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始皇死后他的子女后代是什么下场?为何惨遭灭族?

秦始皇死后他的子女后代是什么下场?为何惨遭灭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372 更新时间:2024/1/29 12:45:32

秦始皇(前259—前210年),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始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新君夺取天下之后,似乎都要进行“诛杀功臣”这一保留项目。跟着皇帝打天下的功臣,很少能得到善终。如汉高祖刘邦在统一天下后,便杀了韩信和英布等功臣;朱元璋穿上龙袍之后,也将“兔死狗烹”演绎得淋漓尽致,他杀了大将蓝玉、李善长等重臣。

赢要一起狂,输则一起扛。但在古代历史上,因为一个“权”字,让很多帝王只能共苦不能同甘,很多帝王将相之间明里暗里上演全武行,什么君臣有隙、父子反目、兄弟相残的例子实在太多太多。比较著名的“玄武门之变”、“靖难之役”、“杯酒释兵权”等等,都历历在目。

单说古代帝王为何要残忍杀害有功之臣呢?总结起来主要3个原因:一是怕老臣权力过大、拥兵自重;二是尾大不掉,对储君构成威胁;三是很多功臣在建国后因为嫌弃待遇,嫌弃不被重用等原因而心生异志。

如此看来,似乎皇帝诛杀开国功臣,已经变成了亘古不变且顺理成章的皇家法则,诛杀功臣,犹如天意,历朝历代仿佛都无法躲开。

但凡事都有例外,在我国古代就有一位皇帝不曾杀过功臣,而且他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此人便是有着“千古一帝”之称的——秦始皇。

即便是一个好皇帝,即便他最终统一了华夏,即便他的文治武功居功至伟,但可悲的是,秦始皇到最后还是没能逃得过宿命的安排。秦始皇死后,惨遭灭族,他的33个子女全部被屠戮殆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01

正说始皇帝,也许跟你想的不一样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秦始皇身上的诸多标签也许是这样的:焚书坑儒、盲目追求长生不死、大兴土木、劳财伤命、甚至说,长城边上至今还有孟姜女的哭声……

其实,这些评价不客观,甚至说已经盖棺定论的一些评论依然不靠谱。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秦始皇一统六国,开新纪元。我们不能否认嬴政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秦始皇的生平大家并不陌生,他自侥幸从邯郸回到秦国之后,13岁时便继承了国君之位,在位期间他选贤举能,让本就强大的秦国有了统一天下的能力。23岁时开始掌握实权,继而任用尉缭和李斯等人,积极推行统一战略,从公元前236年到公元前221年,大将王翦、辛胜、王贲等人纷纷登上秦国的历史舞台,为嬴政完成统一大业立下汗马功劳。

29岁时,嬴政指挥秦师东出,一举攻灭了东方的六国,将天下变成了一个整体。随后,他自认"德兼三皇、功盖五帝"而自封为皇帝。就这样,秦帝国和其创始者秦始皇数千年来都被人们所铭记。

其次,在位期间,秦始皇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从此开启了华夏新的治国模式。嬴政继续执行秦孝公变法以来商鞅的法家政策,并且就算是平民,只要有军功也就可以授予土地及爵位。秦始皇开辟秦王朝之后,便没有对六国贵族大开杀戒,否则历史上就不会出现张良辅佐刘邦的情况。

第三,让秦始皇诟病在身“暴政说”。凡事得看两面,对秦始皇的“暴政说”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秦始皇重用李斯,在这位名相的辅佐下,嬴政完成了许多政治制度的修订,而正是由于这些政策的推行,让秦朝夯实了根基,发展了生产,也改变了曾经满目疮痍、天下大乱的时局。

而嬴政“暴政”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焚书坑儒、严重的徭役,修建长城,再就是残酷刑罚等。

学习历史我们知道, 秦始皇“焚书坑儒”烧的都是那些江湖术士的书,“坑”的也都是那些江湖骗子;老百姓严重的徭役,主要是因为秦朝初建,短时期内人民要戍边、宿卫京师,修宫殿,治驰道,征南越,伐匈奴等,这些对于秦始皇来说,都要征调很多百姓去服役,而徭役负担比以往增加了二十倍,出现了很多人被折磨致死的现象。但根据当时新国伊始来看,毋庸置疑,这些举措对于秦朝的发展壮大都是必不可少的。

再如修长城,其实秦始皇修的长城之前就存在,是“六国”修的,秦始皇只是派人将其连接起来,进行修缮加固罢了;残酷的刑罚,最初的动机还是为了朝廷稳定,为了“杀一儆百”,但嬴政赏罚分明的政策却能很好地加持这一措施推行全国。

纵观秦始皇的治国之策,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加速了民族融合,奠定了华夏文明,也发展了秦朝的经济。对比那些“槽点”,其实秦始皇仍然是功大于过。相比较而言,作为开国之君,最难得的便是他没有诛杀功臣,时至今日,这一点一直让人津津乐道。

02

沙丘之变,赵高“矫诏”

秦始皇之所以没有诛杀开国功臣,主要有3个原因:

其一:秦朝的法制制度,以军功为准,系统完善且重视发展;

其二:春秋战国时,秦国向来重视人才,尊重功臣的氛围让秦始皇不忍下手(这种氛围后来被刘邦破坏);

第三,更为重要的是,秦始皇霸气无双,对自己非常有自信,能力压群雄,这种气魄和胆识,也少有人及。

在攻打“六国”时,涌现在秦国战场上的著名将士灿若繁星,如王翦、王贲、王离、章邯、蒙武、蒙恬、李信、李斯、姚贾、尉缭、郑国、蒙毅、冯劫、王绾等。秦朝建立以后,这些人功成名就,秦始皇并没有过河拆桥,他们大都功成身退,得以善终。

这里你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吕不韦对秦朝来说也是功不可没,为何会被秦始皇逼上绝路呢?

诚然,吕不韦是由于被嬴政流放,而直接饮鸩而亡的。但吕不韦的死属于“祸乱宫闱”。秦始皇刚开始当上皇帝时,吕不韦与嬴政母亲赵姬“旧情复燃”,而吕不韦也毫无忌讳,对少帝嬴政视而不见,甚至到处以相父自居,夸夸其谈,这让嬴政很不爽。随着嬴政年龄渐长,吕不韦认为再这么下去恐怕会招致祸患,所以就想以推荐门客嫪毐为幌子,自己全身而退。

后来,由于赵姬与嫪毐“东窗事发”,嬴政在灭了嫪毐一族之后,吕不韦还是被殃及。正应了那句话: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值得一提的是,在诸多功臣里面,李斯是一个可圈可点的人物。从统一六国到开创秦朝新气象,李斯对于秦始皇而言犹如左膀右臂。但李斯命运被改写,源于一场“沙丘之变”,源于他站错了队伍。

始皇十二年(前210),嬴政在东巡途经沙丘时去世。赵高强迫李斯与其一同篡改遗诏,改立胡亥为接班人,而贤能善良的公子扶苏则被强行赐死。而据史料记载,当时李斯并不情愿与赵高沆瀣一气,但迫于赵高的淫威,李斯最终还是违心地加入了他们。

当时,作为第十八子的胡亥毫无威信,不管是朝中大臣还是宫中的其他公子,从内心都是不认可胡亥统治的。只是由于其身后有个老谋深算的赵高大权独揽,所以朝中上下很多人都为之忌惮,敢怒不敢言。

也许秦始皇到死都没有想到,自己打拼下来的江山即将断送在一个宦官手里,而更让他寒心的还远不止这些。

03

惨遭灭族,秦朝最终被“湮没”

唐太宗曾评价赵高:

至如赵高之殒二世,董卓之鸩弘农,人神所疾,异代同愤。

赵高,嬴姓,赵氏。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赵高从一名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顶峰,加速了大秦帝国的灭亡。

秦二世胡亥继位之后,便在赵高的蛊惑下,开始对自己的兄弟姐妹痛下杀手。

据《史记》记载,胡亥害怕大臣不服从、兄弟姐妹与之夺权,于是“行诛大臣及诸公子,以罪过连逮少近官三郎,无得立者,而六公子戮死於杜。"不久后,他嫌不够,便又在赵高的劝说下“杀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于杜,财物入于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

这些公子、公主被杀之后,胡亥还剩下4个兄弟,其中3个一直坚持自己没有任何不当的行为。胡亥一时间没法找借口将他们杀死。无计可施下,胡亥破罐子破摔,直接派人去将他们赐死。

将闾乃仰天大呼天者三,曰:'天乎!吾无罪!'昆弟三人皆流涕拔剑自杀。

直至最后,胡亥仅剩的兄弟公子高见难逃一死,便主动提出前往骊山为始皇帝殉葬,胡亥十分高兴,赐他十万钱,其家人也得以安然无恙。

据记载,秦始皇一生33个子女,留下名字的有4人:长子扶苏、公子高、公子将闾、十八子胡亥。没有留下名字的有29人,包括19个儿子和10个女儿。但悲惨的是,在这场血色浩劫中,这33个子女,全部被杀身亡,没有一个寿终正寝,让人唏嘘不已。而诛杀他们的胡亥,最终也被赵高设计杀害。

胡亥死后,赵高拥立扶苏之子子婴为帝,史称秦王子婴。子婴在位仅仅46天后,便投刘邦大军。至此,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辛苦辛苦建立起来的大秦王朝,最终湮没在历史洪流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孝端文皇后生育 三个女儿,这三人分别有着怎样的命运?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孝庄对董鄂妃鞭尸,四个女儿都是皇后,历史上的三大孝女

    博尔济吉特氏哲哲,即孝端文皇后,她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一生没能诞下皇子,只生育了三个女儿,这三个女儿分别有着怎样的命运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皇太极的后妃中,最为出名的要数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也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孝庄太后,除此之外还有博尔济吉特氏海兰珠和作

  • 赵光义登基之后,赵匡胤健在的二个儿子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赵光义继位,宋朝第二位皇帝。“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根据史书记载,赵匡胤一共有四个儿子:长子滕王赵德秀,早夭,史书没有记载具体死亡时间;次子燕懿王赵德昭,生于951年;三子舒王赵德林,早夭;四子秦康惠王赵德芳,生于959年

  • 曹魏时期的六位“镇北将军”分别是那些人?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曹魏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曹魏时期是什么时候,曹魏有几位皇帝

    镇北将军,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军事职官名称,为镇北将军、镇南将军、镇东将军、镇西将军所组成的四镇将军之一。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设置。镇东将军,东汉末年,曹操曾担任过; 镇南将军,东汉末年刘表曾担任,镇西将军,东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韩遂曾

  • 商鞅对秦国的发展有何作为?最后被车裂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商鞅为什么会被车裂而死,变法对秦国产生了什么影响,范雎对秦国的贡献

    在战国变法中,最重要的便是商鞅变法,其影响极为深远。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在我国历史上,秦国是一个相当励志的国家,它原本是西北边陲屡遭诸侯轻视、欺压的小国,但却最终平定天下,完成了大一统。提到秦国的崛起,变法是一个相当关键的要素,而提到秦国的变法,相信

  • 上官婉儿为什么会被杀 李隆基执意杀上官婉儿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上官婉儿之死,武则天杀死李隆基的母亲,李隆基杀了上官婉儿吗

    还不知道:李隆基和上官婉儿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上官婉儿到底做错了什么事情?李隆基为什么要杀她?李隆基是怎么想的?上官婉儿至少做错了两点,背叛旧主,女人掌权,让李隆基不得不杀她。历史上对上官婉儿的评价两极化严重,极度推崇她的人认为,上官文才敏捷,职掌一朝权柄,

  • 马陵之战后名显天下的孙膑是什么结局?他去了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马陵之战中孙膑的特点,孙膑庞涓最终的结局,孙膑马陵之战典故

    公元前341年, 战国中期,位于中原地区的魏国逐渐强大起来,不断对邻国用兵。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齐魏马陵之战后,孙膑名显天下,在回军途中,孙膑献给田忌一计,让田忌提前做好兵变准备,占领战略要地,届时只需轻车战马就可以直冲齐国首都临淄的雍门,“如此,齐国的大权就可以由将军掌握决定了”。但田忌舍

  • 为何说刘秀和邓禹是历史上君臣相处的榜样?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君臣之间的关系,君臣关系最好的一对,刘备和刘秀谁在前面

    刘秀虽为刘邦后代,但他的性格中多了一些仁爱和道德。刘秀手下有一个最信任的大臣,叫邓禹,他们两个人的故事,是历史上罕见的榜样级君臣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刘秀和邓禹之间,是同学关系,一起在长安读书时的同窗。邓禹自小就是个神童,很多大BOSS都想让他来自己公司就职,可这孩子宁可成

  • 谢安做了什么?为什么说他是魏晋风度最好的代言人?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我理解的魏晋风度,魏晋风度的影响,魏晋风骨与魏晋风度

    谢安,东晋名士、政治家,是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为晋室的延续做出很大贡献。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高卧东山四十年,一堂丝竹败苻坚。至今墩下潇潇雨,犹唱当时奈何许。”许多年后,有人再回忆起那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总能想起那个悠然自得的身影,隐居东山许多年,在谢

  • 汉景帝为什么没有庙号?揭秘背后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为什么汉景帝没有庙号,汉元帝为什么能有庙号,汉景帝是庙号还是谥号

    汉景帝为什么没有庙号?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汉景帝没有庙号,一般认为是因为他的功德不够,不配追尊庙号。但其实,景帝没有庙号,可能单纯只是因为他的运气不好导致的。因为西汉虽然也和其他朝代一样,秉承“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庙号追尊逻辑。但这只是原则,不是标准。在西汉,老皇帝死了,要不要上

  • 隋朝将军元谐,为何因一句玩笑话就丧命?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朝的将军,唐朝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隋朝末期的将领

    隋朝一将军因一句玩笑话而遭难,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隋朝元谐本来和文帝交好,可做“水间墙”。后来元谐立大功很得文帝赏识。怎知元谐和被文帝逐渐疏远的王谊来往密切。后被人告发谋反,文帝追究,发现元谐并无反状,没过多久,王谊被赐死,元谐也渐渐被文帝疏远。几年后,有人告密说,元谐曾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