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焚书的主张是谁发起的?

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焚书的主张是谁发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711 更新时间:2024/1/20 5:42:18

受了成语“焚书坑儒”的影响,很多人都会以为焚书和坑儒是同一件事,其实是两件事,发生在两个时期。今天先来聊聊焚书。焚书是谁的主张?是秦始皇吗?不是的。历史上有两个人主张并最终促成了焚书。巧的是,两次焚书都发生在秦。第一次发生在秦孝公时代。提出者是商鞅。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改革。商鞅改革在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其改革内容其中一条就是“燔诗书而明法令”(《韩非子》)。但是《韩非子》的记载很简略,没有具体记载怎么焚、焚哪些。

第二次发生在秦始皇时代。提出者是李斯。这次焚书,《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史记李斯列传》都有提及,比较详细。所以重点聊聊第二次焚书。焚书的缘由是一次争论。争论的主角一个叫周青臣,一个叫淳于越。争论的焦点是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以及秦王朝到底该实行哪种制度。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摆宴席宴请大臣。在敬酒的过程中,周青臣拍了一把秦始皇的马屁,说陛下“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秦始皇听完非常高兴,夸赞了周青臣。这时淳于越坐不住了,他站起来反对说:“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一旦有事,谁来相救?况且以前从来没有搞过郡县,从来没听过国家大政方针不学习古代而能长久的。现在周青臣又在您面前阿谀奉承,可见不是忠臣。”

分封制与郡县制优劣的争论,并非二人一时兴起,自从统一六国那一天起,争议就一直存在。公元前221年,秦统灭六国。在全体官员都主张效法周实行分封制的时候,李斯力驳众议,主张实行郡县制。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时间过去了近十年,大臣们仍旧在争论这个问题,可见全国意见仍旧不统一,存在分歧。秦始皇并没有就两人的争论进行评判,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宴席上的其他人,问:“你们都有什么看法?”这时,丞相李斯站了出来。李斯一贯主张郡县制,他信心满满,说出了那句经典台词:“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

李斯说的的确很有道理。如果事情就这么结束了倒好(中央下个文,全国都学习李斯的精神)。可事情到此还没完。李斯具有敏锐的政治嗅觉,他从大臣们的争论中闻到了国家分裂的危险味道。他很清楚,要维持帝国的“大一统”,必须统一思想、统一文化。所以他瞅准时机提出了焚书的建议。秦始皇丝毫不犹豫,当场拍板,“就按你说的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秦桧是如何把持权力的?秦桧是如何走上权力巅峰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秦桧,很多人会想起岳飞,情绪激动的还会咬牙切齿地说上一句“这个奸臣”,也有人因此想起他给岳飞安的那个叫“莫须有”的可笑罪名。后人修《宋史》秦桧被列入《奸臣传》,他在历史上的形象也就由此定格。秦桧两据相位,把持朝政十九年,期间专权跋扈,十分嚣张。有一次,秦桧生病请假在家休养。有一个大臣恰好在这期间

  • 明朝阉党秘闻:魏忠贤为什么要剔取文官的喉骨?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话是简单的,可是,要产生这样的话所具备的条件是很不容易的凑齐的。众所周知,这是欧洲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说的一句话。放在中国的古代,“以言获罪”是非常正常的事,是天经地义的,谁叫你嘴上没把门的乱说来着?有时候,甚至不说话都有罪,汉武帝时期的张汤就搞了一个“

  • 隋朝大义公主:历史上一位和亲公主的独特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开皇十三年的一天,隋文帝正在听刚出使完突厥的使者汇报工作,不久前,隋文帝给突厥的可贺敦(相当于皇后)大义公主送了一件华丽的屏风,他很想知道大义公主看了以后是什么反应。也许你会觉得奇怪了,不就是一件外表光鲜的屏风嘛,这有什么。其实,此屏风的来历可不一般,它来自江南,是隋朝军队从陈朝的皇宫里缴获的,就在

  • 大汉朝最有权势的女人窦漪房:架空汉武帝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2千年前,一个老太太正在教训她孙子:“王臧、赵绾两个狂儒,不知报效朝廷,专门干离间骨肉亲情的勾当!奶奶问你,最近可有奏牍呈上!”孙子沉默良久,老太太又说:“我这有一个奏章,是专门说这事的,你好好看看!”孙子接过大概看看了下,里面历数二人罪状,且条条都是死罪!就连N年前陈谷子烂芝麻的事都写出来了,不由

  • 刘去是谁?在历史上让常人难以想象的恶之刘去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能让人懂得什么,历史可以让人明智,刘渊为什么姓刘

    刘去,西汉皇族成员,被封为广川王,阳成昭信(阳成是姓氏,昭信是名字)是刘去的王后。刘去在名师的教育下,对儒家经典《论语》、《周易》、《孝经》全部精通,还写得一手好文章。但刘去在野史上留名不是因为他的博学,而是因为他的特殊癖好——盗墓。东晋葛洪《西京杂记》(一说汉朝刘歆作)里说他喜好聚集市井少年无赖挖

  • 战国风云名将:历史上王翦到底有没有打到越南?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在古代,军事将领是个危险性颇高的差事:既要运筹帷幄又要冲锋陷阵,刀剑不长眼,医学不发达,技不如人就死路一条;天时、地利、人和,一个标准不达标打了败仗,也死路一条;好容易打了胜仗,一将功成万骨枯,但被政敌暗算、君主忌惮的,还是死路一条。拿战国四大名将来说,所谓不许人间见白头,大抵就是将军们多半活不到白

  • 清朝的衙门是怎么样的?古代的衙门都很豪华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的衙门是什么样子?是不是也像现在这样很豪华很气派?清顺治十八年,45岁的于成龙到广西罗城任知县。什么,你没听过于成龙?哎呀,就是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那位。中纪委网站还专门播放了一部讲述他的电视剧。他刚到罗城县衙,便在文章里叫苦连天:到任的第一天,发现县衙连个大门都没有,也没有仪门(即大门

  • 军神乐毅:连一代神人诸葛亮都推崇的战国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说孔明“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就是说,诸葛孔明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提并论。能让孔明自比的人,自然不是普通人,管仲是辅佐和成就了春秋霸主齐桓公的能臣,那么乐毅是谁,他又做了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儿?他的故事且听作者细细道来。乐毅的先祖乐羊原是魏国大将

  • 为姐弟恋殉情的大明天子:明代痴情皇帝朱见深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成化二十三年,紫禁城里的太医个个忧心忡忡,眉头紧锁,朝臣从他们的表情可以判断出,皇帝恐怕撑不过这几天了。大明朝已经连续四代皇帝都不过45,现在记录又要扩大,真是够悲催的。病榻上,明宪宗正经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病魔蚕食着他为数不多的时间,一切都将结束了,尽管知道这一天总是会来的,没想到这么快。虽

  • 古代暗示术的大比拼:三国中的天才暗示术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小名阿满,又名吉利。曹操本性夏侯,因为其父是中常伺曹腾的养子,故冒姓曹。说到暗示术的学问,曹操真真是天生的暗示术天才;在这方面的本领,他是独步江湖,无人能及啊。(一)暗示诬人术却说曹操小的时候——大约十多岁,好游猎,喜欢歌舞弹唱,游荡无度。曹操的叔叔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