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雄才大略汉武帝侧面:抢劫民财破坏法制的暴君

雄才大略汉武帝侧面:抢劫民财破坏法制的暴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24 更新时间:2024/1/5 20:33:41

“上个星期,一位企业家朋友对我说,他最近看了一部讲汉武帝的片子,很过瘾。我对他说,汉武帝是中国历史第一位大规模地滥用政治暴力,破坏法制,强行化私为公、摧毁民营工商业的皇帝,你愿意这样的人再出现吗?这样的人真出现,你还会过瘾吗?

网络配图

作者编剧选汉武帝来拍片子,到底想说什么我不知道,但是,今天的中国,好不容易走上了市场经济和工商业发展之路,对汉武帝这种类型的人,必须保有足够的警惕性。中国历史上的工商业者们总吃亏,就是因为读书太少,不讲政治。官员们要讲政治,企业家也得讲点政治,不然可能还要吃大亏。

中国两千年历史上,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皇帝不多,汉武帝算得上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大人物。秦皇汉武,秦始皇统一中国,汉武帝征讨匈奴,他们两人在中国人心里占有很高的位置。人们在称颂秦皇汉武赫赫武功的同时,常常不去想他们所干的大坏事。真是奇怪,我们中国人心里深处,总是特别畏惧和崇拜那些敢于杀人,给百姓带来极大苦难的大英雄们。

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读史是为了读现实。按这样的想法来读西汉史,我感到对我们中国人心中的秦皇武帝情结,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尤其是对汉武帝这种类型的人,要提高警惕,千万不能再让这种人上台,原因很简单,这类人物对工商业发展,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极大破坏性。具体说起来,汉武帝留下的坏传统主要有三个:一是他摧毁民营经济;二是他破坏法制;三是他穷兵黩武,拖垮了国家。

一、抢劫民营经济

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王朝。刘邦去世后(公元前195年),经过汉惠帝(公元前195年--前188年),吕后(公元前188年--前180年),到汉文帝(公元前180年--前157年)和汉景帝(公元前188--前141年)统治期间,出现了秦统一以来中国第一个大盛世,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史记平准书》有一段记载①,大意如下:汉朝建立七十多年以来,国家没有什么大事,只要不遇到水灾旱灾,百姓家给人足。城乡的粮仓都储满了粮食,各级政府财政都有多余钱财。京师国库的钱积累到巨万,串铜钱的带子都朽坏了,国库里的钱多得难以统计。国家储备粮仓的粮食太多,堆不下,只有堆在仓库外面,粮食都腐败不可再吃。大街小巷里都有马,乡村也的马成群结队,因公马路上会打架,乘公马去聚会的人往往到不了会场。

城里看门的都有好粮好肉吃。小官员因流动性小,他们的孩子往往都继承他们的职位了,所以一些姓氏都以他们的官位命名。人人都十分自爱,不敢触犯法律,办事都以义为先,耻于干坏事。这段时期,国家法律政策十分宽松,百姓富裕。

“文景之治”是如何得来的?是因为政府按道家黄老学执政,无为而治,清静守法,轻徭薄赋,与民休息。道家黄老学表现在经济政策领域,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自由主义政策,低税收,少干预,自由开放,依法治国。

网络配图

“文景之治”期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这是说,国家统一,各地关卡取消了,开发山泽自然资源的禁令取消了,所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商品交换没有不通的,大家都得其所欲。政府在煮盐、冶铁等领域全面开放,私人得以自由经营。甚至在冶铜铸币这样的货币发行领域,也都向私人开放,私人可以从事铸币业务。经济上的自由放任到了极至,国家富裕,民营工商业大发展。

汉武帝于公元前140年即位,当时仅16岁,在他21岁前后,马上开始对民营工商业连下重手。首先将盐、铁、酒等重要行业强行收归官营,由官府对重要物资的运输和贸易进行垄断,对民营工商业征收重税。责令民营商人自报财产,陈报不实者,罚充军一年。鼓励告发民营工商业者,被告发者,没收财物一半。于是告发一发不可收拾,《汉书》上说,“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中等财产以上家庭都被告发了,结果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中等以上的工商业家庭全都破产了。

汉武帝仅仅是通过告发和没收财产一项,就“得民财以亿计”。贪官污吏趁机鱼肉其间。朝廷下令逮捕的工商业者就有六七万人,上层官吏自己私自增加逮捕数量,达到十多万人,搞得“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受伤害的民营工商业者比对匈奴战争中被打败的匈奴人还多。“文景之治”培育出来的繁荣的民营工商业,就此被毁灭。汉武帝抢了民间工商业者的财富,拿来干什么?一是打仗,重奖将军们。元狩五年,赐给卫青大将军黄金二十万辆。元狩四年,赏给卫青、霍去病黄金五十万斤。经由汉武帝,巨量的财富由民营工商业者转给了将军们。所以历代的将军们都喜欢和崇拜汉武帝,看来不是没有道理的。除了打仗用钱外,就是汉武帝自己大量挥霍,盖宫殿和游苑,大搞祭祀活动,四处巡游天下,“取好女数千人,以填后宫”。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汉武帝“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鬼神,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汉武帝把“文景之治”多年积累的国力,把工商业者多年创造的财富,短短几十年就耗干了,西汉王朝由盛转衰。

二、破坏法制

刘邦带军攻入秦国时,诸将都去抢金银财宝,而萧何则带人去抢秦朝的档案馆,这样萧何就掌握了秦朝的人口、地理、法律等资料。建国后萧何根据秦国的法律,以黄老无为而治,清静守法,约法省禁,顺应民心的原则,对秦法进行了修改,制订出了《九章律》,以后“萧规曹随”,西汉建国的法制基础得以巩固和完备。

网络配图

汉文帝、汉景帝等都是依法治国的榜样,不敢把君主个人意志加于法律之上。有一个故事颇能说明“文景之治”是如何依法治国的。《汉书》中记载②:一次,汉文帝马队经过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来。惊了汉文帝所乘马。于是派人把这人抓了来,交给法官张释之处理。那人解释说,看见马队,躲到桥下,后来以为马队走了,就出来。出来看见马队还在,就跑。张释之依律,判此人罚款。汉文帝很生气,这人惊了我的马,还算马温和,换其它马,不伤了我吗?你怎么只是罚款。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与天下人都必须共同遵守的。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你要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了。汉文帝思考后说,法官说得对。

汉文帝想加重处罚,但最后仍然不得不依法办事。这就是文景黄老之治的表现。法律是天子与天下人都共同遵守的,身为帝王,也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情绪和意志加于法律之上。但遗憾的是,由文帝、萧何、曹参等开创的清静无为,依法治国的好传统,被汉武帝彻底破坏了。

公元前140年,16岁的汉武帝上台,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人才。研究《公羊春秋传》的董仲舒上书,要求尊儒隆礼,推行教化,他说:“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就是说,不在儒家“六艺”之学和孔子思想的,都“绝其道”。这就是后人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来源。当时汉朝占主导地位的执政思想,就是道家黄老学,因此所谓“罢黜百家”,其实就是结束道家黄老学的统治。

16岁的汉武帝对董仲舒的策论表现赞赏。但由于当时信奉道家黄老学的窦太后(汉文帝的王后,汉武帝的奶奶)还活着,朝中遵循黄老之治的官吏仍占主流,所以儒生掌权受到抑制。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21岁的汉武帝大权在手,真正实施了独尊儒术的政策,大量儒生被提拔,这就结束了“文景之治”清静守法的时代,“以德治国”取代了“以法治国”。“以德治国”被朝廷表述为“德主刑辅”。“刑”(法)是有明确的条文规范的,“德”是什么呢?从董仲舒倡导并实践的“春秋决狱”可以看出来。所谓“春秋决狱”,就是按孔子所著的历史著作《春秋》作为判案的依据。这是一部历史著作,一部历史书怎么能成为判决案子的依据呢?照董仲舒的说法,因为这部历史书是以“德”为基本原则的。但从司法来说,依据历史著作判案,官吏的自由裁量权可大得不得了,官吏因之贪赃枉法,国家治理章法全无。

结果就是“上请”制度的出现,重大案子,向上请示皇帝定夺。有一帮熟读古书的文人在旁帮忙,皇帝要从史书中找出任何一条合乎自己心意的典故,太容易了!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直接结果,就是皇帝不再受任何法律的制约,皇帝的意志就成为法律,名为“以德治国”,实为皇帝集权专断,这是极端的人治。汉武帝、董仲舒通过“独尊儒术”,绕过了“文景之治”天子与天下人共同遵守的法律,继承和发挥了中国历史上最坏的人治传统。司马光把汉武帝比做秦始皇。其实,秦始皇比起汉武帝来,还有注重法制和尊重民营工商业的优点。秦始皇还专门为成功的民间工商业者树碑立传,从来没有随便摧毁过民间工商业。

三、穷兵黩武,战无节制

人们只知道汉武帝征讨匈奴的武功,知道霍去病马踏匈奴的壮举,但往往不知道汉武帝征讨匈奴,打的长期的消耗战,而且最后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公元前128年,在汉武帝28岁时,开始派大军主动进攻匈奴,从此拉开了与匈奴30余年的战争,初期汉军取胜,但战争拖延下来,双方有胜有败,匈奴前后死伤7--8万人,汉军死伤数远高此数。

网络配图

公元前90年,汉武帝66岁,他再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6万大军出塞进攻匈奴,结果全军战败,李广利投降匈奴,士卒死亡数万人。消息传来,汉武帝中止了与匈奴的战争,此后汉不复出兵。李广利兵败3年后,汉武帝去世,留下了一个经济衰败,人民贫困,社会动乱的国家。《汉书》上说,“天下虚耗,人复相食”,全国人口死亡过半。而且,就在汉武帝去世那年的冬天,“匈奴入朔方,杀略吏民”,匈奴之患依然。

匈奴自古是边患。刘邦在世时,亲率30万大军伐匈奴,结果在平城被围,几乎不能逃脱。汉文帝时,“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汉文帝与匈奴的关系,是自卫反击的关系,他不敢轻易发兵深入,是担心将天下百姓卷入战争。汉文帝遵循了养民为本,“有理有利有节”的国防战略。

汉武帝不同,他凭借“文景之治”积累的强大国力,全面攻打匈奴,对消除中国北方边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他不知节制,只知“快意匈奴”,过于穷兵黩武,重税剥夺,破坏了国家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搞得百姓四处流亡,天下大乱,暴动接连发生。《汉书》上记载:“大群至数千人,擅自号,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缚辱郡守、都尉,杀二千石,为檄告县趋具食;小群以百数,掠卤乡里者不可称数。”汉武帝用了几年的时间来对各地的暴乱进行镇压,但仍然是“散卒失亡,复聚党阻山川,往往而群,无可奈何”。

《资治通鉴》记裁,由于连年征战,海内虚耗,社会动乱,汉武帝晚年开始悔过,下罪已诏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强调“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这是说,当今的任务是停止朝廷苛暴的政策,不准再随便征税,全力从事农业生产,“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这是说,退回到“文景之治”与民休息的政策中来。

历史是常常重演的。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从汉武帝到隋炀帝,这类“雄才大略”的政治人物的个性和气质几乎是一脉相承,将个人意志强加于万万民众之上,全不顾百姓死活。这类害苦了百姓的专制人物会不会再次将中国人的命运玩弄于股掌之上呢?那些赞颂对这类人物的小说和电影,不都是在叫魂吗,不都是在呼换他们的幽灵再现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刘备爱民只是假象 搞金融剪刀差掠夺蜀汉民众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备借荆州还了没有,孙刘两家为什么长期争夺荆州,刘备为什么那么多人跟他

    两汉时期,商品经济非常发达,五铢钱流通十分繁盛,经常会出现流通货币数量不足的情况。政府惯用的手段是将钱币减重,增加名义货币流通的总量。自三国直至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各地政权对立,铸行虚币大钱成为各政权掠夺民间财富用来支持战争的有效手段,五铢钱也由此衰落。率先开铸虚币大钱先河者,便是刘备。网络配图刘

  • 朱元璋几乎杀所有功臣却只留下了一人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晚年杀了多少功臣,朱元璋杀了哪些开国功臣,朱元璋想到朱棣会反吗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统治者日益黑暗残酷,引起了人民的反抗。1352年郭子兴聚众起义。后郭子兴病故,朱元璋接手兵权,登上了历史舞台。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网络配图世人皆知伴君如伴君如伴虎。朱元璋猜忌刻薄,登上皇位后,便把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几乎杀了。朱元璋之所

  • 秦始皇忍辱偷生30年生父竟不是吕不韦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始皇长生不老之谜,秦始皇一生未娶的原因,秦始皇生父之谜破解

    6月112日消息,有一段模糊不清的身世,他的母亲赵姬最初是吕不韦的小妾,后又嫁给异人生下秦始皇,因此秦始皇的身世一直是个谜,有人说他确实是异人的血脉,也有人说是吕不韦故意送了孕妻。这个尴尬的身世,让秦始皇的童年没少吃苦。网络配图秦始皇从小跟随母亲赵姬颠沛流离,后来其父异人成为秦庄襄王,秦始皇才得以和

  • 历史探秘:吕布为何要认董卓为干爹?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吕布认过几个爹,董卓和吕布为何反目成仇,吕布认了几个干爹

    《三国演义》里,吕布有丁原、董卓两个义父,再加上亲爹,被张飞骂作是“三姓家奴”。可是翻开《三国志》,并没有吕布认丁原为义父的记载,可知这件事完全是小说家言。认董卓倒是有一点根据,《三国志·吕布传》记载说,董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正史记载董、吕二人的“父子”关系,只此一句,远没有演义

  • 光海君:光海君被废是不得民心还是决策不当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朝鲜宣祖和光海君是父子关系,宣祖本来也是不能够继承王位的,因为明宗的世子去世的早,他的大臣就建议在自己的侄子里面选取一位来做为王世子。明宗最后还是听取了大臣们的意见,让德兴君将自己的第三个儿子河城君送进宫中伺候自己,并且册封了河城君为王世子。之后河城君成为了宣祖,他的儿子光海君成为了王世子,那么朝鲜

  • 孙坚在娘胎时就已注定此生不简单 果不其然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王母生的十个儿子,孙坚像极了我出门前后的样子,苏大强两个儿子是亲生的吗

    孙权能当上皇帝则要感谢他的老子孙坚。孙坚是汉末枭雄之一,先后任过别部司马、议郎、长沙太守等职,官至破虏将军,故而又称“孙破虏”。孙坚的经历很不简单,在其在娘肚子里时,就有异象。据《三国志》注引《吴书》,“及母怀妊坚,梦肠出绕吴昌门,寤而惧之,以告邻母。邻母曰:“安知非吉徵也。”意思是孙坚的母亲很害怕

  • 秦国最窝囊的君王 被戴了一辈子的“绿帽子”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秦国的封君25人都有谁,秦国有多残暴,蒙恬为什么不救秦国

    在古代皇权社会,在皇帝或者国君在世或者死后,都是不允许自己的嫔妃们出现婚外情或者给自己戴绿帽子的事件的。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国君死后,很多的嫔妃都是要殉葬的。但是在战国时代的秦国,不可一世的秦王却被戴上了流传千古的绿帽子,实在是窝囊。网络配图“娶得本来人尽可夫的女人”秦国这个君王就是秦庄襄王,与他最

  • 北宋短命皇帝哲宗赵煦有明君之德奈何寿命短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哲宗,宋朝皇帝赵闳赵泱,哲宗

    宋哲宗赵煦即位时只有10岁,虽然年纪很小,但坐在朝廷上却是神情庄重,言谈举止不失帝王风度。史书上说他“天表粹温,进止中度”。图片来源于网络不记人无心过失一次在大殿上,有个太监拿奏折时,不小心把宋哲宗的头巾碰掉了。当时,宋哲宗才剃过头,头巾突然掉下来,头皮显得明光发亮,看起来滑稽可笑。殿上的大臣都忍俊

  • 这个假太监把持秦国朝政 还和太后生了两孩子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古代太监能不能生孩子,太监为什么不能娶妻生子,秦朝有太监嘛

    想到后宫,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些暧昧的色彩。男人花心、女人多情......饮食男女内心深处最隐秘、最原始的欲望在这里呈几何倍数地放大,无数的权术、阴谋、动荡也由此产生。秦始皇的生母赵太后就是一个被欲望驱使的女人,她操纵着欲望,让国君、丞相等重要人物心甘情愿地供其驱使;同时也被欲望操控,他对小人物嫪毐予

  • 真实的古代皇帝什么时候会“大赦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古代真的有皇帝吗,最后一个皇帝做了几天,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什么是大赦天下?大赦天下做为一种政治手段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掌握子民的生杀予夺大权,常以施恩为名赦免犯人。如在皇帝登基、皇帝驾崩、更换年号、皇帝生儿子、立皇后、立太子、皇帝打了大胜仗等情况下,常颁布赦令。天下大乱或者自然灾害,也会大赦,因为自然灾害的时候,民不聊生,犯罪现象就会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