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代名将霍去病死亡真相:并非瘟疫竟是自杀?

汉代名将霍去病死亡真相:并非瘟疫竟是自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681 更新时间:2024/1/3 1:40:00

元狩六年(前117年),大司马大将军、冠军侯霍去病薨逝,时年23岁。关于他的死因,流传较广的说法主要有病死、在匈奴染上瘟疫、退隐三种,但是都经不住推敲。首先,史书中从未见霍去病身体有何不适的记载,而且与霍去病同一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关于此事的记载也颇值得玩味。他在《史记》中只用了一个“卒”字来写霍去病之死,却详细记载了汉武帝为霍去病举行盛大葬礼的全过程。以其写史的态度,这只能解释为他根本就不知道霍去病的死因,也就是说官方有意隐瞒或者封锁了消息。至于病死之说,只怕司马迁本人也是不相信的,所以才没有将这种说法写在《史记》中。

其次,霍去病之死是在元狩六年,而漠北大战是在元狩四年,什么样的瘟疫能有这么长的潜伏期?如果是死于瘟疫,那么沾染上瘟疫的人自然不可能是霍去病一人,但是史书中并没有将士因为瘟疫大面积死亡的记载。最后,漠北大战后,汉、匈双方均受损伤,匈奴遣使和亲,汉朝派使者与匈奴谈条件,可匈奴不仅不接受汉方的条件,反而扣留使者,于是武帝决定再一次发动对匈战争。在这个时候,三军主将霍去病退隐,无异于拿军国大事当儿戏。而通过对从漠北之战到霍去病死时的两年中发生的几件大事的分析,就会发现霍去病之死另有隐情。这期间发生的事主要有以下几件。

第一,汉武帝尊霍抑卫。自霍去病受封冠军侯起,汉武帝便开始有意无意地在军中培养霍去病,同时打压卫青的地位。汉武帝的这种行为在漠北大战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史记》载,在汉武帝的战略决策中,迎战匈奴大单于的任务原本是落在霍去病身上的,只是阴差阳错,大单于却与西出定襄的卫青军团遭遇了,一番恶战之后,匈奴败退。之后东出代郡的骠骑将军霍去病追亡逐北,才创下不世之功。在战后的封赏上,汉武帝尊霍抑卫的意图越来越明显,跟随霍去病出征的将士大多都得以封侯,而大将军卫青不得加封,军卒皆无封侯者。

作为汉武帝朝最杰出的军事将领,卫青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卫青为人谦恭有礼,温和大度,重情重义,众人都乐于听命于他。那么汉武帝为何要借助扶植霍去病来打压卫青呢?因为卫青身居高位,姐姐是皇后,外甥是太子,妻子是长公主,这些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尽管卫青本人一直谨小慎微,但是其集团的势力实在庞大。所以汉武帝必须想办法来抑制卫氏集团的势力,这个办法就是尊霍抑卫。

而汉武帝之所以能够放心地扶植霍去病的势力,是因为霍去病的性格。史书中载,霍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且不热衷于政治活动,因此他的周围不可能形成一个利益群体,也就对汉武帝构不成政治上的威胁。霍去病虽然与卫青家族有亲缘,但是他不能代表卫氏集团的利益。相反,他的异军突起,还会威胁到卫青的地位,卫氏集团的既得利益者们绝对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他们自然会拼尽全力保住卫青,同时也是为了保住他们的既得利益。

第二,霍去病射杀李广之子李敢。漠北之战后,李广自杀,李氏族人都认为是卫青从中捣鬼,是以大多心有不忿。李敢怒而击伤卫青,但卫青事后并没有声张,而是将此事隐瞒起来。一年后在甘泉宫围猎之时,霍去病得知此事,怒不可遏,射杀李敢。这件事情疑点重重:李敢打伤卫青是在元狩四年春,而霍去病射杀李敢是在次年秋,这中间的一年多里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这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情,被很多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元狩五年三月,李广从弟、丞相李蔡因侵占阳陵(汉景帝陵)土地下狱,畏罪自杀。李蔡为什么要冒天大的风险去侵夺先皇的墓地?要知道那可是死罪。不久,李蔡被告发,皇帝派人去查,但还没有等到查出结果,李蔡就自杀了。仅仅过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发生了霍去病射杀李敢之事,从此,李家势力被连根拔去。

只是霍去病射杀李敢的地点是在甘泉宫,甚至可以说是当着汉武帝的面,他为什么偏偏挑中这么一个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地点?所以完全可以排除蓄意谋杀的可能性,而应该是突发事件,有人故意将此事泄露给霍去病,以霍去病雷厉风行的性子和对卫青复杂的情感,当然会立刻取了李敢的性命,而不顾忌是在什么地方。

而这一切,都与卫氏集团有关。李广自杀,李氏族人认定了是卫青害死李广,江河日下且正被皇帝逐渐冷落的卫氏集团不可能坦然面对一个对他们怀恨在心的李氏高官,所以又指使人陷害李蔡。李蔡死后,继任的丞相是太子少傅,根正苗红的太子党。李蔡、李敢一死,李家就再也不会有人向卫青寻仇,霍去病也在武帝心中留下不良印象,朝臣对霍去病也必然会心增反感,可谓一石三鸟。

第三,请立三皇子事件。元狩六年四月,由霍去病挑头,满朝文武官员上书奏请武帝册立刘闳刘旦刘胥三位皇子为王。武帝迫于压力,实施册立。这件事表面上看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但背后依然涉及到卫氏集团的利益。这三位皇子都是极受武帝喜爱的,而太子刘据生性仁恕温谨,不是很得雄才大略的武帝的喜欢,况且当时卫子夫年老色衰,难以得到武帝的宠幸,这一切都让卫氏集团的成员们感受到了威胁。所以册立三位皇子,表面上看是对三位皇子有利,但实际上最大的获益者却是太子刘据。

霍去病当时虽然官居大司马大将军,但他在朝政上并没有太大的作为,请立三位皇子事件是史书上关于他参与朝政为数不多的记载。所以问题就出现了:平时不常参与朝政的霍去病为什么要参与这件事情,而且还是挑头人?霍去病是一个重情的人,漠北之战后,由于汉武帝刻意地尊霍抑卫,卫氏集团的权力受到了威胁,对霍去病也疏远了许多,这让霍去病感觉到了亲情的缺失。这时如果有一件事可以改变他和卫氏集团的关系,而且是他力所能及的,他是断然不会拒绝的。

以上一连串的政治事件都牵涉到了卫氏集团,那么究竟是谁一手策划了这一切?按说,卫青应该是这个集团中最为重要的人物,是这个集团的核心,但是,这一系列的事件应该不是卫青一手策划的,除非他多年来一直表现出来的宽仁大度都是伪装。自然也不该是皇后卫子夫,她也身不由己。太子刘据当时年幼,更不可能。那么卫氏集团中谁还能有这样的手段?唯有平阳公主。论身份,她是武帝的亲姐姐,卫青的妻子,史书中对她的能力虽然记载不多,但仅从她把卫子夫献给汉武帝、委身下嫁曾经的仆人大将军卫青这两件事上,就可以看出她的权谋手段。

以平阳公主对权谋的热衷,她绝对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都脱离她的控制,所以,当霍去病对卫青的势力造成极大威胁的时候,最想要霍去病死的,一定是最不希望这一切发生的平阳公主,而且她也完全有能力、有手段让霍去病死。

由于个人出身和经历,霍去病存在着一些先天缺陷:寡言,心高气傲。这样性格的人是不会有什么朋友的,他的手下又大多是匈奴降将,跟着他只是为了功名利禄,不可能有什么感情。而漠北大战之后,卫氏集团跟霍去病的矛盾也激化了,几乎没有亲情可言。这样一个缺乏情感、孤独的人,很容易走向极端。如果这一点被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诱导之下,霍去病很有可能会走向极端,甚至是选择自杀。而且从霍去病死后,汉武帝虽然悲痛,但并没有迁怒于旁人的态度来看,这个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大汉朝历史上蛇蝎“吕后”的那点千秋功和过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萧何是和刘邦一起起兵打天下的老哥们,老战友。多少年来萧何对刘邦忠心耿耿,尽力辅佐,为大汉江山的创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令人想不通的是,刘邦称帝以后竟然把萧何关进了大牢,原因竟然是萧何写给刘邦的一个奏折。奏折的内容是这样的:萧何希望刘邦能同意把上林苑的土地分给百姓耕种。看到萧何被关押,刘邦的一个近侍问

  • 平阳公主的死因: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平阳公主结局,汉武大帝平阳公主,汉武帝对平阳公主很好

    平阳公主,汉景帝刘启与皇后王娡的长女,汉武帝刘彻同胞长姐。本封为阳信公主,因嫁于开国功臣曹参曾孙平阳侯曹寿(曹时),故又称平阳公主。曹寿去世后,平阳公主改嫁汝阴侯夏侯颇。夏侯颇死后,又改嫁大司马、大将军、长平烈侯卫青。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怎么死的?汉景帝之女,王皇后长女,汉武帝同胞长姊。本封为阳信公主

  • 唐宣宗是个“高考”狂:常问询官员是否考中进士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出身寒族的读书人获取功名利禄的唯一途径。由于每年科举录取的名额有限,能幸运地冲过科举考试独木桥的举子,实在少之又少,因此,古人对科举中第者推重艳羡至极。《唐摭言》就这样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

  • 揭秘唐敬宗有多痴迷足球:常不顾公务组织深夜球赛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唐代的官僚贵族,大多是球场上的高手,很多人在工作之余以蹴鞠为乐。这样蹴鞠在当时就成了一项贵族运动,常常和奢侈浪费联系在一起。唐中宗的驸马杨慎交、武延秀,在家中修建私人球场。为了让他的马跑后不扬起尘土,一千步长的球场全用油和泥建筑。唐代宗时的剑南节度使郭英又家中养女伎骑驴打球,驴身上的鞍饰及人身上的服

  • 曹操的节俭有多清廉:家里用餐竟只有一道肉菜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史上曹操算是东汉、三国时代的“极品”:他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和文学才能是极致的;其节俭,也是极致的。很多人可能会把曹操政治、军事和文学上的才能,与其生活上的节俭区隔开来,其实不然,曹操的节俭,和其他才能是相通的。他的廉洁,促成其政治军事成就;他的政治军事生涯,养成其廉洁的品质。先说说曹操生活上的节俭

  • 大清慈禧太后是依靠什么而统治了中国近47年?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慈禧太后能够掌握清廷最高权力数十年之久,首先是基于清帝皇统继承乏人的皇位危机这一客观原因。清王朝自天命汗努尔哈赤至宣统帝溥仪,共计12帝。这12位皇帝子女的多寡,与大清王朝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联。道光及其之前的七位皇帝,子嗣最少的是雍正和嘉庆帝,也有14个子女,被称之为“多子翁”的康熙帝甚至有55个子

  • 刘聪文武双全却荒淫无度曾创纪录拥立了17个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借尸还魂“偷”天下的刘渊,本是匈奴人,在替西晋东征西讨的过程中逐步强其实力,并于公元308年(晋永嘉二年)正式称帝,自诩汉室宗亲之后,遂定国号为汉,史谓之刘汉,后更名赵,也称汉赵,前赵。可好景不长,仅两年后(310年),他就一命呜呼了。被谥为“光文皇帝”。刘渊死后,由太子刘和继位。但刘渊有个儿子叫刘

  • 春秋战国中奇女子除了芈月还有她:齐国君王后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前段时间有一个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很多人都通过部电视剧知道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太后宣太后。宣太后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她的爱情,她的人生都十分的精彩,可谓是奇女子了。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战国时期还有另一个太后,她虽然没有宣太后那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可她的爱情、她的人生同样的传奇,同样的与

  • 细解诸葛亮之谜:诸葛亮是三顾还是自己投奔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蜀汉后主曾经说过:“政在葛氏,祭在寡人。”意思是说,自己只主持祭祀天、地、祖宗等礼仪活动,军、政、财、文大事统统由姓葛的大臣一手操办。这里的葛姓大臣究竟指谁?熟悉三国历史的读者都知道,当然是指诸葛亮。那么,诸葛亮怎么姓葛?他的复姓作何解释?诸葛亮祖上姓葛肯定无疑,由单姓变成复姓的原因,《三国志·诸葛

  • 揭秘:汉武帝“独尊儒术”背后是赤裸的权力斗争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儒学如今是显学,从学界到民间,从儒学论争到读经运动,似乎都彰显了新世纪儒学的“复兴”。不管是把儒学当作一种信仰,还是批评儒学只是一缕“游魂”,儒学总而言之都进入了新世纪人们的视野。接下来值得一问的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关注儒学?概言之,我以为,儒学其实只是一种权力,或曰权力的实现。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