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宫廷历史:清朝皇帝处理国政时不在故宫

宫廷历史:清朝皇帝处理国政时不在故宫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86 更新时间:2023/12/8 14:01:37

导读:故宫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名为“金銮殿”,是皇帝上朝的地方。建于明代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最初,名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更名为“皇极殿”。“皇极殿”一直到皇帝顺治帝时,顺治帝二年(1645年)初改名“太和殿”。其实,这里并不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地方,只有巨型重大典礼的时候,才会使用,实际使用次数很少。那么,皇帝在哪处理国政?

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

网络配图

明朝皇帝的御门听政

明朝的朝会制度始创于明太祖朱元璋,完备于明成祖朱棣

有大朝会,也称正朝,在正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三大节举行,仪式极为隆重,仅低于皇帝登基仪式。正朝在奉天殿(后改名皇极殿)举行,主要是朝贺,皇帝并不问政事。又有常朝,分朔望朝和日朝。

朔望朝,洪武时定为每月朔(初一)望(十五)日在奉天殿举行。于慎行《制典》篇说:“本朝朔望御正殿,百官公服朝参,而不引见奏事。”实际上仍是朝贺的性质,同样不处理政事。与政事有关联的是日朝。日朝在洪武时主要是指早朝,每日举行,初在华盖殿举行,后多在奉天门举行。

永乐七年十月,早朝制度有所变化。当时永乐皇帝巡狩北京,北京此时已是冬气严凝,繁琐的仪式,百官依次奏事,官员久立不堪,于是仪式与奏事分开。简短的仪式后,大臣们到右顺门内便殿依次奏事,无事者则退还各自衙门办公。这就是通常说的“御门听政”。

明朝日朝制度还有两次大的变化,一是在宣德十年正月,当时明英宗即位,时年9岁,不可能整日上朝,于是停罢午朝,同时简化早朝奏事程序。《寓圃杂记》卷一记:英宗以幼冲即位,三阁老杨荣等虑圣体易倦,因创权制。每早朝,止许言事八件,前一日先以副封诣阁下,豫以各事处分陈上。遇奏,止依所陈传旨而已。此时上朝已无实际上的意义,只是一种象征,即表明皇帝依然是国家的主宰,皇权没有旁落。景泰时虽然一度恢复午朝,但时辍时复,不成制度,以后午朝基本不复存在。

二是在隆庆六年(1572)五月,当时明神宗即位,内阁张居正等人以“圣龄冲幼”为由,对早朝制度进行变动,减少早朝的次数,定为每逢三,六,九日上朝,也就是从每月每日上朝改为每月上朝九次。

这一改动一直延续到明末。

网络配图

清朝皇帝很少在故宫办公

清朝没有一早就聚集官员站班议事的制度,而是由内阁向皇帝汇报政务。总的说来,不过是让皇帝知道一下而已,大权实际上都操在内阁大臣手中。当时未成年的顺治皇帝、康熙皇帝,早起还要上学,因此召见或者觐见,都安排在皇帝放学之后、午饭之前。

如果有重大政务,则随时召见,地点并不固定,一般选择就近召见。康熙成年之后,沿袭明制进行“御门听政”,冬春季早上六点,夏秋季早上五点,先在乾清门,后来改在太和门听取官员汇报。这倒是有点儿像是早朝。像康熙年间着名的抗击沙俄的雅克萨之战、平三藩等重大决策,其实都是在“御门听政”中决策的。康熙、乾隆之后的帝王逐渐疏懒,到咸丰年间,“御门听政”完全废止了。

清朝的皇帝大部分时间并不在故宫办公。比如,康熙皇帝就喜欢在“畅春园”议政。康熙二十三年(1684)和二十八年(1689),康熙皇帝先后两次南巡,其间深为江南山水和园林所感染,返京后即命宫廷画师吴人叶洮在明代清华园基址上仿江南园林建造皇家“御园”,以作“避喧听政”之用,这座园林就是后来的“畅春园”。

畅春园建成以后,康熙皇帝很喜欢这座园子,为此还专门写有《御制畅春园记》一文。由于这里“酌泉水而甘”,实在是养颐的胜地。所以除了要举行重大庆典外,康熙皇帝就经常在畅春园内听政。此后,每年大部分时间雍正皇帝都在“畅春园”内度过,直至去世。

据后人的详细统计,康熙皇帝自康熙二十六年(1687)二月二十二日,首次驻跸畅春园,至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病逝于园内寝宫,凡三十六年,每年都要去畅春园居住和处理朝政。三十六年间累计居住畅春园257次3800余天,年均驻园7次107天。最短者为29天,最长者为202天。可见畅春园在康熙朝的重要性。

网络配图

为了听政之便,康熙皇帝便把附近的园林都先后赏赐给他的儿子们居住。其中最为着名的就是康熙四十八年在畅春园的北边,修建了“镂云开月”景区,并赏赐给皇四子胤祯居住。胤祯即后来的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即位后,把圆明园升格为皇家御园,雍正对它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将原中轴线往南延伸,在南部建成了具备上朝、理政功能的正大光明殿和勤政亲贤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用以“避喧听政”,形成宫廷区的“外朝”部分,并与后湖四周帝后嫔妃居住的“内寝”部分共同组成了相对独立的御园宫廷区,俨然是皇城大内的缩影。宫廷区的布局基本按中轴线左右对称的格式,自南而北形成完整的空间序列。在雍正园居期间,它成为清帝国的政治中心。这就是雍正所谓的“建设轩墀,分列朝署,俾侍直诸臣有视事之所。构殿于园之南,御以听政”。

乾隆皇帝同样喜欢在圆明园办公,以1775年为例,乾隆留在圆明园的时间共计168天,大约占一年当中43.86%的时间,其它的时间有105天在紫禁城,66天在热河的承德避暑山庄(从8月到10月),44天在孔子的故乡曲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忠疑之术”残害了哪些名臣良将?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将领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体现了信任的重要性。确实如此,带兵打仗自然要选择信得过的人,不然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当然信任也是双方的事情,不仅你要做到信任别人,更重要的是要别人信任你。自古很多名臣就死在了这条原因上,因为帝王的怀疑最终惨遭杀害。“忠疑”一词,源出《反经》。是大诗

  • 朱元璋挚爱马皇后:真正母仪天下的典范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马皇后在历史上堪称母仪天下,因此,不管是史书上记载还是民间流传,关于她的故事有很多。图片来源于网络据记载,在朱元璋还未称帝前,马皇后曾经几次救了她的丈夫。有次,朱元璋被郭子兴关禁闭,禁止有人给他送食物。马皇后知道后偷偷给朱元璋做了烧饼,但因为被义母撞见而把饼藏在怀里,等拿出时胸上的肉已经被烫焦。义母

  • 史上最会演戏的皇帝 爱妃死了竟哭七天!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用来证明皇太极大奸大伪的资料和史家用来证明皇太极至诚至善的资料,是一份。网络配图国内史家阎崇年先生登上电视讲清史,讲到这样一件事:正当皇太极发起锦州战役、将锦州围困得水泄不通之时,这时候后方传来消息,皇太极最宠爱的妃子关雎宫宸妃海兰珠病重,“是夜一鼓,盛京使至,奏宸妃疾笃,上即起营”……听到这个

  • 历史上汉文帝刘恒宠姬慎夫人是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汉文帝刘恒的宠姬为慎夫人,史书上对慎夫人的记录不是很详细,关于她的出生年月更是不详,只知道慎夫人是邯郸人,长得十分美艳动人,并且擅长音律和歌舞,深得汉文帝的喜爱。图片来源于网络在相关书籍,有记录慎夫人和刘恒的事情。公元前177年,正好到了秋天,长安郊外的花园中,开满了各色各样的花朵,这些花朵异常繁盛

  • 诸葛亮死的时候 刘禅为何要杀死出谋划策的李邈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死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血腥的杀人事件,原由是怕马屁拍出了杀身之祸!受到架空打压的益州籍官员李邈,对为诸葛亮进行十分肤浅的哀礼尚差别意,找时机对刘禅说道:“西汉时辰的吕禄、霍禹,未必就有谋反之心;文帝、宣帝也不是嗜杀大臣的君主。网络配图前者(指吕后侄儿吕禄)谋反后者(指霍光儿子霍禹)被杀的缘故原由

  • 南朝天子刘彧 登基前由于过分肥胖而被当猪养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刘彧预计是中国历史上有记录的最胖的天子,在他没有当上天子之前,刘彧因身体肥壮,前天子刘子业称他为猪王,在地上掘坑注入泥水,把刘彧的衣服脱光扔进坑里。再用木槽盛饭拌以杂菜,命他像猪一样爬在地上吃。网络配图南朝的宋废帝刘子业由于酷虐被弑后,宋文帝的第十一个儿子湘东王刘彧继位,是为宋明帝。刘彧少年的时辰风

  • 造纸术的发明者大太监蔡伦的功绩及人生悲剧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东汉蔡伦,字敬仲,出生于公元61年。不过关于蔡伦的出生年份历年来都有些争议另一说为公元63年。蔡伦出生在一个铁匠世家,在他之前的几代,家中都以打铁为生。蔡伦年少时在乡里读过书,《周礼》、《论语》这些蔡伦也都读过。他还对周边的生活生产感兴趣,冶炼、种麻、养蚕等,因此,在蔡伦还时少年的时候就已经很有才识

  • 岳飞财产知多少:固定资产竟超3500万文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其实我不是不关注岳飞的抗金事迹和着名战例,事实上从这家伙20岁参军到39岁去世,将近20年戎马生涯中打过的每一场大战役,只要有文字记载的我统统拜读过,而且每拜读一次都会增添一次我对岳飞的崇拜和敬仰。网络配图不过英雄也是人,英雄也跟我们一样离不开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我来关心一下岳飞有多少房子多少地,并不

  • 光绪帝的悲惨童年:时常挨饿 到太监房中找吃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皇帝作为九五之尊,富有天下,锦衣玉食,吃穿问题自然不在话下。如果各位这样认识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皇帝在吃饭上,也有很多自己难言的苦衷。网络配图电视剧《甄嬛传》中,大家知道了宫廷中的一个很严格的饮食规矩——那就是“食不过三”。也就是说,无论多么好吃的菜肴,皇帝和后妃们,最多

  • 因反对杀害岳飞而惨遭流放的大慧宗杲禅师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大慧宗杲禅师生于1089年,卒于1163年,享年74岁。身为一代高僧,大慧宗杲禅师推动了中国禅宗佛教思想的发展。大慧宗杲禅师是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人,大慧宗杲禅师原姓奚,是安徽宁国人士。7岁时,大慧宗杲禅师前往东山慧云寺出家,第二年,受具足戒。不久之后,大慧宗杲禅师外出参访,期间,大慧宗杲禅师拜访过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