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崇祯皇帝杀了魏忠贤为何还救不了大明江山

崇祯皇帝杀了魏忠贤为何还救不了大明江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960 更新时间:2024/1/16 2:21:46

崇祯皇帝杀魏忠贤后悔了吗?

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在赴景山上吊自杀,死前他干了一件令人惊诧的事情——收葬魏忠贤遗骸,厚葬于香山碧云寺。将死之人,为什么还要干这样一件看起来没用且自打耳光的事?

我们知道,崇祯在天七年继位,八月底登基的他,仅仅过了两个月,就开始对皇兄信任的大太监魏忠贤下手了。撤销魏忠贤宫内外一切职务,发配到凤阳祖陵司香,不久,又下令对魏忠贤由发配改为抓捕,锦衣卫派员对魏忠贤严加押送,对跟随的余党,立即擒拿。

据说发配途中的魏忠贤得知此讯时,正在一家客栈听小曲, 逮捕令加上凄凉小曲,使魏忠贤万念俱灰。次日凌晨,魏忠贤在住所上吊自杀。

随后崇祯皇帝开始讨伐阉党,对乱政太监开始大规模清算。

他下令召回诸边镇的镇守中官,使宦官不能再拥有兵权。即位之初的崇祯帝,对宦官深具戒心,禁令不断。下令宦官非奉命不得出宫门,让宦官失去交接外廷的机会。

但是十七年后,崇祯皇帝又干了厚葬魏忠贤这等令人捉摸不透的事。

有一种说法,是崇祯之所以这么做,是在四面楚歌之际,听了随从太监曹化淳说了这样一句话——“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显然,在太监们心目中,魏忠贤比东林人那帮大臣更能干、更实用。

那么,崇祯是不是最后也是如此默认呢?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崇祯执政十七年,最大的变化,是对宦官的态度的转变,在执政之初,他杀魏忠贤,体现了对宦官极度厌恶心态,而在执政中后期,他对宦官的态度又好转起来,回到了皇兄天启皇帝当初的怪圈,重新起用太监。

这位痛恨宦官的皇帝,下令免去那些在天启朝被逮捕处死的阉党官员的“赃款”,释放他们的家属。 京畿卫戍之权、监督军队之权,统统交付宦官。从讨厌到依赖。这是为什么呢?

不能排除,是大臣无能与无忠,令其皇帝失望。其次,只有太监,对皇帝亦步亦趋、言听计从。崇祯皇帝或许感到,大臣们离心离德,还是身边的奴才太监最听话、值得信任。

李自成大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崇祯在生命最后时刻做了深刻反思,继位当初,铲除魏忠贤阉党后,他重新起用了倡导儒家思想的东林党人及复社人,但是这些人在国内动荡、边关危急的存亡之际,擅长空谈、治国乏术。懦弱、酸腐和无能令其大失所望。而洪承畴等能臣,又在关键时刻,投敌变节,令信任他的皇帝颜面扫地。

崇祯帝朱由检临死前,写下一段著名的遗言: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

显然,这位亡国之君把亡国之责算在了外廷下大臣头上,而没有指责内廷的太监。

而他信任的太监,在国家危亡时的表现又如何呢?史书记载,这批宦官“挟势恣肆”,掣肘将领,侵蚀军饷,避敌殃民,谎报军情,冒功请赏……无所不用其极。崇祯最后时期让他们守城。结果李自成进京时一声炮响,这支庞大的不男不女的特种武装,立即作鸟兽散。

历史不容假设,但是不止一种答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以魏忠贤为代表的太监群是皇帝的好奴才,但身心残缺的这个特殊人群中,不可能出现忧国忧民的政治家,这样的人,即便有心护主,也无意救民,从来不可能成为历史“正能量”人物。

史事也证明这一点,清兵入关,爱新觉罗氏坐稳了中国江山。对明朝政体照抄照搬的建州女真人,起初对中国太监也是极度恶感。康熙四十年,清帝下令将魏忠贤墓夷为平地。

然而,太监在晚晴时期,与晚明并无二致,不断崛起安德海李莲英这等“后魏忠贤”人物,他们在国家政治中所起的作用不比明朝宦官逊色多少,这种对宦官“由防到信”的怪圈,随着中国历代王朝兴衰中不停重复上演,可以说,这是中国皇权体制的衍生品——血缘治国的政治,必然败血、没落,没落的标志,就是最后由一帮彻头彻尾的奴才代行国家大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郑和下西洋的秘密任务居然是为朱棣找钱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境内金矿和银矿十分稀少,因此在金属作为货币的古代,一旦中国的经济有所发展,经济总量和货币总量的矛盾就会日益突出。朱元璋一开始试图沿用元朝印制纸币的老办法,发行大明宝钞来增加货币供应量,与日益增长的经济总量相适应,结果由于无法控制纸币的贬值问题,大明宝钞可耻地失败了,民间依旧用铜钱作为货币。但是铜

  • 为何朱元璋会传位给朱允炆?有何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死,嫡孙继承。嫡孙继承顺序高于幼子和庶子。长房无人,考虑幼子;嫡系无人,考虑庶子。若无直系继承人,则上推一服,选关系亲近、有德者继承。 若还无人,则继续上推,直至找到合适继承人。宋朝和明朝都有几个皇帝是上推了N代继承的。女子无继承权,外戚无继承权。养子有继承权。朱元璋好象只有一

  • 明朝开祖皇帝朱元璋共有多少个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历代开国之主,多子首推明太祖朱元璋。太祖早年孤寒,亲属仅一侄一甥,起事以后,多抚养子,计有二十余人;力战经营,光复汉土,颇得其力。而太祖的亲子,亦有二十六人之多,夭折的只有两个;此在历代宫闱中,可谓是个很优异的记录。古时帝王三宫六院,多子也许不难理解,但像太祖朱元璋这样能有众多子女的,也是少数……当

  • 朱元璋为改善文风居然暴打司法部副部长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明史》里有个很有意思的“段子”,今天读来还让人会心一笑。1376年,司法部副部长茹太素给朱元璋打了一份报告,长达17000字,朱元璋看得眼花,就让秘书王敏念给他听,都念到6300多字了,还不知道要说啥。朱皇帝实在受不了,当场找人把茹部长狠揍了一顿。第二天又让王秘书接着念,从第16500字到结尾,茹

  • 多位史学专家考证揭开谜底:伯牙姓伯不姓俞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预言家刘伯温,刘伯温金陵塔碑文预言,刘伯温石碑预言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世人皆知,可是摔琴谢知音的伯牙,究竟是姓伯还是姓俞?什么样的朋友,才配得上称“知音”?经过10多位学者历时两年多的考证研究整理,昨天由汉阳区地方志办公室编撰的《千古绝唱话知音》一书正式问世,并首次对这些有争议的地方进行了纠正。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教授、博导,文史馆终身馆员严昌洪,评价

  • 为什么朱元璋对贪官污吏的打击是最严重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建立后,虽然大规模的激烈的农民起义过去了,但是小规模的农民运动还时常发生,对此,朱元璋是加以镇压的。作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他害怕千里长堤毁于蚁穴,星星之火顿成燎原之势。可是,“布衣”出生的朱元璋心里十分清楚,农民造反都是官吏、地主逼出来的,如果不压制富豪、打击贪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还会

  • 名将韦孝宽坚守玉璧 创造出以长布挡战车的战法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韦孝宽图片,横扫千军典韦用什么马,没有横戈跃马拿什么替代战法

    一代名将往往身经百战铸炼而成,然而,使其成为名将并奠定历史地位的,其实可能就是一次战役而已。当然,成名的战役必须具备相当的技术高度和难度,基本上是以弱对强,以寡敌众,无论是实战意义,还是理论意义,都要能填补军事史上的空白。西魏名将韦孝宽就是这么一位。公元546年,西魏王朝命他以大都督的身份驻守军事要

  • 朱元璋修陵墓为何不移开孙权墓?有何目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的墓为什么不发掘,朱元璋陵墓为什么不挖,朱元璋的墓被打开了吗

    明孝陵原是开善寺宝公塔的旧址。开善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时,系梁武帝为宝志和尚所建。传说,这个宝志,就是人们熟知的济公和尚的原型,他一生多在南京度过,七岁时出家当了和尚,成年后常常赤足行于街市,并且预言多有应验,因此深得梁武帝的赏识。独龙阜确实是个难得的好地方,这里阳光充足,和风冉冉,生机勃勃。再者,山

  • 揭秘:乾隆皇帝下江南共花了多少银子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乾隆下江南是哪一年,乾隆下江南带了多少人,乾隆一共去江南巡访了多少次

    乾隆南巡声势浩大,花费颇多,不可能所有银两都由国库支出。乾隆南巡的主要财政支柱是两淮的盐商,两淮盐运使司公署就设在扬州城内,八大商总也住在扬州城内。乾隆十四年十一月,两淮盐政吉庆上奏《奏为圣驾南巡两淮商人程可正等公捐百万银两事》,奏折中提到“江省幸蒙恩允南巡,万姓欢腾,淮商倍切所需费用久愿公捐,其踊

  • 岭南女诗宗陈广逊 诗歌意境旷逸高远为女子代言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春节长假里,酒足饭饱之余,偶尔也会读点古诗消消食,这一日,突然读到这么几句诗:“君不见班姬绝学无以俦,踵成汉史垂千秋。又不见木兰远随征戍苦,沙漠十年行代父。人生莫恨为女儿,贵有芳声映终古……”顿时来了兴致,这等刚劲铿锵的诗句由何人写来?再仔细翻书,才发现作者是清代岭南女子陈广逊。这些诗句里没有一点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