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为何想要迁都洛阳?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为何想要迁都洛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306 更新时间:2023/12/21 5:05:22

北宋初年,宋太祖曾经有过迁都洛阳的提议,这一项提议最终因为大臣的强力反对而最终得以作罢。而此后短短的五个月后,宋太祖就离奇暴毙。这中间又有什么联系?

大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月,宋太祖赵匡胤西巡洛阳。洛阳夹马营是太祖出生之地(时为后唐禁军兵营),也是他度过童年时光的地方(民间一说其十二岁出游,另一说他曾在此生活二十余年),数十年戎马,一直难有机会故地重游。

此时大宋已经统一了中原以至整个南方,实现了自晚唐以来二百多年间中原朝最接近于大一统的局面。尽管北方仍有强邻,但开国十六年来,大宋国力日强、国运大盛,所以,在随行的文武群臣们看来,此次圣驾西幸应该是一次充满温情的怀旧之旅。传说太祖回到夹马营旧居参观时,欣喜怀恋之情溢于言表,甚至还从某处土坷里挖出了幼时埋藏的玩具石马,爱不释手地带在了身边。

然而,此次西巡却并非都是终日宴饮、君臣共欢。太祖突然提出了迁都洛阳,令群臣大为惊骇,而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也让太祖满心不悦,索性在洛阳一住两个月,拒绝东返开封,甚至提出一迁洛阳,再迁长安。如此僵持的两个月对群臣无疑是一种折磨,洛阳的日子在惴惴不安中度过。最后,终于由太祖的弟弟赵光义劝动了太祖,虽然还是心有不甘,但悻悻之间总算肯起驾回京了。五个月后,开创了大宋江山的一代圣主在开封的皇宫中猝然亡故。

网络配图

这就是宋初的所谓“迁都之议”。如果是不太熟悉宋朝历史的人,初听这个故事,也许会得到以下一些印象:一,宋太祖和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皇帝一样,想起一出是一出,明显带有孩子气,很不好伺候;二,这个皇帝又算是很讲民主的,赌气归赌气,最终还是能听从臣僚的反对意见,放弃自己一心想做的事,作为皇帝,这已经殊为不易;三,没能迁都洛阳有可能是他人生最后阶段里一个比较重大的遗憾。

比较而言,宋太祖确实算得上仁厚之君,同时也确实有难伺候的一面。不过,研究和关注宋史的人普遍认同赵匡胤提出迁都绝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他的这一想法未能付诸实施,是整个国家的重大遗憾。如果当时真的将国都迁至洛阳,或许两宋绵延三百年受困于北方边患并两次亡于外族的悲剧命运就可以避免。

从地形来看,洛阳坐拥山川之险,“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而开封地处黄河南岸的平原之上,是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如果仅从这种自然条件上比较,洛阳和开封作为国都的优劣是显而易见的,满朝文武一致反对迁都,当然会有这之外的其他原因。

开封在战国时曾为魏都,当时叫大梁,后又改称汴州。隋朝开通的运河经汴梁入江淮,使这里成为了锁控南北水路交通的咽喉。到唐朝中后期,北方藩镇割据,战乱频仍,经济中心移至南方地区,汴梁则成为南粮北运的必经之地。五代时期,汴梁先后为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国之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到周世宗柴荣时,汴梁已经拥有三重城墙,城高池深,城内建筑规整,道路宽阔,商业繁荣,已颇具帝都风范。再经过赵宋王朝十几年经营,汴梁城“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侯,通荆湖之运漕”,而朝中群臣俱在此安居多年,此时提出迁都,确实有动摇国家根本的感觉。何况此时的洛阳(包括长安)由于自唐朝后期开始的连年战乱,城市破坏严重,经济凋弊不堪,基本上已经失去了作为国都的条件。而事实上,长安自唐后、洛阳自后晋石敬瑭迁都开封,都再也没有成为过任何王朝的国都。

网络配图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所以最初定都开封谈不上选择,只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承袭。开封确实是易攻难守的四战之地,此前定都于此的都是短命政权,但宋太祖雄才大略,大宋开国后即开始为开疆扩土而南征北战,战略上以攻为主,战场主要在别人的地盘上,十多年来国都从未受到过威胁,而开封的通达便利更成为了利兵利战的优势。应该说,宋初定都开封是符合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客观需要的最佳方案。

问题在于,当大宋如秋风扫落叶般荡平南方诸国而将目光转向北方时,形势却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盘距在山西的北汉政权联合北方的契丹,凭借都城太原的有利地势,成功阻止了宋军向北的步伐。宋太祖三次攻打北汉,皆受挫而返。当战略上的进攻转化为对峙,作为一个身经百战、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帝王,除了因力不从心而产生失望和无奈,也当然会意识到巨大的危险。北汉在黄河以北,与汴梁仅相隔一河。而强大的契丹也随时有可能挥戈南下,以汴梁平坦开阔的地势,如何抵挡辽军铁骑?

要保证四战之地的安全,只能以兵为险,所以驻守开封的禁军数量急剧膨胀。那些已经习惯于享受安逸生活的大臣们,看到有重兵屯守京师或许会感到心安,而太祖则已清醒地认识到了军队庞大对国力的巨大消耗。他提出迁都洛阳就是为了“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只可惜,他的远见卓识未能得到大臣们的理解,最终在赵光义“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的劝说下,不得不做出妥协。

其实,对于这次迁都之议还有另一种猜想:御弟赵光义早有谋位的野心,一直在做着精心准备,他作了十几年开封府尹,在京城培植了大量的亲信势力。不管太祖对此是不是有所觉察,迁都之议对赵光义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所以他当然要竭力反对。而大臣们不过是受了他的鼓动,帮他制造氛围而已。这样的分析“阴谋论”色彩过重,却并非没有道理,此后事态的发展,甚至包括太祖几个月后的诡异死亡,都可以作为怀疑赵光义的理由。

网络配图

在最终做出妥协时,太祖忍不住仰天长叹:“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此语在百年以后验证。空前庞大的军队消耗着大宋十分之九的财力,却仍无力阻挡外敌的入侵。开封终于在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被金军攻陷,北宋灭亡。

当年,在从洛阳返京途中,行至巩县(即今巩义),太祖前往父母茔地——永安陵进行了祭奠。在陵园神墙的角楼上,他怅然四顾,思叹良久后,抽出一支雕翎箭,张弓射向远野。看着那支箭在远处无声落下,他长叹一声,告诉身边众臣:人生终须有归宿,今日箭落之处,就是我死后长眠之所。说完,取出那个玩具石马,命人埋在箭落处为记,并为自己的陵墓命名永昌。这就是传说中太祖永昌陵的来历。

不管是因为想要剪除御弟的实力,还是保护都城。这项迁都之议最终还是被搁置与拒绝了。如果这项政策得以顺利实施的话,或许宋朝和北方民族的交战就会变成了另外一种局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趋炎附势的丁谓:排斥异己攀名利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丁谓是北宋真宗时一位有名的权臣,善于附炎趋势。真宗初年,权臣王钦若得势时,丁谓专投王钦若所好,唯王是从。王钦若失势免宰相职后,丁谓又采取欺骗手段,获取了寇准的信任。网络配图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冬,丁谓与曹利用同时出任枢密使,掌军机大权。曹利用与寇准有宿怨,早仇恨在心,丁谓本来由

  • 清大将军年羹尧 飞扬跋扈自取其亡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清初曾出现过两位著名的将军,一是鳌拜,另一是年羹尧。两人都因积累战功获封一等功臣,位高显爵,又都因狂妄骄恣、飞扬跋扈而遭皇帝降咎,下狱或被赐死。网络配图年羹尧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人,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为太保、一等公。大将军年羹尧曾运筹帷幄,驰骋疆场,立下赫赫

  • 王继勋竟爱好把活人的肉一片一片割下来吃!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时人对赵宋王朝的印象非常好。在历朝历代中,赵匡胤开创的宋朝,素以经济富庶、政治宽松闻名。勇哥本人也曾写过一本小书《梦回宋朝》,表达对这个另类王朝的敬意和好感。但是,光明与黑暗总是相生共存。在人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的大宋王朝,也曾出现一位肆虐经年、骄横残暴的吃人恶魔——王继勋。网络配图王继勋:庆州华池

  • 本应福禄一生的福王朱常洵最后竟被煮成汤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福王朱常洵,是明朝神宗的第三个儿子。王皇后没有生儿子,王妃生了长子,就是后来的光宗。朱常洵比他小,但常洵母亲郑妃最得宠。皇帝很长时间没有立太子,大家都疑心郑贵妃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这遭到了太后和大臣们的极力反对,神宗皇帝为此苦恼不已,最后还是只有让步,万历二十九年立了光宗为太子,常洵则被封为福王。

  • 民族抗金英雄岳飞 千古冤狱昭雪平反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公元1142年1月27日,民族英雄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秦桧等人陷害,落得历史千古冤案。自那时起,主张抗战的南宋军民便为岳飞之死得以昭雪平反而奔走呼号。那么岳飞最终能得到平反吗?民族英雄岳飞是于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腊月二十九日,在临安(今浙江杭州)风波亭遇害的。自岳飞蒙冤之日起,

  • 明朝杀人狂魔张献忠:竟把杀人当成一种信仰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我国古代的“人吃人”事件经常发生。关于吃人的原因,有的是为了充饥,强者食弱者;有的是为了别的原因,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互食的现象。按照世俗的约定,人吃动物的肉,能说得过去,但是人吃人的肉,就有些惨无人道了。在古代,大规模吃人的事件经常发生在大饥荒的时候,这时候由于粮食匮乏,百姓常常易子而食;也可能发生在

  • 诸葛亮是多面手 精心绘图安南夷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说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大概没有人反对;我们说诸葛亮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并且善于运用自己的绘画艺术,为自己制订的政治路线服务,大概就有人怀疑了。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诸葛亮,虽然不像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所描写的那样,是料事如神的奇才和能够“呼风唤雨”的神仙,但也确实是一位世间罕有、才华卓越的战略

  • 历史真实的孝庄:从庄妃到太皇太后始末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孝庄对董鄂妃鞭尸,皇太极其实爱孝庄,孝庄太后的厉害之处

    导读:科尔沁草原人杰地灵,从古至今涌现出数以百计的历史名人,其中孝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名气之大、影响之深是无与伦比的。近年来,戏说孝庄的影视剧和文学作品屡见不鲜,使广大群众对这位清朝蒙古族女政治家有所了解,但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还需要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孝庄。网络配图庄妃其人孝庄名为布木布泰,生于明万历

  • 历代最简朴帝王:宋太祖对公主太“抠门”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宋太祖赵匡胤生于一个没落世家,早年历尽生活的坎坷,十分了解社会最底层人民的疾苦,他决心以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这个社会。后来他壮志得酬,终于“黄袍加身”,成了大宋的开国皇帝。但他富贵后不忘本色,照样简朴律己,日常生活很朴素,衣服、饮食都很简单,其衣服也只有登殿上朝时的赭服是用绫锦做的,其他大多是绢布

  • 解南宋高宗赵构:“泥马渡康王”的传说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大凡开国帝王,都会有不同于常人的传奇,人们由此对他们“真命天子”的身份确信不疑,赵构也不例外。南宋高宗赵构“泥马渡康王”的传说,这个传说明显有为神化南宋政权,制造赵构自立为帝的合法性的作用。相传北宋靖康三年,金军攻破东京汴梁后,掳徽、钦二帝北撤,将二帝幽禁于北国五国城后,随即又派四太子会斡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