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上十大最著名的宰相 李斯居第一

中国历史上十大最著名的宰相 李斯居第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848 更新时间:2023/12/31 6:44:03

导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非常多的宰相,宰相在一个国家那是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些拥有宰相权利的十位知名人物。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上十大最著名的宰相吧。

1、才高其天、谋深如海的秦相李斯

功过昭着的秦王朝名相,一生都在毫不伪饰地追逐功利权势。少年出道,研学帝王术,初投吕不韦,后宫帏进言,献剪诸侯,灭六国,成帝王之策,得始皇信赖,驰鹜于秦都。

上《谏逐客书》、倡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创“小篆”一统文字。他也曾助秦始皇焚书坑儒,附赵高沙丘谋逆,最终为小人构陷,一代权谋大师腰斩于咸阳。

网络配图

2、功冠群臣、声施后世--西汉开国名相萧何

初乃秦末一刀笔小吏,却能乘势而起,拥立沛公。劝刘邦避项羽锋芒,屈尊汉中王,徐图天下;慧眼独具,月下追韩信,使“汉兴三杰”到了刘邦一人手下。

楚汉相争,留守后方,为刘邦提供充足支援;汉朝初定,治国安邦,颁法立规,更的“萧规曹随”之誉。

3、奇谋善变、不下三杰--汉初名相陈平

年青俊美,偏纳他人之遗孀,六出奇计,助高祖解白登之围,王陈并相,结交周勃,终灭吕后势力。

汉初三杰,韩信受谤,被擒于云梦泽,死于钟室;萧何遭谗,曾械于牢狱;张良惧祸,托言闲游。陈平却能久居相位,且得善终,足见他官场权谋之老到,远在三杰之上。

4、一语可破天下事--初唐房玄龄

唐开国大臣,贞观名相,也是唐初居相位最久之人。他为人多智,有奇谋。

被誉为“汉之萧何”武门事变是主谋,助李世民得帝位,可谓一策定乾坤,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5、千古诤臣--大唐名相魏征

以直谏扬名天下,玄武兵变,易主辅秦王,太宗时进为宰相。

他有胆,敢言他人所不敢言,且不达目的不罢休,创了历史上君“畏”臣的先例,树立了历代君臣关系的典范。

唐太宗有魏征,成就了天下盛世--贞观之治,难怪魏征一死,太宗大发感慨“魏征没,朕亡一镜”!

网络配图

6、中国历史上最受争议的宰相--王安石

北宋神宗时名相,他领导了一场轰烈而悲壮的熙宁变法,变法前被为“当世圣人”,变法后,司马光大骂其欲谋朝篡位的大奸臣。后徽宗对他推崇备至,钦宗却把他作为北宋灭亡的魁首;朱熹斥之为心怀叵测、沽名钓誉的伪君子,陆九渊赞其为“洁白之操,寒于冰霜”。

而杨慎将之数落成“古今第一小人”,梁超称他是“三代以下唯一的完人”;列宁赞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7、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北宋名相寇准

坚主抗辽,促成“澶渊之盟”,后补被奸臣与皇后倾陷,一代直臣“寇老西”郁郁而死。

他“有官居鼎鼎,无宅起楼台”清正廉洁,为世代楷模。

8、北国卧龙--元代名相耶律楚材

人称“神人”,元太宗时,上谏针砭时弊的十八条,保证了江山的初步稳定,后改革税制,大力培养“治天之才”,终使“武功”盛极的蒙古统治者收到“文治”之效。

网络配图

9、救时宰相--明朝“宰相”张居正

明朝是没有宰相职位的,最高的是内阁首府,张居正就是明朝历代内阁首府中的一员。他机巧善谋,治世有方:创考成法,整顿吏治,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治黄整淮,修整边防,功在社稷,名垂后世。

主政十年,救了明王朝,而得“救时宰相”之誉。他身为帝王之师,力育天子,行非常之师德,可谓用心良苦。然其死后,被一帮小人“秋后”算帐,罢了相位,削了谥号,抄了家!舍家为国者,却成世间罪人。

10、文胆武略、官场楷模--清朝名相曾国藩

一代名相,更是个官精。曾十年七迁,连跃十级,37岁就当上了二品京官。他奉行“立言、立功、立德”,立言,他着述、家书、日记,广为流传;立功,挽救了大清朝;立德,事事以身作则。他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洋务运动领袖”“圣相”“近代史之父”。

他的一生是极其成功的,名誉地位,别人所有的,他皆有,别人没有的,他也有,成了毛泽东惟独佩服的人物,成了蒋介石心中完美的老师形象。纵观其一生,他那变化无穷的谋略智慧,他那独特的修身之道,他那行之有效的权术哲学,他那居官不败的当官真经,他那一眼见底的观人秘诀,无不令人拍案叫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文人蔡邕:三国时被冤杀的旷世奇才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蔡邕是个什么样的人,蔡邕书论,李广数奇

    导读:冤杀事件在古代很常见,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少有识之士被冤杀。在三国时期就有一位旷世奇才蔡邕被冤杀,是历史的一大遗憾。网络配图三国里不被人注意的次要人物,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一个事实上的文化巨人一个被现代人忘却的人,他就是蔡邕,蔡中郎。蔡中郎是陈留人,他是大学者,大书法家,大音乐家,他是着名才女蔡文姬之

  • 探秘汉成帝刘骜为什么死在赵合德床上?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汉成帝刘骜活了多少岁,汉成帝和班婕妤,赵合德对汉成帝的爱

    汉成帝一生宠爱过三个女人,首先是许皇后,也是他的第一任皇后,其次就是赵氏姐妹。许皇后失宠之后就是赵飞燕得宠,然而聪明的赵飞燕知道自己一个人在后宫专宠难免树敌,所以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她把自己的妹妹赵合德也进献给汉成帝。没想到赵合德非常招汉成帝喜欢,于是对两姐妹宠爱有加。赵合德进宫之后其宠幸程度甚至比赵

  • 三国时期:诸葛亮最敬佩的奇才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我敬佩的一个人诸葛亮,郭嘉和诸葛亮谁才是高,三国演义有诸葛亮这个人吗

    导读:诸葛亮虽然聪明,但是他并没有自视过高,反而在三国时期,也有另诸葛亮自叹不如的奇才。究竟是谁有这么大的本事,小编在文章中为大家揭晓答案。诸葛亮所赞的这位“子初”,就是刘巴。刘备也曾赞之曰:“子初才智绝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者难独任也。”厚脸皮刘备在夸刘巴时没忘了把自己也顺带地夸了一下。意思是说

  • 隋炀帝攻击如何:隋炀帝杨广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隋炀帝南巡乘龙舟南下,隋炀帝无道行事凶,隋炀帝杨广的功绩

    隋炀帝即位后,还作了一些改革制度、轻徭薄赋、收揽民心的工作。曾下诏免除妇人和奴婢、部曲的课役,男子成丁的时间由21岁改为22岁,以缩短服役时间。这是自北魏实行均田制以来的重大改变。北魏妇人授田服役的制度到此即行中止了。此外,杨广在政绩上最大的几个功劳就是并省州县,改州、县为郡县;创立进士科,确立科举

  • 秦朝为何会灭亡?揭秦朝灭国的根本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秦为何覆灭

    导读:秦朝是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秦朝却在短暂的时间里就灭亡了。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大家盘点了促使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一起来看看吧。网络配图秦末农民起义是秦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的统治者,尤其是秦始皇后期以及秦二世胡亥,对百姓横征暴敛,苛捐杂税众多,

  • 最早下西洋的外交使节 竟比郑和早620年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郑和下西洋比西方早了多少年,外交使节是什么意思,郑和是哪个朝代的

    近日,陕西考古人员披露的研究成果表明——最早下西洋的外交使节,应当是唐代航海家、外交官杨良瑶,他航海下西洋比郑和整整早了620年。而此前,明朝的郑和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最早下西洋的外交使节,七次下西洋开创了世界航海史壮举。此次的研究新论,有望改写这一历史论断。网络配图杨良瑶是唐朝的一个宦官,侍奉过唐朝肃

  • 揭秘三国诸葛亮的八卦阵究竟多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上谁破了八卦阵,诸葛亮的什么阵法最厉害,八卦阵真的那么厉害吗

    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吸收了井田和道家八卦的排列组合,兼容了天文地理,是古代不可多得的作战阵法。谨慎堂《诸葛氏宗谱》就载有“八阵功高妙用藏与名成八阵图”的诗词赞歌。网络配图八卦阵,三国时名家诸葛亮创设的一种阵法。相传诸葛孔明御敌时以乱石堆成石阵,按遁甲分成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变化万端

  • 三国最恶之人扬言得胜归来战车上却挂妇女人头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三国被万箭射死的是谁,得胜归来图片,得胜归来喜笑浓的意思

    《三国演义》可以看成是写了一个世纪的战乱与军阀之间的混战,政治的乱象可以说是生灵涂炭。罗贯中在小说里体现出了盼和平求统一安民生的主旨,推崇的是仁政德治和忠义,主张以“王道”、“仁政”治理天下,反对的是暴力统治,而有一个角色就成了演义中最大的反面烘托形象之一,他就是恶贯满盈的董卓。网络配图董卓就是我们

  • 从长安到长安:揭秘唐玄宗李隆基的安史逃难之旅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杨贵妃李隆基差几岁,马嵬坡之变后的唐玄宗,唐朝逃离长安的皇帝

    天宝十五载,潼关城外硝烟弥漫、尸横遍野,守关的将士已经接连击退了叛军好几次进攻,军心大振,最高统帅哥舒翰心里清楚:必须保证潼关的万无一失。因为潼关后面不远的地方,就是长安城。虽然现在还是国难当头,但形势正逐渐向有利于唐朝的方向发展,叛军被挡在潼关,不能前进一步,后方则有郭子仪和李光弼的部队袭扰,沦陷

  • 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戒奢:不是钱的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明朝为什么没有好皇帝,就不是钱的事

    朱元璋是一位从贫苦人家成长起来的开国皇帝,深知一米一粟来之不易。因此,他当了明朝的皇帝后,积极倡导勤俭节约的风尚,反对铺张浪费的奢侈行为。网络配图朱元璋倡导节俭先是从自己开始的。明朝的皇宫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由于当时朱元璋尚未称帝,所以明皇宫投资少、规模小,装修也不奇巧华丽。136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