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马援是谁?马援是个怎样的人?马援是怎么死的

马援是谁?马援是个怎样的人?马援是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997 更新时间:2023/12/14 12:37:15

马援出生于公元14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说起马援,他还是名将后裔,他的先祖是赵国大将赵奢,因号马服君,子孙遂以马为姓。汉武帝时,马家从邯郸移居茂陵。曾祖父马通因为有功就被汉武帝发掘,在汉武帝手下做事。后来,不知道哪根筋不对的马何罗(即马通的兄长),一时兴起要造反,连累了马通,被杀。所以,马援家在父亲和祖父这两代家境都不是太好。

马援十二岁时父母双亡,家里出了马援还有三个哥哥,无父无母的三个孩子只能靠自己养活自己了,马援由于父母亲离世得早,是个比较独立的人,他随兄长到河南,读过几天书兼职放牧,后来辞别兄长,谁知此去兄长与自己竟天人两隔,马援于是又回到故地为哥哥守丧。因为,为人不错他的人品很好,放牧也能有这么多的归附者,转游陇汉间,常对宾客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来,竟也混得个小官当,受隗嚣器重。正是这个人让马援真正从牧场走向了更为壮阔的战场。

建武四年,马援在对比了三方的优劣之后决定投靠刘秀,在投靠光帝之前马援曾多次规劝隗嚣切莫动摇,隗嚣却怨恨马援的背叛,没办法马援只好携带隗嚣的书信到洛阳,见光武帝于宣德殿。这光武帝竟不像是汉高祖刘邦那样的人,汉高祖刘邦“兔死狗烹”般的屠杀功臣,基本上君臣关系都相处得比较和睦。

此次见面,是一个名将和一代明君的相遇,照说英雄才杰应该心心相惜才对,而两人初次见面的对话,却夹杂颇浓的火药味儿,马援和刘秀的见面有些尴尬和突兀,刘秀调侃马援,奔走在几个君主之间,实在是太劳累了,致使马将军这么奔波的原因还是因为我这个做皇帝的没什么大的能耐,让你选择了这么久。马援一听这话心里是既惭愧又有点不爽,敢情皇帝这是在挖苦讽刺呢,马援在气势上丝毫不输皇帝,他大胆回答现在的天下,不仅是君王选择臣子,臣子也是要选择明君的。

这掷地有声的回答,在旁人看来就是和皇帝叫板儿了。旁人都为马援捏了一把汗,接着马援又试探性地问皇帝,难道不怕自己会刺杀他吗,对于马援这样一个说话不按常理、性格非常怪异的汉子,刘秀不敢轻举妄动,敬他是条汉子,暂且收入囊中吧。

后来,在攻打隗嚣时,尽管马援自告奋勇的为刘秀出谋划策,并立了大功,但他当初的那番言行却在刘秀的心中扎下了始终难以抹煞的阴影。马援虽然出言不逊,敢于冒犯天颜,使刘秀对其心存芥蒂。但他文韬武略、所向披靡,又使刘秀不得不对这位“穷当意坚,老当益壮”的将军越发倚重。在没有真正得到赏识之前,马援当一些不大不小的官,打一些不大不小的战,始终都没有展现出他的本事来。

建武九年,马援为太中大夫,与来歙率诸将平定凉州。建武十一年,马援为陇西太守,经历几年征战最终平定陇西,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战争中,马援不仅打仗有一套,带兵也是很有方法的,他的将士都很听他的话,且为人耿直文韬武略,刘秀对他赞赏有加,在后来很多大事都能够听到马援发出的声音,皇帝还比较能听从他的意见。夸奖也好,倚重也好,马援始终让刘秀有些担忧,甚至是嫉妒,因为他得到将领的爱戴,又能提出治国之策,这样的大将实在是一个大的隐患啊。

为阻止马援强大,皇帝就给他加官封侯,让他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不让他带兵打仗。可马援天生就是为战争而生,不管大小战争都要参加,即使没有功名也参加,皇帝就有点心虚了,如果哪一天马援果真起了反心,自己又如何控制呢?

建武二十三年,武陵五溪“蛮”抢掠郡县。光武帝遣武威将军刘尚征讨,“战于沅水,尚军败殁。”次年,遣谒者李嵩、中山太守马成征讨,仍无战绩。这时,已经60几岁高龄的马援,仍旧要请求奔赴前线,刘秀心想你这个身板经得起折腾吗,光武帝担心他年事已高,不许。马援为了证明自己能作战,还特意骑马溜了一圈显示自己还能驾驭,皇帝也就同意他去了。

建武二十五年,马将军一去,就扼住“蛮夷”的咽喉,眼见形势有所改观,三月遇到暑热,军队士卒很多得疫病死了,马援也病,不久,马援就病死了。

马援把一辈子的时间大多献给了战场,作为臣子他忠心于刘秀,为他所用。作为将领,他得到了军队的无限拥戴。老当益壮、马革裹尸、身先士卒,是他对热爱的疆场能做的事,是热爱他的人们能给的褒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阿育王究竟是谁?阿育王和秦始皇嬴政的比较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嬴政与母亲的关系,印度没有秦始皇,秦王子婴与秦始皇的关系

    阿育王的一生极其具有传奇色彩,他是印度王朝的第三个君主,是印度的历史上最伟大和影响最大的君主。阿育王还是佛教的教徒,一生极其信仰佛教,当他成为君主之后带领印度人民信仰佛教,还把佛教设立成了国法。阿育王的一生中业绩很是丰富,前半生主要是为了统治印度在努力征战,通过武力统一印度,征战了大半生,才统治印度

  • 管仲经济战有什么作用?管仲故里究竟在哪儿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管仲的经济战为什么能成功,管仲的经济战叫什么,管仲故里考证

    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是我国古代一位影响力非常大的人物,他的治国才能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成为人们争相研究的对象。管仲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只有父亲和他在一起生活,当时的生活非常贫困,所以他不得不很早就开始养家。为了维持生计,管仲当时在经过商,因为当时人们认为商人

  • 苏莱曼大帝:是一位文武兼备的奥斯曼帝国的国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苏莱曼尼是谁,苏莱曼大帝图片,欧陆战争5苏莱曼大帝

    苏莱曼大帝是奥斯曼帝国的第十代君王,他的父亲是谢里姆一世,虽然谢里姆一世在位仅有八年时间,但他对于扩展领土十分热衷,一即位就开始疯狂地领土扩张,让奥斯曼帝国的领土扩大了近一倍。在其父在外征战的时候,苏莱曼便替他父亲代理朝政。我们可以发现,他与他父亲一样,也对扩张战争有着别样的热衷。公元1520年,在

  • 王彦章和李存孝有着怎样的关系?王彦章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存勖和李存孝谁厉害,李存孝与王彦章交过手吗,历史上的王彦章

    王彦章(863年―923年),字贤明,郓州寿张(今山东梁山西北)人,五代时期后梁名将。王彦章祖籍郓州寿张县,祖父王秀及父亲王庆宗皆未曾担任官职。王彦章获重用后,两人分别被追封为左散骑常侍及右武卫将军。彦章年轻时加入朱全忠的军队,由于战功卓著,王彦章受到朱全忠建立的后梁政权重用。最初王彦章任开封府押衙

  • 王彦章是怎么死的?王彦章和李存孝谁更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王彦章为什么怕李存孝,白起和李靖谁厉害,李存孝和王彦章大战

    王彦章(863年―923年),字贤明(一作子明),郓州寿张(今山东梁山西北)人,五代时期后梁名将。朱温建后梁时,王彦章以功为亲军将领,历迁刺史、防御使至节度使。他骁勇有力,每战常为先锋,持铁枪驰突,奋疾如飞,军中号为王铁枪。后为李存勖所擒,宁死不降,于是被下令斩首。享年六十一岁。王彦章祖籍郓州寿张县

  • 揭秘:冯异是谁?历史上为何称冯异为大树将军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英雄冯子材十一子后代,冯异,北京在历史上的别称

    “披荆斩棘”、“坐树不言”、“畏天知命”、“以逸待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等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都与一个人有关。他,是东汉开国功臣之一;他,是“云台二十八将”第十三位的征西大将军。他就是夏阳侯冯异。冯异,出生年月不详,字公孙,汉族,颍川父城(今河南省宝丰县东)人,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光武帝云台二十

  • 陆令萱是谁?陆令萱最后有何结局?陆令萱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紫萱白夭夭结局,女宰相陆令萱,陆令萱原型

    电视剧《陆贞传奇》让人重新聚焦北齐的历史,作为主角的陆贞,一出场就受到大家的瞩目。历史上,北齐王朝根本没有女相陆贞,倒是有个叫陆令萱的女相。原来电视剧《陆贞传奇》中的女主角原型就是历史上北齐女官陆令萱。但历史上的陆令萱却与剧中的陆贞大相径庭。陆贞是北齐女相,是北齐朝唯一一位女丞相。但是历史上的北齐朝

  • 唐太宗为贞观之治付出哪些努力?具体措施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及措施,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措施,贞观之治和贞观长歌对比

    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除了众所周知的那些繁荣景象,很少有人想过贞观之治为什么会出现,而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这些付出了哪些努力呢?隋朝灭亡的景象让唐太宗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唐太宗重视体察民情,对百姓施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使得社会日益安定。其次,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唯在

  • “上帝之鞭”的匈奴王阿提拉为什么没有攻打中国?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上帝之鞭”阿提拉指的是古代欧亚大陆匈人的伟大领袖。阿提拉这个名字在西欧曾让人们一度会和残暴联系到一起,因为在阿提拉执政期间,他利用自己的军队和军事才能,让西欧很多国家都屈服于他的统治之下,特别是西罗马帝国更是饱受其摧残,一度陷入名存实亡的状态。但也正是在“上帝之鞭”阿提拉的带领下,匈人的帝国版图才

  • 朱友文与后梁太祖朱温是何关系?对朱友文的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朱友文,本名叫康勤,字德明,是朱温的养子。朱友文幼年时候就风姿美好,十分好学,善于谈论,他的诗歌也写得非常好,朱温十分喜欢他。朱友文跟随朱温征战,征赋聚敛以供应军队的需要。再朱温兼任四镇节度使的时候,他任用朱友文担任为度支盐铁制置使。开平元年,也就是907年,朱温称帝,建立了后梁,朱温任命朱友文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