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贽到底有多狂?曾写下两本极为异端的书籍

李贽到底有多狂?曾写下两本极为异端的书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051 更新时间:2024/1/23 4:19:18

你真的了解李贽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在儒家眼里,秦始皇孔子的历史定位非常明确,秦始皇是超级暴君,孔子是至圣先师,这是儒家门徒的基调,不容置疑不容推翻。即便偶有质疑,也只会偷偷摸摸、非常隐晦地点到为止。二千年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秦始皇与孔子历史评价一直如此。

明朝建立后,起初官方意识形态是程朱理学,文人大多在程朱理学范畴之内绣花,即便手艺高超文采斐然,也只能玩一些“树上七个(骑个)猴,地上一个猴,加起来几个猴”的伤脑游戏,不敢质疑儒门传统,于国于民用处不大。但明朝皇帝还是传统一套,对儒门思想的解释与发展并不干涉,于是王阳明心学出现了,宣扬每个人都能成圣,这就打破了程朱理学的桎梏,经过百余年发展,心学越走越远,到明朝后期时出现了一位超级狂妄的门徒,公然歌颂秦始皇,还宣称“孔子非圣”,与大家差不多的庸人。

此人叫李贽,堪称史上第一狂生!

学霸、善思、叛逆三合一的天才

李贽出生于商业氛围浓厚的福建泉州,与很多名人一样,李贽也是少年天才,读啥会啥,但与一般名人不同的是:一方面李贽善于独立思考,自幼就掌握了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精锐,另一方面李贽特别叛逆反传统,传统儒家重农抑商,他却赞扬商贾功绩,12岁时就已不满孔子,曾写出《老农老圃论》,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大挖苦了一番。

学霸、擅长独立思考、叛逆反传统,三者叠加,必然会铸就一位超级学术斗士。

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或许还未叛逆到家,李贽十年寒窗之后参加科考。如果换成明初,李贽可能还真考不上,但当时心学兴盛,李贽一些离经叛道的言论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他就混入了体制,成为大明帝国的一块砖,一块叫清官能吏的砖。

李贽无论在什么岗位,都做得不错,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政绩斐然,朝廷给他升官,结果李贽躲到山中拒绝。李贽又是一位清官,二个女儿曾经饿死,自身穷的掉渣,辞官后吃饭住宿还靠朋友。李贽最大的一笔收入是祖父去世,官场同事给了吊唁费,扣除奔丧费用之后,其余留给妻女买田养家。关于李贽清官这茬,在明朝还真不稀奇,明朝清官能吏很多,清朝与之根本无法相比,偶尔才能出一个于成龙。

1581年,55岁的李贽从云南辞官归乡,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会是史上第一“大喷子”传奇的开始。

史上第一反传统斗士诞生

李贽之所以辞官,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是李贽不愿贪污受贿,导致混了大半辈,家人温饱都解决不了,女儿还饿死两个,二是为了生计奔波几十年,还丢掉了一直追求的学术,于是李贽辞官追求学术。

辞官之后,李贽先来到湖北黄安天台书院,白天讲学论道,晚上寄宿好友耿定理家中,兼职教导耿家子弟。

与传统大儒不同的是,李贽胆大包天,根本视礼教为无物,儿子去世之后曾经劝说媳妇解放思想去改嫁,辞官致力追求学术后行为更为大胆,招收女弟子,倡导个性解放,提出个性自由、真情实感的“童心说”的异端邪说。耿定理没什么意见,但与耿定理的哥哥——刑部左侍郎耿定向发生激烈冲突,双方水火不容,导致耿家分成两派,最终以拳脚决定真理。

耿定理去世后,李贽搬离耿家,移居麻城投靠另一位知己周思敏,但李贽吸取教训,担心自己观点过于惊世骇俗,于是没有住在周思敏家里,而是住在了寺院,并将妻女送回泉州。至此,李贽“既无家累,又无俗缘”,开始在反传统道路上飞了起来。

李贽成为时代第一学术明星

在麻城芝佛院,李贽一住就是十年,除了讲学之后,就是读书、写书,完成《初潭集》《焚书》等著作,收入《童心说》《赞刘谐》、《何心隐论》及与道学家耿定向反复论辩而撰写《答耿中丞》《答耿司寇》等书答、杂述、读史短文和诗共6卷。

李贽书籍核心内容是,揭露道学家们的伪善面目,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批判的锋芒直指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

其中,以《焚书》(又称《李氏焚书》,共6卷)最为惊世骇俗。之所以起名《焚书》,是因为李贽知道他的观点不容于世,极有可能会被禁毁。《焚书》内容直指占统治地位的儒家传统说教,对程朱理学提出大胆的怀疑和猛烈的批判。

这对传统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邪说”,群起围攻,要将他驱逐出麻城。但李贽公开宣称作品是“离经叛道之作”,“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坚持到底毫不畏惧。

让今人难以想象的是,李贽就此火了,工部尚书刘东星要接他去山东搞创作,文坛巨子袁氏三兄弟登门求教,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与他三次交流,全国各地邀请他讲学的不知凡几,一旦李贽出场讲学,连贩夫走卒闺门怨妇等都纷纷前来听课,犹如今天刘德华开演唱会一般。一时之间,李贽成了横扫儒、释、道的超级学术明星。

炮打孔家店,翻案秦始皇

麻城之后,李贽先后受邀在多地讲学,又留下了很多惊世骇俗的书籍,其中有两本最为异端。

一,《藏书》为秦始皇翻案

《藏书》一共68卷,是纪传体历史评论,讲述战国至元朝灭亡时约800个历史人物,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反传统评价,最终目的还是反对儒学。

对于秦始皇,儒家早就将他定位为暴君,不值学、不能学的历史毒瘤,是历代君王里最反动的一位,但在李贽的眼里,却是“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高度认可秦始皇的文治武功之盛以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力。

对于武则天,唐朝时评价还好,到了宋朝司马光时,就将武则天评价为牝鸡司晨,作为一个负面典型加以鞭挞,但李贽认为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

李贽这些反传统的评价,如今的很多网文都不敢写。

二,《续焚书》炮打孔家店

李贽去世后,弟子汪本轲根据李贽生前的资料,又编辑出一本《续焚书》(5卷),其内容比《焚书》更为大胆。

1,在儒家门徒心目中,孔子是至圣先师,儒门鼻祖,但在李贽却戏谑嘲讽孔子,认为孔子并非圣人,而是与大家差不多的庸人,“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2,既然孔子非圣,那么该向谁学习呢?李贽认为“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指出人人都是圣人,又何必一定要去学孔子呢?如果一定要在言行举止上向孔子学习,那么只会是“丑妇之贱态”。

3,孔子非圣,无需学习孔子,那么儒家学说该不该学呢?李贽让现代人都要震惊,他是直接否定孔孟学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世至论”,《六经》、《论语》、《孟子》“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就是说,李贽否认儒家的正统地位,汉朝之后还有哪一个大文人这么嚣张异端?

纵观中国古代史,没有文人比李贽更离经叛道了。

曾国藩评价太平天国时,说洪秀全他们要断了名教的根,必然引起文人群起而击之,所以不足为虑。李贽的“孔子非圣”、“儒家非正统”等言论,也是要断了名教的根,自然也让卫道士恨之入骨。

民众越喜欢,卫道士越慌,对他攻击就越猛。

1602年,礼部给事中张问达上奏万历皇帝,指责李贽,在北京通州将之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焚毁他的著作。逮捕过程非常轻松,当时已经76岁的李贽听说锦衣卫来了,直接出门对锦衣卫大声说,“是来逮捕我的吧,快给我抬来门板,让我躺上去”,让锦衣卫目瞪口呆,最后将李贽抬进监狱。

对于死,李贽非常淡定,“今年不死,明年不死,年年等死,等不来死,反等出祸”。但明朝不是清朝,对异端的包容力还是比较强的,李贽的同情者、支持者也很多,同时万历皇帝也不愿轻易沾上杀文人的罪名,最终判决是“发回老家,地方看管”。这一下,李贽不愿意了,觉得自己该死了,于是以剃发为名(李贽已剃度为僧),夺下理发师的剃刀割断自己的喉咙而死,享年76岁。据说,李贽割喉之后当时未死,流血两天之后惨死,“卓吾血流二日以殁,惨闻晋江,士庶甚闵,于晋江西仑作温陵先师庙,颇奉香火,后毁于兵燹。”

李贽死后,朝廷说是焚毁他的著作,实际上根本没人管,也没人在乎朝廷禁令,“反书”依然四处刊印流通。五四运动之后,李贽被当作反儒的英雄,成为新时代的一面旗帜。

李贽极为异端的学说之所以能够大火,与明朝宽松的学术氛围有关,换成清朝时期,别说过火的李贽异端学说了,就是王阳明心学、奇书《金瓶梅》都不可能出现。

龚自珍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任何一个朝代,最让人难忘的是人的精彩,没有不拘一格的奇才,这个王朝必不精彩。以李贽观之,明清之间谁更精彩一目了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小明王如果早点让位给朱元璋的话 小明王还能不能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韩林儿为什么叫小明王,朱元璋为什么要救小明王,为什么朱元璋不立朱棣

    我爱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朱元璋和小明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元朝末年,政治败坏、税赋沉重,加上天灾不断,老百姓怨声载道。白莲教大头目韩山童在淮河流域一带宣传“弥勒降生”、“明王出世”,他有人脉、有威望,自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而刘福通则自称是“南宋名将刘光世后代”。韩

  • 常遇春死的时候明朝建立了吗 常遇春的死和朱元璋有联系吗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常遇春朱元璋,朱元璋常遇春死是哪一集,朱元璋会不会杀常遇春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常遇春和朱元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第一,常遇春死于洪武二年,大明已经建国。第二,谁说的徐达结局不好?又是哪个小说家?又是哪个历史杜撰机器?明朝开国将领,“六王之首”徐达,死于背疽,病情反复一年多,最后病情加重而死。期间朱元璋也没有送什么蒸鹅,他的死与朱元璋没

  • 赵偃继任赵国国君之后,他为何派武襄君乐乘取代廉颇?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赵国的历代国君,廉颇做好了抵御秦军的准备,赵国廉颇为什么要逃到魏国

    赵悼襄王,嬴姓,赵氏,名偃,是赵孝成王之子,赵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赵孝成王二十一年(秦始皇二年,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赵偃继任赵国国君之位,是为赵悼襄王。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不用廉颇当时,赵国将领廉颇担任代理相国之职,率军攻打并夺取魏国的繁阳。赵悼襄

  • 蜀国五虎将中,谁的年龄最大?谁最年轻?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三国年龄最大的人,五虎上将年龄排行,魏延为什么不是五虎将

    你真的了解蜀国五虎将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赤壁之战后,曹操仓皇北逃。209年,刘备趁机占领荆州,率领赵云等南征长沙四郡,黄忠跟随韩玄向刘备投降。《三国演义》中,这一段被演绎为“关公战黄忠”,诸葛亮嘱咐关羽,镇守长沙的黄忠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不可掉以轻心:“今长沙太守韩玄,固不足道

  • 魏冉是战国时秦国大臣,他曾保举哪位名将东向攻城略地?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魏冉对秦国的贡献,廉颇投奔楚国,历史上有魏冉这个人吗

    魏冉(?—约前264年),亦作魏厓、魏焻,因食邑在穰,号曰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秦昭襄王之舅。从惠王时起,就任职用事。秦武王23岁因举鼎而死,没有儿子,各兄弟争位。魏冉实力较大,拥立了秦昭王,亦帮秦昭王清除了争位的对手。之后魏冉凭着他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一生四任秦相

  • 田穰苴是春秋末期的著名军事家,他为何抑郁发病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是谁,齐桓公为什么被饿死,36位开国著名军事家

    田穰苴(生卒不详),又称司马穰苴,春秋末期齐国人,是田完(陈完)的后代,齐田氏家族的支庶。田穰苴是继姜尚之后一位承上启下的著名军事家,曾率齐军击退晋、燕入侵之军,因功被封为大司马,子孙后世称司马氏。后因齐景公听信谗言,田穰苴被罢黜,未几抑郁发病而死。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

  • 揭秘:乾隆为什么一再纵容和珅?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乾隆对和珅有感情吗,乾隆为什么不保护和珅,皇上为什么喜欢和珅

    传说乾隆做皇子时爱上了雍正帝的一位妃子,而这位妃子因他而死,和珅正是这位妃子的转世乾隆才对他这么好,而这位妃子就是著名的年贵妃?网络配图关于乾隆与年贵妃的故事雍正皇帝的四皇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有一次见到年贵妃,就被皇娘的美貌打动,他想调戏年贵妃,就从后面去蒙年贵妃的眼睛。年贵妃以为是哪个宫

  • 三国中死得最冤的猛将:第一名并非吕布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重生三国猛将赵云,吕布是三国第一猛将吗,三国武将排名前30名

    乱世出英豪,在三国中可是说是遍地英雄,然而他们的结局却有喜有悲,我们今天要说的这几个人就非常悲剧,而且死得很冤!第6名:潘凤《三国演义》第9回曹操起兵讨董卓里,华雄在帐外挑战,冀州太守韩复突然很搞笑的说了一句:“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据我推测,潘凤本人肯定清楚自己的斤两,也一定知道不是华雄的对手,

  • 大唐第一猛将: 一人灭掉三个国家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大唐第一军神,大唐最强将门冉锋,一人灭掉日本一个小队

    大唐盛世,名将如云,要评选第一猛将,很多人有不同的选择,比如尉迟恭、秦叔宝、薛仁贵……但我今天要说的是另一个人,即苏定方。熟悉《隋唐演义》的人,对“苏定方”这个名字肯定不陌生,不过可惜的是,这位猛将在演义中被丑化成了一个大反派,尤其是设计害死了大众偶像罗成,更让人切齿痛恨。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

  • 朱元璋登基时为何要册封天下城隍爷?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农历七月廿四,是城隍诞。民间也有五月十九是城隍诞的说法。清代梁绍壬说:“今七月廿四为都城隍诞辰,传是日为我国筑城之始。”广州的城隍爷是都城隍,城隍诞定在七月廿四自然是不在话下的。确定广州城隍爷的“牛一”(生日)不难,但要说清楚它的陈年旧事便让人挠头了。去年底重修城隍庙时,广州满心欢喜打算到佛山迎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