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韩信有什么能力,为什么连项羽都不是他的对手?

韩信有什么能力,为什么连项羽都不是他的对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261 更新时间:2023/12/19 9:37:17

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韩信

韩信唯一一次与项羽的正面交锋,是在公元前202年的垓下之围,当时韩信手下有100万左右的大军可供指挥,项羽麾下只有10万军队。据史书记载,楚军被包围在垓下后,项羽还主动出击了一次,结果被韩信击败,于是就让军队龟缩在壁垒里。

当时楚军粮食不足,人数远远比不过汉军,士气又很低落,虽然如此,楚军的战斗力仍是不可低估的。

楚汉相距五年,双方打过的大小战役有一百多场,汉军常常败北,兵员更换频繁,在垓下之围时,大部分军士都是临时征调过来的。而楚军在战场上一直占据优势,遭到失败的次数极少,保留的精锐较多,楚军大部分由久经沙场的老兵组成。

如果指挥得当,楚军可以打出李陵五千精锐击残十余万匈奴人的战绩。

韩信考虑到这一点,所以没有强攻楚军壁垒,他令军队包围楚军,又让麾下的楚国人齐唱楚歌,楚军壁垒的四面八方都响起了楚歌声。

楚军最后的失败,不是因为主力被汉军击溃,而是斗志被楚歌击垮。楚军士卒听到四面八方的歌声,都潸然泪下,一同咏唱起来。此时,他们已不愿再拿起武器战斗,只想卸甲归田,重新与家人过安宁的生活。

项羽见士卒已不可用,就率领800铁骑突围而逃,最终命丧乌江岸边。

有的将领用兵,重视排兵布阵,追求正面战斗的胜利;有的将领用兵,重视谋略,追求庙算胜敌。纵观项羽、韩信两人一生的军事生涯,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项羽属于前者,韩信属于后者。

韩信征战一生,用过的战术都大致相同

韩信的能力,不是后天磨练的,是先天就拥有的。

公元前205年,刘邦令韩信攻打魏国,在四个月前汉军还在彭城被项羽击溃,韩信拿到的军队是由一群残兵败将和老弱组成的。

想要拿下魏国,就得先渡过黄河天险,魏王豹早已在临晋的渡口屯驻了大军。若是选择强行渡河,战事必然会旷日持久且损耗巨大。

魏国在临晋屯驻了大军,其国都安邑必定防守薄弱。韩信选择避实击虚,一边大张旗鼓在临晋附近造船,一副要强渡黄河的样子;另一边让伏兵在夏阳附近用木桶渡河。

一夜之间,韩信就率领着一支大军渡过了黄河,并向安邑扑去。魏王豹见国都不保,大惊失色,率领军队仓促驰援安邑,攻击韩信的军队。汉军以逸待劳,在大战中将魏军击溃,并俘虏了魏王豹。

韩信独自带兵灭了四个国家,在这期间共打了三场大战,每场战役使用的战术都不同,却又都相同。万变不离其宗,韩信指挥艺术的核心,就是避实击虚和攻心。从灭魏之战到垓下之围,韩信使用的战术 的本质都相同。

以背水一战举例,韩信的三万军队何以全歼赵军二十万大军呢?韩信令主力在水边固守,赵军全军出动,前来攻击而不能取胜。此时汉军埋伏已久的奇兵伺机而动,占领了赵军大营,将大营的赵旗帜都换成了汉赤帜。

赵军将士发现大营丢失,以为赵王和主将陈余都已经被俘虏,将士们军心动摇,然后溃不成军。汉军全军出击,追胜逐北,俘虏了赵王和陈余,两人被俘,赵国丧失了主心骨,仅两月就被韩信平定。

垓下之围,韩信也用了攻心的战术,他对楚军的打击,不是刀兵相见时的斩草披靡,而是心理上的催折,楚军几乎是不战而败。

天赋异禀

韩信一直都是个孤高自傲的人。

一个人若是没有能力,他高傲得起来吗?

韩信当初向一个漂母乞食,一连被接济了两个月,有次他的感激之情涌上心头,不禁当场对漂母夸下海口:“将来我一定要重重地报答您!”

听到这番话,漂母不但没高兴起来,反而十分愤怒地训斥韩信:“堂堂大丈夫,有手有脚的,却连饭都吃不上,我哀怜你才给你饭吃,还指望你报答我?!!!”

韩信当然是无地自容的,他虽然知道自己的贫困只是暂时的,但谁没有羞耻之心呢?谁听到这种话心里会好受呢?

韩信母亲死后,他没钱安排下葬,却还是找了处能安排一万户人家守墓的坟地,说将来要把母亲葬在那个地方。母亲的坟地能有万户人家守墓,那是王侯才能有的待遇,当时的韩信虽然贫困潦倒,他想成为王侯,似乎是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但他清楚:自己有封王封侯、经天纬地的能力!

那个屠夫为何只侮辱韩信,不侮辱其他人呢?可能是因为:韩信谁都比不上,却又谁都看不起,这样的人当然是很讨人厌的。

韩信之所以要遭受胯下之辱,是因为他明明穷的一批却总把自己当成王侯;韩信之所以从胯下钻过去,是因为他坚信自己将来定能成为王侯。

有的能力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有的能力是培养不出来的,韩信的这种能力,是出山时就有的,而不是战场上磨练出来的。

如若不然,刘邦、樊哙灌婴之属,领兵打仗的年头不知比韩信多出多少,他们为何永远都成为不了韩信呢?韩信之所以一出山就能名震四海,是因为他本来就是个军事天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如果陈友谅早生十年的话 真的就没有朱元璋什么事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陈友谅和朱元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国时期,周瑜死前感叹:“既生瑜何生亮”,一语道破了他一声的心酸与无奈,就如很多人认为的那样:一个时代最强者的出现对于其他强者就是毁灭性的打击,真实的历史中,这样的例子也并不在少数。在元代末期,有这样一位枭雄的存在,为人狡诈却同样具

  • 朱元璋晚年为什么大肆屠杀功臣 很大程度上和朱标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朱元璋晚年杀人,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提起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朱元璋在历史上也算得上是一位枭雄,当年他通过起义,一点一点积攒自己的力量,直到最后建立明朝,无一不在彰显着他的能力。然而,明朝虽然是朱元璋一手建立的,但是却也少不了众人的帮助,起初

  • 赵悼倡后是谁?其儿子是战国时期哪位赵国国君?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赵悼倡后(?~前228年),又称倡姬、倡后,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战国时期赵国国君赵悼襄王的王后,赵幽缪王的生母。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赵悼倡后,原本是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的一名倡女,后嫁于赵王宗族,其夫死后寡居。赵悼襄王爱其貌美而娶之,李牧以此女出身不正、扰

  • 朱元璋为何会憎恨蒲氏这个个姓氏?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对朱元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作为一名中国人,热爱祖国,维护国家尊严,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但是纵观历史,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总是会有许多奸人,为了自身利益,而抛弃了我们的国家。宋朝末期,社会动荡,元朝军队来势汹汹,攻向宋朝城池。在这一危急时刻,作为宋朝的百姓,有

  • 从杜甫不同时期的诗作中,探索他的心路历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杜甫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杜甫,“诗中圣哲,笔底波澜”,我国现实主义诗人中毫无疑问的扛鼎者,他在国外比唐代其他诗人更受欢迎,甚至深远地影响了日本文学的发展。有人曾说,杜甫之后,再无律诗。的确,杜甫的律诗古来称绝,无人不服。但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与杜甫的艺术成就关系

  • 顺治去世前,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了非嫡子的玄烨?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顺治帝,他坐上皇位也是让人没想到的,毕竟当时豪格和多尔衮明争暗斗的,是个明白人都知道皇位肯定就在他们之间产生,谁知最后两人让年龄还是孩童的福临坐上这万人之上的位置。但是好景不长,顺治帝不幸染上疾病,在无药可医的疼痛中逝去,年仅二十四岁。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让人想不明白的是顺

  • 欧阳修有怎样的魅力?正直下隐藏着几分可爱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欧阳修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被后人评判“有功于文,有罪于诗”的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工于诗词。后人有言辞偏激者,根据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批判他导致词逐渐在地位上压倒诗,就连后面的朝代也多是以写词为主。但正是贺堂、王夫之这类人的偏激言辞,也让更多人因此

  • 孙策和曹操对刘备的评价如何?为何认为刘备是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孙策和曹操对刘备的评价如何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我爱历史网小编告诉你。当年曹操击败吕布后,刘备就跟随曹操一同来到许都。然而刘备志向远大,因此被曹操身边的谋士所忌惮,为了测试刘备的真实心意,曹操特意青梅煮酒,与刘备一同探讨天下英雄豪杰。当时刘备称袁绍、袁术为英雄,曹操不认同,后来刘备又提及刘表、孙坚

  • 当和尚作为朱元璋的黑历史 朱元璋为何一点也不隐瞒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朱元璋黑历史,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自秦始皇以来,中国历史上的众多朝代,大多都和亲结盟,但是唯独明朝,是少有的不和亲,不割地的朝代,也是唯一个君王死社稷的皇朝,就像最后的崇祯皇帝,哪怕还有后路,但是还是选择了死亡,这么优秀的一个朝代,我们不得不提它的开创者——朱

  • 盘点历史上那些二婚的皇后,你知道几位?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当下二婚已经被社会普遍接受,可受传统文化影响,很多人对此依然有异样感官,特别是对二婚的女性。但在理学盛行前,女子二婚实属稀松平常,历来不是什么值得羞愧的事。北宋时期张齐贤和向敏中这两位当朝宰相,争相要娶寡妇柴氏,闹得满城风雨,结果落得个双双被贬职,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成就了一则经典历史段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