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徐达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两个儿子却各为其主

徐达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两个儿子却各为其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671 更新时间:2024/1/21 0:57:00

明太祖朱元璋在攻取天下的过程中,帐下汇集了许多猛将,如常遇春李文忠等。这些将星中最璀璨的一颗,无疑是号称“功臣第一”的徐达。徐达死后被加封为中山王,他的家族更是出现了“一门两国公”的奇特情况。按常理,功臣只能由长子继承爵位,然而徐达的两个儿子都被封为国公,国公是除了王爵之外最尊崇的爵位,这在明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更有甚者,徐达的女儿还成了皇后。那么,徐家到底做了什么事,使得整个家族在朝中享有如此高的地位呢?

徐达不仅谋略无双、军纪严明,而且谦虚谨慎,一直深受朱元璋信任。他最大的功绩,就是亲率大军攻入元大都(今北京),消灭残元势力,使元顺帝逃往漠北。天下大定后,按照明朝初年的惯例,不少功臣的儿女都与朱元璋的儿女结亲。徐达也不例外,他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朱元璋的三个儿子,其中,长女嫁给了朱元璋的四儿子燕王朱棣,成为了燕王正妃。而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则在徐达死后继承魏国公爵位。

与一般的纨绔子弟不同,徐辉祖继承了乃父徐达的谦虚恭谨,他极有才气,也有军事才能,曾经多次主持练兵事务,加上他功臣之后的身份,因此,在建文朝也很受朱允炆的信任,很快被加封为太子太傅。

徐家的贵族生活,原本应该就这么平静的持续下去,然而没过多久,这种宝贵的平静就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变打破,这一切的源起,都是因为徐达的大女儿嫁的那位丈夫——燕王朱棣。

朱棣本来就是个雄心勃勃的人物,并不满足于仅仅当一个亲王,一辈子替自己的侄儿朱允炆镇守北方。在朱允炆即位,着手于“削藩”工作之后,朱棣便开始紧锣密鼓的筹备谋反工作。

朱棣远在北京,对当时的明朝首都南京的情况不可能了如指掌,如何才能获取南京的情报呢?朱棣左思右想,决定从自己的妻子徐妃身上入手。徐妃是徐达的长女,那么,朱棣就是徐家的女婿了,于是,朱棣很容易就联系上了徐达的另一个儿子——左都督徐增寿。

徐增寿得知朱棣有异心,就立刻倒向了朱棣方面。他无数次偷偷给朱棣传递情报,告诉他建文朝中的虚实情况。时间长了,一直心心念念要削藩的朱允炆对朱棣起了疑心,便召来徐增寿,询问他对燕王朱棣的看法,徐增寿自然能轻而易举的搪塞过去,跪下说道:“燕王和陛下您都是一家人同气连枝,何况燕王已经如此富贵,他又怎么可能想着谋反呢?”(“燕王先帝同气,富贵已极,何故反!”)一下子把年轻的朱允炆绕了进去。

在朱棣真正起兵靖难之后,徐增寿变本加厉,继续给朱棣通报建文南军的军情。而长子魏国公徐辉祖则走上了一条完全相反的道路,他始终忠于建文帝朱允炆,并多次率领军队,解救处于劣势的南军于危难之中,斩杀朱棣手下的将领。

建文三年,徐辉祖参与了白沟河之战,掩护“草包将军”李景隆撤退。之后,徐辉祖又与燕军在齐眉山交战,取得胜利。然而建文皇帝和他的大臣们实在是不通军事,竟然又把这新胜之师召回南京,负责守卫工作。徐辉祖知道这会影响军情,可毕竟是皇帝命令,也不得不听从。南军很快节节败退,朱棣迅速杀到了南京城下,徐辉祖却仍然死战不退,拒不投降。

徐辉祖是如此忠心耿耿,而此时,他的弟弟徐增寿却与之相反,他在南京宫中来回走动,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毕竟,朱棣一旦攻入南京,自己传递情报这么多年,可就是首功之臣啊,那时的封赏还会少吗?然而他这异常的行为早被其他官员看在眼里,朱允炆得知后心生疑窦,立刻提着宝剑,把徐增寿叫到自己的寝殿,准备亲自审问他。

徐增寿猝不及防,加上心中有愧,面对朱允炆自然无话可说。他这么着,肯定就是默认的意思了,朱允炆勃然大怒,当即亲自杀死了徐增寿。

朱棣终于还是攻破了南京城,进入宫殿之后,朱棣第一眼就看见了徐增寿的尸首,不由悲痛不已,抱着徐增寿的尸身大哭起来。

而徐辉祖这时候在干嘛呢?他见朱允炆的败势已无可挽回,便立刻逃入了祭祀自己父亲徐达的祠庙中,拒不出来迎接朱棣。朱棣愤怒之下,把他关进监狱,派人审问,徐辉祖却一言不发,只在纸上写道:家父是开国功臣,有丹书铁券,可免死罪。恼羞成怒的朱棣见状,当即削去了他的国公爵位,然而他毕竟是开国第一功臣的长子,朱棣也不敢杀他,只好把他软禁起来,直到永乐五年,徐辉祖才在软禁中死去。

经过一番折腾,朱棣终于登上帝位,年号永乐。他论功行赏,首先就想起了死在朱允炆手上的徐增寿。他给徐增寿赐谥号“忠愍”,又封徐增寿的儿子徐景昌为武阳侯,后来,又不顾妻子徐皇后的反对,加封他为定国公,居住在北京,世袭罔替。后来徐景昌虽然多次违反法纪,看在徐增寿的面子上,朱棣却总是对他一再宽容。

徐辉祖的子孙也没有受到牵连,永乐五年,徐辉祖死后没几个月,朱棣就重新封徐辉祖的长子徐钦为魏国公,仍然在南京安享国公的尊荣。

于是,徐达的两支后代,一家住在北京,一家住在南京,都安享国公爵位,直到明朝灭亡。回想这段历史,仍让人觉得充满戏剧性,徐达的两个儿子,都各自终于朱元璋的子孙,却都因为这份各为其主的忠诚而死,虽然子孙在明朝依然富贵荣华,其中的升沉荣辱,却依然令人唏嘘感叹。(原文来自沧溟道人的头条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柴荣是最被忽视的帝王英年早逝 世人都感到惋惜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唐朝灭亡后,在中国北方, 先后出现了五个政权,他们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他们时间不长,且一个接着一个,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显得很渺小,但有一位帝王,却在历朝历代备受赞颂。马天骥说“周世宗当天下四分五裂之余,一念振刷,犹能转弱为强。司马光说“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

  • 秦赵阏与之战的关键人物:税吏出身的名将赵奢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赵奢,生卒年不详,赵国人,与赵王室同宗,当届贵族。战国后期赵国名将。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前324—前299年)到赵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时期,享年约60余岁。赵奢的早期活动不详。据《战国策·赵策》载,他对赵胜说:“奢尝抵罪居燕,燕以奢为上谷(燕郡,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县,辖今张家门以东,吕平以北

  • 袁崇焕:曾被称为大明炮神 最后却被千刀万剐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袁崇焕可谓是大明炮神。有了他,清朝的野心总是成为妄想,哪怕是三千部队对强大的十万大军,袁崇焕还是守住了江山,让敌人望尘莫及。袁崇焕驻守边疆上十年,支撑了明朝国防的半边天,可结果却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死在了多疑的崇祯手上。遥想当年袁崇焕被押入京,一时间谣言四起,在几个慷慨激昂之士的煽动下,整个京城的百

  • 受尽恩宠的大将福康安究竟是不是乾隆私生子?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福康安的父亲为大学士傅恒,他的亲姑姑就是乾隆的妻子孝贤皇后,按照辈分,他应该称乾隆为姑父。据说福康安小时候长得眉清目秀,粉面朱唇,模样与他的两个未曾谋面的表哥——皇二子永琏和皇七子永琮有几分相似,而这两个倍受乾隆喜爱的嫡子,恰恰又因病早夭。福康安的出现,因此撩动起了乾隆内心深处的一缕父爱柔情,于是他

  • 曾国藩最可怕的两“板斧”:一为杀人 二为洗脑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曾国藩一生运斤成风,最可怕的两“板斧”一为杀人,二为洗脑。如果说他杀人尚属间接行为,洗脑则为直接操作,这方面尤称行家里手。曾国藩一生运斤成风,最可怕的两“板斧”一为杀人,二为洗脑。如果说他杀人尚属间接行为,洗脑则为直接操作,这方面尤称行家里手。法国思想家卢梭有一句名言:“谁控制了人们的思想,谁就可以

  • 隋唐名将秦琼简介 名将秦琼是怎么变成门神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隋唐名将秦琼简介,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唐朝开国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在传说中,秦琼与尉迟敬德为传统门神。那么秦琼是怎么变成门神的呢?秦琼:(公元?~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人(今山东济南部)。著名唐朝将领。秦琼的先祖是北朝有名的大将,时为望族,门庭荣显。隋朝时,秦氏家族曾一度

  • 左宗棠为修水利挪用军费 南洋水师从此一蹶不振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1874年日本企图入侵台湾,引起清政府警惕。年底,洋务派恭亲王奕开始筹议海防,决定由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南洋水师负责海域为江浙一带,停泊地则主要为上海、南京。南洋水师的军舰多数为江南制造局及福州船政局所制造,只有少量购自英国、德国。南洋水师吨位、装备、人员及实力皆与北洋水师相差甚远

  • 纪晓岚简介:历史上的纪晓岚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纪晓岚,原名纪昀,官宦世家出身,父亲纪容舒是著名的考据学家,做过京官。纪昀自幼聪颖过人,有“神童”之称。清高宗乾隆十二年(1747年)乡试解元,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迁左春坊左庶子。京察后,授贵州都匀府知府。因乾隆帝赏识其学问,加四品衔,留任庶子。不久,升翰林

  • 海兰珠画像有多美 皇太极为什么喜欢海兰珠?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在天聪七年(1633年),哲哲皇后的母亲科尔沁大妃偕同次妃(庄妃、宸妃的生母)来到沈阳朝见皇太极。皇太极招待得极为热情,双方在盛宴言欢之际,提到了将海兰珠送入宫中侍奉皇太极之事。皇太极早就闻知海兰珠生得是天姿国色、月貌花容,且禀性贤淑文静,不可多得,也很愿意将海兰珠纳入宫中,于是双方定下了这门亲事。

  • 后世对曾国藩评价为何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后世对曾国藩的评价不一。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外惭清议,内咎神明”,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