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有一手好牌朱允炆依然斗不过燕王朱棣,是为什么?

有一手好牌朱允炆依然斗不过燕王朱棣,是为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656 更新时间:2024/1/19 13:28:19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即皇帝位,是为建文帝。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01

朱元璋隔空选择“接班人”

众所周知,新帝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立储。朱元璋草根逆袭称帝以后,已年近半百,40岁的他终于如愿以偿位居万人之上,书写了中国帝王榜一个奇迹。

立储,毫无疑问,在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框架中,老朱选了他和马皇后的嫡出长子朱标为太子。只可惜,在一切看似风平浪静的背后,朱标38岁时却因病英年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这让朱元璋痛心不已。

剧照:太子朱标

国不可一日无君,太子之位若长期空缺,也恐生枝节。

朱元璋一生26个儿子,明朝建立之后,便开始分封藩王(十三塞王),这也是各位皇子能相安无事、太子朱标能稳坐太子之位的重要原因。而此时,朱标的去世,让很多藩王都觊觎太子之位。为了尽早消除不必要的隐患,朱元璋决定立即挑选储君。

自古以来,马上打天下,下马治国家,既然天下已经落入老朱家,接下来就是“守天下”。尤其是承平年代,不能只有武功,更要文治。经过权衡利弊的思考,朱元璋作出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决定,那就是避开自己20多个儿子(包括燕王朱棣),而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接替太子之位。

既然是钦定,众藩王也不敢擅自反驳,只是他们会对皇帝老爹“隔空”选定继承人的做法心有不甘,但大家也只能心藏怨气,不能表露罢了。

02

朱元璋剪草除根,建文帝根基难稳

对于饶过儿子们而选择孙子朱允炆当接班人,朱元璋走了一步险棋,而且老朱开国诛杀功臣“剪草未留根”,这让朱允炆根基不稳,班底单薄。怎么理解呢?

我们知道,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老朱为了子孙后代皇位的稳固,杀掉了大量的功臣名将,这种诛杀功臣的事件历朝历代屡见不鲜,毕竟跟初代帝王征战的人都比较猛,好比刘邦杀戮功臣,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等。

而令人意外的是朱元璋杀人太多,江夏侯周德兴、凉国公蓝玉、宋国公冯胜、定远侯王弼、延安侯唐胜宗、德庆侯廖永忠等皆被屠戮殆尽。能征惯战的猛将几乎被赶尽杀绝,只留下年迈的郭英和耿炳文,对于这样的班底,朱允炆胆战心惊。

而我们知道,朱元璋起底布衣,他疑心很重,认为王公大臣都是靠不住的,所以需要给自己不能当皇帝的儿子们配备军队,以防止权臣欺主,拱卫皇室。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分封的亲王都拥有三支护卫军队,兵力从九千人到五万七千人不等。这是一般的亲王,朱棣为代表的亲王因为还负责北方蒙古人的防御,所以兵力更盛,拥军十余万。等到朱棣造反之后,通过招募新兵,夺取宁王军队,军队大概有二十万左右。

朱允炆登基以后,对比王室那点羸弱的军事力量,即便是李景隆被紧急擢升,也是无人可用、捉襟见肘,朱允炆想要兴风作浪也只能是以卵击石,何况他手下还有一帮腐儒在时不时地撺掇。

03侄子狠心“削藩”,四叔怒放大招

既然藩王不好惹,朱允炆为何偏偏要啃四叔朱棣这根硬骨头呢?套用现在一句网红语叫“no zuo no die”。

建文帝坐上皇位之后,龙椅还没坐热,就想着搞事,例如:削藩。不禁要问,朱元璋已经将江山交给朱允炆,而且朱允炆也答应爷爷不主动削藩,但他还是要着急削藩、出尔反尔,朱允炆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首先,当时全国的兵权自朱元璋死后,精锐部队全都在他叔叔手里,而且都是割据状态,王爷都在外地有自己的部队行政体系,所有地方都是自成一国,这样就会对中央形成巨大的压力,朱元璋曾经带他见过地方的军队,战斗力惊人,政令上也无法推行。

其次,新君继位最重要的事情是立威树信,以保持其继承的合法性和稳定性、保证其政治中心地位,同时建文帝也担心众藩王“尾大不掉”,所以有人建议削藩,朱允炆就想顺理成章地效法汉景帝去做。只是有一点他没有料到,他远没有汉景帝政治权谋的老辣可以及时推卸掉自己的责任,他也没有正确的评估自己所代表的军队实力和藩镇联合的差距。

但被权欲冲昏头脑的朱允炆没有顾忌这些,他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商量一拍即合,准备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始削藩。与此同时,他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燕王朱棣已经得到线报。这些叔叔们眼看就要集体失业,加上侄子继承皇位,他们本身就心里失衡,所以决定抱团造反。而打头的便是家住北京的四叔燕王朱棣。

朱棣一开始担心民心所向,军师姚广孝却说:“臣知天道,何论民心。”建文元年,朱棣誓师起兵的时候,突然刮起大风,连带着屋檐瓦片掉落一地,朱棣一脸惊色,认为可能是不详的预兆。姚广孝又这样说:“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一次次,姚广孝坚定了朱棣悬疑的心,可以说他是朱棣靖难路上的灯塔。

但凡事讲究名正言顺,老皇帝朱元璋恐权臣篡权,他在世时曾在《皇明祖训》中这样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朱棣便以此为理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兵800剑指朱允炆身边奸臣,须加诛讨,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其实大明百姓都知道,这是冲着建文帝朱允炆来的。

历经4年苦战,朱允炆被撸了下来,这次“靖难之役”以建文帝的完败而提前收场。不难看出,年轻气盛的朱允炆失败的原因无外乎2大方面:

首先,过分信赖手下的腐儒智囊

朱元璋走之前,给孙子朱允炆配备了一个参谋班子,这个班底由三人组成:齐泰、黄子澄、方孝孺。

齐泰属于忠心有余但能力平庸。若是在承平年代,齐泰倒也可以中庸度日,但在国家危难之时,很难有用武之地;方孝孺虽然学识渊博,但在治国方略的拿捏上,还是目光短视、火候欠佳;三人中最让皇帝不省心的就是黄子澄,若说齐泰、方孝孺帮不上忙不添乱倒也行,黄子澄从头至尾都在坏事。

当初,燕王朱棣知道朝廷准备对他动手,先以病重为借口,请求朝廷容许留在京城的三个儿子返回北平。齐泰反对放还三子,黄子澄却说:“不若遣归,示彼不疑,乃可袭而取也。”结果朱棣三子获准回去。从此,朱棣再无后顾之忧,不久便起兵“靖难”。

又如,“靖难”开始之后,老将耿炳文在吃了几次败仗之后与朱棣在河北真定形成了对峙局面。面对以擅长防守著称的耿炳文,朱棣毫无办法,攻城三日,一直没有攻下,于是对诸将说:“攻城下策,徒旷时日,钝我士气。”遂解围而去。但就在这时,黄子澄却向朱允炆提出了一个足以让朱棣做梦都会笑的建议:撤换耿炳文,以李文忠之子曹国公李景隆接任。这个李景隆没打过什么仗,只会纸上谈兵。也正是军事白痴李景隆的上场,使得朝廷损失数十万大军,大伤元气。

其次,朱允炆优柔寡断,功亏一篑

对于李景隆这个军事庸才,朱允炆始终视他为心腹,不知道是他不明白,是真糊涂,还是已经无人可用。

李景隆第一次大败归来的时候,建文帝不但不治他的罪,反而让他“戴罪立功”,再一次把军权交给了他,其结果又是一次大败而归。这时,朝廷已经彻底丧失了歼灭朱棣的最好时机。到了这个地步,如果换成朱元璋,李景隆就是有10颗脑袋也早就搬家了。可是,朱允炆仍然放过了李景隆,到后来居然还让他负责南京的城防。朱棣打南京的时候,他也是第一个开城投降的。如此一个赏罚不分、用人不当的皇帝,怎么能指望打败实力雄厚的朱棣?

此外,朱允炆还犯了另外一个不可弥补的大错,便是他对每一个前去征讨朱棣的将领发出了一个“勿伤吾叔”的指示,因为他担心日后会背上一个“杀叔”的恶名。这样一来,朝廷大军在面对朱棣时再也不敢痛下杀手,使得朱棣多次死里逃生。但朱允炆对众将士所说的话的真实目的,在史学界尚存一些争议。

04

不懂“上马杀敌,下马治国”的好人

在世人眼中,朱允炆继承了父亲朱标温和的好脾气,书生气十足而且又温文尔雅。但是从他所做的事来看,并非是什么“仁弱”之主,相反,他的性格相当狠辣。朱元璋刚刚去世,他就变革祖制,强行削藩,而且不留余地,直接把四位叔叔贬为庶民,还逼死湘王全家。当燕王朱棣送儿子为人质后,朱允炆的削藩力度依然没有丝毫减弱。

一句“勿使朕有杀叔之名”,让很多人误认为是朱允炆宅心仁厚,但仔细推敲不难发现,朱允炆实际上是想赶尽杀绝,但是不想背负不仁不义的骂名罢了。如果朱允炆真不想伤害朱棣,可以说成“勿杀朕叔”。而“勿使朕有杀叔之名”的中心是“之名”而非之实,重点不是要朱棣不死,而是朱棣的死不能影响我朱允炆的声誉。

直白点说,朱允炆的内心独白是,尽量在战场上直接杀掉朱棣,不要留活口让我处理。

所谓人算不如天算,朱允炆根本想象不到朱棣一方究竟有多么强悍。朱棣本人就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后来又驻守北平,军事指挥能力和智勇谋略不知胜过朱允炆多少倍。朱棣任用足智多谋的姚广孝为谋主,他能在朱棣作战不利时警醒其有进无退成生败死,还能在参谋军机时屡出妙计屡献良言。此外,朱棣还有众位藩王的抱团支持。天时地利人和,朱棣样样占全,朱允炆安能不败?

反观朱允炆,他其实更好的办法是学汉武帝的方式,拉拢、推恩、逐一清除的方式来激化藩镇本身的矛盾,只是他这个皇帝坐得糊里糊涂,还没等龙椅焐热,就想把天下据为己有,让所有人臣服自己,在根基未稳之时,这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朱允炆败得很彻底,原本一手好牌被他打得稀巴烂,让人觉得可惜、可叹。朱允炆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朱允炆可以成为一个乖学生,好孩子,却不适合成为一个好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侍卫就在皇宫里边 皇宫中为何很少出现丑闻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了解:古代侍卫和妃子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侍卫住在皇宫里边,皇帝是怎么防止他们和妃子日久生情的?古人又是怎么做的?前言古代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掌握生杀大权。不少人都觊觎皇帝之位,想要夺权。皇帝看似表面风光,其实心里也惴惴不安,生怕有一日坐不稳皇位。

  • 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分别有怎样的饮食爱好?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带大家揭秘一下,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饮食爱好是怎样的?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康熙皇帝,据传说,他是第一个特别喜欢吃巧克力的皇帝,而且这也是他最喜欢的食物之一了。喜欢吃巧克力的皇帝,大家有没有觉得特别反差萌呢?其实康熙皇帝特别喜欢琢磨那些洋玩意儿,他有一次

  • 明宪宗为什么那么依赖万贞儿?万贞儿为何能统领后宫?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出身在在皇宫里的皇子皇孙,一出生就会有奶妈照顾抚养,这些奶妈不仅需要身体健康、身世清白,更需要忠厚贤德。明宪宗的贵妃万贞儿就是奶妈出身,她的身份不怎么高贵,而且比皇帝大了整整17岁,但却成为了掌握大明后宫20多年的贵妃,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万贞儿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

  • 清史揭秘:乾隆皇帝有多爱吃火锅?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各朝代皇帝当中,数清朝的皇帝最会吃,而清朝皇帝最喜欢吃的是火锅,可以说满清的皇帝个个都是火锅控。那么乾隆皇帝有多爱吃火锅呢?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清朝皇宫里从10月15日开始吃火锅,一直要吃到来年的正月十六。清朝皇帝太多,先拉出优秀代表乾隆同学晒一晒。根据《宫女谈往录》:“从十月

  • 乾隆皇帝最爱吃的五种鱼,你吃过几种?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来介绍六种乾隆非常爱吃的鱼,每一种都是营养价值极高,有一种乾隆为它御赐了名字,还有一种现在几乎已经绝迹。第一种,鲫鱼,鲫鱼汤是乾隆很喜欢的一道菜品。相传乾隆下江南时,有一天私访迷了路,又饿又渴。看见不远处停了一条渔船,乾隆就走了过去找饭吃。船上有一对渔家夫妇,渔夫就从船头里抓了一

  • 胤佑为什么没有参与九子夺嫡?他为何能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爱新觉罗·胤祐是康熙帝的第七子,生母为成妃戴佳氏。他为什么没有参与九子夺嫡呢?他最后的结局又是什么?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康熙皇帝执政晚期,最著名的事情要属九子夺嫡事件了。这场夺嫡大战,后来也成了历史上最广为人知的皇子争储时间之一。而引发这个事件的根本人物,不是别

  • 乾隆六下江南分别去了哪儿?主要目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六下江南都去了哪些地方?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乾隆一生六次下江南,分别是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下江南每次都要到江宁府(今南京市)、苏

  • 德格类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子,为何最后没能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努尔哈赤的一生子嗣众多,他共有十六个儿子,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改国号为“大清”的皇太极和摄政王多尔衮,代善、莽古尔泰、褚英等等,也是耳熟能详的人物。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一些不是很出名,但也曾立下功劳的人,德格类就是其中一位。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提起德格类这个名字,大

  • 乾隆下江南时,都吃了哪些美食呢?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下江南时,究竟都吃了些什么呢?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挂名乾隆御膳的美食,已经高达四位数。简单思虑一下,这里面肯定有很多菜都是在强行蹭乾隆的热度。哪些菜是乾隆吃过的?哪些是乾隆没吃过的呢?肯定有人会问,你怎么知道乾隆都吃了什么没吃什么,难不成书里还写了乾

  • 历史揭秘:乾隆下江南时最爱吃的菜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皇帝有两大爱好,一是喜欢美女,另一个就是美食了。那么乾隆下江南最爱吃的菜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一次乾隆又下江南的时候,因为到这里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下去,他和随从到淮安的平桥后,就随便进了一家客栈。等一行人进到大厅后,这时店小二就赶紧跑过来问,几位爷你们吃点啥?一个随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