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走出帝制:皇帝走了 为何将军们却留了下来

走出帝制:皇帝走了 为何将军们却留了下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600 更新时间:2024/1/15 19:34:38

1918年11月9日,星期六,天气晴朗。当柏林市民们从睡梦中醒来时,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惊恐的事实:“祖国”(Vaterland)——由伟大的威廉一世皇帝他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一手缔造,据说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全部政治与精神内涵的德意志民族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霍亨索伦室,在事实上已经不存在了。

就在前一天的上午,皇帝威廉二世要求最高统帅部(OHL)采取一切措施,尽快恢复国内秩序,平定11月3日在基尔兴起的水兵和市民暴动。这条命令被第一军需长威廉·格勒纳中将(Wilhelm Groener)拒绝了,理由是显而易见的:最精良的部队需要留在前线,顶住正在节节推进的协约国军队,为德国争取宽松的停战条件;驻扎在普鲁士国内和德意志各邦的后备部队早已被社会民主党人渗透,不可能也不愿意为皇帝打一场必然失败的内战。格勒纳直白地指出:“军队不愿同陛下一起干。”新任宰相、巴登亲王马克西米利安正在饱受重感冒的折磨,他也拒绝承诺无条件保全皇帝。在这种情况下,威廉二世本人被迫在8日深夜逃往设在比利时温泉疗养胜地斯巴(Spa)的最高统帅部办事处,乞求71岁的总参谋长兴登堡元帅裁夺他以及整个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命运。

皇帝出走后八个小时,10万多名柏林工人涌上了街头,他们举着“和平、面包、自由”的标语,要求皇帝立即退位,政府与协约国协商停战。当天中午,因为安眠药服用过量睡了整整一天一夜的巴登亲王从梦中惊醒,他自觉无力回天,便擅自新闻界宣布德皇、普鲁士国王和王储已经退位。下午两点钟,在贵族们推出新的摄政者之前,内阁不管部大臣、社会民主党领袖菲利普·谢德曼跑上了国会大厦二楼的阳台,激动地宣布:“帝制已被废除,伟大的德意志共和国万岁!”两个小时之后,左翼政党“斯巴达克同盟”(Spartakusbund)的领导人卡尔·卜克内西也在城市宫(1871年之前的旧普鲁士王宫,建筑主体已于1950年被拆除)4号大门的阳台上宣布成立“德意志自由社会主义共和国”。德国革命的高潮到来了。

在这场革命的狂飙中,只有总参谋部(Groß er Generalstab) 犹如大海中的磐石,依旧稳固地矗立在那里。战争爆发以来,由于威廉二世本人和德国贵族政治家的无能,兴登堡元帅及其副手埃里希·鲁登道夫步兵上将(Erich Ludendorff)实际上是以一种近乎独裁的权威自行左右着战争进程的。由于兵败如山倒,鲁登道夫已经在不久之前引咎辞职了;不过在大厦将倾的情况下,皇帝还是情愿把希望寄托在兴登堡和他的军官团身上。事实上,当威廉二世在9日上午10点左右抵达斯巴时,从附近的十个集团军司令部赶来的50名师、团级指挥官有1/3以上支持他发兵镇压起义者,但总参谋长兴登堡本人却选择了沉默。

保罗·冯·贝内肯多夫和冯·兴登堡元帅(Paul L. H. A. von Beneckendorff und von Hindenburg)在他的后半生一直痴迷于追忆已经逝去的威廉一世—俾斯麦时代。这位老元帅在战争爆发之前已经退出现役了,他之所以会重回军旅,完全是出于对国家和皇帝的忠诚。对一个像他这样的老贵族和容克地主来说,皇帝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问题在于,在兴登堡这样一个老人家的脑子里,军队和民众对皇帝的忠诚都是绝对的,他从未想过有一天民众会起来推翻君主,君主又会动用军队去攻击民众。困惑的元帅提出了一项折中建议:威廉二世仅让出德国皇帝的宝座,保留普鲁士国王的称号和权力。但一旁的格勒纳静地指出,那意味着来自几个非普鲁士邦国(萨克森、巴伐利亚、符腾堡)的集团军可以自行退出战争,并与倾向社会主义的后备军一起投入革命,德国依然有爆发内战的危险。情急之中,元帅和皇帝只有做出最不情愿的选择:威廉二世和皇太子将声明放弃一切君主权力,并立即前往中立国荷兰避难;兴登堡则留下来与新成立的共和政府打交道,协助他们与协约国谈判停战。

在德国军队的历史上,1918年11月9日意味着一个新纪元的开始。自神圣罗马帝国(第一帝国)以来,皇帝一直是军队的象征和盾牌,军队则是皇帝的手足和长剑;1871年第二帝国建立后,军队又向霍亨索伦王朝宣誓效忠。这种观念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当“皇冠成打落地”(列宁语)之后,崇尚秩序与权威的军官团一时竟无所适从。在德国历史上,军队第一次与君主制分离开来,它现在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共和国这种全新的政体中找寻恰当的位置。而所有的前景都尚未可知。

十多年后,已经当上德意志共和国总统的兴登堡这样回忆他在1918年11月9日那天的心情:“我本人被置于无望的境地……这一刻在我一生中都萦绕在脑海里。”这种在重大历史转折时刻的无力感,此后二十年中都将如幽灵一般萦绕在整个总参谋部军官团的头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三国名将夏侯惇:曾经单挑吕布关公赵云而不败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的八虎骑和五子良将中,渊渊善攻,仁仁善守,曹洪死忠,辽哥勇,乐进骁勇,于禁毅重,张郃巧变,徐晃善治军,但没一个人善于内政,只有夏侯惇,文武双全,也许曹操觉得夏侯惇有点像他,才重用他吧。夏侯惇是曹操起兵时最早的将领之一。多次为曹操镇守后方,曾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筑陂塘灌溉农田,使百姓受益,功勋卓著

  • 李白不为人知的一面:曾经写了六首诗骂一女子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李白诗篇《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李白被召进长安是得意的诗篇,诗歌中提到“会稽愚妇”实际是绍兴的一个歌

  • 解密皇太极为何独宠海兰珠 而且宠爱远超孝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袭承汗位,在位17年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生文治武功,称得上鹰扬天下,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这位清朝历史的重要开启者,也有自己过不去的美人关。早期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为了争取蒙古盟军,皇太极娶了五位蒙古女子,后来效仿明朝制度钦定后妃

  • 解密: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为什么选择在煤山上吊?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在历代的亡国之君中,明朝的崇祯皇帝下场最是凄凉,当李自成攻进北京时,崇祯要太监敲勤王的大钟,却无人回应,朝中大臣早已作鸟兽散。他仓皇逃出宫,陪着他的只有一名太监。在万念俱灰,走投无路下,崇祯最后在煤山的一棵槐树上吊,自杀殉国。他在自杀前所写的遗诏里说:“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祖宗传

  • 细说洪秀全的太平天国里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2014年是洪秀全200周年诞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50周年。多少年来,誉之者称之为复兴运动、民族革命、民主革命、农民革命、共产主义的践行者;毁之者诋之为粤匪、发逆、长毛、异端、极权主义的代言人。太平天国与洪秀全的功过是非,一言难尽。但这场延续10多年、波及10多个省份的建造人间天国的运动,造成数千

  • 乾隆何故对圆明园情有独钟?难道有什么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核心提示:历史上一直有这样一种说法,正是因为康熙帝看中了孙子弘历,所以才在最后把大清江山交给了雍正帝。乾隆帝登基之后,特地在牡丹台题写了一块匾额,名字就叫“纪恩堂”。这一方面表明他对祖父感恩戴德,同时也说明他念念不忘自己就是从这里发迹的。圆明园是康熙帝亲自提笔命名的。为什么叫圆明园?园子的第一位主人

  • 历史上李世民更爱徐慧还是后来的女皇武媚娘?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武媚娘传奇》随着剧情推进,当初和武媚娘一同进宫情同手足的“傻白纯”姐妹徐慧已经完全“黑化”,为争宠在背后不断陷害武媚娘,很多观众看到徐慧就恨得牙痒痒,但其实你知道吗,历史上的李世民,其实更爱的是徐慧的原型。徐婕妤才是李世民的“菜”?因嫉妒武媚娘受李世民宠爱,徐慧暗暗了断与媚娘的姐妹情,正式迈入极尽

  • 揭秘女皇武则天随内宠不少但只与一人是真爱!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请注意,李治先生完全不是电视里那个依赖武媚娘呵护的柔弱少年以及此后仰仗老婆鼻息的软弱皇帝,唐代版图以高宗时最大。其在位时曾平定漠北,大破百济与倭国联军,灭亡高句丽,灭亡西突厥,大扩中国版图。倒是武则天登位后,对外战争并不那么顺利。此外,在“二圣”的权力分配上,李治也握有绝对的主动权,在大部分时间里,

  • 揭秘:汉武帝刘彻留给后人什么难忘的启示?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核心提示:汉武帝下令,凡是与太子刘据有牵连的人,不分贵贱,一概诛杀。由于杀戮太过,武帝自己也很伤感,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颇有悔意雄才大略武帝在位54年,活到71岁,他的人生充满矛盾,他爱民如子,同时杀人如麻; 他用剑犹如用情,用情犹如用兵。他励精图治,苦铸大汉版图。他重用人才,李广、霍去病驰骋汉场,

  • 那位皇后虽不都皇帝宠爱却稳稳地当了42年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作为一代皇后,明神宗原配夫人王氏在历史上的名气不大,以至于现存史籍中找不到她的名字,《明史·后妃传》中只用了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她的一生。笔者也只是在余姚历史名人录里,得知她的名字叫王喜姐。然而,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女人,其“母仪天下”的时间,却超过了历朝历代所有皇后。王喜姐(1566—1620),生于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