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元璋如何震慑群臣?朱元璋竟把人肉赐给大臣

朱元璋如何震慑群臣?朱元璋竟把人肉赐给大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96 更新时间:2024/2/7 23:39:57

我虽然没有读过朱元璋的传记,但是朱先生的事情也知道一些。我一直觉得他的人生经历对于草根一族来说非常励志。你想,从一个讨饭的和尚到帝国的皇帝,这得付出多少呀,多不容易。他的开创精神难道不值得学习吗?所以,我对朱元璋的印象一直不错。最近读到一则笔记,出自余继登的《典故纪闻》。因为翻译成白话会损坏原文的韵味,所以我全文录下:

太祖尝谓侍臣曰:“人君不能无好尚,要当慎之。盖好功则贪名者进,好财则言利者进,好术则游谈者进,好谀则巧佞者进。夫偏于所好者,鲜有不累其心,故好功不如好德,好财不如好廉,好术不如好信,好谀不如好直。夫好得其正,未有不治;好失其正,未有不乱,所以不可不慎也。”大体意思就是朱元璋曾经对身边的侍臣说,上有所好,下必效之,所以作为国君,应该慎重对待自己的爱好,如果国君爱好道德高尚、廉洁奉公、诚信敢谏的人,那么国家“未有不治”。这话说得多么高大上呀!如果我当时在场,一定感动得一塌糊涂:天呐,站在我面前的就是传说中的圣君呀!但是且住,孔子说过:“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不但要听他说了什么,还要看他做了什么。当我读了一则选自《龙兴慈记》的笔记后,我对朱先生的好感便荡然无存了。无论是谁读了这则笔记,相信没有不心惊肉跳的。

名将常遇春有子嗣,朱元璋怜悯他,赐给他两个宫女。可是常先生怕老婆,是个“气管炎”。皇帝赐宫女他不敢不要,带回家又不敢睡,真是苦不堪言。一天早上,常先生起床后,两个宫女端来洗脸水。老常看见两宫女白里透红的娇嫩的手臂,春心荡漾,不觉多看了几眼,还情不自禁地说道:“真白。”他的言行被在一旁的妻子看在眼里。等常遇春下班回来,老婆直接把一个红木盒子拿来给他看。他警觉地问老婆是什么东西,老婆说,打开不就知道了。他打开盒子盖,发现是两只手。原来两个宫女的手已经被他老婆砍掉了。常遇春吓得心惊肉跳。倒不是因为两只血淋淋的手——作为明朝的开国大将,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胆子不至于那么小。更大的威胁来自于朱皇帝:居然敢把皇帝赐的女人给砍了,是何居心?皇帝知道了怪罪下来说不定要被灭九族。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此后上班,他担心性情多变的朱元璋问罪,总是战战兢兢的,容貌礼节都显得不合常态。朱元璋看在眼里,再三询问。他一再撒谎,想蒙混过关。朱皇帝可没耐性,最后他直截了当地说:“我知道你在撒谎,难道你想谋反,加害于我?”这可把常将军彻底吓坏了。他没办法,只能据实禀报。最后磕头谢罪说:“陛下把宫女赐给我,没有比这更大的恩德了,可是她们居然被我老婆砍了手,我辜负了陛下的恩德,死一万次也不能赎罪,所以连日惊忧,望陛下赎罪。”朱皇帝充分表现了他宽大怀柔的一面,大笑说:“有啥关系呢?我再赏就是了。别担心,到我家喝酒去。”于是,“入宫饮酒解忧”。看到皇帝的宽大,常将军感激涕零,安安心心喝酒去了。事情到此还没完。朱皇帝充分展示了他阴狠毒辣、变化无常的一面,在常遇春安心喝酒的时候,秘密派人把常的老婆给肢解掉,大卸八块,并且将人肉“分赏”给功臣,并标注明确,说这是“悍妇之肉”。常遇春回家不见了老婆,听家人说明情况,吓成了癫痫病。如此阴毒,怎能不叫人胆战心惊?

涉及到的两本笔记,《典故纪闻》和《龙兴慈记》,两本都是明代人的著作,记述野史轶闻。前一本涵盖了明代政治、经济、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可信度比较高,史料价值高。想朱重八能从一个讨饭人一步步取得天下,君王“好尚应当慎重”的觉悟应该还是有的。《龙兴慈记》,王文禄撰,可信度到底有多高,没有定论。关于常遇春老婆的事,也不见正史。常遇春是明朝开国大将,一生没有败绩。早年是山贼,后投奔朱元璋。朱元璋第一次见他,冷冷地问一句:“你是不是挨了饿才想到来我队伍里找饭吃?”常遇春恭敬地回答说:“我在山上打家劫舍,并不愁衣食,只是厌倦了抢掠和盗窃。我听说将军贤明,因此前来投奔,为将来的前程愿效死力。”朱元璋一听,高兴了,留下听用。常将军命短,洪武二年,四十岁的他便暴病身亡,死因没有记载。到底是不是被吓出癫痫,不能肯定。另外,常遇春有两个儿子,分别封郑国公和开国公。虽然如此,但联想到朱皇帝滥杀功臣一事,我想很多人还是“宁可信其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才子纪晓岚为何从未受到重用:或因为其长得太丑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之所以说纪晓岚“悲哀”,是因为乾隆对他的评价:“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真不知道纪晓岚当时听到这句话是何表情何心态?乾隆对纪晓岚说这句话的背景是这样的:内阁学士尹壮图指陈弊政,称各省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而晚年的乾隆早已陶醉在自我美化的怪圈里,再也听不

  • 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焚书的主张是谁发起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受了成语“焚书坑儒”的影响,很多人都会以为焚书和坑儒是同一件事,其实是两件事,发生在两个时期。今天先来聊聊焚书。焚书是谁的主张?是秦始皇吗?不是的。历史上有两个人主张并最终促成了焚书。巧的是,两次焚书都发生在秦。第一次发生在秦孝公时代。提出者是商鞅。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改革。商鞅改革在中国历史上非常著

  • 秦桧是如何把持权力的?秦桧是如何走上权力巅峰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秦桧,很多人会想起岳飞,情绪激动的还会咬牙切齿地说上一句“这个奸臣”,也有人因此想起他给岳飞安的那个叫“莫须有”的可笑罪名。后人修《宋史》秦桧被列入《奸臣传》,他在历史上的形象也就由此定格。秦桧两据相位,把持朝政十九年,期间专权跋扈,十分嚣张。有一次,秦桧生病请假在家休养。有一个大臣恰好在这期间

  • 明朝阉党秘闻:魏忠贤为什么要剔取文官的喉骨?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话是简单的,可是,要产生这样的话所具备的条件是很不容易的凑齐的。众所周知,这是欧洲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说的一句话。放在中国的古代,“以言获罪”是非常正常的事,是天经地义的,谁叫你嘴上没把门的乱说来着?有时候,甚至不说话都有罪,汉武帝时期的张汤就搞了一个“

  • 隋朝大义公主:历史上一位和亲公主的独特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开皇十三年的一天,隋文帝正在听刚出使完突厥的使者汇报工作,不久前,隋文帝给突厥的可贺敦(相当于皇后)大义公主送了一件华丽的屏风,他很想知道大义公主看了以后是什么反应。也许你会觉得奇怪了,不就是一件外表光鲜的屏风嘛,这有什么。其实,此屏风的来历可不一般,它来自江南,是隋朝军队从陈朝的皇宫里缴获的,就在

  • 大汉朝最有权势的女人窦漪房:架空汉武帝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2千年前,一个老太太正在教训她孙子:“王臧、赵绾两个狂儒,不知报效朝廷,专门干离间骨肉亲情的勾当!奶奶问你,最近可有奏牍呈上!”孙子沉默良久,老太太又说:“我这有一个奏章,是专门说这事的,你好好看看!”孙子接过大概看看了下,里面历数二人罪状,且条条都是死罪!就连N年前陈谷子烂芝麻的事都写出来了,不由

  • 刘去是谁?在历史上让常人难以想象的恶之刘去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能让人懂得什么,历史可以让人明智,刘渊为什么姓刘

    刘去,西汉皇族成员,被封为广川王,阳成昭信(阳成是姓氏,昭信是名字)是刘去的王后。刘去在名师的教育下,对儒家经典《论语》、《周易》、《孝经》全部精通,还写得一手好文章。但刘去在野史上留名不是因为他的博学,而是因为他的特殊癖好——盗墓。东晋葛洪《西京杂记》(一说汉朝刘歆作)里说他喜好聚集市井少年无赖挖

  • 战国风云名将:历史上王翦到底有没有打到越南?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在古代,军事将领是个危险性颇高的差事:既要运筹帷幄又要冲锋陷阵,刀剑不长眼,医学不发达,技不如人就死路一条;天时、地利、人和,一个标准不达标打了败仗,也死路一条;好容易打了胜仗,一将功成万骨枯,但被政敌暗算、君主忌惮的,还是死路一条。拿战国四大名将来说,所谓不许人间见白头,大抵就是将军们多半活不到白

  • 清朝的衙门是怎么样的?古代的衙门都很豪华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的衙门是什么样子?是不是也像现在这样很豪华很气派?清顺治十八年,45岁的于成龙到广西罗城任知县。什么,你没听过于成龙?哎呀,就是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那位。中纪委网站还专门播放了一部讲述他的电视剧。他刚到罗城县衙,便在文章里叫苦连天:到任的第一天,发现县衙连个大门都没有,也没有仪门(即大门

  • 军神乐毅:连一代神人诸葛亮都推崇的战国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说孔明“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就是说,诸葛孔明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提并论。能让孔明自比的人,自然不是普通人,管仲是辅佐和成就了春秋霸主齐桓公的能臣,那么乐毅是谁,他又做了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儿?他的故事且听作者细细道来。乐毅的先祖乐羊原是魏国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