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魏征的价值观念是怎样的?为什么说他是良臣不是忠臣?

魏征的价值观念是怎样的?为什么说他是良臣不是忠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812 更新时间:2024/2/5 2:59:01

魏征是唐朝初期名臣,辅佐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是一代名相。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魏征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

魏征以敢于犯颜直谏而著称,多次毫不避讳的对时政进行批判,对于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而言,他是“可以明得失”的一面镜子。

据《贞观政要·任贤第三》记载,李世民曾对魏征真切的评赞道:

“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我(指李世民)当上皇帝后,能够尽心辅佐、直谏忠言并助我(指李世民)成就伟业而又受到黎民百姓爱戴的人,只有魏征做到了,自古以来彪炳史册的大臣也不过如此。

在能臣辈出的唐初,李世民似乎对魏征情有独钟,他对魏征的高度评价让许多人把“忠臣”这顶帽子安在了魏征头上。但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却发现,魏征的人生价值取向并不是成为一名忠臣。

根据《旧唐书·列传·卷二十一》记载,魏征曾在李世民面前说过:

“忠臣,龙逢、比干是也……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

他认为忠臣是像龙逢、比干那样的人,这些人虽留下美名,但他们的君主陷入险境、国家沦丧,只不过是空有其名罢了,他还向李世民进言:“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在魏征的价值观念里,他认为最有利于国家的是良臣而不是忠臣。

除了价值观念外,魏征在实践活动上的价值取向也不是以忠臣为标准要求自己的。

01.几易其主

隋末天下起义风起云涌,魏征最先跟随的主子是李密,他向李密献过十条计策,但李密往往是“虽奇之而不能用”,仅仅连口夸赞,但从不实行,瓦岗寨渐渐衰落。

公元618年,王世充派兵讨伐李密,没过多长时间,李密便投降了,作为部下的魏征也随其归降。投入李唐军营不久,一次建功立业的机会出现在了魏征面前。

李密虽然投降了,但李密的旧部徐世勣还拥有着大片领土,他在是否归顺李唐问题上摇摆不定,魏征“自请安辑山东”,他主动前往徐世勣的驻扎地,并写了封书信给他,信中主要分析了天下形势,看完书信不久徐世勣便主动献城,魏征的才能自此得到了李唐高层的注意。

几个月后,由于城池被攻陷,魏征做了敌军将领窦建德的俘虏,没过多久便“署为起居舍人”,负责记录窦建德的日常行动及内外大事,有时还会掌管发出的命令,魏征跟随窦建德将近三年时间,虽然史书对二人的交流活动并没有做详细的记载,但依据常理我们可以推测:魏征和窦建德的关系比较密切,最起码要高于平常人,否则魏征不会在伴随窦建德左右的“起居舍人”这一职位上干了三年。

公元621年,李世民率军攻打王世充,窦建德赶紧援助王世充,不料二人皆被平定。魏征听闻消息后,直接“与裴矩走入关”,他没有选择任何抵抗,而是和裴矩一起奔向了李唐军营。

不久后,魏征便被任命为太子洗马,负责教授李建成政事、文理,根据《新唐书·卷二十二》记载,魏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他较早的发现了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之间的矛盾,并建议李建成早点采取行动。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世民责问魏征为何让他与哥哥李建成心生嫌隙,魏征不急不慢的回复道:“太子蚤从徵言,不死今日之祸”,他认为太子要是听从了他的建议,李世民就不可能成功。没过多久,魏征便被李世民提拔为了詹事主簿,从此他对李世民有言必谏,正式踏上了一代名臣的铸就之路。

通过上述梳理我们发现,从李密到窦建德,再从李建成到李世民,魏征每次更换其主都干脆、利索,没有任何的犹豫,他不会单纯忠诚于哪一个人,在选择投靠谁这一问题上,魏征依据的是现实形势,在某种程度上讲,这是闻风而动,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看,这样的人不能算作完全意义的忠臣。

02.讲理不讲情

在跟随李世民的日子里,魏征充分展现出“危言正词”的谏臣之风,史书记载“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之霁威”,即便李世民发怒,魏征也不会表现出丝毫的畏惧,最后只好收起君威,这让李世民感到很难堪。在部分谏言上,魏征确实把“理”讲得过度,忽略了“情”的价值。

根据《旧唐书·列传·卷二十一》记载,李世民登基称帝后不久,便“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他对魏征的器重超过了很多重臣,和李世民讨论国家政事时,魏征的表现往往为“性又抗直,无所屈挠”,他经常提出不同意见,说话也比较直接,君臣二人的谈话基本没有舒适感。

又据《资治通鉴·卷一九二》记载,贞观二年的一天,李世民曾在朝堂上当着群臣的面自夸道:

“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羣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

李世民说完这番深刻的自我评赞后,大臣们连连点头称是,魏征则板着一副脸说道“此诚致治之要,愿陛下慎终如始,则善矣”,他认为李世民的兢兢业业确实是唐朝走向盛世的重要原因,但需要一直保持下去,这是当着群臣的面直接对李世民进行敲打。

很显然,魏征的有些谏言过于刚直,他也很少考虑说话的场合。李世民的女儿长乐公主出嫁时,他想增加礼数,朝中大臣皆同意,唯有魏征认为古制不可逾越,于是据理力争,李世民只好选择罢朝。回寝宫后李世民愤怒的说道:“会须杀此田舍翁”,他被彻底激怒。

尽管李世民多次因魏征的激烈言辞产生负面情绪,但魏征似乎完全没意识到这一点,据《贞观政要·卷二》记载,魏征曾当着李世民和其他大臣的面说过:

“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指魏征)之所以敢于直谏,是你(指李世民)引导我这么做的,要是你不接受我的进言,我根本就不会冒着触犯禁忌的危险直言不讳。

魏征的言外之意其实就是:既然想当明君,就要能忍,我说话再难听也要听得进去。在魏征看来,他的直谏是李世民成为明君必不可少的条件,但他忽略了一点:李世民毕竟是人,人的忍耐都是有限度的,过于激烈的言辞真的会激怒别人,有些谏言其实是能通过一番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效果甚至会超过义正言辞。

古代时期的读书人大部分以留名青史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魏征通过在公开场合给天子以义正言辞的提醒来实现这一追求。《大唐新语·卷十一》对魏征描述是:

“博通群书,颇明王霸之术”

而且魏征是在四十七岁时正式效忠于李世民的,他的很多谏言是在四十七至六十岁时对李世民说的,处于这个年龄段,人的心智早已成熟,魏征不可能不明白话该怎样说的道理。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只有一个:魏征有些时候的谏言其实是为了出风头。像李世民在大殿上自夸以及想增加自己女儿出嫁的礼数这类事,就算喊破大天,也不过是日常琐碎。

由于引起君臣双方冲突的矛盾点较小,魏征的行为空间便得以变宽,本来不该提醒的他去提醒,本来没有必要反对的他去反对,以此在群臣中彰显出他的刚直不阿,很大程度上讲,这是一种出风头心理在作祟,不过笔者并不否认魏征的大部分谏言是语辞恳诚、切中时弊的。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魏征的直谏之所以能够闻名于唐初政治舞台,主要是因为李世民的贤明,汉朝王符曾在《潜夫论·明暗》中指出:“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纵观李世民的一生,他成为天子后基本上是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作为治政驭臣的价值准绳,魏征等一帮直言不讳的谏臣因此得到了施展抱负的机会。

03.身后迷云

早在李世民登基称帝时,李承乾便被册立为了太子,但是由于其“不修德业”,李世民渐渐疏远了他,魏王李泰得到了重视,朝野上下对此事议论纷纷,有些大臣甚至认为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即将被废。

为了消除群臣猜测,李世民令魏征“遣傅皇太子,用绝天下之望”,他想通过让魏征担任李承乾德老师来打消大臣们的疑虑,李世民在朝堂上当着群臣的面评价魏征道:“当今朝臣忠謇,无逾魏徵”,在李世民的心中,当时朝野上下的臣子没有比魏征更加忠诚的了,这种褒奖在唐朝历史上实为罕见。

除了口头称赞外,李世民也很关心魏征的生活,得知魏征家里没有像样的房子,李世民便“为小殿,辍其材为徵营构,五日而成”,他把为自己建造小殿用的木材拿出一部分为魏征修建房子,房子建成不久,魏征便撒手人寰了。

根据史料记载,在为魏征治丧期间,“太宗亲临恸哭,废朝五日,赠司空、相州都督”,天子不仅亲自参加了葬礼,而且还当着众人的面为其流泪痛哭,这种哀荣实属难得。魏征出殡时,李世民更是“登苑西楼,望丧而哭,诏百官送出郊外”,还亲自为魏征书写了墓碑碑文。

诚然,魏征在李世民的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中存在着一些作秀成分。由于魏征有才能并敢于直谏,他很早便在初唐政治舞台上闻名于世了,也正是由于有魏征这样的谏臣存在,李世民的明君形象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正所谓“主明臣直”,二人之间堪称君臣关系的典范,为此魏征生前大谏特谏,魏征去世后李世民大哭特哭,这对光辉的君臣关系形象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然而这种关系却经历了急速滑坡。

魏征去世后不久,太子李承乾谋反,侯君集等人响应云集,不料事情败露,李承乾被贬为庶人,侯君集直接被处死,于是一个可怕的猜想浮现在了世人眼前:魏征生前是李承乾的老师,他也曾在李世民面前举荐过侯君集有宰相之材,这两个人均在他去世后谋反了,魏征生前是否参与了这次谋反的策划?

根据史书记载,李承乾谋反事件发生后,李世民“始疑徵阿党”,他开始怀疑魏征生前结党营私、心怀不轨,接着便取消了自己女儿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叔玉间的婚约,魏征的墓碑也被他下令推倒了,一代谏臣美誉似乎就此被抹去了。

公元645年,李世民率唐军亲征高句丽,高句丽有四万多士兵被斩首,唐军还缴获了大量的马、牛等物资,但高句丽依然没有被彻底征服,李世民深感悔恨,仰天长叹道:“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他认为如果魏征还在的话,自己这次御驾亲征一定能彻底拿下高句丽,紧接着李世民便组织一帮臣民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征,接着又为他重新立起了墓碑,一代谏臣典范就此被重新树立起来并流芳百世。

魏征生前是否参与谋划李承乾等人的谋反我们不得而知,但李世民因为这件事对魏征生起怀疑之心却是事实,而且还推倒了他的墓碑。笔者认为,以李世民的圣明,如若不是在八九不离十的确定情况下,他是不会做出如此举动的,但由于史料对相关内容的记载较少,所以不敢妄论,其中真相自由广大读者辨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贾诩作为三国第一毒士 贾诩名声为什么比诸葛亮还低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对贾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贾诩被誉为三国第一毒士,贾诩论谋略不亚于诸葛亮,贾诩的名声为什么比不上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曾涌现了无数的能臣良将,除了吕布、关羽、赵云等武力值高强的将领外,还有不少以高深谋略而出名的文臣谋士,像是诸葛亮、郭嘉、司马懿等等。而在众多谋

  • 庞统如果代替诸葛亮的话 庞统能打败司马懿吗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了解:庞统和司马懿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庞统如果代替诸葛亮的话,以庞统的实力,庞统能够打败司马懿吗?三国大家都看过,里面有很多非常有名的人;他们有的善于使用谋略,有的喜欢在战场上打胜仗,有的却喜欢在君王身边说各种闲事。诸葛亮,大家都很喜欢吧;他可是三国里面

  • 历史上的郭嘉厉害到什么程度 更像披着个谋士皮的预言家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对郭嘉遗言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郭嘉的人生到底是什么样的?郭嘉的实力有那么厉害吗?郭嘉仅仅是一个谋士那么简单吗?上面说的这些,其实根本没有发生过,郭嘉何许人也?其是曹操麾下的第一谋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堪称是无一不通,无一不精,别说是三国了

  • 诸葛亮真的害怕郭嘉吗 历史上的郭嘉有多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了解:三国郭嘉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历史上的郭嘉到底是什么样的?郭嘉真的有那么厉害吗?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说法是真的吗?207年,曹操在征伐乌丸时,他的谋士郭嘉病逝,享年38岁。郭嘉死后,刘备经徐庶、司马徽推荐,三顾卧龙岗,请出了诸葛亮。郭嘉未死之前,虽然

  • 关羽不死刘备不敢称帝吗 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对关羽和刘备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关羽不死,刘备就不敢称帝吗?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文臣武将多如牛毛,有的如星辰一般璀璨闪耀,有些却是如沙砾一样掩没在历史的车轮下。刘备手下的关羽,是历朝历代无数人崇拜的武圣,因为关羽忠义无双

  • 李白的前半生令人羡慕嫉妒,为何到了晚年却碌碌无为?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誉为“诗仙”。下面跟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李白的生平吧。很多人都说“性格决定命运”,而是作为诗仙的他仕途不顺利,和性和性格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先来看一下早期的经历诗仙。李白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商人,家财万贯,所以小时候他就把月亮当作

  • 关羽死后刘备不应该是第一时间报仇吗 刘备为什么着急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了解:刘备称帝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关羽被杀后,刘备在做什么?刘备为什么要称帝?刘备不应该先是报仇吗?寝席羹杯几载同,不知玄德访隆中。吕蒙陆逊诚奸贼,消为孙登作妇翁。公元219年,刘备赢得了汉中战役,并派遣刘峰和孟达占领上雍。同年,刘备成为汉中国王。但是,

  • 关羽生前多次要投降东吴 孙权为什么还要杀关羽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对关羽和东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关羽临死前多次表示要投靠东吴,孙权为什么还要杀关羽?孙权拒绝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虽然可以令读者产生更多的好感,因此喜欢关羽的人也越来越多。对比其他人来讲,关羽不仅忠心于自己的大哥,更是一位极为勇猛之人,他的优点被作者全面展示出来

  • 糜芳投降东吴是因为关羽吗 糜芳背叛刘备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知道糜芳和刘备,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赏识。糜芳当初跟随刘备那么多年,都没有选择背叛刘备。刘备最辉煌的时候,糜芳为什么会投降东吴?仅仅是关羽那么简单吗?关羽兵败麦城,是令大家非常心痛遗憾的一幕,孙权的背盟行为,直接使得关羽兵败,最终身亡。而这一切后面的罪魁祸首其实就是糜芳,是糜芳不做

  • 才华横溢的大才子解缙,他是如何一步步走上绝路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解缙,字缙绅,号喜易,明朝著名官员、文学家、书法家。他是大明百年难遇的著名才子,与徐渭、杨慎并称明朝三大才子,曾编写过历史巨作《永乐大典》。这样一位大才子,最后却被埋入雪堆活活冻死,这究竟是怎样回事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解缙年少登科,步入仕途,名满天下,因自负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