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解密:汉高祖刘邦是如何摆平了“汉初三杰”的?

解密:汉高祖刘邦是如何摆平了“汉初三杰”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145 更新时间:2024/1/23 22:37:45

秦朝末年,群雄四起。在推翻暴秦之后,两支义军逐鹿中原,由此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历史帷幕。当时,楚强汉弱,但最终,以刘邦为代表的汉军却打败了强大于己数倍力量的项羽集团,取得政权,建立了大汉王朝。

造化弄人,但绝非无缘无故。登上最高权力宝座之后,刘邦有天大宴群臣,喝到高兴处,刘邦有些得意,就问手下群臣,“你们说项羽那么厉害的人物,怎么就被我打败呢?”新皇帝发话,台下顿时一片混乱,什么“雄才大略、帝王气象”等等,俱是阿谀奉承之辞,变着花样地表扬领导。。

不料,一向不太靠谱的刘邦先生却说出了这辈子再也没有说过的一句至理名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这句名言,不绝于耳,被后来人反复引用,直至发酵的体无完肤、一塌糊涂。很显然,刘邦这话是说到点子上了,没有亲身体验,是不会有如此真切感受的。但刘邦先生或许有难言之隐,话只说了一半,另一半他没说。那就是三人都是人杰,而且性格特点不同,刘邦又是如何驾驭的呢?

自古以来,奴才好用没有用,人才有用不好用。夺取天下,刘邦当然要用人才。这就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人才需要怎么用。依我揣测,刘邦驾驭三人的手段,最关键的是做到了“敬”、“亲”、“忍”。

对待张良只有“敬”。刘皇帝这辈子似乎没有几个能让其佩服的人,贪酒好色,流氓本性,这样的人基本上是没有信誉和义气可言的,千万不要指望刘邦先生会为你两肋插刀。危难之时,一个连自己的孩子都能推下车,连自己的老父都能置之不顾的泼皮无赖,怎么可能把一个外人放在眼里呢?但刘邦对待张良却是另一个样子,自始至终,言听计从,尊崇有加。

仔细追究刘邦的内心深处,应该是有很深的门第观念的。张良不同其他二人,秦灭六国之前,张良就是韩国贵族,名望很大。对待这样的人,出身卑微而又羡慕富贵的刘邦自然是敬重有加。加上后来张良伙同他人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更让张良名满天下。面对一个明星级别的人物,刘邦又怎能不放下臭架子呢。当然,另一个原因更直接,那就是张良有盖世之才,刘邦更有识人眼光。时势决定了,这样的两个人是缺一不可的,离开了谁都不会有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是张良“良禽择木而栖”和刘邦“慧眼识英雄”的必然结果。张良是大战略家,不由得刘邦不敬。

对待萧何要突出一个“亲”。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纵观历代起义者,出道之初依靠的都是父老乡亲,就连项羽也是凭借着八千子弟兵起家的。即便是后来,也鲜有例外。成大事者,首先要有号令天下的勇气。当然这个勇气,也可理解为“底气”。但底气首先要有追随者,否则,个人能力再强也成不了气候。刘邦与萧何,那是出道之初的过命弟兄。就在刘邦还在沛县招摇撞骗的时候,萧何就把刘邦盯上了。其实萧何看重刘邦,主要是觉得这人有气概。出身低微,却敢吹牛,就连本县望族都把自己的闺女给了刘邦,这人还有错吗?于是萧何主动上门,请求结交。

既然刘邦好喝酒,咱就管够。要说喝酒有喝酒的好处,就在刘邦与当皇帝“八竿子打不着”的时候,朝廷却给了刘邦一个差事,结果半路之上,刘邦借着酒劲斩了一条大蛇。这一来,刘邦名气大振。眼见无法完成任务,刘邦干脆领着这帮人反了。萧何也就从这个时候起追随在了刘邦左右。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是要吃饭的,没有钱粮可不行。环顾左右,这个任务也只有萧何能胜任。这是个有“油水”的职位,放到谁手里也不放心。更何况处在战时,弹尽粮绝就是死路一条。让萧何担此重任,一则免去贪腐之,二来也可人尽其才。萧何背负了这样的信任,怎么可能不对刘邦忠心耿耿呢。

对待韩信,那就只能是一个“忍”字了。想想刘邦也够委屈的,明明心高气傲,却有时偏偏要忍受韩信的大不敬。最初,韩信在项羽帐下效命,因项羽不能识人而投奔了刘邦,见刘邦不拿自己当盘菜,韩信连夜逃跑,幸亏萧何追赶及时,硬把这小子拽了回来。尽管回来了,韩信还是不太想干。为什么?嫌官小,最后刘邦在萧何一再劝说推荐下,才勉强登台拜将。看看,不是授予官职那么简单,而是筑高台,拜大将。如此兴师动众,往前追溯,也只有姜子牙享受过这个待遇。拜是拜了,刘邦的气可不打一处来。没办法,先忍着。

而韩信见刘邦如此赏识自己,不仅没有收敛个性,反而在刘邦被困之际,与刘邦讨价还价起来——发兵可以,但你要先封我做个“假齐王”。刘邦看到韩信的来信后,顿时大怒,刚要骂娘,左右赶紧给刘邦使眼色,刘邦顿时明白了,看来还是要忍啊,于是直接封韩信为“齐王”,假的都不封了。但封是封了,刘邦内心却反感的不行。消灭项羽之后,刘邦就开始算账了。在云梦泽,先是把睡梦中的韩信缴了械,接着解除了韩信的兵权,并将韩信降为淮阴侯。即便如此,刘邦还是没有杀掉韩信的想法。但韩信分明是个不知死活的主,有一天与刘邦论兵,刘邦就问韩信:“你说像我这样的,能带多少兵啊?”韩信说:“陛下最多能率领十万。”刘邦又问“那你能率领多少呢?”韩信答道:“我是多多益善。”听到这里刘邦反而笑了,说“既然你那么会用兵,为何还会被我抓住呢?”韩信答道:“陛下不能将兵,只能将将……此非人力也!”不久,韩信就被吕后骗到京城,抓起来砍了脑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历史上因为疯狂嗑药被逆子弑杀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告别了南朝,我们来谈谈北朝。首先登场的这位皇帝,名叫拓跋珪,为北魏国时期的开国皇帝,俗称道武帝。当然,北魏国或许很多人不太熟悉,比较冷门,如今也很少人讨论,按现代话讲,就是没有太多话题。其实原因也简单:其一,南北朝时期政权割据,兵戈铁马,并没有诞生太多璀璨的文明,相反,野蛮的破坏倒是不少。北魏作为这

  • 黄帝轩辕氏为什么能活到120岁?他有什么长寿秘诀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黄帝轩辕氏被后世的华夏子孙尊为“人文初祖”,就是说他是中国各种文化的始祖。不但他精于“长生久视”之道,在他老人家的影响下,他的子孙也都寿享百岁,黄帝之子少昊活了一百多岁,少昊之孙帝喾活了一百零六岁,帝喾的儿子尧更是活到116岁。据考证,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其农民、猎户、渔民等的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岁,而

  • 解密:越王勾践为何一再提倡要“多生多育”?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提起“卧薪尝胆”,人们自然会想到勾践。这是一个“非屌丝”励志故事。为此,蒲松龄先生曾撰联自勉——“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寥寥数语,道出了越王勾践艰苦卓绝的复兴之路和心理历程。当然,其中上联是写给项羽的。与此文无关,不浪费笔墨。而提起吴王夫差,自然也会想到“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

  • 史上最牛的太上皇:五名女子竟同时被册封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没有短命的宣帝宇文赟,兴许北周的际遇就不会是个短命的王朝。可偏偏宇文赟这个顽主,却在北周帝国蓄势勃起之时,不合时宜地出现了。关于宇文赟的记载,史料上几乎是清一色的差评。宇文赟立为太子时,大概是十三岁。这个年纪,大概相当于现代的初中生,是一个比较敏感的年龄阶段,也是个人人生观、世界观养成的关键节点

  • 解密:太平天国的石达开真的“逃出生天”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英雄人物总是不乏传奇故事,翼王石达开也不例外。想当年,石达开本是太平天国文武兼备的一员勇将,但就是这样一个忠勇之人,却在“洪杨内讧”中遭到韦昌辉的迫害,最终落得一个全家被诛的悲惨结局。走投无路之下,石达开只好自领一军连夜向西南潜逃。行军途中,石达开救了一个少女叫韩宝英的。这个韩宝英父母

  • 揭秘:隋朝隋炀帝杨广到底是个怎样的神秘男人?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历代帝王里,隋炀帝杨广的性格应该是最复杂的一位。即便后世之人,对他评述,也颇有分歧。有人讲他“聪明多智,广学博闻”,也有人讽他“徒慕虚名,自弊中土。载诸史册,为后世讥” ,还有人直接骂他“贪财好色,沉湎于酒,昼夜宴乐,不修国政,遂致身死国亡”。这里,我们不妨梳理出杨广同志的“精彩”人生里诸多标

  • 一代雄主隋文帝一生中究竟经历了哪两次重大危机?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若非败家儿子杨广的胡作非为,兴许隋朝在历史的长河里会更加耀眼。可即便这个王朝最终跑偏脱轨了,却丝毫也掩盖不了隋文帝杨坚身上的光芒。在诸多文献记载里,杨坚都是以一个“高、大、上”的雄主存在着,譬如突厥人尊他为“圣人可汗”,而到了现代,一些美国学者更将其大名划入了影响人类历史百人大名单里。而他的功绩,不

  • 伏寿出身名门一代皇后却遭小人羞辱最后郁郁而亡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伏寿出身名门,八世祖伏湛为西汉大司徒伏湛。母亲刘华身份更加尊贵,是汉桓帝之女,受封阳安公主。这样的出身,决定了伏氏的一身必然极为尊荣。而看上去也的确如此。汉献帝继位不久,她便入宫侍奉,被封为贵人,并于兴平二年进位皇后。可惜,这时候的汉朝,早已不是当年模样。黄巾之乱后,汉朝政权瓦解,汉献帝只不过是诸路

  • 贞惠景汪氏四年皇后 死后废黜毁陵尸骨不知去向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明代宗在位七年,先后立过两任皇后,第一任为汪皇后,正统十四年(1449年)九月至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在位,后被废黜;第二任为杭皇后,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至景泰七年(1456年)二月在位,病死。生前风光,死后悲凉,这八个字可以简要概括明代宗第二任皇后杭氏。杭氏,生年不详,父杭昱,正统年间成

  • 富有争议的阿斗:我们要如何看待阿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提到阿斗,我想没有人会感到陌生,尽管这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人物,但是即使没有看过这部经典的文学作品的人也会经常听到阿斗的名号,总而言之这是一个非常受关注的并且会经常被提到的一个人物。但是阿斗所代表的并不是同诸葛亮一样的智慧,曹操一样的奸诈,他代表的是一种愚蠢,是一种昏庸无道的代名词,或者说这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