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钟会不是姜维的对手 魏国为什么还能灭蜀成功

钟会不是姜维的对手 魏国为什么还能灭蜀成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612 更新时间:2024/1/27 22:30:22

对灭蜀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战场上钟会不是姜维的对手,魏国为什么能消灭蜀汉?这里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基于三国格局崩溃,魏国决定掀起灭国战

三国格局本身就是不平衡的,魏国体量要比蜀汉、东吴加起来还要多,蜀汉和东吴联手打魏国都够呛,之所以前期能长期保持三国格局是因为三国国内均有阶级、民族矛盾,而且曹操、孙权、刘备这些人才能都差不多,没有形成所谓的代差。但是三国后期这个格局就崩溃了,老一代领导人相继陨落,孙、刘、曹都开始走下坡路。三国执政情况如下:

刘禅的能力不多说,大家都有目共睹,姜维北伐更是穷兵黩武,蜀汉情况不容乐观;

孙权死后皇帝年幼,权力辗转到孙綝手里,孙綝使东吴遭到了严重的削弱,东吴疲弊的问题愈加明显;

曹操死后曹丕接班,曹丕能力是没有问题,但是曹丕死得早,之后的曹家开始走下坡路,以至于司马氏专权,但是司马氏笼络士族、推广屯田、兴修水利、清洗曹氏势力,魏国实力明显要强于蜀汉、东吴。

原本三国格局就是不平等的,只不过是靠老一辈领导人用权谋平衡罢了,新一代领导人水平差距太大,魏国的执政者碾压蜀汉和东吴。在这种情况下三国格局逐渐崩溃,而司马昭弑杀魏帝这件事加剧了司马昭对外扩张。当时魏国部分官僚非常不齿司马氏杀魏帝,这对司马氏是非常不利的,为了让禅让计划走上正轨,司马昭必须要有耀眼的功勋,以便洗脱自己的政治黑点,争取更多民众、官僚的支持。

公元262年,这一年司马昭认为蜀汉已经“师老民疲”,所以决定伐蜀,继而吞并东吴,完成一统大业。朝臣们认为时机未到,邓艾也三番两次上书阻止伐蜀,但是司马昭谋朝篡位心切,他急需政治上的突破,此时伐蜀就算不能灭国,那起码也能得个大胜,通过对外战争的胜利来缓解内部矛盾,这事不稀奇。最后司马昭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并且集结了十八万魏军,兵分三路南下伐蜀。得知魏国伐蜀之后姜维就上书刘禅,要求派兵驻扎在阳安关、阴平,以防不测。但是刘禅听了黄皓的鬼话,非但没采取姜维的建议,也没让群臣了解。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重大的错误,日后蜀汉也败在这个错误上了。

魏伐蜀之战

第一阶段:钟会、姜维对峙剑阁

魏国的目标十分明确,西路军邓艾率领三万人,直接进攻姜维(沓中);中路军诸葛绪率领三万多人进攻桥头,切断姜维的后路;东路军钟会亲率十多万人兵分两路进攻汉中,并且兵锋直至剑阁。

蜀汉后期国力不行,大军数量被严重削减,连驻守重要关隘的兵力都不足,所以姜维被迫实施了“敛兵聚谷”国防政策,放弃固守汉中,兵力主要集中在沓中。邓艾率领西路军进攻姜维不切实际,但是拖延姜维是没问题的。姜维得知魏军入境之后急忙放弃屯田汉中,带着部队开赴剑阁,希望能阻敌于国门之外。

但是魏国中路军早就切断了姜维的退路,而且因为“敛兵聚谷”政策导致汉中地区防务空虚,魏国东路军轻而易举占领汉中周围地区,他们只留下两万兵力包围汉、乐两城,之后直奔剑阁。姜维为了援救剑阁,故意率军佯攻诸葛绪后方,迫使诸葛绪后退,自己赶忙越过桥头,直奔剑阁。

这是魏灭蜀之战的第一个阶段,魏国虽然三路伐蜀,但是西路军和中路军没戏了,姜维带着兵直接奔到了剑阁,而且中途和廖化张翼等人回合,兵力更多。魏国东路军钟会率领了十万人左右、姜维兵力没有具体数字,但是蜀汉有剑阁天险,双方进入胶着状态,在剑阁开始了长期对峙。

第二阶段:邓艾偷渡阴平

姜维回到剑阁之后会有什么影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钟会想撤退了。魏国孤军深入,后勤压力非常大,而且如今姜维占据剑阁天险,魏军短期甚至长期无法攻破。钟会已经在商量退兵事宜了,这场战争要到此为止了。这并不是钟会无能,而是剑阁天险难以攻破。从地图上我们能看到剑阁周围都是山,要想伐蜀必须经过剑阁。没有去剑阁实地考察过的人根本就体会不到剑阁的重要性,李白在《蜀道难》中就提及到了剑阁的重要性,“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你面前只有一条路,对面有一大群劫匪卡关,你怎么过去?如果是一个人,那可以绕道。但是钟会十万大军根本无法绕道,辎重车只能走官道,如果得不到辎重补给,那十万大军即使绕道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而且东吴援军也正在赶来,战争拖下去只会演变成更坏的结果,比如:庞大的战争开支拖垮魏国财政、魏国十八万大军被东吴、蜀汉联手击败、司马昭的支持率大大下滑。如果这一系列悲剧真的出现,那你觉得钟会还能活着吗?在这种情况下钟会自己认为剑阁“不能克”,而且“粮运县远”,所以“将议还归”。这一场轰轰烈烈的灭国战即将告终,但是这个时候邓艾跳出来了,邓艾认为自己可以率小股部队从阴平出发,直接冲击蜀汉心脏(成都),这个时候姜维肯定会率兵回援,届时钟会就可以猛攻剑阁,然后大破蜀军。

这是典型的“围魏救赵”之计,大部队不能偷渡阴平,那小股部队能偷渡吧,我直接进攻成都,他姜维敢不去援救吗?现在回想起姜维让刘禅防守阴平的建议,是不是就开始佩服姜维了?姜维让刘禅驻守阴平,如果刘禅听了,那就毫无顾虑了,姜维在剑阁完全可以跟钟会耗个一年半载的。钟会是长驱直入,姜维是在自家门口,双方后勤压力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钟会后勤压力要比姜维大的多,耗下去的话一定是钟会崩溃。所以钟会采纳了邓艾的建议,让邓艾试试。

阴平虽然地势险要,但也不是不能走,只不过艰难一些罢了,刘禅放弃让人驻军阴平,这更是上天保佑,天助邓艾。邓艾克服了地势险要、粮草补给困难的问题,穿过七百里无人之境,最终抵达江油。江油关也是一个天险,“险峰壁立,直插云天;关下江流湍急,浊浪翻卷”这是关于江油关最好的描述。邓艾已是疲惫之师,他已经不具备攻城的能力了,完全是属于给江油守将送人头。但是没想到江油守将马邈不战而降,白送了江油关。偷渡阴平、夺江油关,这两件事难度系数非常高,但硬是让邓艾办成了。邓艾偷渡阴平这件事对整个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如果没有这件事,蜀汉亡不了。

第三阶段:邓艾秋风扫落叶,刘禅拱手送江山

邓艾成功之后兵锋直指成都,当时刘禅派诸葛瞻去迎战敌军。这个诸葛瞻和他父亲完全是天壤之别,黄崇劝他占据险要,他犹豫不决,以至于邓艾夺取险要。而且自己防守能力也有限,自己连一个绵竹都守不住,以至于被邓艾攻破。邓艾如同秋风扫落叶般击败蜀军,并且兵临成都城下。蜀汉内部关于如何面对邓艾也产生了争议,有些人认为应该南迁,也有人认为该投奔东吴,但是樵周认为应该投降,而且大部分臣子也都认可投降这条路。

刘禅不比刘备,他的个人威望、执政能力很难威慑群臣,此时朝廷爆发如此之大的争议,而且蜀汉岌岌可危,其他建议也都不切实际。南迁到哪里?东投东吴有什么用?三国格局已经被打破了,魏国一统天下就是趋势。刘禅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战,但是刘禅为了生存选择了投降。很多人洗白说什么刘禅为了百姓,但刘禅最大可能是因为个人。与崇祯相比,刘禅连最起码的血性都没了。就这样,刘禅拱手送出了江山,蜀汉正式宣告灭亡。这个时候姜维也撤出了剑阁,钟会一方面追击姜维,一方面进驻涪城。姜维最后确认刘禅投降之后也投降了,不过姜维最后还搞了一个“一计杀三贤”,拉着邓艾、钟会陪葬了。

魏灭蜀之战的反思和总结

1:邓艾偷渡阴平的重要性

我个人认为全场战争中邓艾偷渡阴平的作用非常大,如果没有邓艾,那么魏国也灭不了蜀汉,只能选择撤退。但是邓艾提出了偷渡阴平的建议,并且认真执行了这个建议,带领部队穿过七百里无人之境,这中间的险阻远非我们能想象,完全可以说是“九死一生”。但是天助邓艾,不仅让他穿过了无人之境,而且还白送了他一个江油关。我个人认为此次魏国灭蜀,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邓艾偷渡阴平。刘禅投降具备着偶然性和必然性,因为当时蜀汉和曹魏差距越来越大,很难再北伐。

2:蜀汉失败的原因

首先人才不济是一个大问题,如果诸葛瞻稍微有那么一些军事能力,那么也不至于落得绵竹之败的结局。钟会遇见困难的时候有邓艾分担,但是蜀汉完全靠一个姜维死撑,而且还有一帮拖后腿的。酱油关守将、诸葛瞻就是两个大坑,如果有两个军事人才取代他们,那也不至于输得那么惨。而且蜀汉本身国力就不如曹魏,双方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已经形成了代差,两者国力差距太大了。魏国能出十八万人伐蜀,但是蜀汉连防守汉中的兵力都没有,可见双方的差距。姜维放弃汉中、刘禅投降这些都是原因,但是我个人认为蜀汉国力不行、人才不济才是主要原因。如果蜀汉国力蒸蒸日常,那刘禅也不会投降。这个国力不行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地盘限制,蜀汉地盘本身就比魏国少;其二就是刘禅治国能力不行,而且宠信宦官更是导致朝廷腐败的直接因素,蜀汉国力不行和刘禅有直接关系。而且人才的影响更大,江油守将投降、诸葛瞻兵败绵竹就是最好的证明。

3:战争影响

此战魏国吞并了蜀汉,一统天下、篡夺江山这些目标都提上了日程。但是姜维引发了钟会之乱,以至于邓艾、钟会这两个有实战经验、军事能力凸出的将领死于叛乱,伐吴的事情也随之耽误。但不可否认,魏国在吞并蜀汉之后东吴的希望就已经很小了,灭亡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三国时期文鸯的才能怎么样?关于他的后世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起三国的武将们,大家一定会马上想起吕布、关羽、张飞、赵云。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孙盛《魏氏春秋》:钦中子俶,小名鸯。年尚幼,勇力绝人。房玄龄《晋书》:钦子鸯,年十八,勇冠三军。《赠太尉韩允忠神道碑》:“文次骞智敌万人。”后人对此人的评价颇高,此人是谁?他便是三国时期魏末

  • 唐朝大将程咬金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程咬金转投李世民后,终于遇到了明主,一心辅佐李世民稳坐江山。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程咬金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战斗中,程咬金出力不小,看看凌烟阁排行榜就明白了,此时排名远在秦琼之上。程咬金前半活的很精彩,但是到了晚年,也许是觉得功成名就程咬金不思进取

  • 从兵进山海关到退出京城,李自成溃败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朝灭亡。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虽然明朝最终由清朝取代,但真正逼死崇祯、攻灭明朝的,却是李自成。然而,李自成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进入北京城,到四月三十日退出京城,其占据北京城的时间,满打满算不过四十二天。那么,李自成这四十二天之中,到底经历了

  • 和珅与福康安相比 两人谁的权势更大一些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对和珅和福康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和珅和福康安都深受乾隆皇帝的宠信,和珅与福康安相比,两人谁的势力和权利更大?和珅和福康安都是乾隆皇帝时期的权臣,一个官拜文华殿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一个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和珅和福康安都深受乾隆的宠信,他们俩谁的权势更

  • 揭秘十公主凄惨又幸运的一生 如此凄凉是因为嫁给了和珅的儿子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对清朝十公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十公主作为乾隆最宠爱的女儿,十公主的晚景为什么会这般凄凉?仅仅是因为她嫁给了和珅的儿子吗?乾隆最喜爱的十公主也就是大贪官和珅之子丰绅殷德之妻固伦和孝公主,其实说她后半生惨也确实挺惨,夫家的和珅家族破败,丈夫丰绅殷德英年早逝;但要

  • 嘉庆上位就着急处死和珅 和珅真的是乾隆留给嘉庆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了解:嘉庆和珅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和珅真的是乾隆留给嘉庆皇帝的吗?嘉庆为什么上位之后就杀了和珅?嘉庆有那么心急吗?271年前,在满族正红旗下,一个没钱没权没背景的家庭里,和珅出生了。可能谁都想不到就是这样的一个家庭里,出了一位权倾中外,并将名字刻于历史上

  • 和珅被嘉庆处死之后 纪晓岚的结局又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对嘉庆和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嘉庆上位后就马上杀了和珅,纪晓岚作为和珅的昔日对手,纪晓岚的结局又是什么?前言:21世纪初,风靡全国的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不仅让我们熟悉了张国立、王刚、张铁林,更让我们想起了三位性格迥异的历史人物乾隆,纪晓岚,和珅。电视剧虽

  • 历史上的刘墉和纪晓岚的地位有多高 他们比得上和珅吗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对刘墉和纪晓岚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墉和纪晓岚作为乾隆时期的两大名臣,两人的地位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的地位很高吗?与和珅比差距很大吗?以清代为背景的电视剧,我们看得非常的多,清代的皇帝,像康熙、雍正、乾隆等已经被搬上过荧幕无数次。专门讲清代名臣的电影也不少,光

  • 历史上晏殊的一生都是什么样的?为何会让热羡慕?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众所周知,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这样的词句或许还不至于让我们感伤起词人的生活不顺,但至少易让我们觉得作词者是一个正陷于迷茫悲戚中的人。然而这位多情伤春者,

  • 华阳夫人究竟有多美?华阳夫人为何是第二夫人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六宫粉黛无颜色,回眸一笑百媚生。”这首描写佳人的词语用在华阳夫人的身上并不为过。华阳夫人外貌出众,她是历史上不为史学家重视的众多女子中的一位,也是历史舞台上匆匆一现的昙花,但是正因为有了华阳夫人,整个历史的长河多了几分精彩,若不是她答应了吕不韦的请求,哪有后来一统六国的秦始皇和大秦帝国呢?《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