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见深为何会宠爱一个比自己大17岁的女人?

朱见深为何会宠爱一个比自己大17岁的女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426 更新时间:2024/2/12 16:39:32

朱见深会宠爱一个比自己大17岁的女人?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上,曾诞生了数十个封建朝和数百个皇帝,有的好色残暴,有的横征暴敛,也有的风流成性不理国事。而在明朝时期,有一个皇帝却有恋母情结,他爱上了一个比他大17岁的女人,这个女人心狠手辣,险些让他断子绝孙。

但尽管如此,他还是深爱着她,任由她作威作福。这个皇帝就是宪宗朱见深,那么为何他会如此深爱万贞儿呢?

朱见深的经历还是相当坎坷的,他在未满两岁的时候就被册立为太子,但是由于朝廷政变,他很快又被废掉了,这都是因为他父亲的皇位被叔叔给夺走了,这个可怜的孩子也因为这场政变而遭到了冷落。但就在他备受冷落,无人关怀的时候,身边只有一个奶妈陪伴着他,照顾着他,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过,她就是万贞儿。

万贞儿十八岁就被选为朱见深的奶妈,她对朱见深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哪怕在他被废以后,也始终不离不弃,因此朱见深对这个奶妈一直有着特殊的情感。

后来,他父亲再次夺得了皇位,而朱见深也又一次被立为太子,只是他因为年幼时经历了太多坎坷,结果落下了口吃的病,周围的人都偷偷地嘲笑他,但唯独万贞儿从来不嫌弃他,这也令他更依赖万贞儿。

其实朱见深小的时候,并不清楚自己对万贞儿到底存在着怎样的感情?直到他长大,才知道自己对万贞儿的感情,不止掺杂了亲情,还有一丝爱情在里面。此后他就更离不开万贞儿了,这种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没有减少半分,反而日益浓厚。

天顺八年,明英宗崩,十八岁的皇太子朱见深即位为帝,是为明宪宗。万贞儿已经三十多岁了,整整比朱见深大了17岁,但他丝毫不嫌弃,即位后封她为贵妃,甚至还想立她为皇后。但是由于太后的强烈反对,他才不得不另立她人为后。

但为了表示自己的不满,他和皇后大婚后,整整五天没有踏足皇后寝宫,一直待在万贞儿那里,还将掌管后宫的权力都给了万贵妃

成化二年,三十七岁的万贵妃生下皇长子,明宪宗朱见深大喜,立即晋封她为皇贵妃,并许诺立其子为太子,又派出使者四处祷告山川诸神。但天不遂人愿,孩子出生不久后夭折。

自从她失去一个孩子并且又失去了生育能力以后,她的性格就开始大变了。虽然当时的明宪宗依然一如既往地宠爱着她,但她还是担心自己日渐衰老,容颜不在以后会失去恩宠。为了稳固自己的位子,她开始残害其他嫔妃,特别是那些怀了身孕的妃子,她更是毫不留情,以至于明宪宗始终没有孩子。

《明实录·万贵妃传》曾有相关记载:成化丙戌生皇子一人,上为遣内官诣山川寺观,挂袍行香以祈阴佑,因封贵妃,皇子未晬而薨,妃亦自是不复娠育,数年储嗣未兆。中外以为忧,言者每劝,上恩泽当溥,然未敢显,言妃之妒也,惟给事中森言及之,而宠益甚。初居昭德宫,后移安喜宫进封皇贵妃。

要不是后来的朱佑樘命大,躲过了万贵妃的毒手,朱见深就该绝后了。

最匪夷所思的是,即便万贵妃做下这么多恶毒的事情,明宪宗却始终如一地宠爱着她,这又是为何呢?

首先,最主要的原因是朱见深被万贵妃一手抱大的。小时候的朱见深可谓是一直在险恶的政治环境里生存,年幼便卷在皇位之争的漩涡中,精神压力是非常大的,但这时候,却只有万贞儿一直不离不弃;

其次,朱见深的恋母情结。明朝皇子出生后,生母大多都没有抚养权,一般都交给奶妈、太监抚养,这样就使得皇子和一些近侍、宦官等关系很亲近。万贞儿陪伴着朱见深从孩童时期,一直到他成长为少年,照顾抚养他的时间长达十五年之久,这使得朱见深对这个万贞儿形成了一定的心理依赖。

最后,当然除了朱见深的恋母情结,万贞儿倒也是个有魅力的女人!不然不会在那众多的野史和影视作品中,将万贵妃描述成了妖妃恶女,被世人唾弃。

成化二十三年正月,皇贵妃万贞儿去世,时年五十八岁。得到消息的明宪宗不禁号啕大哭,哀叹道:“贞儿不在人世,我亦命不久矣。”《明实录·万贵妃传》记载:至是上郊祀回,值天大雾,人皆惊讶,翌日庆成宴罢,上还宫,忽报云妃薨逝矣,上震,悼辍视朝七日,谥曰:恭肃端慎荣靖,葬天寿山西南,凡丧礼皆从厚。

万贵妃死去以后,明宪宗居然破坏祖制,在十三陵里为万贞儿修建了一座万贵妃墓,为的就是俩人死后还能相依相偎,浓情蜜意。然而在明朝的制度里,只有皇帝和皇后才能合葬十三陵,但这也体现出朱见深对万贞儿的感情。

万贞儿去世的同一年,郁郁寡欢的明宪宗朱见深也驾崩,终年四十一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雍正皇帝掌握兵权吗 八王逼宫是真实存在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雍正,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在真正的历史上雍正是掌握绝对兵权的皇帝,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老八胤禩带人逼宫的事件,胤禩组织八王议政逼宫只是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所虚构的情节,下面就来说一说历史上为什么根本就不会存在这件事。胤禩组织的八王议政逼宫根本就不符合历史上实际情

  • 雍正再被八王逼宫的时候 局面为什么在十三爷来后扭转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雍正和八爷党,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在历史上,人们似乎对于雍正这个皇帝谈论的特别多,有些人觉得,他可能是因为擅自修改了当初先皇的诏书,如此才得以继承皇位。还有人觉得,他是一个特别凶狠的君王,曾经杀过的人非常多,常常让人觉得非常的惊叹。但是,如果仔细查阅记载资料的

  • 李斯帮助胡亥上位 胡亥最后为什么要杀李斯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李斯原本是拥戴秦始皇的大臣,后来因为听信赵高的谗言,为帮助胡亥上位,可谓是用心良苦,胡亥最后为什么还有杀他呢?书上说,胡亥从小就不学好,可以说胡亥小时候最为调皮。后来胡亥被赵高忽悠,就说你年纪轻轻的,如果和群臣在朝中商议大事的话吗,你的幼稚,大臣一眼就能看出来。所以,胡亥就深居后宫内园中,只要远离朝

  • 秦始皇明明没有立有遗诏 皇位是怎么落到胡亥手里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秦始皇位子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首卷语在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荡平了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朝。之后秦王就更名为——秦始皇。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就这样诞生了!之后的秦始皇,北面征讨匈奴,南面征讨百越,想着天下都被自己统一,自己的秦朝就会一代代传承下去!▲秦

  • 白起和王翦都是秦国的名将 两人谁的军事能力更胜一筹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对白起和王翦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白起和王翦同为战国名将之翘楚,如同当今投资界的巴菲特和索罗斯,作战风格迥异,功勋都很卓著,非要比个高下的话,我倒是更欣赏王翦,我认为他的军事才能要胜白起一筹。白起一生歼敌200万左右,约占整个战国阵亡的一半,世人怨之、恨之;王翦

  • 权倾朝野的董卓抵挡不住关东联军,这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国民党军为什么老是被包围,三大战役为什么一边倒,火烬灰飞点亮夜色董卓权倾朝野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董卓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平元年,冀州牧韩馥、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南阳太守张咨和渤海太守袁绍等十余人都纷纷起兵反对董卓,从此便开始掀起了大规模持续反抗董卓的斗争浪潮。不久之后,长沙太守孙坚就率领豫州各郡军队征讨董卓,接着,河内太守王匡也加入到了讨伐董卓

  • 西楚霸王项羽被称赞千古无二是因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西楚霸王项羽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羽之神勇,千古无二”,清代文人李晚芳的精炼评语几乎家喻户晓;不过,我们的周总理对项羽的评论,则更加详细、直观:……项羽、拿破仑也。夫二氏,世界之怪杰也。具并吞八荒之心,叱咤风云之气;勇冠万夫,智超凡俗;战无不胜,攻无不取;敌邦闻之

  • 穆邪利:从婢女到北齐皇后,国破后流离失所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她从婢女逆袭成皇后,国破家亡后流离失所,此人便是穆邪利,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来为大家说说她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一起来看看吧!穆邪利,北齐末代君主高纬的皇后,她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穆邪利的生母是权臣的奴婢,她是一个私生女,后来父亲被杀,穆邪利被送入宫中,成了一名婢女。穆邪利的故事便从这皇宫中开始,最后

  • 朱元璋召徐达入宫饮酒,酒醒后的徐达为何要向北三叩首?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对徐达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1367年,朱元璋正式北伐元朝,大军出征前,朱元璋公开说道:今诸将非不健斗,然能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无如大将军(徐)达。(出自《明史纪事本末·卷八》)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麾下的这么多将领,若率领大军攻城略地,军纪严

  • 靖难之役后,朱允炆真的是自杀吗?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靖难之役后,朱允炆真的是自杀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朱棣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之后,关于朱允炆的下落一直都是个谜团,一开始有传言说朱允炆是失踪了,但是后来在清朝官方编著的书籍《明史》中记载朱允炆是自杀了,后世对于朱允炆的下落仍然存疑,尽管《明史》是正史,但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