韩瑗得以亲眼目睹了这次战役,而袁崇焕则在战事结束后派人前去羞辱努尔哈赤,因而得知努尔哈赤已经重伤。不过,关于这种说法,后金和明朝方面的史料均未提及,《清史稿》明确记载天命十一年秋七月“上不豫”,至“八月丙午,上大渐,乘舟回。庚戌,至爱鸡堡,上崩”,也就是说努尔哈赤乃是因病去世。而《明熹宗实录》中则仅仅记载了“(宁远)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攻具焚弃,丧失殆尽”,根本没有提及重伤努尔哈赤之事。如果努尔哈赤被重伤,如此大的功绩,捷报之中不可能不提,明朝的史料更不可能不记载,这显然不合常理,难以令人信服。

2、努尔哈赤无重伤迹象。宁远之战结束之后,从努尔哈赤的行动轨迹来看,哪里有一点重伤的迹象。根据《清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在攻打宁远失败之后,努尔哈赤又率兵突袭觉华岛,“我军夺濠口入,击之,遂败其兵,尽斩之。又有二营兵,立岛中山巅。我军冲入,败其兵,亦尽歼之。焚其船二千余;并所积粮刍,高与屋等者千余所”。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攻打喀尔喀蒙古,“进略西拉木轮,获其牲畜”。同年五月,毛文龙进攻鞍山,努尔哈赤回师盛京。五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又曾亲自迎接前来沈阳的科尔沁部奥巴贝勒。直到同年七月中旬,努尔哈赤身患毒疽,这才前往清河汤泉疗养。如上所述,宁远之战后,努尔哈赤不仅经常出席活动,而且频频出兵作战,哪里有一点重伤垂死的样子。

3、古代的医疗条件。以明朝末年的医疗条件,尤其是尚未入关的后金医疗条件,对于枪炮伤基本就是束手无策,一旦被炸成重伤,或许不会立即死亡,但定然不会再活多久。如果努尔哈赤真的被大炮炸成重伤,那么有理由还能活蹦乱跳的长达半年之久吗?这显然不太可能。

如上所述,从现有史料来看,袁崇焕用大炮轰死努尔哈赤这种事情显然不太可信。而且,目前关于努尔哈赤之死虽然有争议,但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于他到底是郁愤而死,还是因身患毒疽不治身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武则天身为女性却能当上皇帝 期间为何没有人反抗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女皇武则天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也是最后一位。我们都知道在古时候一直都是男尊女卑的,女性在这个时期没有任何的权利,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环境中当上皇帝是多么的让人惊讶,这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但是历史证明了武则天成功了,她不仅当上了皇

  • 同为降将,于禁跟关羽有何区别?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你们知道同为降将,于禁跟关羽有何区别?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公元219年,刘备在益州自立为汉中王,在此之后,他分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也许是受到了刘备的暗示,也许是受到了刘备自立汉中王的鼓舞,在此之后,关羽让糜芳与傅士仁镇守后方,他亲自率领荆州的大部分士兵围攻襄樊两城。当时坐镇樊城的曹仁抵挡

  • 历史上的司马懿是什么形象?相比曹操更胜一筹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司马懿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曹操的《三国演义》当中的风流事人尽皆知的。他虽然与原配夫人感情很好,但是在外面也惹了不少桃花。更让人诟病的是这些桃花都是人妻,那曹操算得上三国时期的第一渣男吗?相比曹操来说,司马懿的渣,还要更胜一筹。司马懿是三国时期的谋略

  • 汉武帝刘彻在位时,匈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所谓“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重山”,一位好的皇帝,固然需要优秀的个人能力,但也需要有强健的身体,历史上不乏有着远大理想抱负,却“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皇帝。而有这么一位皇帝,不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发面都有着卓著的政绩,并且“

  • 谢安是谁?他在淝水之战中起到什么作用?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淝水之战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谢安是谁谢安是东晋生人,是当时著名的隐士、政治家、军事家,文韬武略无不精通。四十岁才出仕为官,之后二十余年一直为朝廷鞠躬尽瘁,他的一生可以说真正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谢安首要被推崇的是他的政治和军事成就,他被人称为“

  • 朱元璋性格突变,无情屠杀功臣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元大开杀戒的转折点在哪一年?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最近网上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如果太子朱标尚在,燕王朱棣根本就不会造反。可是我们看了明史之后,对朱标能不能阻止朱棣造反,也产生了一些怀疑:正所谓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您也不看看朱棣身边还有谁,这些人会甘心只做一个藩王

  • 贞观时期,唐太宗为何会成为灭国狂魔?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唐太宗为什么能在休养生息的贞观时期成为“灭国狂魔”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武德九年(626年),唐朝中央进行了一次路线大讨论。以封德彝为代表的多数派主张严刑治国,以魏征为代表的少数派主张宽仁治国。刚刚登基的唐太宗选择支持了魏征。于是以减轻百姓负担、恢复社会生产力为主要目

  • 三国时期的两个刘岱分别是什身份?他们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说起刘岱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在汉末三国时期,大部分人的名字都是单字,比如刘备、张飞、赵云、关羽、马超、黄忠等。在此基础上,重名,也即同名同姓的情况,自然是难以避免了。比如当时的东吴和蜀汉,各有一位名为马忠的武将。对于东吴的马忠来说,大家都很熟悉,因为不管是在正史中还是在演义中,都是他

  • 刘邦当初被匈奴围困白登山七天七夜 匈奴最后为何要放虎归山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刘邦突围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众所周知,在公元前200年,匈奴冒顿单于曾经率领40万骑兵把刘邦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但最终,他还是故意开了条口子、放了刘邦一命。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依靠这种强大的兵力优势,冒顿是不是可以一鼓作气歼灭刘邦,然后顺势覆灭汉朝

  • 秦始皇只是将吕不韦流放 吕不韦为什么还要选择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秦始皇和吕不韦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一字千金”讲的是卫国商人吕不韦的故事,他为提高自己的声望,让自己的三千门客将所见所闻和各种见解编辑成册,汇编成《吕氏春秋》。吕不韦将其奉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并把这本书放在首都咸阳公布,并承诺如果有人能够在书上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