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侯君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为什么会卷入太子谋反案件?

侯君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为什么会卷入太子谋反案件?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897 更新时间:2024/2/15 19:12:31

侯君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侯君集,男,汉族,约公元592年生,寿命52岁。属相鼠,星座约为处女座,陕西旬邑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参与太子造反,李世民亲自审问后哭了。

《新唐书·列传十九》记载“承乾事觉,捕君集下狱。楚石告状,帝自临问,曰:我不欲令刀笔吏辱公。君集辞穷不能对。”

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发后,侯君集因此被捕入狱。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又告发他的具体事实,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临问,说:“我不想让刀笔吏污辱您。”侯君集羞愧辞穷,而不能回答。

“帝语群臣曰:君集于国有功,朕不忍置诸法,将丐其命,公卿 其许我乎?君臣皆曰:君集罪大逆不道,请论如法。”

太宗对群臣说:“侯君集于国有功,我不忍心置之于法,想免其死罪,各位能答应我吗?”群臣都说:“侯君集之罪,大逆不道,请依照法令处决。”

“帝乃谓曰:与公诀矣, 今而后,徒见公遗像已!因泣下,遂斩之,籍其家。”

唐太宗没有办法,便对侯君集说:“与您永别,从今以后,如果要想您,只能看您的遗像了!”唐太宗因此伤感得哭泣泪下,随即将侯君集斩首,并抄没其家。

侯君集临刑神色不变,对监斩官说“:我岂造反者乎?竟落到如此地步!但我曾为大将,破灭两国,望能告知陛下,免坐一子以守祭祀。”唐太宗闻知,宽恕其妻及一子死罪,流放岭南。

“侯君集,豳州三水人。以材雄称。少事秦王幕府,从征讨有功,擢累左候、 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预诛隐太子尤力。”

侯君集以才力雄豪著称,年轻时在秦王李世民府中工作,跟从征讨有功,历任副处级的左虞候、少校军衔的车骑将军,封为正县级的全椒县子。在玄武门之变,参与诛除隐太子尤为得力。

秦王李世民即位唐太宗后,迁任少将军衔的左卫将军,进封为潞国公,享受封邑一千户。贞观四年(630年),迁任上将军衔的兵部尚书,不久又任正部级的检校吏部尚书,参议朝政。

侯君集后升任副国级的吏部尚书,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侯君集起身行伍之中,平素不知学问为何物;及为贵臣之后,方才喜好读书。掌管选举考课时,竟然课目分明,颇有时誉。

侯君集受命征讨位于新疆吐鲁番的高昌国有功,但是,配没罪人不奏闻朝廷,又私自收取珍宝、妇女,将士因此也盗取宝物,侯君集不控制。返回京师后,有关官员弹劾其罪,下诏君集入狱接受审讯。

省部级的中书侍郎岑文本劝谏说:“高昌有罪,朝议认为路途遥远,打算置之度外而不问,惟陛下运用独见之明,授予决胜之略,君集方才如期平定。

现在推恩慰劳将帅,从征之人尽受重赏,不过几天,又交付法吏,天下臣民闻知此事,必说陛下只记其过而忘其功,无以勉励后人。况且古时命将出征,胜敌有重赏,不胜受严刑。

当其有功之时,即使贪财好色,也蒙爵邑之赏;如其无功,虽勤俭清廉,也不免斩首之刑……陛下应当宽宥君集,使他重登朝列,以勉励有功之人。”唐太宗明白过来,释放了侯君集,而不问其过。

侯君集自恃有功,而以贪冒之罪被逮,心中怏怏不平。恰逢张亮出任中将军衔的洛州都督,侯君集故意激怒张亮说:“为何事被排挤出京?”

张亮说:“是您排挤,还能怪谁呢?”侯君集说:“我平定一国回来,触惹天子发怒,怎能排挤您呢?”随即挽起衣袖,说:“沉闷受压,活得没意思,您能造反吗?我可与您同反。”

张亮暗地奏闻此事。唐太宗说:“您与君集都是功臣,君集独自与您相语而无验证,怎么办呢?”便不问其事,而对待君集如初。

皇太子承乾屡犯过失,担心被废,闻知君集不满,因而通过君集女婿厅局级的东宫千牛贺兰楚石,私引君集进宫,问以自安之计。君集举起手对他说:“此手当为陛下效劳。”

又派贺兰楚石对李承乾说:“魏王得宠,陛下若有诏书征召,希望不要轻易入宫。”承乾采纳其策。但君集常常害怕阴谋泄漏,惶惶而不自安。

有时夜半惊起,其妻觉得奇怪,对他说:“您是国家大臣,为何这样呢?如有犯罪之事,应当自归其罪,性命还可保全。”侯君集不听其言。后来,果然谋反,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国学名篇《千字文》有言“资父事君”,直译为侍奉父亲与君王,就要严谨而恭敬。起初,太宗命令李靖教给君集兵法,过后君集上奏说:“李靖将会谋反,兵事隐微之处,不肯告诉我。”

唐太宗为此责备李靖。李靖说:“如今中原无事,臣所教之法,足以制服四夷,而君集却想学尽臣之谋略,这是君集想要谋反。”

李靖为正部级的右仆射,君集为正部级的兵部尚书,一同回省,侯君集乘马过门好几步才发觉,李靖对人说:“君集大概有什么异谋吧?”后来果如其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宋度宗全皇后,她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对全皇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全皇后,女,汉族,约公元1243年生,寿命约36岁。属相兔,星座约为双鱼座,浙江绍兴人。南宋悲情皇后,宋亡后随儿皇帝押解元大都,结局比死还惨。《宋史·列传第二》记载“宋亡,从瀛国公入朝于燕京。后为尼正智寺而终。”1276年,南宋灭亡

  • 郭惠妃与朱元璋所生的三子二女,结局分别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建文四年(公元1402)六月,燕王朱棣率军抵达金川门下,负责驻守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立即打开金川门,让朱棣率燕军进入京师,建文朝从此终结。谷王朱橞是朱元璋的十九子,他的生母是郭惠妃,郭惠妃是滁阳王郭子兴的亲生女儿,马皇后的义妹。郭子兴有两位夫人,都姓张,正室夫人张氏是郭天叙、郭天爵的生母,

  • 清代皇贵妃的存在,对后宫有哪些影响呢?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皇贵妃作为皇帝的妾室中仅次于皇后的人,其中不乏某些皇贵妃,成为太子的生母或抚育过太子的人,她们的地位与身份,都非常的不一般。如果她们能够有政治舞台,那么就可能通过手中的权力来影响皇权,所以清朝的兴衰和此种政治,也是关系很大的,那清代皇贵妃对后宫会有哪些影响呢?皇贵妃在后宫家庭中的作用对于皇宫的婚姻来

  • 郗鉴与王羲之是什么关系?他是如何维持东晋稳定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对郗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郗鉴,男,汉族,公元269年生,寿命71岁。属相牛,星座约为巨蟹座,山东金乡人。他是王羲之的老丈人,爱子之切,这个举动感动得人直想哭。《晋书·列传第五十》记载“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 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

  • 在进行金钱与爵位赏赐的时候,赵匡义与李渊有何区别?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赵匡义的故事。“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这是《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四》中岳飞的一句话。岳飞说这句话的时候,还是没有看清宋朝君臣的普遍理念,更不知道宋朝不但文官爱钱,就连武将也爱钱如命:

  • 李承乾到底为什么会被废除太子之位?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在揭开这个答案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李承乾!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李承乾是唐太宗的嫡长子,出生于公元619年,母亲是文德皇后长孙氏!因为李承乾出生于承乾殿,因此取名李承乾,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是李承乾的名字是李渊给起的!有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李承乾8岁时,便被李世民立为太子,而

  • 班彪的人生有多成功?他的儿女们有着怎样的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对班彪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班彪,男,汉族,公元3年生,寿命52岁。属相猪,星座约为水瓶座,陕西咸阳人。东汉班彪的成功人生:不光自己牛,而且儿子女儿比他还牛。《后汉书·班彪列传》记载“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祖况,成帝时为越骑校尉。父稚,哀帝时为广平太守。彪性

  • 郭子兴为朱元璋付出了多少?他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郭子兴在朱元璋崛起道路上,是最为重要的人物,也是朱元璋的老上司、岳父。可是朱元璋和岳父的两个儿子们,却不是相处得很好,与大明的诸多功臣享受荣华富贵不同,郭子兴的儿子们,都没活到明朝的建立。在朱元璋崛起之前,郭子兴是个广交好友的“富豪”,身边结交的朋友极多,也是这样的背景下,郭子兴得以组织第一支“军队

  • 请周亚夫吃饭却没有给他筷子,汉景帝为何要这么做?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汉景帝的故事。周亚夫是西汉名将,太尉周勃的次子。汉文帝时期,袭封绛侯的侯爵,出任河内太守,驻守细柳营,抵御匈奴的进犯,保护京师的安全。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等七国发动叛乱。

  • 吕雉实权在握没有选择称帝是为何?哪些原因导致的?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执政能力和政治手腕绝不逊于武则天的吕后,为何没有选择称帝?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作为汉朝第二位实际执政者,吕后在历史上的评价并不好,甚至被冠以“天下第一毒妇”的称号。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皇后和皇太后,以及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后第一个临朝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