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曾国藩为什么不称帝:心有余而力不足?

曾国藩为什么不称帝:心有余而力不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857 更新时间:2024/1/3 2:37:45

曾国藩是清朝末期大臣,更是湘军的创立者。曾国藩一生都在为朝廷考虑,在军事,政治,文学各个领域都作出了突出贡献。可以说清朝的末期要是没有曾国藩,将会灭亡的更快。

图片来源于网络

咸丰二年,太平天国军攻占湖南,曾国藩奉旨前往抗击成立湘军,湘军一作战勇猛远近闻名,人们只知道湘军常打胜仗,并且士气高涨,却不知道作为湘军首领的曾国藩默默付出的努力,曾国藩让每一位入伍的士兵熟知礼制,通读古典经学,湘军在当时素质奇高,队伍作战时更是整齐划一,没有半点拖泥带水,部队执行力高,应变能力强,自然常打胜仗。

作为一名政坛上的大人物,曾国藩自然有他的独特之处,曾国藩非常注重自己的个人修养。曾国藩家中没有当官背景,所以当他成为官员后,格外重视对自身品格的培养,个人修养的确给曾国藩带去了很大的帮助,他做人表里如一,不给人抓住把柄陷害自己。他对所有人都保持尊敬的态度,他内心纯洁不存邪念,曾国藩每天都要花时间静坐思索,从不说空话,没有把握之事绝不轻易答应。除此之外,曾国藩热衷于研究文学,在早期就将易经读通,其中的阴阳变法更是手到擒来,曾把一切顺利的诸如事业、富贵、地位等归在阳里,将一切不利、坎坷归在阴里。

掌握了这种平衡之后,处理事情能十分果断。曾国藩攻破天京,完成对太平天国的镇压被朝廷封为一等毅勇侯。在天津教会案发生之后,曾国藩屈从法国,受到舆论谴责,回到两江总督的位置。之后积极筹备费用,送学童前往美国留学,为洋务运动输送人才。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曾国藩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清朝的政权稳定和他密不可分。

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关系

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晚清时期的名臣,他们都是封疆大吏,都是参与到洋务运动之中的大臣,两个人之间有很强的联系,有纷争也有支持,有师生情谊也有同级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颇为复杂。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曾国藩在61岁的时候病故,李鸿章是非常心痛的,写信给曾国藩的两个儿子以示悼念,并写了挽联。相信这个时候李鸿章是出于真心的,因为曾国藩是李鸿章的老师,他们之间有师生之谊,而曾国藩还对李鸿章有知遇之恩。

曾国藩和李鸿章的父亲是一代人,他们两个是同年中榜的,所以有童年之谊。在李鸿章困难的时候他投到了曾国藩门下,当时的曾国藩已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了,而正是曾国藩的提携,才有了后来的李鸿章。

但是后来两个人的关系开始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因为他们所代表的不一样,李鸿章最后的官位越做越高,已经到了和曾国藩平级。他们都有自己的利益,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不得不相互之间争斗,这就产生了矛盾,两者之间产生争斗在所难免。

但是他们两个又都是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所以两个人之间也有共同的敌人,那就是保守派,为了和他们之间进行斗争,两个人之间有不乏相互合作,这样两个又有共同的利益关系。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复杂,可以说是亦师亦友,也是亦敌亦友。

曾国藩为什么不称帝

1864年,湘军攻下天京,曾国藩有了绝佳的机会成为皇帝,当时的曾国藩兵权在手,又有高官厚爵,可以说是称帝的绝佳时机。曾国藩的部下也多次向他建议,希望曾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曾国藩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那么我们说,一生为朝廷的曾国藩,为什么不亲手经营这片他过去努力维护下来的天下呢,难道曾国藩一生的最终目标仅仅只是做一回个好大臣吗。我们都知道曾国藩是一位非常有远见,并且省某远虑的老城,或许是他预见自己成为皇帝后会发生什么自己也想不到的事。

我们先归纳几个原因,看看思维如此敏锐的曾国藩究竟想到了什么当时人们没有考虑到的。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举动是否能证明当时朝中大臣已再没有能与曾相媲美的智力了。首先曾国藩已经看到了清政府在对抗洋人的态度上软弱无能,但是对待汉朝官员上确是机关算尽。当时湘军的兵力虽在长江数省占有绝对优势,但是清政府的眼线遍布四周,对湘军早有防备。左宗棠的存在,在当时对曾国藩来说是很大的制约,加之左宗棠在为清政府效力。

对于自己手中的部下,曾国藩也不是非常有信心,三十万大军,能自由调动的却只有区区十余万,而且李鸿章虽说是曾国藩亲手扶植,其忠臣度却还有待考验。湘军的名声似乎越来越不好,作风也越来越备受争议,名声的败坏程度让曾国藩不敢贸然动用湘军。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心狠手辣,野心勃勃,就算现在表面权曾国藩称帝,不知道何时也会过河拆桥,篡夺皇位之事也并非不可能,到时候我曾国藩可能要背上历史骂名。正因为这些原因,曾国藩没有称帝,而是逐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将兵权一点一点操控在手中,漫漫侵蚀着清政府的残余力量,让清政府有还手之心却没有还手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代善与父亲努尔哈赤争夺东哥其实都是虚构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爱新觉罗·代善是清朝开国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次子,生于1583年8月19日 ,逝于1648年11月25日,享年65岁,在一众同辈兄弟里面,算是非常高寿的一位。图片来源于网络代善是清朝四大贝勒之首,统领正红旗和镶红旗两旗,早年随父亲征讨女真各部及蒙古部落中屡建军功,为人谦虚勤恳,在满洲八大旗中很有威信

  • 多尔衮死后为何遭到顺治帝的清算?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多尔衮在摄政时期用强权压制下去的各种矛盾在他死后不久便一下子暴露出来。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相互冲突,相互利用,清王朝的政局在多尔衮死后一个多月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为何死后遭到顺治帝的清算?顺治七年秋天,多尔衮患病。据说是膝盖受了伤,他用了不该使用的石膏敷治,结果使病情加剧(《北游录》)。

  • 汉武帝皇后陈阿娇:金屋藏娇背后隐藏的阴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皇后陈阿娇其真实的名字正史上没有记载,我们只能知道她姓陈,是西汉开国功臣陈婴的后代,其母是大长公主刘嫖。陈皇后在汉景帝的时候嫁给了太子刘彻,成为太子妃。据说刘彻能成为太子这个功劳刘嫖非常大,刘启就是在亲姐姐刘嫖的劝说下对刘荣和栗姬产生不满。陈皇后是侯门贵女,深得窦太后的喜爱,因此陈皇后的性格是

  • 北周武帝宇文邕最爱的只有他的万里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上宇文邕,宇文邕的小说,宇文邕灭佛

    在当代年轻一代看来,北周武帝宇文邕这个皇帝其实并不是怎么出名的,毕竟他既没有像秦始皇一样统一天下,又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政治贡献夺人眼球。人们都知北周后的隋朝统一了国家,宇文邕比起隋文帝来说要逊色很多。图片来源于网络但实际上没有北周武帝宇文邕,那么隋文帝杨坚绝对不可能那么轻易地便统一了国家。为什么这么

  • 揭秘:唐太宗为什么是好皇帝但他的储君却不行?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李世民后面的皇帝是谁,唐代宗是个好皇帝吗,唐宣宗为什么不喜欢李德裕

    唐太宗是我们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明帝王。但是在选接班人问题上,他选择性情懦弱的晋王李治做接班人,结果酿成武后专权,改唐为周的悲剧。李唐王朝皇权旁落十几年,差一点断送了李唐王朝的前程。唐太宗是一个建储较早的帝王。早在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九月,他就立皇子中山王承乾为太子,当时的唐太宗年仅27岁,太子承

  • 揭秘:赵匡胤为何要在赵普脸上乱涂乱画?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宋太祖与赵普,赵匡胤与赵普的关系,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给赵德芳

    在众将之外,朝臣当中最有权势的就是赵普。这位太祖故人,和太祖关系极好,连赵匡胤之母杜太后也对其极为尊敬。曾经有一次杜太后和赵匡胤谈起国事,杜太后非常担心,此时担任宰相的赵普入见,杜太后说:“赵书记,你要好好帮助陛下啊,有你的帮助,我才放心。”网络配图 赵普在当年曾经担任后周时期宋州节度使赵匡胤的掌书

  • 明朝宫廷移宫案:明朝统治末期的一桩奇案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移宫案为什么是疑案,明朝诅咒案,明朝三大奇案是什么

    移宫案背景复杂。移宫案这一案件在《明史》等相关史料都有相关记载,它是明朝宫廷内部权力斗争的产物,与万历朝的梃击案、泰昌朝的红丸案并称为三大悬案。移宫案发生在乾清宫,乾清宫乃内廷正殿,是皇帝寝宫,此地点是皇室立储,皇位更迭的关键地点。图片来源于网络移宫案背景与明熹宗朱由校,西李等人有关。西李是明光宗朱

  • 汉武帝刘彻为何要杀掉自己的红颜知己皇后卫子夫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汉武帝瞧不起卫子夫,汉武帝刘彻最爱的人是,汉武帝阿娇皇后

    刘彻到底喜欢卫子夫什么,史书没给答案。但在一般人眼里,她肯定是不适合给皇帝享用的女人。卫子夫的出身非常卑微。那时的娱乐界不像今天的文艺圈有那么崇高的地位。今天能吼两嗓子的,一不留神,就喊出一个受人尊敬的艺术家;再不济,也能叫出一个被人追捧的大明星。那时的歌手,就是成了“超女”,也还是没有社会地位,比

  • 西汉大臣黄霸:黄霸做宰相为什么没什么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宰相的权力有多大,陈廷敬是宰相吗,汉朝宰相田

    黄霸,字次公,著名的西汉大臣,官至汉宣帝时期的丞相之位,经历过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皇帝,出生于公元前130年,逝于公元前51年, 黄霸为世人所铭记,是由于他为官清廉,治民有方,政绩突出,与龚遂并列为”循吏“的代表。图片来源于网络黄霸简介,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出生于今河南太康,少有才名

  • 南宋风流天子宋理宗当政时用过哪些年号?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宁宗年号,宋理宗年号,宋神宗为什么两个年号

    赵昀出生于1205年,卒于1264年,是南宋的第五任皇帝。他本名不叫赵昀,而是赵与莒,并且他原本不是皇子,只是宋宁宗的一个远房亲戚,他是赵匡胤的九世孙,但是宋代的皇帝都不是他这一脉来继承,因此其血脉早已跟皇家血脉有所疏远。而他的父亲赵希瓐生下来的时候,根本没有任何的爵位,只不过是一名小官,其生活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