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薛元超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隋朝内史侍郎薛道衡之孙

薛元超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隋朝内史侍郎薛道衡之孙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713 更新时间:2024/1/15 9:55:19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薛元超(623年-684年),名振,以字行,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唐朝宰相,隋朝内史侍郎薛道衡之孙,文学馆学士薛收之子。

薛元超出身于河东薛氏西祖房,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太子舍人、给事中、中书舍人、黄门侍郎、饶州刺史、东台侍郎、简州刺史、正谏大夫,袭爵汾阴县男。

仪凤元年(676年),薛元超拜相,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永隆二年(681年),升任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辅佐太子监国,并在唐中宗继位后因病致仕。

光宅元年(684年),薛元超病逝,时年62岁。追赠光禄大夫、秦州刺史,谥号文懿,并陪葬乾陵。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薛元超自幼丧父,九岁时袭封汾阴县男,长大后善于文辞,累迁至太子舍人,参与编修《晋书》。唐高宗即位后,薛元超被擢拜为给事中,时年二十六岁。他多次上书朝廷,指陈时政得失,后改任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

数遭流贬

永徽六年(655年),薛元超担任黄门侍郎、检校太子左庶子。他引荐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义方、孟利贞等寒士,受到舆论的赞赏,后因病外放为饶州刺史。

龙朔三年(663年),薛元超被拜为东台侍郎。四月,右相李义府因罪被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薛元超违背旧制,为李义府请求马匹代步,也被贬为简州刺史。

麟德元年(664年),西台侍郎上官仪为唐高宗起草废后诏书,得罪武则天,被诬陷谋反,下狱处死。薛元超因曾与上官仪有文字之交,也受到牵累,被流放嶲州。

担任宰相

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大赦天下,薛元超得以返回京师,出任正谏大夫。

仪凤元年(676年),薛元超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当时,唐高宗非常宠信薛元超,常将他召入宫中,让他和诸王一同参与私宴。不久,唐高宗到温泉宫狩猎,诸蕃酋长也随从前往。薛元超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上疏劝谏,得到高宗的采纳。 同年十二月,薛元超被任命为河北道大使,巡抚河北。

永隆元年(680年),术士明崇俨被刺杀。武则天怀疑是太子李贤指使,便命薛元超与裴炎、高智周一同到东宫审讯,结果在东宫搜出铠甲数百具。李贤因此被定为谋反,废为庶人。 不久,唐高宗改立英王李哲为皇太子,并更名为李显。

永隆二年(681年),薛元超升任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

永淳元年(682年),唐高宗前往东都洛阳,让薛元超留守长安,辅佐太子李显监国,并对他道:“太子不通政务,关中之事,全部托付给你了。”当时,李显常出城打猎,以致怠于政事。薛元超劝谏道:“打猎常发生危险,殿下为人之子,不应置自己于险地。”唐高宗得知,厚赏薛元超,并召李显前往洛阳。

风疾病逝

弘道元年(683年),薛元超患上风疾,不能言语。不久,唐高宗驾崩。薛元超前往洛阳奔丧,并上表乞骸骨,得以金紫光禄大夫之职致仕。

光宅元年(684年),薛元超病逝,时年六十二岁,追赠光禄大夫、使持节都督秦成武渭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谥号文懿,获赐东园秘器,并陪葬于乾陵。

平生三恨

薛元超晚年曾自述平生有三大憾事,一是没能参加科举以进士及第,二是未能娶山东五姓的女郎为妻,三是不能参与编修国史。

人物评价

杨炯:薛令公朝右文宗,托末契而推一变。

刘昫:元超藉父风望,弼亮宏略,谅非其罪,而再迁流。及登大任,益有嘉谋,汲引多才,以隆弘纳,其感恩之重,时其闻诸?有始有卒,其殆庶几乎!

王夫之:若宇文节、柳奭、崔敦礼、辛茂将、许圉师窦德玄、乐彦玮、孙处约、姜恪、阎立本、陆敦信、杨弘武、戴至德、李安期、张文瓘、赵仁本、郝处俊、来恒、薛元超、高智周、张大安、崔知温、王德真、郭待举、岑长倩、魏玄同者,皆节不足以守筦库,才不足以理下邑,或循次而升,或一言而合,或趋歧径而诡遇,竞相踵以赞天工。

个人作品

薛元超著有文集四十卷。

《全唐诗》收录有其诗一首:《奉和同太子监守违恋》。

《全唐文》收录有其文四篇:《请停春杀高敦礼表》、《谏蕃官仗内射生疏》、《谏皇太子笺》、《孝敬皇帝哀册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辽太祖的三位嫡子,分别有着怎样的命运?大辽早期皇位传承为何如此混乱?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与皇后述律平共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耶律倍、耶律德光和耶律李胡。虽然都是嫡子,但他们的命运却大相径庭,这也导致大辽早期皇位传承比较混乱。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长子:人皇王耶律倍耶律倍既是耶律阿保机的嫡子又是长子,能文能武,17岁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之后

  • 周厉王的“厉始革典”是怎么样的?周厉王有多暴虐?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周厉王是中国古代继夏桀、殷纣之后的第三个暴君,死后也得到了一个恶谥:“厉”。厉乃暴虐狠戾之意,周厉王在后人心目中的形象就是一暴虐之君。但是他也有追求上进改革的一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早在周厉王即位以前,周王朝在周厉王的父亲周夷王的统治之下就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统治危机。《史记》

  • 窦威简介:唐朝宰相、外戚,李渊妻子太穆皇后之堂叔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窦威(?-618

  • 从质子到秦国国君,秦庄襄王嬴异人是如何逆袭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嬴政能扫灭六国建立秦朝,成就千秋霸业,可以说跟他的父亲秦庄襄王嬴异人平安归秦继承王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历史上嬴异人是如何从赵国回到秦国并继承王位的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身为秦王孙,为质在赵国秦庄襄王,本名嬴异人,在位五十六年的秦昭襄王嬴稷是他的祖父,正式继位

  • 隋朝最后的将军,勇武战将张须陀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我爱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隋朝最后的将军张须陀,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隋唐演义中,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威震山东半边天,神拳太保,秦琼为千古忠义第一,混世魔王程咬金也算盖世英雄,今世孟贲罗士信

  • 揭秘:战国历史上执掌国柄的两位奇女子都是何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一般认为,刘邦的老婆吕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际上的女皇帝,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来说,这没有错。不过,要是说起女人在一个独立的国度里执掌政权,却是在她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了,并且还不是一位,而是同时出现了两位,这就是赵国的赵太后和齐国的君王后。秦统一中国以前这段历史被称之为战国,顾名思义,这段时间战火不息

  • 都是谥号惹的祸:那些谥号为灵的国君为何个个荒唐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中国的帝王死后,人们要给他上一个谥号,来总结这个人的一生,这有点儿盖棺论定的意思。虽然说这谥号大多是儿子给老子定,有一些就高不就低、就好不就赖的嫌疑,但一个国君在位时做事太荒唐,再怎么说也不能把黑的说成是白的,这就有了美谥与恶谥一说。但是,恶谥若是直接出自儿子之口,总有那么一点儿不孝的嫌疑,所以

  • 五代十国后汉刘承佑有哪些政绩 历史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为政举措编辑平定三镇乾祐元年(公元948年)三月,后汉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等三藩镇先后举兵造反,刘承祐派白文珂、郭从义、常思等分别讨伐,久战而都无功。[10] 刘承祐于是任命郭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派他去督促诸将 ,讨伐叛乱。乾祐二年(公元949年)夏天,郭威首先到达

  • 中国古代“感动人物”大评选 刘备当选第一?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文化故事,中国古代介绍,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很多历史人物,靠着“感动”别人去赢得支持、帮助,成就一世英名。其“感动”别人的技艺之高,称得上“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了。真要排出个座次的话,皇叔刘备恐怕算得上当之无愧的第一名了。刘备感动的人实在太多了。刘备为救陶谦的徐州,问公孙瓒借赵云,事毕,“赵云辞去,玄德执手挥泪为别”。此时的赵云,

  • 曹操生死相托的弟兄是谁?最后却为何背叛了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兄弟和弟兄的区别是什么,曹丕和曹植是亲兄弟吗,曹丕怎么对待自己的兄弟的

    曹操早年间有一个最好的朋友,名字叫张邈。曹操第一次征讨徐州的陶谦,临行时告诉家里人,说:“我要是回不来了,你们就去投奔张邈。回来后,又见到张邈,两人相对流泪,可谓是生死之交,这在曹操所交往的人中,还少有人能够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就在曹操再次东征陶谦时,这个好朋友却背叛了曹操,几乎使曹操失去了赖以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