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三国诸葛亮用计为何总离不开火?

揭秘三国诸葛亮用计为何总离不开火?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781 更新时间:2024/1/22 10:45:02

古人云:玩火者必自焚。

火,是上苍的恩赐,也是神灵的象征,只可供奉,不可亵渎。如果用得恰当,它就是文明的使者,反之,则是野蛮的破坏。若是用于战场杀伐,成为逞强斗狠的工具,那就必定是人类的灾难了。

从来天命不可违,古人当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之所以《孙子兵法》十三篇,一定要将“火攻篇”放到靠后甚至再靠后的位置。无非就是告诉为将者,从来水火无情,不到万不得已,轻易不要用这种惨绝人寰的计策。

但在《三国演义》中,很多人却与“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名将,大多是玩火的高手。纵观三国大小战役无数,“火攻”总是不离左右,即便是最着名的“三大战略决战”,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之处,同样没有离得开一个“火”字。

网络配图

从卧龙被张飞的一把火烧醒开始,诸葛亮也就和火结下了缘。第一次施计火烧博望坡,第二次火烧新野,诸葛亮的成名战火烧赤壁,到蜀国开始衰微的转折战火烧连营七百里,这场战役虽然和诸葛亮没有主要的关系,但是诸葛亮在蜀国角色转换的一个导火索。

全书开始暗示诸葛亮生不久矣的战役,火烧孟获,诸葛亮身体明显衰弱的战役,火熄上方谷。甚至连诸葛亮临死的标志也暗寄在火上,一盏油灯。从大火到一盏微暗的油灯,诸葛亮的一生和火联系在一起,火也成了诸葛亮人生每个转折的象征和暗喻。

初出茅庐,面对曹操大军的到来,先烧博望,再烧新野,以一片残垣断壁和无数曹军性命换来了最终的胜利,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但胜则胜矣,却是不武,也非上上之策。但诸葛亮的两把火,不仅开创了实施火攻的先河,也为后来蜀国走向衰落埋下了深深地伏笔。

要说诸葛亮最初的这把火,也还是炉灶里的“微火”,只在炉中烧,范围不大,危害也小。赤壁之战就不一样了,那是一场大火。这场大火,也是曹操惹火上身,被人牵了牛鼻子。本来好好的,偏要听从外人的建议。

纳连环计,受诈降书,让八十万大军葬身火海,一去不归。而其始作俑者周瑜,虽因此战成就了千古英名,却终究是不得善终,英年早逝,让人嗟叹。

当然,这场大火也并非毫无益处。至少,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英明领导最好骗。尽管如此,曹操还是没有醒悟。或许是曹操不谙此道,从来不知道火攻可抵百万兵的道理。

网络配图

袁绍大军对峙官渡,什么办法都用了,就是不能动得袁绍分毫。直到许攸进入曹营,曹操才如梦方醒,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曹操终于把烧向自己的那把大火引向了袁绍的军营。

乌巢烧粮,釜底抽薪。从此,强大的袁绍集团一蹶不振,并快速走向灭亡。要说烧的最厉害的那把火,无疑还是来自江东的陆逊。可能是刘备从没尝过被人烧的滋味,为给关羽报仇,倾全国之力,大军突进,连营百里。

他不明白,大火是不长眼睛的,可以烧曹军,可以烧袁绍,同样也可以烧他刘备。这场大火,不仅烧掉了刘备的自尊,也烧掉了蜀汉的半壁江山。羞愧难当之余,只能在白帝城托付后事。

这场战役,西蜀惨败,东吴全胜。而实施这一计策的东吴名将陆逊同样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后来,因为参与太子之争得罪孙权,从此再也没有得到重用。这还不算,孙权隔三差五就要派人前去大骂陆逊。最终,陆逊忧伤过度,含恨而亡。

夷陵之战,主公被人烧死了,诸葛亮也不想再用火攻了,可能也是觉得太残忍,恐折阳寿。但诸葛亮后来才意识到,身处那个位置,有时也会身不由己。

不久,南王孟获造反,诸葛亮意欲归附其心。但孟获是个野蛮人,不通事理。诸葛亮连胜几阵之后,却遭遇孟获的杀手锏武器藤甲军。

这些刀枪不入的玩意,没有别的办法,唯独对火很在意。犹豫再三,诸葛亮还是不太情愿地采取了火攻。最后,藤甲军是破了,却也是生灵涂炭,死者众多,极尽惨状。

在曹操看来,刘备与东吴既然不臣,则与草寇无异。曹操挟有天子,以大汉丞相的名义,率领王者之师,征讨刘备与东吴,其势犹如离弦之箭也。谁想刘备与东吴针锋相对,指责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岂非“以曹操之箭,攻曹操之军”耶!草船借箭,大约是说诸葛亮善于顺势而为,借力使力,一方面建立孙刘联军在政治上的优势地位,一方面形成对曹操以牙还牙的攻击力量。唐朝王周有《赤壁怀古》一诗云:“帐前斫案决大计,赤壁火船烧战旗。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说的就是此中的奥秘。

网络配图

而“七星坛祭风”,很可能是临战前一种祭拜天地的仪式,或者是激励士气的一种方式。当曹操大兵压境,人皆以为必败之时,诸葛亮以他大无畏的勇气和智慧,激励了东吴将士们的斗志。令人闻风丧胆的西北风,顿时转换成了大义凛然的东南风。所以我说,在那样危急的历史关头,东南风其实象征着一种被正义所鼓舞的勇气,以及一种敢于以弱敌强的力量。

战争的局势在发生逆转,天气也在发生逆转,意识界的东南风与自然界的东南风会合在一起,最终决定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里,原来隐藏着这么一段真实的历史。所谓东南风,既是历史,也是对历史的虚构。而正是这种对历史的虚构,让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开放出了寓言似的芬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为什么吕布没有归顺刘备 成为五虎上将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世界万变,圣人守一。纵横家的视角很奇特,他们的思维方式是用通过观察“阴阳之变化”,顺应变化而采用开合的方式的。圣人守一而应万物,他们的方法是观察事情的先后顺序,轻重缓急,揣度权变,度量才能,比较技巧短长。人的性格是不同的,千差万别,所以针对不同的人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所以捭阖,进退,贵贱的方式也不同,

  • 古代皇帝高规格选妃标准:15岁处女最适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能进入后宫给皇帝当妃子的女人并不多。皇帝有权精选全国女孩中的精华入宫为其服务。被选中的女孩入宫前都要接受严格的身体检查。皇家会对其年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情况进行了解、测试。图片来源于网络体检时,每一道程序都十分仔细。容貌娇好,身材秀长,生理上更容不得有半点瑕疵,即便皮肤上长了一颗小黑痣,都会被淘汰

  • 复仇者赵高:他一手整垮大秦王朝只为报仇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一、沦为俘虏,励志报仇。赵高出生于赵国,是赵国贵族的后代,可以说生活上无忧无虑,可惜好景不长,公元前228年,秦兵灭掉赵国,赵国的王公大臣及贵族也都沦为俘虏,赵高也不例外。从此,赵高结束了他的悠闲生活,过上了备受折磨的囚徒生活。终于,赵高没能逃脱他父亲的命运,被拉往蚕室,进行了宫刑。也就是在这时,赵

  • 汉武帝的野史:汉武帝昂贵代价的一次艳遇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帝王大都好色,为什么古代的君主都会如此好色呢?究其原因是他们可以利用职务之便随意得到自己想要的任何女人(不一定是美女),而且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用个现代词来说这叫以权谋私,不用白不用。作为西汉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汉武帝的风流倜傥绝对配得上“神童”二字,想他在青春期还未到之时,就已说出“金屋藏娇

  • 战国巴将军传说:用己之头充城池“以谢楚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相传战国中期,巴国走向了衰落,一些贵族趁机向巴王室索取政治经济利益,以至发动了武装叛乱,人民遭受了深重灾难。驻守在巴国东部边境的巴蔓子将军决定赶回国都江州(今重庆市渝中区)平乱,但他掌握的兵力却不足以战胜贵族武装,巴蔓子决定向东边的楚国借兵。网络配图 在楚国郢都,巴蔓子向楚王说明了来意,恳请楚王出兵

  • 唐朝著名能臣宰相姚崇跌宕起伏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姚崇,生于公元651年,卒于721年,原本的名字叫元崇,字元之,是陕州硖石也就是现在的河南陕县人氏。他是我国唐代初期的一位能臣,著名的政治家。他文武双全,能谋善段,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和唐睿宗三位皇帝,两次担任宰相的职位,这点与唐初的能臣狄仁杰和娄师德一样。他曾经参与过旨在逼迫武则天退位,使唐中宗重

  • 西汉张敞与妻子结婚只是因为内心的愧疚吗?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张敞传》出自《汉书》,是作者班固对西汉大臣张敞的生平事迹的描述记载。张敞,西汉时期的大臣,出生年不详,死于公元前48年,山西临汾人,祖父和父亲都曾入朝为官。图片来源于网络张敞起初只在一个乡里,担任乡官,后来被升为太守卒史,张敞由于为官清廉,屡次得到晋升。张敞以敢于进谏而闻名,当时的昌邑王刘贺,因为

  • 三国左慈是何许人也:是神仙幻化而来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左慈是《三国演义》的一个最神秘的人物,他是一个道士,更是传说中的世外高人,得道成仙,是三国里面唯一符合玄幻色彩的人物,虽然三国本身就是一部民间演义,不是正史。但是里面的人物都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的,难道作者怕他的故事不够精彩,故意创造出这样一个神仙出来引人注目吗?图片来源于网络其实不是,左慈也是历史上

  • 征战沙场多年的巾帼女英雄花木兰是哪里人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花木兰代父参军的故事,人们是从《木兰辞》中所获悉,因为古代从鲜少有女子上沙场的事情,所以木兰参军的故事会引人关注,而木兰的孝心又是我国传统中经常予以提及和鼓励的,所以不少人会对木兰加以关注,然而史记上对于花木兰的记载却极少。但是关于花木兰是哪里人历史上却没有详细记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因为史记上对于花木

  • 揭秘尧舜禅让故事真的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尧舜禅让这一歌颂美德的感人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妇孺皆知。我最初接触到这个故事是在小学的思想品德书上,那时候觉得,尧真的是一代贤君啊,感动得我都要掉眼泪了。图片来源于网络现在长大了,看事情也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思想,不是教科书上简单几笔就能敷衍得了的了。我在想,尚未完全进化的远古时代的先人们都如此高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