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为什么同是投降于禁的结局却迥然不同?

揭秘:为什么同是投降于禁的结局却迥然不同?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2491 更新时间:2023/12/19 10:36:24

建安二十四年的襄樊战役大家都不陌生,关羽水淹七军,斩庞德、降于禁的故事在民间也流传甚广。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津津乐道关羽的威震华夏、于禁的狼狈窝囊。有多少人想到作为此时此刻胜利一方的关羽曾经也同样有过兵败投降,屈身事敌的经历。可结果却是关羽的投降不但没有成为他光辉一生的污点,反而给其留下了忠肝义胆的美名。而投降后的于禁之命运可谓是悲惨至极,令人叹息。

于禁投降为什么不被世人所认可呢?

其一,于禁投降对不起曹操。可以说,三国时期,因为受到君主猜忌和排挤,或者不满故主无能、选择弃暗投明的降将们也不在少数。典型的例如张郃姜维等,他们都是属于在老东家那里混不下去了,或是因为不受重用、或是因为受到同事排挤,才选择投降的。后来事实也证明张郃得到了曹操重用,并且成为曹魏集团的重要军事将领,他的老上司袁绍也确实没有个好下场。那么曹操对于于禁如何呢?

简单介绍一下于禁这个人。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根据《三国志·于禁传》的记载“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太祖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而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简单来说,于禁跟随曹操多年,可以说是个相当有本事而且为曹魏前期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人。襄樊之战时,于禁已经官至左将军,受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此待遇不亚于刘备对于关羽、张飞。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对于于禁是给予了最充分的器重和信任的。而且曹操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英武善断、豁达大度,用人各因其器,不念旧恶,不失为一代英主,也不存在什么弃暗投明的情况。所以不管从什么角度而言,曹操应该来说都是对得起于禁的。也正因为如此,曹操得知于禁投降关羽之后,才会发出“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的哀叹。

其二,于禁投降的同时,身边却有庞德这么一个愣头青作为对比。可以说,庞德的慷慨赴死,“吾闻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使得于禁投降的儒弱、失节一面进一步放大,两人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陈寿对于禁的评价是“于禁最号毅重”,于禁曾经也是英勇善战,身先士卒。然而到了晚年,却反不如庞德,也许是因为人到了暮年,看待世界的角度也发生了改变了吧。

再来看看关羽的投降为什么受人认可呢。

关羽被擒的时候,刘备投奔袁绍,当时徐州城破一片混乱,关羽很难得知刘备的具体去向。也就是说关羽是在不知刘备生死的情况下投降的,我们也就可以假设,如果当时关羽得到刘备已死的情报,很可能关羽也会选择以死殉节。而令人敬佩和赞赏的还是他后来用行动回报了曹操的不杀之恩,舍弃荣华富贵千里迢迢重投一穷二白的刘备。用他自己的话说:“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何谓忠义无双?关羽展现出来的臣节甚至打动了极重人才、千方百计想留下他的曹操。关羽暂时的投降只是牺牲一时的名誉,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能真正回到刘备身边,用一生回报刘备知遇之恩,无愧天地。

我们无法回到建安二十四年于禁投降的那一刻,同样也无法得知当时这个老将军内心的真实想法,但是无论是什么原因和理由导致了他的投降,他人生最终的悲惨结局都使得我们惋惜和感叹。三国志记载了于禁晚年的情况:“帝引见禁,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顿首。帝慰谕以荀林父、孟明视故事,拜为安远将军。欲遣使吴,先令北诣鄴谒高陵。帝使豫於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子圭嗣封益寿亭侯。谥禁曰厉侯。”

于禁一生征战,出生入死,为曹魏立下功劳无数,而晚年却得到了这样的结局,不可谓不悲哀。在我们这个键盘侠丛生、人与人之间信任程度薄弱的时代,谁都能喊出一句“生死看淡,不服就干”,没有经历过战乱时代的我们没有资格用现代的价值观看待于禁的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明太祖朱元璋多节俭:看见人穿新靴子 气得痛哭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还是在大明王朝建立的前夕,朱元璋将文武百官请到自己的身边,给大家出了个题目:元朝为什么会迅速土崩瓦解?不久将诞生的新王朝当务之急是什么?请大家各抒己见。高参刘基首先进言:“宋元以来,宽纵日久,当使纪纲整肃,然后才能实施新政。”朱元璋感到言之有理,也深感大明朝的当务之急,应是制定法律,以法治国。根据朱

  • 揭大清首富胡雪岩:60岁时为何会被慈禧抄家?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核心提示:胡雪岩的形象就是大清“首富”,其实无论在官场还是商场,比他更富裕的人多了去了,但他们因为他那家著名“胡庆余堂”的家喻户晓,他的名字也成为“大善人”的代称。红顶商人胡雪岩成为商界偶像,主要就是将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发挥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从政府那里得到的回报是十分巨大的:除了黄马褂、

  • 西方人如何评价明太祖朱元璋:长期患偏执狂症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洪武朝堪称中国历史上遍设学校之始,兴学系元璋一大善政。但元璋只希望造就为己所用之工具,对学生设禁甚多,不但不许议论所谓军国大事,更规定“生员不得擅入厨房,议论饮食美恶”,敢有犯者,杖击并充军。国子监第一任祭酒(相当于大学校长)宋讷对学生单靠严厉立威,伙食很差,学生竟有饿死者。一个叫赵麟的学生受不了虐

  • 揭秘:管仲如何成就了齐桓公春秋第一霸主的地位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齐桓公之后的齐国君主,管仲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齐桓公问管仲文言文及翻译

    管仲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一个好朋友,他遇到了一个好君主,使自己的才能尽得施展。不仅成就了齐国东方强国的雄姿,成就了齐桓公春秋第一霸主的显赫身份,更成就了自己生前身后的英名。一、得遇知己管仲和鲍叔牙都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两人是同乡,又是年轻时就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曾一起经商,又一起参军报国,成为相互

  • 从未没有学过兵法的成吉思汗凭什么能所向披靡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铁木真不识字,但能参透人性的奥妙;没有学过兵法,却所向披靡。当后人在回味这段硝烟四起、血漫长天的历史时,不论是褒是贬,都不能忽视这位几乎从一无所有开始缔造千古伟业的巨人。一、苦难中崛起的素质铁木真出生在蒙古部族的一个贵族世家,父亲也速该是蒙古一个大部族的首领。当时漠北高原有一百多个部落,互相征战。铁

  • 哪位大臣逝世后唐太宗命文武百官员去为他送葬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魏征经历坎坷,但坎坷的经历,却造就了他不屈的性格和过人的胆识。生性忠直和超人的智慧,再加上过人的勇气。使魏征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有性格的良相名臣。一、能言善辩魏征从小父母早亡而使家道衰败,曾被迫出家当过道士。坎坷的经历逼着他练就了许多过人的本事,能言善辩就是其中一种,生性忠直的他常常因此而化险为夷

  • 哪个皇帝以监狱为家:为方便百姓取名竟主动改名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相信很多八零后都看过一部叫《乌龙闯情关》的电视剧,这部剧非常搞笑幽默,而剧中的主角叫刘病已后来成了皇帝,也就是汉宣帝。然而历史上的汉宣帝却并非剧中的那般快乐和幸运,而他在权臣霍光死后更是将霍氏灭门,然而这又是为什么呢?在说这些之前我们先说下刘病已的成长经历。襁褓中就入狱刘病已,汉武帝刘彻曾孙, 戾太

  • 林则徐六次击退英军 百年前就提出警惕沙俄野心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当古老的中国走入近代的殿堂,风云突变,内忧未除,外辱又至。林则徐以天下为己任,知不可为而为之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虽没能改变中国近代历史,没有使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富国强兵,但他的努力,使古老封闭的中国开始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他的所作所为,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性格,也告诉了世界,中国是不会屈服于

  • 耶律楚材如何从成吉思汗手中搭救了万千生灵?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在那个生命如草芥一样的时代,耶律楚材以大慈大悲之心,力劝杀戮,搭救了万千生灵;他为主解优.为民谋福,不愧为一代良辅;他为官刚正不阿,清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一、大慈悲心者耶律楚材生活的时代。中国北方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迅速崛起的蒙古政权,很快称雄于大漠南北;凶猛的蒙古军队好杀成性,所过之处,摧城拔寨

  • 黄宗羲:为父伸冤锥刺皇后外孙 康熙三请他被拒!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一、锥击宦官一伙,刚毅果断 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是明朝熹宗时期的御史(监察官),由于上书弹劾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祸乱朝政,被逮捕入狱,并死在了狱中。明思宗(即崇祯皇帝)继位后,对朝政进行改革,黄宗羲觉得为父亲申冤的机会到了,就写好了申诉状,带了一把锥子进京申冤。等他赶到北京的时候,父亲的冤案已经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