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皇帝为什么必须杀开国功臣

历史上皇帝为什么必须杀开国功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386 更新时间:2024/1/30 15:03:03

“飞鸟尽,良弓藏”,在中华帝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周而复始地上演着这出闹剧。 整个历史陷入一个怪圈,无论你如何挣扎,终究不能走出循环,就如齐天大圣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般。由于每朝每代都发生了此类事情,因此从逻辑上、直觉上来说这都不应该是某个皇帝个人素质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问题。

我们可将皇帝与功臣间的关系看作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皇帝作为帝国的所有者,控制着帝国的产权,但他不可能直接治理国家,必须委托一个或数个代理人来帮助他管理国家。在这样一个委托代理关系下,皇帝给功臣们高官厚禄,对他们的要求是勤奋工作,为皇帝效命。不过皇帝最主要、最关心的还是要求功臣们不得造反。

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确保江山万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功臣们造不造反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帝们绞尽脑汁来解决的问题。解决功臣们造不造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识别到底谁会造反,但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格局:大臣们自己知道自己造不造反,皇帝却不知道谁是奸臣,谁是忠臣。

网络配图

宋太宗有一段名言,大意是国家要么有外患,要么有内忧。外患是有形的,而内忧则无法察觉(原文是奸邪无状)。一个奸邪无状的自白道出了皇帝们的无奈:他必须有什么方法可以鉴别出谁是奸臣,谁是忠臣。根据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功臣们必须发出一个信号或皇帝必须用一个信号来确定一个分离条件,来使忠臣、奸臣可以分离而不混同。

皇帝们只能简单地根据某个信号直接判断,那有什么信号又能让皇帝识别出奸臣呢?

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加强惩罚威胁力度,诸如灭九族、凌迟等处罚手段,这样有风险规避行为的人会选择不造反。不过当皇帝的收益是如此之高,风险爱好者在有机会时总是会去尝试一下的。而功臣,尤其是开国功臣本身就意味着他们是风险爱好者,若不然谁会去“提着脑袋干革命”呢?所以,事后惩罚的威胁对以冒险为业的功臣们来说不会有太大的震慑意义。

那么以亲戚关系来识别呢?从吕后到李世民,从多尔衮到雍正,亲戚的血缘、亲情约束对争夺帝位来说只是很小的成本,成大事者从不会将其放在心上,分我一杯羹更是千古名言。那能否根据对皇帝是否恭顺这个信号来识别奸臣呢?毫无疑问,真正要造反的人对皇帝也照样会毕恭毕敬,安禄山对唐明皇的肚里只有一颗赤心的绝对服从令人记忆犹新,这个信号没有任何意义。

那能否逆向思维,认为敢和皇帝争辩的就是忠臣,不敢争的就是奸臣呢?可惜,历史上的权臣是敢和皇帝争辩的,不敢争的依然是忠奸难辨。凡此种种,我们用尽心机也无法为皇帝们找到可从功臣中实施忠奸分离的合理信号,当然更不可能找到分离条件。

网络配图

每个开国皇帝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他无法从功臣集团中分离出忠臣和奸臣,但他又必须想尽办法保证自己的儿孙能顺利继承皇位。为此,皇帝们自然有自己的分离信号来进行分离,将可能造反的人清除出去,确保江山永固。“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在不能辨别忠奸时,皇帝们选择了实际上也只能是这样一个分离信号:有能力造反的和没有能力造反的。

对于皇帝来说,只要把有能力造反的杀掉,剩下的人即使有造反之心,也无造反之力了。每一代皇帝都面临同样的困境,面临着同样唯一的选择,最后都作出了同样的选择,让我们后人了见识了一幕幕闹剧。不要问你想做什么,而要问你能做什么,功臣们天然有罪,谁让他们有能力造反呢。学者们说中国是外儒内法,至少在对待功臣上这话是对的,所有的皇帝奉行的都是防功臣像防贼一样的人性本恶的哲学思想。

功臣们如果交出兵权,功臣们就丧失发动政变的能力,这样皇帝们可安枕无忧,大家也就相安无事,历史上“杯酒释兵权”就是这一方案的经典案例。应该承认,这一方案是极好的,让很大一部分功臣丧失发动政变的能力。但对一个掌握过权力的人来说,这种政治生命的自杀却不是一件容易选择的事情。而且,对那些有极高威望的开国功臣来说,只是交出兵权仍然不可能让上头放心。

比如韩信,汉朝建国之初他就被废为淮阴侯,兵权尽无,呆在长安无所事事。即使这样,韩信最后也被灭三族。又如李世民,由于唐朝实行府兵制,李世民平定天下后回到长安其实也没有什么兵权,他在长安的实力不如李建成。在李建成被杀后,李建成的人马差点把秦王府攻破,后来靠扔出李建成的人头破坏对方的军心才奠定胜局。但是,李建成可没有因为这样放松对李世民的警惕。为何功臣交出了兵权还要被清洗呢?

功臣们的资产除了官位、兵权这些有形资产外,还有不可与其肉体分离的威望、才干、人际关系和势力集团这些无形资产。功臣们交出了兵权,但这些无形资产却无法一起上交。韩信、李世民等的无形资产足够让上头睡不安枕了。比如韩信,虽然赋闲在家,类似软禁,但他到刘邦的另一大功臣樊哙家作客时,樊哙还是毕恭毕敬,说“大王乃肯临臣”。樊哙在刘邦功臣中位列第五,又是吕后的妹夫,刘邦的老相识,对韩信如此态度,足见韩信在刘邦集团中的威望了。

网络配图

在历史上,交出兵权应该说抬高了造反的门槛,使皇帝们使用能造反和不能造反信号进行甄别时只能分离出一小部分威望极高如韩信、李世民之类的功臣,大部分功臣在没有兵权后倒真的丧失发动政变的能力,也就能保住自己的性命。象刘邦,他杀的就是韩信、彭越英布等自己曾经独当一面的功臣,还囚禁过独自镇守过后方的萧何,而周勃等战将就逃过了清洗,因为刘邦很明白没有独当过一面是很难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

对于韩信、李世民这类级别的开国功臣来说,没有任何信号可以让上头放心,除非上交自己的无形资产,当然这就意味着消灭自己的肉体。如果韩信自杀的话,相信刘邦不会灭他的三族,相反会到韩信的墓前掉下几滴眼泪,说不定还会给韩信的儿子封官,并招为驸马。

李世民就很聪明,没有任何幻想,果断地发动了军事政变,杀了自己的哥哥、弟弟和侄子,囚禁了自己的父亲,霸占了自己的弟妹,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国功臣夺取天下的唯一例证(要严格按儒家的标准,被称为一代明君的李世民绝对是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人,儒家的双重标准由此可见一斑)。不过李世民能成功恐怕也因为他是皇族的缘故,遇到的反抗较小,异姓的开国功臣做此事成功的机会就小得多,象英布就失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尉迟恭为何在晚年闭门谢客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提起唐太宗李世民麾下大将尉迟恭,相信每个人都不会陌生,他不但戎马一生,征战南北,是李世民麾下屡建奇功的大将,还是玄武门之变的亲历者,是李世民亲自挑选的带进玄武门的九个人之一,是帮李世民登上帝位的重要人物。尉迟恭除了建功立业,辅佐李世民开创大唐江山外,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头,他和秦琼是千年来中国公认的“门

  • 揭秘长平大战老廉颇为何始终不敢出战?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在春秋战国时代,廉颇那是四大名将之一,一生几乎百战百胜,也是几无败绩,气势何等辉宏。但是,长平之战赵军在有利的情况下,为什么廉颇不主动出击,不敢出战,而一味的龟缩坚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当时有利于赵国”网络配图长平之战开打之前,赵国是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韩国的上党地区已经归于赵国手中,而上党居高临

  • 诸葛亮一生犯下的五大致命错误,致使蜀国灭亡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祖籍琅琊诸县(今诸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尽管如此,每个人对于诸葛亮的评价都不一样,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物,但是再高明的人都

  • 论狠劲,秦始皇、唐太宗在汉武帝面前只能算小学生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刘安与衡山王刘赐企图谋反,事情败露,汉武帝下令彻查。结果牵连甚广,淮南王与衡山王一家大小被杀不说,其他牵连进谋反的列侯、两千石(省部级干部)以上官员及豪杰就有数千人。这些人最后都被诛杀,有的还没灭族。史书因此说:“凡淮南、衡山二狱,所连引列侯、二千石、豪杰等,死者数万人。”这是

  • 史上最有韧性的叛国者是谁?十年垂钓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开宝七年(974年),一个名叫樊若水的文弱书生,从南唐来到北宋都城汴梁,想要谋个官职。他就给宋太祖献上了一份大礼:一份突破长江天险的地图。网络配图原来,樊若水的父亲是南唐池州的一个县令,作为县太爷的公子,樊若水从小就仗着读过几天书,不把谁放在眼里。有一年,他到都城金陵(今南京)参加科举考试,想中个进

  • 赵括葬送赵国40万精锐为何还会有人为他平反?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赵括和马谡一样,是个嘴上理论一大推。没有实际经验,第一次带兵就用坑掉了四十万人的性命。就是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历史也记载他是纸上谈兵的,庸才。但不知道最近怎么,很多人都开始替他平反了。网络配图许多历史迷认为,赵括其实是个十分有才的伟大将军。说赵括在接手军队的时候,军队的军粮已经不足,在固守不出的话只

  • 这个皇帝不顾自身安危 竟因醉酒骑马摔死!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我国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时期。在那一时期,只要有人、有钱、有权便能随便的称帝建国。同样,在那一时期也出现过很多的无道昏君。他们建立一个小朝廷之后,便开始了不羁的人生。在今天,国家法律明文禁止醉酒驾驶,醉酒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也造成了很多人间悲剧。在十六国时期,有一个皇帝,他当时醉酒

  • 揭秘历史上命运比廉颇好的曹魏老将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战国时期赵国将军廉颇,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将,就连司马迁在写史时都发出“赵之良将”的感叹。然而,这位名将晚年却因内部的争斗而不得不避居他国。廉颇为赵将,对齐、秦、燕都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可当赵国君王更替后,廉颇却被新王弃之不用。当赵国遭到秦国的数次围困之后,赵王这才又想起来起用廉颇。但这时的廉颇年龄已经很

  • 吕布被称为三国第一武将靠的是什么?他斩杀过哪些大将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吕布。吕布巅峰时期单挑无敌,臂力过人,有虎之勇,身高力大,能把方天画戟这种集力量性、技巧性、速度性于一体的武器使用得得心应手,更有赤兔马人马相得益彰。但后期沉迷酒色,迷信武力,而关羽张飞等武将却在战斗中得到锤炼,所以武力看起来下滑不少,即使如此,吕布后期的武力也

  • 项羽兵败后,为何没有处死多次吃里爬外的项伯?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项伯多次吃里爬外,项羽兵败后,他为何没像丁公那样被处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根据韩信和陈平的说法,项羽这个人唯亲是任,在他手下能做大官的,不是项家的族人,就是他姐姐妹妹的丈夫。项伯作为项羽唯一的亲叔叔,凭借着最亲的长辈这层关系,在项羽那里自然有很重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