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从杜甫不同时期的诗作中,探索他的心路历程

从杜甫不同时期的诗作中,探索他的心路历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482 更新时间:2023/12/18 13:00:01

杜甫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杜甫,“诗中圣哲,笔底波澜”,我国现实主义诗人中毫无疑问的扛鼎者,他在国外比唐代其他诗人更受欢迎,甚至深远地影响了日本学的发展。

有人曾说,杜甫之后,再无律诗。的确,杜甫的律诗古来称绝,无人不服。但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与杜甫的艺术成就关系不大,而是与他一生的心路历程关系密切。

众所周知,杜甫是一位爱国思想极其浓烈的诗人。尽管在仕途上屡屡碰壁,一生穷困潦倒,就算是最擅长的文学也是在其死后才大放其光。

一生求索中,他的内心迷茫过、困苦过,也曾垂头丧气,也曾献诗讨官,但他从未熄灭内心为国效力的烈烈灼焰。

今天让我们从杜甫不同时期的诗作中,去看看这位伟人一生的心路历程。

杜甫少年时曾游历吴越和齐赵,那时的他踌躇满志,阅览祖国大好河山,渴望拥有一个机会报效祖国,并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在游览山河的过程中,他曾前往洛阳参加科考,不幸落榜。在三十五岁以后,不甘心的杜甫又前往长安参加科考,再次落榜。

无奈之下,杜甫只能通过皇帝献赋、向贵人献诗来求得一官半职。

《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其一》(唐)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绿尊虽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本诗即作者陪郑驸马在长安韦曲游览时所做自荐诗。作者从“花无赖”、“刺眼新”突出早春时万物复苏、繁荣之景,与自己的“白发”对比,哀伤、求官之意已经明显。

“恼杀人”、“勾衣破”有一种转“恼”为“喜”的特殊意味,是一种反语,而尾联“头戴小乌巾”使用了《南史》中刘岩隐逸的典故。

从全诗上看,本诗大量使用了正话反说的表达方式。“恼杀人”、“勾衣破”、“刺眼”是反话,“头戴小乌巾”也是反话。

这些反语与接下来的第二首诗相互映衬,突出了作者真正的、渴望为官为国效力的愿望。本诗也正因为反语大量、成功的运用而名传千古,而第二首诗则渐渐无人问津。

官场上的不得志让杜甫痛苦万分,但外物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虽然没有成功进入仕途,但杜甫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腐败。

有志不能申,有才不得展,即便是杜甫也有灰心丧气的时候。但杜甫的爱国之心绝不会完全熄灭,于是《客从》成为杜甫为数不多的灰心之作。

《客从》(唐)杜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古代传说,南海鲛人,口中含珠,上有字迹难以辨识)

安史之乱爆发后,潼关被攻破,众人仓皇出逃,杜甫也急忙离开居住已久的长安,辗转各地避难。

在接下来避难之路里,将妻儿安顿好之后,不远万里,跋山涉水投效朝廷。虽然皇帝为之深深感动,但杜甫却只得了个芝麻小官的职位。

潼关失守的四年之后,迫于战乱局势,杜甫弃官入蜀。途径剑门关时,杜甫感于战乱为百姓带来的苦难,借景抒情,写下著名的《剑门》。

“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剑门》

在接下来的一段岁月里,身居蜀地,度过了相对安定的一段生活。虽然身在江湖,生活还算安定,杜甫仍然胸怀国事。

他在此期间的《登高》、《春望》、《三吏》、《三别》无一不是名传千古的伟大诗篇,而他在律诗领域里的地位也在此期间建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万里悲秋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登高》一诗素有“千古第一七律”的美名,而它也正是小编在杜甫所有作品中最喜欢的一首诗。它全诗格律自然严整,读之音韵浑厚饱满,慷慨苍凉,令人慨然泪下。

《登高》以景入诗。风急天高,猿啸鸟鸣,长江卷起一秋的落叶浩荡而去,头也不回。颈联、尾联讲述自己的悲苦现状,无低沉哀婉之意,却激起人深深的同情与共鸣。

杰出的人往往无法长存于世。入蜀十年以后,杜甫孤苦无依,与妻儿蜗居于一叶扁舟之上,在蜀山湘水之间因病而逝。

追逐于以身报国,一生爱国的杜甫对其妻子有着无限的愧疚。不仅因为长期在外无法陪伴,就连温饱安逸的生活都无法保证。

《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杜甫《百忧集行》

纵观杜甫一生,世间哪有如此悲苦之人!他心系天下,却不得居于庙堂;游荡江湖,生活困顿,不得善终;致力诗作,应得的荣誉在生后才姗姗来迟,就算是友人的帮助也都难奏其效。如此不幸的诗人,难寻第二!

或许与白相比,杜甫之人的可贵只有后人才看得清楚。在唐朝享乐的风气之下,只有像李白这样抓人眼球的才得赞扬,默默耕耘的杜甫只能被忽视。但杜甫其人其才,无人可以否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顺治去世前,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了非嫡子的玄烨?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顺治帝,他坐上皇位也是让人没想到的,毕竟当时豪格和多尔衮明争暗斗的,是个明白人都知道皇位肯定就在他们之间产生,谁知最后两人让年龄还是孩童的福临坐上这万人之上的位置。但是好景不长,顺治帝不幸染上疾病,在无药可医的疼痛中逝去,年仅二十四岁。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让人想不明白的是顺

  • 欧阳修有怎样的魅力?正直下隐藏着几分可爱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欧阳修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被后人评判“有功于文,有罪于诗”的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工于诗词。后人有言辞偏激者,根据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批判他导致词逐渐在地位上压倒诗,就连后面的朝代也多是以写词为主。但正是贺堂、王夫之这类人的偏激言辞,也让更多人因此

  • 孙策和曹操对刘备的评价如何?为何认为刘备是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孙策和曹操对刘备的评价如何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我爱历史网小编告诉你。当年曹操击败吕布后,刘备就跟随曹操一同来到许都。然而刘备志向远大,因此被曹操身边的谋士所忌惮,为了测试刘备的真实心意,曹操特意青梅煮酒,与刘备一同探讨天下英雄豪杰。当时刘备称袁绍、袁术为英雄,曹操不认同,后来刘备又提及刘表、孙坚

  • 当和尚作为朱元璋的黑历史 朱元璋为何一点也不隐瞒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朱元璋黑历史,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自秦始皇以来,中国历史上的众多朝代,大多都和亲结盟,但是唯独明朝,是少有的不和亲,不割地的朝代,也是唯一个君王死社稷的皇朝,就像最后的崇祯皇帝,哪怕还有后路,但是还是选择了死亡,这么优秀的一个朝代,我们不得不提它的开创者——朱

  • 盘点历史上那些二婚的皇后,你知道几位?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当下二婚已经被社会普遍接受,可受传统文化影响,很多人对此依然有异样感官,特别是对二婚的女性。但在理学盛行前,女子二婚实属稀松平常,历来不是什么值得羞愧的事。北宋时期张齐贤和向敏中这两位当朝宰相,争相要娶寡妇柴氏,闹得满城风雨,结果落得个双双被贬职,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成就了一则经典历史段子。民

  • 沐昕是什么来历?家暴公主后,他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明朝驸马爷沐昕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在所有人的印象之中,依靠造反起家的明成祖朱棣,是个极其彪悍的人物。这样一位一言不合就可以灭人十族的皇帝(虽然笔者以为这是十足的谣言),竟然会忍受女儿被女婿家暴吗?故事中朱棣的女儿,是他的小女儿常宁公主。公主的驸马沐昕也大有来头,是

  • 鲍叔牙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说他是管仲背后的男人?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鲍叔牙和管仲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是管仲对好友鲍叔牙的评价,世人也多以管鲍之交来赞叹他们的友情。可以说,没有鲍叔牙也就没有后来的管仲,甚至可能没有后来的春秋霸主齐桓公。在管仲成名之前,鲍叔牙在公子小白面前可谓是第一脸;但在管仲成名

  • 吴三桂为什么不去缅甸或者越南自立 吴三桂为什么还向康熙要钱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吴三桂自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吴三桂在云南的小日子其实非常爽,他为了向清廷表忠心,甚至连前明的永历皇帝都给诛杀了。因此康熙朝的四大辅政大臣,对吴三桂很放心,加封他为亲王,让他永镇云南。既然得了平西王的爵位,又有了永镇云南的地位,而且手握云贵两省的军政大权,他为什么还

  • 宋仁宗有16个孩子,为何三个儿子都夭折了?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一、自从赵匡胤陈桥驿黄袍加身之后,历史轰轰向前的车轮,正式进入了宋朝时代。宋朝,这两个字虽然简单,但是其背后代表的含义却复杂的很,至少我很难用一句话来准确地形容这个朝代,或许是因为我学术不精。在我看来,宋朝是个复杂的朝代,以至于看过不少书之后,依然觉得说不清,道不明,如果非要用两个字来高度概括,我觉

  • 吴三桂都已经年事已高了 康熙为什么不选择熬死吴三桂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康熙和吴三桂,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两个理由:一是康熙担心吴三桂在云南这样发展下去,树大根深会越来越难搞,二是康熙搞死过鳌拜,对自己在政斗这方面信心十足。先说第一个,平西王的王爵是世袭的,康熙就算熬死了吴三桂也没用。吴三桂还有一票子孙。而且吴家在明朝就早搞惯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