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盘点中国历史上的疯狂裁员:唐太宗时期裁员七成

盘点中国历史上的疯狂裁员:唐太宗时期裁员七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755 更新时间:2024/1/2 2:05:28

贞观元年(627年),刚刚当上皇帝的李世民就着手裁员,他对房玄龄说:“朕近日读书,多见古人遗训,谓官在得人,不在员多……若得其善者,虽少亦中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然后表示,朝廷机构臃肿,人员编制太多,让房玄龄、杜如晦负责“裁员”,并要房、杜贯彻“任人唯贤”的原则。

淘汰冗官向来就是一件得罪人的事,房玄龄、杜如晦在执行“裁员”任务的过程中也遇到了阻力。最大的阻力就来自李世民的旧部———原来秦王府中的人。这些人早就追随李世民,如今,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他们本指望着得到高官厚禄,现在可好,反倒被裁,他们岂能没有怨言?

无奈之下,房玄龄找到李世民,请李世民最终定夺。李世民坚决支持裁员工作,他说:“人君当以天下为公,而不能为己之私产。古者治国,皆明此理。如今朕与卿等衣食皆出于百姓,怎能不为百姓着想?……若徇私情,不问才学,岂是至公之道?”有了皇帝撑腰,房玄龄、杜如晦的胆子就壮了,他们开始大刀阔斧地精简机构、裁撤冗员。

网络配图

最后,房玄龄、杜如晦将京官由原来的2000多名裁减为643人。同时,针对因州县设置剧增而造成的百姓少、官吏多的状况,对地方行政机构也“大加并省(裁减)”,裁并了许多州县,把全国划分为 10 道,共设 300 余州,1500余县。此次精简机构、裁撤冗员是历史上非常成功的一次行政改革,为后来的贞观之治奠定了良好的行政基础。

与唐朝中央官员的精干相比,宋朝的官僚机构臃肿,冗员颇多,所以,宋朝尽管商业比较发达,但财政压力一直很重。而且,臃肿的官僚机构和大量的冗官必然导致官员之间相互扯皮、内耗严重、效率低下,行政腐败和派系纷争也由此而生。还是以数字来说明,唐太宗时,中央官员仅有643人,可到了宋仁宗时期,中央官员就超过了1.7 万人。有宋一朝,偏安一隅,军事上受外敌侵扰,国事难以振作,这与机构臃肿、冗员过多关系极大。可见,该裁员之时不裁员是不对的。

但是,若不认真分析情况,遇到财政困难就裁员,以为裁员是“脱贫”的不二法门,那就大错特错了。

明朝的历史又可提供这方面的佐证。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封自己的 9 个儿子为亲王(太子除外),亲王有自己的藩国,到一定的年龄就要到封地“就国”。他们不担任任何职务,也不从事任何文武活动,却要每年从国家那里接受一万石的俸禄。亲王有王府,王府里有大量的服务人员,这些人员也需要国家供养。

朱元璋的这套制度为明朝的历代皇帝所沿袭,除继承皇位外,皇帝的儿子自然成为亲王,亲王的爵位还可继承,于是亲王越来越多,到最后,明朝竟设了60 多个亲王的头衔。亲王之外,其他的皇亲(公主、郡王等)也越来越多,明朝给官员的俸禄很少,但是对皇亲却慷慨大方。只要是皇亲,不论男女,都可终生从国库领取丰厚的俸禄。这样,皇亲的人数越来越多,皇亲的俸禄也就成了国家的一个沉重的财政负担。

网络配图

有学者估算,在明朝的最后几年,国家俸禄册里列出的皇亲有10 万人之多,而同时期的中央官员(京官)是1.5万人。1562年,全国各地上交国家的田赋共有400万石,可朝廷支付各地亲王及皇亲的俸禄则为800 万石,用现在的话说,皇亲们一年的消耗竟然等于两年的全国农业税!粗略估算,国家财富的30% —40%都被皇亲所耗费。

到了明朝晚期,财政出现了困难,朝廷开始裁员以摆脱危机,但有趣的是,裁员的对象不是消耗了国家巨大财富的皇亲,而是最基层的工作人员——驿站小吏。朝廷打着节约的名义裁撤驿站。在汉、唐之时,驿站之间的距离多为30 里,明朝裁撤之后,驿站数量减少,驿站之间的距离改为60 里,后来,驿站越撤越少,驿站之间的距离也就越来越大,有的甚至到了 200 里以上。裁撤驿站确实节约了朝廷的财政开支,据测算,崇祯朝裁撤了三分之一的驿站之后,节省国库开支10 万两白银。

但是,裁撤驿站之后,驿站的服务质量严重缩水,很多官员也因忍受不了长距离的跋涉而放弃了必要的巡视检查工作,导致了惰政的进一步滋长。同时,被裁的大批驿站小吏成为失业人员,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了官路上的劫匪,严重地危害着社会稳定。

更关键的是,就在崇祯皇帝的一次大规模裁撤驿站的行动中,驿站小吏李自成被迫下岗。后来,对朝廷充满仇恨的李自成揭竿而起,领导了农民起义,给原本孱弱的明朝以致命一击。当李自成率领大军攻占北京之际,当初以裁员成功而得意的崇祯皇帝就只得上吊自尽了。

网络配图

纵观历史上的裁员经验,我们可以看出,裁员本身并无好坏,但裁员的方向却事关成败。唐太宗李世民裁员,先拿自己秦王府的旧部开刀,刀口向上,“裁员不避亲”,最后,不仅裁员成功了,而且裁员还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反观明朝的裁员,刀口向下,“只裁小吏不裁皇亲”,名为财政改革,实为转移社会矛盾。结果,社会矛盾不仅没被解决,反而被激化了。对比之下,二者真是判若云泥。

一句话,裁员之事要思量,像宋朝那样,任由冗员过多和机构臃肿不管,该出手时不出手不行;像明朝那样,该对皇亲下手却非要对底层小吏动刀,裁员的方向不对也不行。只有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不但问题看得准,而且方向也选得对,这样,“该出手时就出手”,裁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李白在大唐宫殿展露天才仅因只有他懂西域文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大唐皇宫宫殿分布图,大唐皇宫遗址,李白与西域的关系

    他一生不以功名显露,不愿做官,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并因此留下了高力士曾为他脱靴、杨国忠曾为他磨墨的民间传说。《李白戏权贵》的传说是这样的:天宝元年(742),李白来到京城长安

  • 关羽在荆州犯了很多错 唯有这件事一点没做错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诸葛亮没算到关羽失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失败原因,关羽失荆州刘备为何不救

    有人说关羽失荆州的一个原因是拒绝了孙权的求婚,并且说了“虎女不嫁犬子”的话来侮辱孙权,在政治上显得极端不理智。对于这个说法,我非常不赞同。中外历史上有无数的例子,优秀的政治家是不会顾及妻女幸福的。为了国家安宁,女儿可以不远万里嫁入大漠(参照汉唐和亲政策);为了战争胜利,情人可以用来作为棋子(参照西施

  • 开国皇帝杨坚是好皇帝吗:杨坚的贡献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杨坚是哪个朝代的开国皇帝,杨坚是怎样当上皇帝的,杨坚怎样登上皇位的

    杨坚是汉族人,姓普六茹,弘农郡华阴人氏,杨坚是汉太尉杨震的十四世孙,也是隋朝的开国皇帝,即隋文帝。图片来源于网络北周政权的开国元勋乃是杨坚之父杨忠,杨忠是西魏十二大将军其中的一个,建功无数,是国家的顶梁柱,封号随国公,杨坚在十四岁的时候就开始了学习如何做官,后来父亲死了之后,杨坚便继承了父亲杨忠的爵

  • 项羽打不过刘邦的原因 只因他干了三件蠢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邦为什么赢了项羽,刘邦是怎么打败项羽的,项羽败给刘邦根本原因

    项羽统帅的楚军,是秦末各路起义军中最具战斗力的军队。可以说如果没有项羽,秦将章邯、王离将有很大的可能平定各路叛乱。在垓下之战前,项羽大败40万秦军于巨鹿,之后又以3万人击破50万汉军,取得彭城之战的胜利,绝对称得上是常胜将军。不过,就是这样一位骁勇善战又兵力强盛的统帅,最终却败给了军事才能远逊于自己

  • 中国历史上唯一当了皇帝的太监 而且口碑非常好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太监当皇上,史上的太监皇帝,中国太监皇帝

    中国历史权倾一时的大监很多,但是当上皇帝的太监却只有一人。有人说还有秦二世时的赵高,其实完全是不懂历史的讹论,因为赵高是宦官,不是太监,那个时代内廷官称为宦官,并不是后世所说的太监。网络配图曹腾是谁?这个名字知名度却实不高,但他孙子却是大名鼎鼎的曹操。牌子够响了吧?曹腾,字季兴,沛国谯(今安徽亳州)

  • 揭秘唐朝初年名将王君廓的叔叔究竟是哪位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戍边名将,唐朝的将军有哪些,唐朝著名将军

    王君廓,唐初名将,早年曾聚众为盗,打家劫舍,霸占井径,王君廓自幼孤贫,以贩马为生,但是品行不端,经常偷盗,乡里都引以为患。隋朝末年,王君廓打算聚集兵马为盗,叔叔却不同意。王君廓便诬陷邻居与叔母私通,与叔叔一同杀死邻居,从此亡命江湖。图片来源于网络义宁元年,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派人招降王君廓。韦宝、邓

  • 他干掉了三大名将 最后却死在一个女人的手里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黄埔十大名将,战国四大名将排名,杨虎城将军女儿被毒死

    在三国的后期,几乎每个国家都出现了人才凋零的问题。即使是财大气粗的魏国也不例外,偏安西南的蜀国自不必说。在这一时期,有三个人物十分的出名,曹魏政权的邓艾、钟会以及蜀汉政权的姜维。尤其是姜维,简直就是蜀汉政权的顶梁柱,但是就这么三个人物,最终全部死在了同一个人的手里。这个人就是卫瓘,一个在三国并不出彩

  • 名将岳飞真的死于秦桧手?还是另有其人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什么什么的名将岳飞,为什么秦桧害岳飞,秦桧给岳飞定的什么罪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人,南宋名将、忠臣,官至少保、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被诬以莫须有罪名被赐死,后平反昭雪,追谥武穆、追赠太师、追封鄂王,改谥忠武。网络配图岳飞成为民族独立精神的象征之后,他的非正常死亡,就成为纠结大家100

  • 薛万彻被斩的时候竟连砍了三刀才砍下了头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斩赤红之瞳中被砍脑袋的,斩和砍的区别,旧唐书薛万彻

    薛家有四个儿子,薛万彻他有三个兄弟。兄长薛万均,就是他带着薛万彻投奔李渊。在面临窦建德的围攻时,薛万均想出了个主意,认为应该先向敌人示弱,等到敌人进攻时,就让埋伏在两边的精兵围剿。这个主意使得薛家兄弟打赢了窦建德。图片来源于网络在窦建德再次袭来后,薛万均和弟弟带着敢死队包抄了敌人的后方,又一次大获全

  • 史上最胆小的皇帝!因宫殿失火被惊吓致死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嫔妃宫殿大全,被闷死的皇帝,皇帝被杀

    古代没有消防队,所以古代火灾经常发生,尤其是宫廷火灾现象屡有发生,可谓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长河。在中国历史这条5000多年奔流不止的长河中,据记载宫殿火灾就有一二百余起,伤亡现象也是层见叠出,其间就有一位大人物居然因宫殿失火而被惊吓而死,这位大人物绝非一般的主儿,他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第二任君主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