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人物专题>陆九渊

陆九渊——“心学” 的开山之祖

陆九渊

陆九渊的资料

本 名:陆九渊

别 称:存斋先生、象山先生、陆象山

字 号:字子静

所处时代:南宋

民族族群:宋人

出生地:抚州金溪

出生时间:公元1139年3月26日

去世时间:公元1193年1月18日

主要作品:《陆九渊全集》

主要成就:开创心学

信 仰:儒家

官 职:知荆门军

谥 号:文安

陆九渊的介绍

陆九渊(1139年3月26日—1193年1月18日),字子静,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南宋哲学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因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于象山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

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调靖安主簿,历国子正。有感于靖康时事,便访勇士,商议恢复大略。曾上奏五事,遭给事中王信所驳,遂还乡讲学。绍熙二年(1191年),知荆门军,创修军城,稳固边防,甚有政绩。绍熙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卒,年五十四。追谥文安。

陆九渊为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之祖,与朱熹齐名,而见解多不合。主“心(我)即理”说,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学茍知道,六经皆我注脚”。明王守仁继承发展其学,成为“陆王学派”,对后世影响极大。著有《象山先生全集》。

人物生平

陆九渊生于绍兴九年二月乙亥(1139年3月26日)辰时,陆九渊出生时,出身于一个九世同居、阖门百口的封建世家,他的八世祖陆希声曾在唐昭宗时任宰相,五代末因避战乱迁居金溪,遂“买田治生,赀高闾里”(《陆九渊集》卷二十七《行状》),成为地方上有名的豪门大族。金溪陆族经过几代变迁,到陆九渊出生时,经济已经衰落,只有10亩左右的菜田和一处药铺、一处塾馆。但至此,陆门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仍保有宗族大家的风度。

陆氏有家学渊源,陆九渊的八世祖陆希声“论著甚多”,高祖陆有程“博学,于书无所不观”

(《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到陆九渊父亲这一代虽已家业衰落,只靠经营医药和教书授学来维持家计,但仍“以学行为里人所宗,尝采司马氏冠婚丧祭仪行于家”(《宋史·陆九龄传》)。陆门家风整肃,闻名州里,甚至受到孝宗皇帝的称赞。

陆门治家依靠严格执行宗法伦理,同时,也靠家庭成员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各尽其能,各供其职。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从小耳濡目染,长大成人后亲自管家,这样的生活经历对于陆九渊形成对社会国家的参与意识会有很大影响,也许,这就是陆氏兄弟形成“专务践履”之学的学问起点吧。

陆九渊出生时,其父因儿子多,打算让乡人收养,长兄陆九思的妻子刚好生有儿子,陆九思即令妻乳九渊,而将自己的儿子给别人奶喂。

陆九渊后来侍兄嫂如侍父母。陆九渊自幼聪颖好学,喜欢究问根底,提出自己的见解。三四岁时,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他就日夜苦思冥想。长大后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说时,终于弄明白了其中奥妙。他初读《论语》,即指出其讹误之处。

乾道八年(1172年),三十四岁的陆九渊考中进士,初任隆兴府靖安(今江西靖安)县主簿,后调建宁府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主簿。

大约十年后,他被荐为国子监正,不久,又迁“编修敕令所”的“删定官”。陆九渊少年时曾读三国、六朝史,有感于当时“夷狄乱华,后又听长辈讲“靖康之耻”,于是曾剪断指甲,学习弓马,慨然要为大宋朝廷复仇。在任“删定官”时,他便“访知勇士,与议恢复大略”,朝廷论对时,“遂陈五论:一论仇耻未复,愿博求天下之俊杰,相与举论道经邦之职;二论愿致尊德乐道之诚;三论知人之难;四论事当驯致而不可骤;五论人主不当亲细事。”(《宋史·陆九渊传》)

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九渊在朝中提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医国“四君子汤”,得到孝宗赞许。同年,被差管台州崇道观,因这只是个管理道观的闲职,于是他便归江西象山书院(位于今江西省贵溪县)讲学,汇集了四方学者。

绍熙二年(1191年),出知荆门军(辖今湖北荆门、当阳两县),政绩显著,社会风气大变。丞相周必大称赞说:荆门之政是陆九渊事事躬行的结果。他慨叹于靖康间北宋被灭的惨痛事件,和四方志士交结,除将作监丞,因给事中王信反对,落职还乡。陆九渊当时名望已高,每开讲席,学者群集,“户外履满,耆老扶杖观听”。他自号“象山翁”,学者尊为“象山先生”。当时荆门是南宋边地,处江汉之间,为四战之地,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但是实际防务极差,连城墙也没有。他“乃请于朝而城之”。经过一年左右的认真治理,“政行令修,民俗为变”。

绍熙三年十二月(1193年)的一天,陆九渊对亲近之人说:“先教授兄有志于天下,竟得不到施展就要离开人世了。”又对家人说:“我将死矣。”还对僚臣说:“我将告终。”适逢祈祷下雪,第二天,雪果飘下,陆九渊乃沐浴更衣端坐,两天后(十二月十四日,即1193年1月18日)安然去世,享年五十四岁。棺殓时,官员百姓痛哭祭奠,满街满巷充塞着吊唁的人群。出殡时,送葬者多达数千人,归葬于金溪青田。

嘉定十年(1217年),赐谥“文安”。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在金溪县城衙门前为陆九渊建有“百世大儒”坊,两侧镌刻“学苟知本六经皆注脚,事属分内千经有同心”对联。

有关“陆九渊”的历史故事

  • 陆九渊

    陆九渊(1139年3月26日—1193年1月18日),字子静,抚州金溪人,汉族江右民系。陆九渊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于象山书院(今江西贵溪西南),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陆九渊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及第,初调靖安

  • 我国古代哲学家陆九渊认为“心即理,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格物只需反省内求以。”下列选项与这种哲学观点完全一致的是

    答案AA项王守仁(即王阳明)的命题中,良知也就是天理,把我心中的良知推延到天地间不同的事物上,就能发现事物中所蕴含的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这与陆九渊的观点相同;B项的观点虽然认为气能够聚散变化,但又认为其中主导力量是理,因而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C项的观点强调了动和静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属于朴素

  • 陆九渊坚持主观唯心主义,教育思想内容有哪些?

    陆九渊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学派。后人之所以推崇陆九渊,并不是因为他的杰出成就,而是因为陆九渊创立了心理学学派,陆九渊心理学是主观唯心主义的重要流派。陆九渊哲学认为“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是理性,是永恒的。封建社会的伦理原则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是人们心中固有的,属于永恒的真理。人之所

  • 陆九渊从政时大胆献策,失意后专心教学

    南宋大臣、哲学家陆九渊,在为国献良策未被采纳后,试图以教书育人的方式救亡图存,并由此形成了“陆王心学,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思想和社会变迁产生了巨大影响。让我们聚焦陆九渊在国家特殊时期建言献策、教书育人的故事。陆九渊出生于金溪一个封建家庭。陆氏一直有家族史,陆九渊八祖陆希声写过

  • 陆九渊与朱熹思想的分歧

    心教做为儒教的一门教派。最先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北宋陆九渊则年夜启其办法,而取墨熹的理教不相上下。至明代,陈献章开启先河,从陈献章倡议修养心性、静养“眉目”之道入手下手,明朝儒教真现了由理教背心教的变化,成为儒教收展史上的一个主要转机面。陈献章以后,湛若火以及王守仁是明朝中早期心教的两个

  • 陆九渊:“心学”开创者

    陆九渊 (1139~1192) ,号象山,字子静。北宋出名哲教家、教导家。汉族,抚州金溪(古属江西)人。取事先出名的理教家墨熹齐名,史称“墨陆”。陆九渊是中国“心教”的开创人。明朝王阳明收展其教道,成为中国哲教史上出名的“陆王教派”,对于远代中国理教发生长远影响。被先人称为“陆子”。陆九渊死于绍兴九

  •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创办私学的目的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创办私学的目的陆九渊与王阳明陆九渊与王阳明都是心学的代表性人物,两个人都对心学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陆九渊是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则在陆九渊学说的基础上发展了心学,两个人都认为“我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心”,人们应该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真理,都属于主

  • 陆九渊“心学”和朱熹“理学”的区别在哪里?

    陆九渊的思想接近程颢,偏重在心性的修养,他认为朱熹的“格物致知”方法过于“支离破碎”。陆九渊是“心学”的创始人,其主张“吾心即是宇宙”,“明心见性”,“心即是理&rdq

  • 象山先生陆九渊都有哪些成就?陆九渊创立了哪个学派?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陆九渊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陆九渊,因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于象山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南宋孝宗乾道八年(

  • 陆九渊与朱熹关系 陆九渊墓在哪里

    陆九渊是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之祖,王阳明继承并发展他的学说,成为了“陆王学派”。陆九渊与朱熹齐名,但二人见解多有不合,之间的辩论也有数次。陆九渊与朱熹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陆九渊是宋明两代“心学“的代表人物,两人虽都是大

  • 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区别 怎么评价陆九渊

    陆九渊世称存斋先生,是南宋著名哲学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朱熹齐名,主“心(我)即理”说,对后世影响也很大。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区别1、象山分知行为二,阳明主知行合一。2、象山高明透辟,重第一义工夫, 依象山的观点,可以说阳明已落在第二义。而在阳明看来,象山之言&ldqu

  • 陆九渊的著作有哪些 陆九渊思想总结

    陆九渊著作陆九渊生于1139年,卒于1193年,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写出的文字是非常多的,其中有书信、诗文、讲义、杂著、章奏、程文、还有陆九渊的弟子们编的语录,这些对可以称得上是陆九渊著作,这些陆九渊著作流传至今的也非常的多,现在有一部研究陆九渊理学的丛书叫做《陆九渊集》,收录了陆九渊存世的所有的著作。

  • 著名思想家陆九渊简介 陆九渊之墓在哪

    陆九渊简介陆九渊生于1139年,卒于1193年,字子静,号为“象山”,因为陆九渊的书斋名字为“存”,所以世人又称之为“存斋先生”,陆九渊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是心学的创始人,与之后出现的王阳明共称为“陆王”,二人所创立的主观唯心主义更是被称为“陆王学说”。陆九渊画像陆九渊简介:陆九

  • 鹅湖之会朱熹与陆九渊究竟在争什么?朱熹赢了当下,却输了未来

    在公元1175年的时候,鹅湖寺这个地方就展开了一场有关于学术的辩论。辩论的双方分别是朱熹和陆九渊。而他们两个人能够在这个地方展开辩论,是因为吕祖谦邀请了他们,这是这一番激烈的辩论之后,让后人评定为是一场学术方面的公案。但是对于这一个公案,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评定,后人给出来的说法也完全不同,有学者认为他

  • 胡赳赳:陆九渊心学大要④

    本文为学者胡赳赳对陆九渊心学的系统研究与梳理,全文分五部分,依次是“陆九渊的思想脉络”“陆九渊言义理之理路”“ 陆九渊言为学之学风”“ 陆九渊言修身之修法”和“陆九渊与朱熹的辩难”。今天我们刊发第四部分,“陆九渊言修身之修法”,前三部分链接在下方,剩余部分将陆续刊发。陆九渊,(1139-1193),

  • 赵梅阳:陆九渊【7024】——百世大儒(2022年6月3日)

    《赵梅阳:陆九渊【7024】——百世大儒》此文收录于赵梅阳《路遥知马力——开启感悟之门》总文集-第九十九子文集《登高壮观天地间》中。时间:2022年6月3日……以此送给我那遥遥无期的奋斗征程……百世大儒唯心主义开山祖,鹅湖之会辩鸿儒。象山先生宇宙观,六经注我不著书。陆九渊(1139—1193),字子

  • 胡赳赳:陆九渊心学大要③

    本文为学者胡赳赳对南宋哲学家陆九渊之心学的系统研究,全文共五部分,依次为“陆九渊的思想脉络”“陆九渊言义理之理路”“陆九渊言为学之学风”“陆九渊言修身之修法”和“陆九渊与朱熹的辩难”。今天我们刊发第三部分,“陆九渊言为学之学风”,详述为学者之立志、用心法,及“学”与“思”、“道”与“艺”之关系。其余

  • 胡赳赳:陆九渊心学大要①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抚州金溪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本图源自明万历《三才图绘》。遇事逐物皆有省发陆九渊(1139-1193)思想之得力处,跟两位前人最是相关。一个是孟子,一个是程灏。他自况:“因读孟子而自得之于心也”。读程灏时又赞其“通疏”。陆九渊有先天之识。

  • 陆九渊“心学”和朱熹“理学”的区别在哪里?朱陆的“鹅湖之会”(庆元党禁)

    陆九渊的思想接近程颢,偏重在心性的修养,他认为朱熹的“格物致知”方法过于“支离破碎”。陆九渊是“心学”的创始人,其主张“吾心即是宇宙”,“明心见性”,“心即是理”,重视持敬的内省工夫。即是所谓的“尊德性”。朱熹言“理”,侧重于探讨宇宙自然的“所以然”,陆九渊言“理”,则更偏重于人生伦理,明代王阳明赞

  • 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 “象山先生”陆九渊生平简介

    陆九渊(1139年3月26日—1193年1月18日),字子静,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南宋哲学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因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于象山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调靖安主簿,历国子正。有感于靖康时事,便访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