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曾国藩为何四次拒绝部下推举称帝?

曾国藩为何四次拒绝部下推举称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995 更新时间:2023/12/16 10:05:24

清代曾国藩不仅精通为官之道,又是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在治家、治军、治国、教育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他的思想谋略精华以及为人处世之道对后世有深远的指导意义。《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册)以清新的文笔,故事化的讲述方式,诙谐幽默的叙事风格,讲述了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

不反

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国都城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宣告失败,同时也宣告了曾国藩率领的湘军面对太平军经过长达十余年的作战后最终取得了胜利。其实,当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湘军攻到天京城下的时候,很多人就已经看出来最终的结果了。当有识之士看到这个结果的时候,于是便有了这样一些不停涌动的暗流。

早在两年前,当湘军攻下安庆,曾国藩把两江总督府设在安庆后,时任江浙巡抚的左宗棠就派人送过一封密信给曾国藩。既然是密信,那么左宗棠到底说了些什么呢?

我们知道左宗棠跟曾国藩闹了一辈子的别扭。左宗棠自负聪明绝顶,向来也被天下人视为奇士,像林则徐、陶澍等名臣向以“国士”视之,晚清后来更是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说。可左宗棠考试运不好,他觉得曾国藩比自己笨得多,却在科举中屡屡高中,而自己连考个举人都很勉强,不由不叹命运的不公,所以多少有些“既生瑜、何生亮”之感。因为左宗棠的这种心理,所以他总是跟曾国藩过不去,而曾国藩口才不如他,吵起架来总是要落下风,所以曾国藩对左宗棠也每以克星视之。

网络配图

现在这个克星居然派人送了一封密信给自己。左宗棠请胡林翼转交给曾国藩一封密信,信的内容是用鹤顶格题神鼎山联:

“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尤其是下联这句“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曾国藩一见,可谓触目惊心。因为问鼎就是问鼎中原、问鼎天下的意思。左宗棠的意思很明白———怎么样,老大,天下大势已明,眼见太平军撑不了多久了,我们应该有更长远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借扑灭太平军之势,趋势反了满清,夺了天下!别看我老左平常喜欢跟你较劲,但你要反,我还是会唯你马首是瞻,还是把你当大哥!

据说曾国藩看完密信后,面色沉重,沉吟半晌不语。后来过了很久,才拿起笔来在这八个大字上改了一个字,然后交还胡林翼,胡林翼又转给了左宗棠。据说左宗棠看了曾国藩的回复后,冷笑一声,什么也没说,把这封只改了一个字的密信放火上烧了。

那么,曾国藩到底改了哪一个字呢?是那个“似”字,他把“似”字改成了“未”字,于是这句话就成了——“鼎之轻重,未可问焉!”意思也很明确:兄弟,我不当老大很多年!不要迷恋哥,哥也只是个传说!这种造反的事儿,我是坚决不做的!

而且,胡林翼在转还这封信的时候,还附有他自己的一句话,叫:“一似一未,我何词费!”说明他和左宗棠一样,也想劝曾国藩造反,可见了曾国藩改字表明不反的心迹后,也颓然无话可说。

但即使无话可说,胡林翼还不死心,他后来专门写了封密信给曾国藩,信中只有一句话:“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岂有意乎?”

意思是说,就算不取天下,至少我们湘军可以独占东南,划江而治,只要你曾公有意,湘军上下,莫不舍生相从!可曾国藩还是不为所动。

此后不久,曾国藩手下水师主帅,也是晚清政坛最忠诚、最廉洁自律的奇男子、大丈夫彭玉麟也派人给曾国藩送来密信,说:“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只把胡林翼的话改了两个字,可见左、胡、彭之间都是有默契的,那还是让曾国藩造反。因为趋势很明朗,胡、彭的意思是打下天京之后,就算不趁势打过长江去、打到北京去,依我们的实力,占据东南半壁江山,清廷拿我们也是没办法的。

网络配图

曾国藩接到彭玉麟的劝反信时,正在自己的帅船上,据当时在身边的亲信内巡抚官倪人垲回忆说,曾国藩当时看完信后,连连说:“不成话,不成话,雪琴还如此试我!可恶,可恶!”说完,把信揉吧揉吧,一张口,塞嘴里嚼烂掉,当时就把这封劝反信吞下去了。不久,又有一位天下闻名的大名士来湘军大营拜会曾国藩,此人是后来写了《湘军志》的王闿运。王闿运学问很大,辛亥革命后曾经做过清史馆的馆长。但他自己自诩最擅长的学问是帝王之学,就是教别人如何称王称霸。他跑到曾国藩这里来,两个人关起门来大谈王霸之道。曾国藩默然不语,王闿运口若悬河。王闿运颇有纵横家的风范,讲到动情处,仿佛风云际会,要为曾国藩造反称帝指一条明路。王闿运讲的时候没有注意到曾国藩一语不发,只是皱着眉头用手蘸着茶水在茶几上不停地写写划划。讲了一阵,下人来禀报,说有要客来拜访,曾国藩听了对王闿运拱拱手说:“先生请稍坐片刻,我去去就来。”说完,一个人就出去了。

王闿运这才发现曾国藩蘸着茶水在几案上写的字竟然全是:“妄!”

王闿运知道再说什么也没用,只好飘然而去。所以他后来写《湘军志》的时候,从情绪上对曾国藩还是非常有抵触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造反劝谏就不是个体行为了,而是一场群体行为。

据说就在湘军攻下天京之后,清政府开始对湘军警惕起来,江北各处绿营和八旗都有紧张布防的迹象。而清政府更是第一时间派了钦差大臣来南京,名为犒赏,实为暗查。另一方面,攻下天京的湘军将领曾国荃,虽然是曾国藩的亲弟弟,也因为纵兵劫掠并放跑了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受到朝廷的点名批评,另外户部还要审计湘军的账目。这一下湘军内部群情汹汹,尤其是曾国荃部就起了拥立曾国藩效仿当年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心。

传说曾国荃、左宗棠、彭玉麟、鲍超这四位顶尖的人物,在南京的玄武湖曾经有过一场密谋,被称为玄武湖会议。之后曾国荃率三十多位湘军的高级将领来见曾国藩。曾国藩对弟弟和手下这批将领的意图心知肚明,便推辞不见。大家见曾大帅不肯出来相见,更是群情激动,反复让人进内府去请。但不管怎么请,曾国藩也坚决不出来见大家。后来僵持了半天之后,曾国藩让人送了一副对联出来。据说所有人看到这副对联之后,有的感慨,有的摇头,有的叹息,甚至还有人热泪盈眶。最后曾国荃说了一句话:“大家什么也不要再讲了,今天的事儿以后千万不可再提,有任何枝节,我曾老九一人担当好了。”如此一说,众人才纷纷散去。

那么,曾国藩到底写了一幅什么的对联,居然可以让要拥立他造反的这些将领们心甘情愿地散去?

网络配图

这副对联很有名。上联是“倚天照海花无数”,下联是“流水高山心自知”!

一般人都以为这幅名联出自曾国藩之手,事实上这副对联只是一个集联,上联是苏东坡诗中的一句话,下联是王安石诗中的一句话,曾国藩各取其一,放在一起,居然妙对天成!

那么这两联到底是说的什么呢?竟然能让一场群情汹汹的谋反消弭于无形!

下联“流水高山心自知”还比较容易理解,关键是上联这句“倚天照海花无数”。“倚天”是站在绝高之处。能背倚长天,可见其高,一个人站在绝高之处,面对的却是容纳百川的大海,这时候该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阳光照在大海上,可谓气象万千。虽然气象万千,因为观海之人有倚天之高,所以再奇诡、再惊人、再诱惑的景象,也不能动摇其志、动摇其心,所以下联有曰“心自知”,而这种自知之心实在有“高山流水”的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窥见的。

曾国藩这副对联依然说的是自己决不造反的决心,并把不造反的理由也说得很明白了,那就是我自有心中的坚持,自有人生的境界,那些如“花无数”一般的绚丽景象对我是没有诱惑力的。

信仰

如此说来,我们不由要问——曾国藩心中的坚持与境界到底是什么呢?

我所理解的答案,只有简单的两个字:信仰!

曾国藩当年以一介书生领军,起兵之时就在出征檄文里说过,他是为“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曾文正公文集·讨粤匪檄》)的理由而出兵的。也就是为了拯救传统儒家文化,而非拯救那个腐朽的满清朝廷而出兵的。当然曾国藩身上确实充满古代儒生愚忠、愚孝的伦理思想,他不反清廷也确实有这种愚忠、愚孝的思想在起作用。但从更大的历史背景上看,他这种愚忠的最终指向不是指向封建君王,而是指向对儒家文化的忠诚,对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信仰的忠诚。

网络配图

所以他克己修身,一生把不断自省与学习当成最重要的生活习惯。他之所以在为官为政、带兵打仗的同时,还写下无数家书、无数家训名篇名句,是因为在儒家文化那里,“齐家”是从“修身”到“治国平天下”之间最重要的桥梁。在他这样标准的儒生看来,要想成为顶天立地的“士大夫”,要想成为民族文化的脊梁,不仅要做好自己,更要带好整个家族。因为所谓“国家”,在中国人看来,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家国是同构的,所以唯有“齐家”才能“治国”,家尚不齐,国又焉治?所以曾国藩在戎马倥偬的岁月里还挤出大量心血来完善家庭教育,又把这种家庭教育智慧引申到社会教育层面,他是要用这种智慧不仅来齐家,更要来救国。所以他在生前就刊行了他的《曾国藩家书》,所以他的家训不仅教育了家人,还教育了整整一代人。这就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称其为“教育家”的原因所在,这也是他的家训可以被称为“千古第一家训”的原因所在。

这种带有强烈儒家色彩的精神追求与信仰坚守在曾国藩那里最终转换为一个现实的选择,也就是反与不反的选择——是做英雄?还是做圣贤?

曾国藩的答案很明确——倚天照海花无数,霸业雄图非所求。流水高山心自知,圣贤事业方不朽!所以他根本不会选择做英雄,因为他在内心深处早已选择了做圣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蒙古的大军为何三次都未征服小小的越南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蒙古帝国在十三世纪的兴起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异数,几乎没有人会想到一个上一个世纪还默默无名的游牧民族,竟能快速征服大半个欧亚大陆。蒙古彪悍的骑兵像狼群般狂飙过漠北草原与中原大地,终于来到了遥远的南方,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小小的安南,蒙古大军却接连三次沉沙折戟……网络配图三度败北的蒙古军队1252

  • 流传千古的有名宰相 竟没有一个有好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政治是严酷无情的,历朝都演绎着此类故事,不讲权谋或许自以为足智多谋都难逃厄运,以下罗列的十位都是古代著名的忠臣,皆对自个的主子衷心耿耿,也大多成果了特殊的工作,但是他们的下场却令人恻目唏嘘。一、比干(前1092—前1029)比干是殷朝末帝商纣王的叔叔,官少师职,忠心辅佐侄儿管理国家。比干因商纣凶狠荒

  • 有为明君汉武帝为什么想长生不老千秋万代?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以果断出击闻名于世,曾用卫青霍去病等名将远荡匈奴,和后人提出的“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有异曲共工之妙。不过汉武帝却想再活五百年,在位期间重用了一大批大忽悠。尽管如此,他仍然没能万寿无疆。武帝初年,刚到雍县,就遇到一个女子。这女子善于跳大神,因为儿子死亡而悲

  • 号称英明神武的汉武帝晚年为何会颁布罪己诏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后世将汉武帝与秦始皇相提并论,素有“秦皇汉武”这一称号。从汉武帝文韬武略来看,他的确是位英明神武的帝王。但是,汉武帝晚年时候,因好大喜功,任用奸臣,导致西汉朝廷腐朽不已。公元前89年,汉武帝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省,并发布“汉武帝罪己诏”以示接受世人监督。图片来源于网络历史上,“汉武帝罪己诏”被称为“

  • 夜郎自大:汉武帝时期愚昧无知的夜郎国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夜郎自大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西汉时期。那个时候在大汉朝的西南方也就是如今四川云南一带有一个叫夜郎的国家。当时汉朝得江山时日尚浅,天下方兴未已,国家百废待兴,有许多事情等着汉朝统治者们去一一解决,因此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插手管理帝国西南方的事务。夜郎自大的故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图片来源于网络这个

  • 武则天创造四项世界记录 没有一位皇帝能破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武则天创造的四项世界纪录:世界纪录不仅存在于赛场上,其他领域同样存在各种各样的世界纪录。作为中国统治者中的一个特例,武则天一人就创造了四项皇帝中的世界纪录,不仅国内没有一位皇帝能破,即使在世界范围来看,依然称得上第一。这四项纪录分别如下:网络配图一、任用宰相最多唐朝能称为宰相的官职很多,左右仆射及门

  • 他大胆调戏君王的女人 没受处罚反而被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春秋时期,群雄争霸。南方楚国在楚庄王在位时,终于成就霸业。这位楚庄王便是春秋五霸之一。当时,楚庄王的一个将军在宴席之上,乘着灯灭大胆调戏他的爱姬。然而,楚庄王不计前嫌,宽恕为怀,竟然巧妙地放过了这个胆大的淫徒。话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的军队打了一次胜仗,凯旋郢都。这天,他组织开了一个庆功宴会。君臣

  • 死的最离奇!历史上死于一碗奶浆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天成元年(926年)三月,时任后唐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的李嗣源趁镇压叛乱时造反,不服皇帝李存勗的统治。李存勗亲率部分军队去征讨李嗣源,但在路上,许多士兵都跑进李嗣源的阵营里,同时,李嗣源又占据了大梁,李存勗只好返回洛阳,准备联合他的长子魏王李继岌西征归来会兵一处,再进剿李嗣源。想不到的是,就在四月一日

  • 霸占儿媳的史上最流氓皇帝 最后死于儿子之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唐朝末年,天下大旱,民不聊生,王仙芝、黄巢先后率众起义反抗朝廷。从小不务正业,就爱打架斗殴的朱温一看,升官发财的机会来了,于是就参加了黄巢的起义军。因为朱温孔武有力,善用谋略,作战多次获胜,他很快就从一个小卒子变成了黄巢手下的一员大将。网络配图等到公元880年,黄巢攻下长安之后,朱温已经是黄巢起义军

  • 揭秘:刘备诸葛亮为何不给赵云加官进爵?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民间赵云的地位是很高的,在西蜀号称是五虎上将之一,同时又是刘备的四兄弟,因此常常有四千岁的称呼。不过在正史中,赵云的地位很低,似乎和他武艺高强智勇双全很不相称。那么刘备诸葛亮为何不给赵云加官进爵。事实上,赵云与刘备诸葛亮配合的非常默契,刘备招亲带的是赵云,诸葛亮吊孝拜祭周瑜仍用的是赵云。既然用得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