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始皇真的是一位暴君吗?如何客观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真的是一位暴君吗?如何客观评价秦始皇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850 更新时间:2023/12/30 17:54:21

提及秦始皇,有人立马就能联想到诸多关于他的词汇,比如荆轲刺秦王、焚书坑儒、寻找长生不老药,就连孟姜女哭长城,多多少少都根秦始皇有些关系,归纳起来,秦始皇几乎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暴虐成性。

既然秦始皇如此被人熟知,那为何还要聊他?我觉得,当下有很大一部分人对秦始皇的认识,还仅仅限于他的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上,而对于秦始皇的历史形象却非常模糊。

在研究历史时,史学家通常把历史人物的形象分为三类:历史形象、文学形象,还有民间形象。想要判断秦始皇是不是暴君,我们还得先弄清楚这三个概念。

1.什么是历史形象?

历史形象,来源于记录历史人物的第一手资料,在中国古代,每个朝代都有专门从事历史记录的人,一般称之为“史官”。中国自春秋时期就有专门的史官在记录国家大事,特别是一国之君,更是要每天都记录,像写日记一样,有“君举必书”的说法。而在记录历史的官员中,还分别设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官职。大史掌管国家六典,小史掌管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对于历史的记载是相当严谨的,史官的分工和职责也十分细致和明确。

2.什么是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一般是后世的文学家根据历史记载,加工、改写,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赋予新的生命,我们称之为再创作。比如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是作者罗贯中跟据西晋时期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所写。在小说《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把历史人物和情节作了很大改动,使得故事情节更加深动和精彩,作品的文学性增强了,真实性也就变弱了,所以,文学形象与历史形象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这种重新构造和演绎的作品,我们称之为文学形象。

3.什么是民间形象?

并不是所有的历史事件都能被文学家改编成小说,更多的是被民间的老百姓口口相传,在你来我往的传递中,不免会有些加工、臆造、夸张甚至改编的成分。而且,民间传说故事更多是为了表达广大人民众的一种心声,一种愿望,于是便有了历史人物的民间形象。比如“孟姜女哭长城”,这件事在历史上多有讹传,孟姜女确有其人,但哭长城却并无其事。“哭长城”一说,更多的是反映当时劳动人民对秦始皇修长城的厌恶和愤恨之情。

好了,以上基本功课做好之后,接下来才真正进入正题:秦始皇到底是不是个暴君?

我觉得并不是。历来很多文学作品都把秦始皇描绘成一个暴虐皇帝,实在有些冤枉。既然是文学作品,主观改编必然居多,然而在历史记载中,秦始皇并非如此,相较于后世诸多仁义之君,这位千古一帝的行事做派有时反而更明理、更仁慈、更英明!

第一、“焚书坑儒”的说法有误。

说秦始皇暴虐,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因为他“焚书坑儒”,烧毁儒学经典,杀死众多读书人。然而这一故事并非是事实!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完善国家政治体制,采用李斯为首的法家作为治国理念,改分封制为郡县制。这一改革遭到了当时儒生和游士的反对,特别是以淳于越为首的儒家学派,更倾向于之前周王朝一直沿用的分封制,并上疏秦始皇效行前朝之法。然而秦始皇未采纳,他更为支持李斯废分封设郡县的主张,一些儒生看不过去,就引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反对改革,搞得秦始皇大怒,于是下令焚烧儒家典籍,包括《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当时公子扶苏与丞相王琯也极其反对嬴政的做法,并建议以孔子的儒家学派来治理国家,秦始皇不听,为了打压儒生,甚至还下令坑杀了许多读书人。

应该说,上面这一故事与史实只有一半相符,下令焚烧儒家典籍确有其事,但嬴政并没有“坑儒”,而是“坑术士”。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并未记录“坑儒”这一说法。

术士,就是专门从事算命的人。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晚年痴迷于长生不老之术,于是任用卢生和侯生,让他们帮助始皇求取仙药,二人自知求取仙药不可能,于是带着巨资离开了京城,跑了,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把京城所有的术士都抓来,一并活埋。

另外,故事中把“读书人”等同于“儒学学子”的概念也是错误的。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中华大地仍然是百家争鸣,当时的读书人有很多流派,如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纵横家,这些流派的支持者都是学富五车的读书人,儒学者,只是其中一个流派的读书人,不能代表所有读书人。

第二、善待功臣,并未滥杀无辜!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对待功臣还是不错的。比如丞相王琯,此人从吕不韦后开始继任,担任丞相20年。王琯曾是主张分封制的领头人,和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思想截然相反,君臣之间在政治主张上多次不合,然而,嬴政并没有因此对他进行任何处罚,只不过烧了一些书,以此警戒那些意见不统一的人。

对比西汉时期的汉武帝、三国时的曹操,嬴政可以算得上是个温柔的皇帝了。

西汉宰相窦婴早年曾帮助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战功赫赫,后来却因得罪皇帝的舅舅田蚡入狱,汉武帝下令将其处死;另外一个功臣主父偃,曾帮助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有效地削弱了地方诸侯的政治势力,可后来却因一件小事被怀疑私通诸侯,被汉武帝下令灭了全族。

三国时的曹操也是一个以杀大臣出名的霸主。曹操帐下能人聚集,在谋士中最突出的,莫过于被称为“王佐之才”的荀彧,他跟随曹操几十年,帮助曹操打得北方天下,是曹操的首席功臣,然而后来却因反对曹操称王,被曹操逼迫至死。如此一对比,秦始皇还真可以称作是“胸襟广阔”,最起码,秦始皇做到了广纳谏言,敢于接受不同意见,对待大臣也足够宽容。

李信,秦始皇身边的一位将军,曾夸下海口,扬言两三个月就能拿下楚国,结果被楚国名将项燕打得大败而归。后来秦始皇重新起用老将王翦,再次攻打楚国,不过,他仍然将李信放在副帅的位职上,这种做法是对臣下多么大的一种信任,非暴君所能具备的素质。

再来说一说王翦,此人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秦始皇的左右手,在秦灭六国的统一大业中,除了韩国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可以说,王翦父子为中华的统一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功劳之大简直可以与汉初的韩信相提并论。秦王朝建立以后,秦始皇一直对他们父子关爱有加,王翦也得已安享晚年。

反观另一位皇帝刘邦,他对臣下的做法正好相反。

江山一得,功臣即落,韩信就是最好的反面例子。想当初,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帮助刘邦拿下三秦,入关中,水淹大梁,一并收复赵、代、齐三国,功劳之大,千古未有。然而,在他帮助刘邦除掉项羽之后,刘邦立马翻脸,设计将韩信抓捕,押往京城,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真是应了那句话: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除了刘邦,还有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在灭了吴国之后,第一件事情便是杀掉与自己的患难与共的大臣文种。另一位大臣范蠡,因为提前预知到勾践是一位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福的君主,于是早先远离了勾践,逃过一劫。

然而,当下人在评论刘邦和勾践之时,更多是看他们卓越的政治才能、坚韧的毅力以及契而不舍的精神,却不想,在心怀和胸襟上,他们远不如秦始皇那般开明。

第三、统一六国,从未有过大屠杀!

秦始皇的在实行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死伤的人数其实并不多。更多的是实行怀柔政策,能以和平方式解决的地方几乎没有动兵,齐国就是最好的例子。另外,秦始皇还具有一般人不具备的宽容之心,虚怀若谷,这方面最有代表的例子就是燕国之战。

在收复燕国之前,燕国太子丹曾派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始皇,而后以失败告终。后来秦始皇打下燕国,并没有因仇怨拿燕国人开罪,在消灭了燕国政治集团之后,秦始皇对燕国老百姓施予怀柔政策,以安抚百姓。试想,若嬴政是位暴君,受到刺客行刺这般奇耻大辱,恐怕屠城一举再所难免了吧。

被后世称为西楚霸王的项羽,也是个心胸狭窄之人,在秦末汉初,项羽带领40万大军攻入秦王朝首都咸阳,对整个咸阳实行屠城,一把火烧掉了阿房宫,熊熊大火整整烧了三个月。不过,项羽在后世的名声还不错,时人对项羽还多有赞赏,并根据他的历史编撰了经典京剧曲目《霸王别姬》,以及昆曲《千金记》等等,把项羽塑造成了一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大英雄,而对其火烧阿房宫一事却视而不见。

论起屠城,唐代末期的黄巢起义可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的“屠城之最”了。

公元879年3月,黄巢攻占福州,同年9月,领军进攻南方重镇广州。攻陷广州后,黄巢在城内屠杀各国商人12万人,把曾经是海外贸易中心的广州几乎一举荡平。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灭掉西夏之后,便一路南下,进入南宋版图,沿途城池被掠夺一空。在蒙古民族统一中国之后,并没有平等对待,而是把公民分成四等,蒙古人是一等公民、色目人(最早被蒙古人征服的西北族人)是二等公民、北方汉人是三等公民,南方人是四等公民。

而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后,并没有按等级来划分公民,根据秦朝法律,天下之人一视同仁,一律平等。而且,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并未杀掉六国君王,而是将他们带到首都咸阳软禁起来,留他们一条活路。这一举动,是后世很多贤明的皇帝都不曾做到的。

第四,秦始皇为何被贴上 “暴君”标签?

可怜统一六国的秦始皇,经历了两千多年,还是摆脱不掉“暴君”的烙印,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和民间形象中,秦始皇多为反面人物,实在有些不公道。

究其原因,我觉得,是因为当时的历史条件造成的。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分裂状态在当时的人看来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老百姓生下来就有一种固定思维,这天下本就该是四分五裂的,分裂才是常态,统一恰恰是不正常的。每个人对自己的一方土地都存有感情,而对于天下大统是没有迫切愿望的,相反,“统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可是成为“侵略”的代名词。于是,天下老百姓无不憎恨秦始皇,是他让一方百姓失去家园,成了亡国奴。基于这种心境,秦始皇不免要被妖魔化,在成为千古一帝的历史背景下,也成就了他的“千古暴君”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末代皇帝结局都如何?纣王自焚 杨广被勒死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从某种意义上说,夏朝的启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他的父亲禹因治水有功,只是被部族推举为带有不固定性的首领,只有到了他儿子启才是确立了国号“夏”且有血缘承袭性的王。夏启一开始也曾仿效他父亲的艰苦朴素之风,吃粗食,卧蒿褥,兼之敬老爱幼,且又多建战功。但后来他却受“权力惯性”的支配,大肆享乐起来,尤喜打猎

  • 柴荣大破契丹统一北方改写大宋历史 他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中国最短命、最被忽视的皇帝,首先应该想到的就是后周皇帝柴荣了。柴荣的一生颇为传奇,他15岁从军,24岁拜将,33岁称帝,看似一步步登天的命运,最后却因为两个字衰亡。柴荣从小出生于一个富豪家庭,后来由于家道中落,柴荣投奔了自己的姑姑,并被姑父收为义子。据说,柴荣的姑姑曾经入选后唐庄宗时的后宫,后来

  • 揭秘:为什么同是投降于禁的结局却迥然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建安二十四年的襄樊战役大家都不陌生,关羽水淹七军,斩庞德、降于禁的故事在民间也流传甚广。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津津乐道关羽的威震华夏、于禁的狼狈窝囊。有多少人想到作为此时此刻胜利一方的关羽曾经也同样有过兵败投降,屈身事敌的经历。可结果却是关羽的投降不但没有成为他光辉一生的污点,反而给其留下了忠肝义胆的美名

  • 明太祖朱元璋多节俭:看见人穿新靴子 气得痛哭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还是在大明王朝建立的前夕,朱元璋将文武百官请到自己的身边,给大家出了个题目:元朝为什么会迅速土崩瓦解?不久将诞生的新王朝当务之急是什么?请大家各抒己见。高参刘基首先进言:“宋元以来,宽纵日久,当使纪纲整肃,然后才能实施新政。”朱元璋感到言之有理,也深感大明朝的当务之急,应是制定法律,以法治国。根据朱

  • 揭大清首富胡雪岩:60岁时为何会被慈禧抄家?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核心提示:胡雪岩的形象就是大清“首富”,其实无论在官场还是商场,比他更富裕的人多了去了,但他们因为他那家著名“胡庆余堂”的家喻户晓,他的名字也成为“大善人”的代称。红顶商人胡雪岩成为商界偶像,主要就是将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发挥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从政府那里得到的回报是十分巨大的:除了黄马褂、

  • 西方人如何评价明太祖朱元璋:长期患偏执狂症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洪武朝堪称中国历史上遍设学校之始,兴学系元璋一大善政。但元璋只希望造就为己所用之工具,对学生设禁甚多,不但不许议论所谓军国大事,更规定“生员不得擅入厨房,议论饮食美恶”,敢有犯者,杖击并充军。国子监第一任祭酒(相当于大学校长)宋讷对学生单靠严厉立威,伙食很差,学生竟有饿死者。一个叫赵麟的学生受不了虐

  • 揭秘:管仲如何成就了齐桓公春秋第一霸主的地位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齐桓公之后的齐国君主,管仲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齐桓公问管仲文言文及翻译

    管仲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一个好朋友,他遇到了一个好君主,使自己的才能尽得施展。不仅成就了齐国东方强国的雄姿,成就了齐桓公春秋第一霸主的显赫身份,更成就了自己生前身后的英名。一、得遇知己管仲和鲍叔牙都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两人是同乡,又是年轻时就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曾一起经商,又一起参军报国,成为相互

  • 从未没有学过兵法的成吉思汗凭什么能所向披靡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铁木真不识字,但能参透人性的奥妙;没有学过兵法,却所向披靡。当后人在回味这段硝烟四起、血漫长天的历史时,不论是褒是贬,都不能忽视这位几乎从一无所有开始缔造千古伟业的巨人。一、苦难中崛起的素质铁木真出生在蒙古部族的一个贵族世家,父亲也速该是蒙古一个大部族的首领。当时漠北高原有一百多个部落,互相征战。铁

  • 哪位大臣逝世后唐太宗命文武百官员去为他送葬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魏征经历坎坷,但坎坷的经历,却造就了他不屈的性格和过人的胆识。生性忠直和超人的智慧,再加上过人的勇气。使魏征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有性格的良相名臣。一、能言善辩魏征从小父母早亡而使家道衰败,曾被迫出家当过道士。坎坷的经历逼着他练就了许多过人的本事,能言善辩就是其中一种,生性忠直的他常常因此而化险为夷

  • 哪个皇帝以监狱为家:为方便百姓取名竟主动改名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相信很多八零后都看过一部叫《乌龙闯情关》的电视剧,这部剧非常搞笑幽默,而剧中的主角叫刘病已后来成了皇帝,也就是汉宣帝。然而历史上的汉宣帝却并非剧中的那般快乐和幸运,而他在权臣霍光死后更是将霍氏灭门,然而这又是为什么呢?在说这些之前我们先说下刘病已的成长经历。襁褓中就入狱刘病已,汉武帝刘彻曾孙, 戾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