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成吉思汗为灭西夏,下令屠城,妇孺不留是真的吗?

成吉思汗为灭西夏,下令屠城,妇孺不留是真的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370 更新时间:2024/1/22 17:25:13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成吉思汗为灭西夏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两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辽、金、西夏、蒙古等强国,因为宋朝始终没能收复燕云十六州,所以绵长的北境一直饱受邻国的军事威胁。最终,辽国被大金国所灭,而金、西夏、宋朝都败在了蒙古人手里。

其中,蒙古人在灭掉西夏后,不仅摧毁了西夏的政权,更是彻底毁掉了西夏的民族文化,以至于现在史料上对西夏的记载都寥寥无几。在史学上,一直有一个说法,说蒙古在灭掉西夏之后,奉成吉思汗遗命屠城,妇孺不留,最后还要在西夏皇陵上挖地三尺。成吉思汗去世前,真的留下这个遗言了吗?

西夏地处中国的西北部,强盛时期的西夏疆域横跨现在的宁夏、甘肃、内蒙古、青海,甚至扩展到了新疆哈密一带。有“东尽黄河、西连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的说法。曾是一时强国,让两宋和金、辽等国十分头疼。然而,西夏在经历十位帝王之后,国道中落,最终惨遭灭国。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志向远大,意欲吞并金朝和西夏,但金、西夏两国结盟,成吉思汗采取“先弱后强”的策略,先逼西夏联合蒙古攻打金朝,破坏两者的关系后,开始攻打西夏。在成吉思汗眼中,西夏国已经衰弱,灭掉西夏可谓“唾手可得”,但成吉思汗没想到的是,西夏全民尚武,为了保卫国家,西夏人扛住了成吉思汗连续6次的攻打,坚守了22年之久。

其实,西夏之所以能扛22年,一方面是西夏人英勇抵御外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蒙古国为了征服其他部落,无暇持续进攻西夏。而西夏国主十分圆滑,每当蒙古大军前来攻打时,必倾尽全力抵抗,当抵挡不住时,又求和归降。当蒙古大军撤走,西夏国力稍有恢复,立即反叛。在22年时间内,西夏多次投降,又多次毁约,最终形成了“一打就降,一撤便叛”的反复局面。这让成吉思汗非常愤怒,但因为蒙古军远征欧亚,西夏问题迟迟没有解决。公元1226年,65岁成吉思汗第六次征讨西夏,蒙古大军迅速拿下黑水城,甘州、沙州、肃州等重要城池陆续失守。西夏献宗惊恐而死,他的侄子李睍登基,是为西夏末帝。

当年八月,蒙古人攻下灵州,西夏全境几乎都已沦陷,唯有西夏都城中兴府还在坚持。成吉思汗知道,只要攻下中兴府这个西夏最后的领土,西夏问题就彻底“解决”了。然而,中兴府的军民顽强抵抗,多次打退蒙古的进攻,成吉思汗甚至趁黄河水暴涨之际,引河水灌城,中兴府内百姓死伤惨重,但仍不屈服。次年5月,蒙古军久攻不下,损兵折将,成吉思汗宣布撤军休整,打算补充粮草后再次攻打。一个月后,西夏境内竟然发生地震,中兴府内房屋倒塌,城墙裂痕,再加上当时正值盛夏,瘟疫流行。让本就疲软的西夏雪上加霜,水患、地震、瘟疫让西夏的士兵、百姓逐个惨死,哀鸿遍野,西夏被逼上绝路,史称“王城夜哭”。

在蒙古军和天灾的打击下,西夏军队锐气大减,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天亡西夏”。成吉思汗趁机再次围困中兴府,中兴府城内尸体遍地,矢尽粮绝,西夏末主实在走投无路,出门向蒙古投降,提出一个条件:宽限一个月的时间献城。当时成吉思汗病重,同意了这个条件。公元1227年8月,成吉思汗带着投降的西夏末代君主在路过萨里川时病逝,为了防止后方的中兴府生变,蒙古人隐瞒了成吉思汗病逝的消息。

战后,有传言为了防止西夏再次降而复叛,成吉思汗病逝前,留下遗言:杀掉西夏末帝,让蒙古士兵屠城,杀尽中兴府的百姓,妇孺不留;毁掉城池、宫殿、文牒,夷灭中兴府;不仅如此,还让蒙古骑兵踏平贺兰山上的西夏行宫和西夏王陵,甚至不惜挖地三尺,抢掠一切可抢掠之物。

由于蒙古史料和西夏史料都残缺不全,再结合西夏人屡次惹怒成吉思汗,而西夏皇陵的确已经被毁,因此,有很多人对成吉思汗的这个“遗言”深信不疑。实际上,成吉思汗真的留下这个遗言了吗?

先说屠城之事,明朝时期编撰的《元史》,算是对蒙古史料有少量明确记载的正史。在《元史·察罕传》中记载:

会帝崩,诸将擒夏主杀之,复议屠中兴,察罕力谏止之,驰入,安集遗民。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成吉思汗死后,诸将杀掉西夏末帝,但是不是成吉思汗遗言,未可知。(二)屠中兴府,是“复议”而来,也就是说,成吉思汗死后,诸位将领反复商议,决定屠城,并不是成吉思汗的遗言。最后经过察罕的劝阻,并没有屠城。

另外,《元史》还记载,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时曾说过:

“朕自去冬五星聚时,已尝许不杀掠,遽忘下诏耶。今可布告中外,令彼行人亦知朕意。”

意思是说,朕去年冬天碰到五星齐聚的天象,曾许诺过不杀掠,当时忘记下诏。现在可以通告大家,让大家了解我的这一想法。意思很明显,成吉思汗从去年就已经决定“不杀掠”,没有屠城的意思。更不会有这样的遗言。

再说挖西夏王陵一事,这件事在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成吉思汗为何要将西夏王陵挖地三尺,目前有两种说法,第一是破坏西夏的“风水”,第二是,纯粹是要破坏西夏王陵,属于报复心理。

其实,第一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因为蒙古人不讲究风水,成吉思汗遗言挖西夏王陵,几乎不可能。第二种说法,也不太靠谱,当时成吉思汗去世,这对蒙古将士来说是天大的事情,哪有时间去挖西夏王陵。再说,蒙古人要防备西夏反叛,不可能挖皇陵来激怒西夏人。

明朝洪武年间,在贺兰山下发现了西夏王陵的遗址,当时已经是坟墓,而不是陵园。到了近代,考古学家已经在此地发现包括李元昊等9位皇帝的墓坑,虽然有被损毁的痕迹,但没有证据是蒙古人所为。毕竟,时间这么久,也许是盗墓者所为。毕竟,南宋灭亡后,宋理宗的陵墓不也被盗了吗?

西夏、蒙元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但在那个时期,两“国”交战,伤亡惨重,西夏百姓为了保家卫国,也付出过巨大的牺牲,可敬可畏。遗憾的是,“二十五史”中并没有“西夏史”,而蒙古帝国也没有编撰国史的习俗,因此,留下了许多历史谜团,还有后来人探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杨贵妃长得胖又没有孩子 唐玄宗为什么还独宠她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唐玄宗和杨贵妃,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导言中国拥有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这么多年中,中国经历了很多封建王朝的更替,在诸多封建王朝中,唐代算作我国历史上较为兴盛的一个时期,在那时候也算得上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国家,在那一个时期,人们的观念相对而言较为地开放,国家也发展得特别兴

  • 李广的一生兢兢业业,为什么他会难以封侯?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李广,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李广难封”是王勃诗中的句子,意思就是西汉时赫赫有名的飞将军李广难以封侯。李广平时爱兵如子,行军打仗素来敢兵行险招,使得西汉的死对手匈奴闻风丧胆,为官时清正廉洁,家中并无多余财物,又是历经汉文帝、景帝、汉武帝的三朝元老,资

  • 吕布死后赤兔马还生龙活虎,关羽死后它的下场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关羽赤兔马的文章,欢迎阅读哦~赤兔马是董卓从西凉带来的千里马,号称天下第一。它后来跟随吕布,成就了吕布天下第一的威名。吕布白门楼殒命后,赤兔马跟随了新的主人关羽。公元220年,关羽被东吴擒杀后,赤兔马被孙权赏赐给马忠,却绝食而亡。说明这匹马是有灵性的,它不愿苟活

  • 杨坚一生都在深爱独孤皇后 杨坚晚年为何另找新欢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对杨坚和独孤皇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今生与汝相得,誓无异生之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一生我愿意和你相亲相爱,发誓只和你一个人生孩子。谁能相信,这样浪漫唯美、誓言坚定的话竟出自开创了“开皇之治”的隋文帝杨坚之口。公元581年,北周静帝禅位于外公杨坚,隋朝建立。杨

  • 吕雉去世后,权倾一时的吕氏家族怎么衰落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180年,执掌大汉帝国八之久的吕后去世了,吕后的去世标志着大汉的江山,将重归刘氏家族。对于这种结果,吕后是不放心的。她深知如果吕氏家族失去权力,将有可能遭遇灭顶之灾。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为了保全吕氏家族的血脉,吕后在临死前封吕产做相国,让其掌握南军。封吕禄为上将军,

  • 杨士奇被后世尊称为“西杨”,他为何能任内阁首辅二十一年?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孔子被尊称为什么圣,杜甫被世人尊称什么,孟子被后世尊称为

    杨士奇,原名杨寓,字士奇,号东里,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杨士奇自少失父,游学四方,至朱允炆时才受召修撰《明太祖实录》,授翰林院编修。明成祖继位,迁太子侍讲,辅助明仁宗,迁礼部侍郎、少师、华盖殿大学士,担任兵部尚书。他依次经历五朝,任内阁辅臣四十余年,任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等同舟

  • 立下赫赫战功的西汉名将李广怎么会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李广(?-前119年),陇西成纪人,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汉景帝时,李广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李广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对于李广来说,不仅在镇守西汉边境,抵

  • 杨玉环作为李隆基的儿媳 作为丈夫的李瑁为何会忍痛割爱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李隆基和李瑁,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寿王李瑁虽是李隆基和武惠妃所生,但因武惠妃之前所生儿女皆早早夭折,其实李瑁是寄养在宁王李成器家中长大的。但这却不能抹杀,寿王李瑁是武惠妃长久把持后宫的重器。不然武惠妃也不会害死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从而想方设法迫使李隆基立自己的儿

  • 杨溥被世人称之为“南杨”,他又是如何得到明仁宗的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杨溥,字弘济,号澹庵。明代初期政治家、作家,内阁首辅,与杨士奇、杨荣合称“三杨”,因居地所处,世人称之为“南杨”。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杨溥出世在湖广石首。他与杨荣同是建文二年(1400年)举人,授翰林编修。永乐初期,杨溥任太子洗马,变成皇太子朱高炽的东宫僚属。太子

  • 马超看不起同样名声显赫的张飞,背后真相是?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里有一段,说张飞骂阵:关下马超单搦张飞出马,关上张飞恨不得平吞马超,三五番皆被玄德当住。看看午后,玄德望见马超阵上人马皆倦,遂选五百骑,跟着张飞,冲下关来。马超见张飞军到,把枪望后一招,约退军有一箭之地。张飞军马一齐紥住;关上军马,陆续下来。张飞挺枪出马,大呼:“认得燕人张翼德么!”马超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