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惨遭灭十族:揭秘"骨鲠之士"方孝孺

惨遭灭十族:揭秘"骨鲠之士"方孝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146 更新时间:2024/1/26 23:28:33

方孝孺(1357-1402),明史有传。其说:“字希直,一字希古,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他是浙江宁海人,明代着名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

他师从“开国文臣之首”的翰林学士宋濂先生,是最优秀的学生,深受器重。他从小聪慧过人,六岁能诗,十三岁善作文,千言立就。他很小的时候,每日读书超过一寸厚,且“日坐一室不出门庭,理趣会于心,虽钟鼓鸣、风雨作不觉也”,人奇其才。

网络配图

方孝孺之才能,直到洪武十五年(1382)经东阁大学士吴沉等人推荐之后,才引起朱元璋的注意。据史料说,他当时应征至京,在奉天门奉旨作《灵芝》、《甘露》二诗,甚合朱元璋之意。赐宴之时,朱元璋有意叫人“欹斜几具,试其为人”,结果方孝孺“正之而后坐”。

朱元璋对其端庄举止和渊博学问,甚为满意,便有“日后辅佐子孙之意”,并“厚礼遣回乡”。此后十年,方孝孺在家读书立说。方孝孺后因人争讼受词连,官府籍其家,械押至京问罪。此时,还是朱元璋救了他,他在名录中见到方孝孺的名字,“特名释放”,后又被举荐,任建文帝的重要谋臣,明史说:“凡国家大事,(建文帝)常命孝孺就坐前批答”。

呵呵,好在朱元璋还一个好记性。否则,那里又有方孝孺在建文一朝的辉煌,又何来其被“株十族”的下场?人生之祸福,真说不清。

或许,此时的方孝孺是感恩戴德的。然而,依我之见,方孝孺也许又是一个健忘之人。他对朱姓皇帝们的认识,显然是有问题的。他的父亲方克勤,几年之前,刚刚死于朱元璋的“空印案”株连之中。所谓“空印案”,是指明洪武年间因空白盖印文书而引发的一起着名案件。如此清官能吏,被莫名错杀,方孝孺也是聪慧之人,他难道看不明白?据《中国通史》说,“洪武八年(1375),有人诬陷方克勤私用仓中炭苇,方克勤因被流戍。翌年,空印案起,方克勤为吏所诬,遭诛”。

关于方克勤其人,史书多有记载,并例举其众多为官清正廉洁的事情。洪武四年(1371),方克勤受任为济宁知府。方克勤以民生为念,恪尽职守。他认为,民之为乱是苦于徭役、迫于饥寒;治国之道在举贤才、安人心、黜豪强、除暴敛、明教化。当时朝廷有诏,开垦荒地,免税三年。

然而,当地官吏征收税却不等到三年的期限,因此,百姓都说皇帝之诏不可信,纷纷弃田离去。方克勤为此与百姓约定,交税的事情一定按三年期限办,并着官吏不得耍奸,如有违反当日罢免。史料还说,方克勤以德治理作为根本,不贪图功利名誉。他曾说:“近名必立威,立威必殃民,吾不忍也。”此人还“自奉简素,一布袍十年不易,日不再肉食”,一件布衣穿了十几年,不容易啊。

网络配图

同时,方克勤还是一个慈善好心之人,被贬之人,过济宁地界,他都是要接济的。“太祖用法严,士大夫多被谪,过济宁者,克勤辄周恤之”。方克勤之在济宁为官,老百姓争颂其德。然而,这位一位清官能吏,居然因为小人的几句诬陷之词,就被罢官流放了。第二年,“空印案”发,已不在任的方克勤亦受追究,不问青红皂白被朱元璋抓回来杀掉了。

当时,“空印案”被称为明洪武年间的四大案件之一,受牵连人数,有说上万人(如吴晗),亦有说数百者(如翦伯赞“空印狱起官吏下狱者数百人”)。连方克勤这样的清官都被杀了,估计人数肯定是不少的。我不知道,方孝孺在为其父守孝期间,不知作何感慨?!

建文初,方孝孺任翰林侍讲学士,又“值文渊阁”。无疑是建文帝的重要谋臣。朱棣“靖难”之时,方孝孺自然愤慨,“诏檄皆出其手”,以他之文采,写这种文章,一定是非常好看的。但是,他在处理朱棣叛乱的过程中,却有着极大的失误。儒家理学之知识分子遇事犹豫、当断不断的毛病,毕然而现。

具体来说,有几件事。一是建文元年燕王反叛之时,建文帝以及方孝孺等人,并没有将朱棣放在眼里。以为燕王一隅之兵,要翻天是件天大的难事。善良又有点迂腐的建文帝朱允炆甚至还给手下授了了一道奇特的口谕,不准任何人伤害他的叔父朱棣,以免让他担上杀叔父的罪名。

网络配图

正是这道口谕,燕王朱棣在四年的“靖难之役”中,才敢于亲冒矢石,在两军阵前纵横驰骋而毫发不损。联想到建文初年,徐达之子徐辉祖曾力劝建文帝扣压朱棣之子,建文帝犹豫如常,居然没有同意,结果便是放虎归山,让朱棣可以无所顾忌了。二是方孝孺向建文帝推荐了平叛的统帅,他的好友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正是这个浑蛋,既打了败仗,又打开金川门迎贼。

在此之前,已有人向建文帝李景隆有异志,但“帝雅信孝孺,遂不复疑,坐成开门之变,盖不免于误国云”(明姜清《姜氏秘史》)。等到最终方孝孺如梦初醒,强烈要求建文帝杀李景隆时,一切都为时已晚了。三是朱棣军渡过长江,南京危在旦夕之时,方孝孺又支了一个最臭的招儿。其时,“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立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眼看南京不保,有人劝说建文帝暂避,毕竟,大半个中国,仍在建文帝控制之下。好汉也不吃眼着亏嘛。可是方孝孺力主守城,以待援兵。他甚至说:“即事不济,当死社稷”,居然要让皇帝以死酬志。可见迂腐之极。结果是陈碹以战舰降燕,李景隆打开了城门,建文帝也在一场大火之后“不知所终”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恐怖!嗜血魔头张献忠借开科举绝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张献忠大军到了成都后,他以方便管理为名,将所有考生集中在成都青羊宫,一个不留,全部坑杀,自谓“无为后人有也”,制造了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至此,成都城内所有的文人学士全部被杀戮个干净!零录取率的考试公元747年,杜甫、高适等一大批当时杰出的才子参加玄宗为选拔人才而设的“制举”考试。当时担任主考官的是

  • 惊世骇俗:赤壁之战曹操并非败于大火!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排除其他诸如疟疾、鼠疫、斑疹伤寒、霍乱、痢疾、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感冒等疾病的因素影响,大家应当认定,曹操在赤壁之败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军队普遍感染了血吸虫病。真实的情况真是这样吗?对火烧为主因的排除在史料中对导致赤壁之战胜负原因的描述中既有火烧,又有疾病,在不同的场合、不同人物、不同时间

  • 雄才大略汉武帝极力尊师重教之秘闻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古代,人们就把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敬仰。“天子、元帅、将军必有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训诫也是相传至今。最早记载我国尊师重教的古籍应是《礼记·学记》。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师难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由此说明,尊师是最重要的。只有尊师,才能重道;

  • 揭秘枭雄曹操别具特色六大绯闻女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前一段时间,由于媒体报道曹操的高陵大墓被确认发现,引起了人们的广为关注,而曹操大墓中两具女性尸骨更引发人们的好奇之心,因此,对于曹操生前曾染指多少女人便自然成为了人们一时热议的话题。纵观曹操的一生,可以说他染指的女人难以计数。据有关史料记载,曹操最早有丁夫人、刘夫人、卞夫人,也就是后来被追封的卞皇后

  • 盘点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最幸运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幸运皇帝第十位:清朝同治帝清朝的皇帝大多多子多孙,譬如康熙35个儿子,25个女儿。乾隆兄弟少了,也是弟兄仨。在很多时候,清朝皇帝面临的问题是不知道该把皇位传给谁?可偏偏到了咸丰,他一辈子只生了一个儿子,其实咸丰不想让他继位,因为这个唯一儿子的母亲已让他隐隐感到某重不安,可惜人丁稀少呀。历史的残酷

  • 东方风暴揭秘铁木真王朝崛起之秘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铁木真很可能是在1167年出生于孛儿只斤氏,他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是一个小部落的领导,这个部落长期陷于蒙古与塔塔儿的世仇斗争中。也速该为他九岁的儿子安排了一桩婚事,对方是他妻子的部落—弘吉剌部的一个女孩。遵从蒙古风俗,他把他的儿子留给未来的亲家。返程途中,他遇到了一些塔塔儿人。也速该不知道对方是世

  • 揭秘东晋皇帝:司马睿神秘身世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东晋皇帝司马睿是东晋的开国皇帝,是司马懿第五个儿子司马伷的孙子,继承了父亲司马觐的琅琊王位。本来是轮不到司马睿做东晋皇帝的,不过后来他在西晋摇摇欲坠的时候率大军南下江东,开辟了一片革命根据地。公元313年,晋武帝司马炎的孙子司马邺在长安称帝,这样算起来,司马邺还要叫司马睿一声叔叔,这位叔叔可没有管过

  • 铁血强权:揭秘朱元璋打老虎的三部曲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在上演法不容情、大义灭亲的同时,也上演了法不容众、大义灭臣。他上任后,立刻展开了打老虎三部曲。一是在处理小案时,突出一个“快”字。名案解析:朱亮祖案。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开国大将朱亮祖受命出镇广东,朱是武将出身,斗大的字识不了一筐,他放纵军士胡作非为,欺压良善,搞得天怒人怨。本来像朱

  • 富得流油:揭秘李鸿章的神秘发家史!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在今天合肥城东30华里的地方,有一个极其普通的小村庄磨店。这里就是号称大清“第一相国”的中堂大人李鸿章的故乡。李鸿章,生于道光三年正月初五,即1823年2月15日。这一天,是民间传说迎财神的日子,李家二公子的降生,更是让李家喜上添喜。事实证明,李鸿章确实是大清的财神,只不过,是另一个“方面的”,他是

  • 成败之间"名"心为重:李自成的纵横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话说明朝末年,政治上非常的腐败,明朝末期的不少皇帝不理朝政,着名的如万历皇帝,竟然近三十年不上朝,而后来的天启皇帝却热心与做一个小木匠。在这种情况之下,明朝的统治大权落入奸臣和宦官手中,在这些人的统治之下,贪污横行,国家的财政入不敷出,人民群众的生活痛苦不堪。网络配图后来女真人又重新在北方兴起,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