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到洛阳 孝文帝迁都的目的很单纯吗

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到洛阳 孝文帝迁都的目的很单纯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877 更新时间:2023/12/14 1:35:57

我爱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孝文帝迁都,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元魏之有主,其孝文之所为乎?中国之道不坠,孝文之力也。"如果站在一个汉人的角度来看,拓跋宏的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明君。

如果没有他,中原文化在南北朝的战火中,可能就会出现一个很大的断层。他在位时,北魏达到了有史以来的巅峰状态。而且,他积极的推行汉化改革,要把"茹毛饮血"的鲜卑人全部变成谦恭有礼的汉人。所以,对于北魏而言,他又可以说是一个罪人。他的汉化改革,是从迁都开始的。

(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消除汉化的阻力

"孝文卓尔不群,迁都山解辫发而袭冕旒,祛毡裘而被龙衮,衣冠号令,华夏同风,自非命代。"

鲜卑本是东胡的一支,建立政权以后迁都到了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彼时,那座城市处于边关要塞,而北魏立都于此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防范北方柔然的进攻。到了孝文帝这一代,北魏的国力空前强盛,而孝文帝又要推行改革,所以迁都,势在必行。

1. 独揽大权,故而另立新都

"太和十七年,己丑,车驾发京师,南下,步骑百余万。"二十七岁的拓跋宏,借着征伐南齐的名义,开始了迁都之旅。他五岁继位,二十三岁亲征,在他的世界里永远都充斥着尔我诈。这个年轻人,心里一直都想着学习先进的汉人文化。

奈何,他在提出这一观点的时候,遭到了很多鲜卑旧贵族的反对。这些人邀功自重,而且在朝中的势力盘根错节。在他们眼中,拓跋宏不过是一个毛头小子,嘴上毕恭毕敬,心里充斥着各种不服。

所以,拓跋宏想要改变这个局面。他把反对改革的贵族们,全部留在了平城。镇守着边关六镇,对于那些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的,就一起带到了洛阳。当大家发现,征伐是假,迁都是真以后,充满着诧异。因为这些人从未想过,迁都之事。

所以,拓跋宏的迁都并不单纯是因为洛阳乃中原腹地云云。而是他想要通过迁都,来完全的把持朝政。否则,自己干点事情,你插一嘴,我插一嘴,九五之尊的威严何在,他又如何施展抱负。

而到了新的都城以后,拓跋宏可以名正言顺的扶植起新的,对他言听计从的势力。而这些人,就是北魏的新贵族。他们接受并且支持皇帝的决议,故而可以吃香的,喝辣的。能当上皇帝的,都不是一般人。加强皇权,便是迁都的主要目的之一。

2. 身临其境,加强民族融合

"用夏。变夷者,圣人之道也。"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君王,后世甚至将他比作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来到洛阳以后,他率先改了汉族姓氏,又迎娶汉家女子,还以身作则的表示去世后,把骨灰埋在洛阳。

如此一来,大家看着皇帝的决心很大,便也都纷纷跟随。而且,洛阳从很早以前开始就被当成过首都,这里也是中原腹地。同时,南来北往的人很多,很多先进的文明都荟萃于此。其实,鲜卑人的南迁是深入到骨髓里的。

最早他们生活在东北的大兴安岭,又南下到了呼伦湖草原,再南下前往阴山地区,最终来到了平城,到了孝文帝这一代又到了洛阳。如果北魏还能继续下去,相信还会再继续南迁。而且,在当时洛阳的优越性不是平城能比的了的。

洛阳四通八达,无论去哪个方向都很方便。再加上,南北还没有统一。孝文帝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他到洛阳来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消灭南方政权。

(二)、北方隐患减小,意图染指江南

"先帝天纵多能,克文克武,营迁谋伐,手不释卷。"不论是迁都还是推行汉化,孝文帝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北魏能够长治久安。

他发现,如果政权的民族性太强,是无法统治整个中国的。而且,依靠着原先的掠夺式野蛮生长,并不能长久。所以,他推行汉化改革,其实就是在为统一全国做准备,迁都洛阳,亦是如此。

1. 占据要地,向南方步步蚕食

自从北魏太武帝开始,就不断的向南方政权发起攻击。泰始年间,北魏又攻下了青齐。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北魏在对抗中都处于优势。到了拓跋宏这一代,北魏更是占据了积极进攻的主导地位。所以,孝文帝多次流露出要统一全国的愿望。

而如果还在平城,那么离得南朝相对来说要远一些。前方战事的物资和兵源,运输上自然要花费很多的时间。

而洛阳则不同,它可以很快的到达南方前线,并且为南方的城市提供坚实的保障。在和南齐争夺淮河以及长江沿线时,洛阳方面给前线的补给都不会有太大的压力。

所以,孝文帝的迁都,绝不仅仅只是为了推行汉化或者追求更优质的生活条件那么简单。到了洛阳以后,孝文帝试了两次身手,结果连战连胜。拿下了淮河以南的几个重要城市,甚至于扬州和荆州地区,也被纳入了北魏的版图。

2. 因福得祸,为后来的败亡埋下祸根

胜利接踵而至,北魏的统治者认为自己做了一个十分正确的决定。在这场对赌中,他显然占据了上风。所以孝文帝开始变得急于求成,他不断地向南方发起进攻。而又没有考虑过,自己政权的实际情况。连年的征战,导致了北魏的国力衰颓。

虽然都是以胜利告终,虽然南方政权有些软弱,但也不能看着敌人打过长江而无动于衷。双方的交战,一次又一次的升级,这也成为了拖垮北魏的一个重要原因。它已经深深陷入了战争的泥潭中,无法抽出身来。

迁都,这本应该是北魏盛世的开端,但却因为长期的战争,使得北魏陷入了僵局。尤其是拓跋宏去世以后,他的儿子急着超越父亲,而本身的实力又不足,所以在拓跋宏去世了二十五年以后,他原以为会长盛不衰的王朝,走向了分裂。

(三)、仰慕汉人文化,推动汉化改革

"五岁即登帝位,此岂有师儒之训,执经请业,如经生家所为。"拓跋宏从小在祖母冯太后的影响下,很是钟情儒家文化。其实迁都洛阳,对于他个人而言,无异于是一场朝圣之旅。只不过,他把整个王朝的命运都压在了这上面。

1. 明升暗降,加强皇权

做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和迁都其实与秦朝赵高的指鹿为马性质大体相同。大家都是为了分辨出自己阵营中的人物,只不过孝文帝是为了国家发展,而赵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毕竟,他亲政的时候很多人心里都不服气。

到了洛阳以后,孝文帝宣布让崔王卢郑,传统的门阀世家,晋升为第一等的贵族。其实这有两层含义。首先,这些家族的影响力很大,家里能人辈出而且门风闻名天下,孝文帝想通过他们来推行自己的改革之策。

其次,他要利用这些新崛起的汉人贵族,来打压那些反对自己的鲜卑贵族。彼时,这四大家族与鲜卑的八大姓,地位平起平坐。明面上没有厚此薄彼,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孝文帝的意图。如果不迁都,这个事情在平城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来到洛阳以后,鲜卑的旧贵族们不论是政治影响力还是社会地位,都会自然而然的降上一级。谁也不敢在朝堂之上,公然违背皇帝的旨意。而且,孝文帝本身很崇拜汉人文化,平城相对而言处于边疆,自是不如中原腹地受儒家影响更加透彻。

2. 颠覆胡虏形象,加快民族融合

孝文帝从来都知道汉人对鲜卑人的冷眼相待,即使鲜卑人的武力能够统治汉人,但他们心中的鲜卑人不过是武力强劲的原始人罢了。所以,他决定迁都洛阳,是为了让鲜卑人更好地接受中原先进文明的滋养。

他只有迁都洛阳,才能够更快的完成汉化改革。因为他想要以中原正统的身份,来统治整个中国。所谓名正则言顺,只要完成了改革,他就有了理由去完成统一,结束南朝的统治。因此,他要做的是把民族政权,转变为正统王朝。

显然,孝文帝做到了,迁都洛阳后在短短的二十年时间里,鲜卑人就与汉人完全的融为了一体。当然,这也有一个不好处,就是鲜卑人自此消失在了历史的洪流中。迁都中原,是汉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

迁都洛阳的好处很多,拓跋宏也考虑的很多。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百密必有一疏。他没有考虑过中原这种四战之地,很有可能让北部地区也脱离控制。自从尔朱荣发起河阴之变以后,北魏就变得名存实亡了。

结语:

拓跋宏如果再多活二十年,北魏恐怕就不是如此暗淡的结局。迁都洛阳以后,很多后续工作他都没有处理好。尤其是北方的贵族,他不断的打压这些人,以至于他们发起了六镇起义。而且,他的继任者,内斗内行,外斗外行,最终偌大的帝国还是分崩离析了。

参考文献:

《北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 秦孝公的的儿子们又有多出色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秦孝公,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常言道:“老子英雄儿好汉,虎父无犬子。”这句话的意思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在我们的印象之中,虎父犬子的例子我们能够轻轻松松地说出几个来,如刘备父子、赵奢父子、张作霖父子等等,好像“虎父无犬子”的例子我们反而一时之间想不到。其实在我们的历

  • 宛城之战时,胡车儿没有将熟睡的典韦杀死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说起宛城之战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宛城之战中,张绣因曹操霸占他的婶娘,降而复叛,想要偷袭干掉曹操。可是张绣对曹操身边的贴身保镖典韦非常忌惮。此时,张绣的部将“神偷”胡车儿,想趁典韦喝醉酒时,趁机偷出典韦的趁手武器,就不必太担心典韦了。有人对此提出疑问,既然胡车儿能偷出典韦的双戟,为何不

  • 揭秘:成都武侯祠里为什么没有法正的牌位?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成都武侯祠是如今全国规模最大的武侯祠,也是中国唯一君臣合祀的祠庙。除了诸葛武侯和汉昭烈帝之外,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庞统、姜维、蒋琬、费祎在成都武侯祠里都有牌位塑像。在季汉的核心人物中,只有刘禅、魏延、李严、法正在成都武侯祠里没有牌位塑像。刘禅、魏延、李严没有牌位塑像可以理解,但为季汉的建立

  • 秦庄襄王在位三年就去世了 秦庄襄王对秦国的贡献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秦庄襄王和秦国,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前言:秦庄襄王在秦国的历史上似乎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他自小不受宠爱,年纪轻轻就被送到赵国做质子,出身贵族的他活得还不如一个普通百姓。直到他遇到了天下巨贾吕不韦,才一步步的被送上了秦王的宝座,但他在位的时间也仅有短短三年。在

  • 诸葛亮的空城计司马懿已经识破了 司马懿为什么还要退兵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话说,因为马谡丢失街亭,曹魏派出大将司马懿带领十五万大军,朝着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只有一般文官,身边连一个大将都没有,而带领的五千军队,有一半已经押运粮草。面对浩浩荡荡的司马懿大军,众人都大惊失色,在生死存亡之际,诸葛亮在冷静之后,做出选择,诸葛亮命令士兵躲起来,不准出声,然后让人

  • 高骈一生有何功绩?唐朝后期战功赫赫的将军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知道高骈一生有何功绩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众所周知,唐朝是人文荟萃,诗人辈出的时代,不要说诗仙、诗神、神圣、神魔这样神圣无比的字眼,就是一位跃马疆场的武将,也能挥毫泼墨,留下不朽诗篇,文韬武略的高骈就是其中的一位。一、关山万里恨难销,铁马金鞭出塞遥我国古代

  • 周桓王在位时有何作为?与郑国交战的结果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周桓王在位时有何作为。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朝代。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周平王东迁以后,疆域范围大减,形同一个小国,春秋时共有140多个 诸侯国。面对诸

  • 冯奉世是如何带领一万人平定西羌之乱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冯奉世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公元前42年的大汉帝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危险局面。在国内,因为持续好几年恶劣的气候环境,农业生产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百姓家中没有余粮,商人们更是囤积粮食,抬高粮价,全国粮食价格暴涨。当时,就连国都附近的粮价都涨到了每石200多钱的价格,边

  • “唐宋八大家”中名气最小的一位为什么是曾巩?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朋友们都知道,中国文化史上有个名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的组合。大部分中国人对“唐宋八大家”都是耳闻其名,耳熟能详。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不过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相比,曾巩的名气

  • 皇太极死后,豪格为什么没能继位?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猝死在盛京(今沈阳)后宫。由于生前没有安排和满洲旧有的风俗,清朝皇族围绕皇位展开了激烈争夺。距离皇位最近的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当时决定清朝皇位归属的关键是八旗亲贵的态度。而豪格当时是正蓝旗旗主,皇太极生前亲领的两黄旗、济尔哈朗所领的镶蓝旗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