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西汉著名政论家贾谊为何不被汉文帝重用?

西汉著名政论家贾谊为何不被汉文帝重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501 更新时间:2023/12/31 20:49:01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悲叹贾谊命运的一首诗,在李商隐看来,贾谊的不被重用责任主要在汉文帝,是汉文帝认人不明,浪费了贾谊的一腔才情和报国之志。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或者说,这应该只代表了文人的观点,但不代表政治家的观点。政治家的观点和文人的观点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不评判对错,只是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个问题,这样才能更理性、更客观。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汉文帝时期的政局

吕后当政时期,刘邦的儿子和嫔妃们大多结局非常凄惨,汉文帝的母亲薄姬却因为本就不受宠而免于被吕后杀戮的命运。因为地位低微,薄姬与刘恒母子不得不谨小慎微地生活在宫廷中,直到被封为代王的刘恒在封国就任,这种处事谨慎的作风仍然被保持的很好,除了要避开吕后的锋芒,以免招来杀身之祸之外,还因为刘恒天性仁厚,老成持重,恭谨行事更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选择。

在诛除吕后一族势力之后,在群臣反复的考虑和各种利益的相互妥协中,也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一向被边缘化的代王刘恒母子被迎回宫中,做了大汉王朝的新主人。

在大汉王朝建立之前,天下陷入战乱已久,刘邦定鼎天下之后,还没来得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经济收入,就已经离开人世。吕后虽然继承了刘邦的事业并有所发展,但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时间还太过短暂。刚刚趋于稳定的大汉王朝并不富裕,而且还面临着匈奴之患。

因为白登之围,刘邦认清了匈奴的实力,决定用和亲的方式缓和汉匈关系,和亲之策在吕后和文帝、景帝的时代得到延续。作为一个王朝的君主,他们难道不想北击匈奴,扬大汉之国威吗?应当说,匈奴之患一日不除,他们就像芒刺在背,寝食难安,但国家的实力不允许他们与匈奴开战。

而此时帝国的大部分权力,被刘邦分封的同性王把持着,汉文帝之所以能顺利即位,既有赖于朝中重臣的支持,也有赖于那些同性诸侯王们的支持。汉文帝从道义上来说,不能拿那些同性王开刀;从权力的实力上来说,也没办法拿拿那些心怀不轨的诸侯王怎么样。更何况,历经磨难的汉文帝深刻认识到,当自己实力不够强大时,只能暂时忍耐,团结、稳定、求发展才是当下的正确路线。

汉文帝一面以自己作为天下道德的楷模来约束诸侯王的不法行径,一面对诸侯王们的一些行径听之任之,但是并不解决问题,反而滋长了诸侯王不服管辖的骜气焰。

汉文帝表面上表现得风平浪静,实际上却很想将权力收回自己手中,放眼朝中,没有多少人明白他内心的想法。正在他感到苦闷的时候,贾谊出现了。汉文帝发现,这个涉世未深、头脑聪敏,用勇气,有理想改变整个王朝走向的年轻人,十分理解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

贾谊的主张及其性格

贾谊本是河南洛阳人,在汉文帝登基之初被举荐到朝廷,汉文帝起初很欣赏贾谊,让他做了博士。古代的博士是一种官职,在出任博士期间,每次汉文帝面临问题,要臣下提出对策,贾谊都能对答如流,得到汉文帝和同僚们的一致赞誉。仅仅一年后,贾谊就被汉文帝提拔为太中大夫。但之后事情的发展就远远没有那么顺利了。贾谊看待当时的社会问题有一定的前瞻性,但也有偏激的一面。这种偏激的态度也反映在他给汉文帝的上书中:

贾谊认为当时的局势犹如置身于底部已经起火的积薪之上,是十分危险的。一是诸侯王势力过大;二是匈奴边患威胁,而国家财政匮乏,没有积蓄。第三是礼制混乱,君臣无别。不得不说,贾谊的目光是非常敏锐的,这些问题也是显然存在的,但是不像他想得那么严重。

汉文帝时期,各种社会危机在皇帝和重臣的努力下暂时得到缓解。所以贾谊对事实情况中不利因素的夸大,一方面是他生性敏感,有些小题大做的原因;另一方面,他也许非常急切地希望自己得到汉文帝的重用,所以刻意夸大事实,以便引起足够的重视。

不得不说,汉文帝是一个很有胸怀的君主,起初贾谊写这样的奏疏,汉文帝都看到了他的优点,而忽略了他的缺点。但一个再虚心纳谏的君主,明明自己治理国家,已经做得不错了,还总是被人夸大社会危机,说一些虽然有一定道理,却不切实际的话,这是谁也无法接受的。

贾谊在自己的奏疏中,也提到过像汉武帝时施行“推恩令”的主张,包括要求改正朔、服色,定官名,兴礼乐的措施,看起来都很好,但是时机还不成熟,当时的皇权没有集中到中央一声令下就可以进行这样大动作的改革。

当时诸侯王们的子孙还不够繁盛,所以“分家”的愿望不强烈,而且在诸侯王们看来,这就是赤裸裸地削弱他们的权力,他们又怎么能甘心被削弱呢?这时他们是完全有实力与皇权抗衡的,那么这些政策一旦被颁布实施,就会造成朝廷与诸侯王国的分裂,甚至诸侯王会蜂拥而起,推翻朝廷,这样的结果显然是汉文帝不愿意看到的,也是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的。

另外,贾谊的一些主张是幼稚、并且自相矛盾的。比如贾谊希望汉文帝以德服人,通过对匈奴宣扬大汉天子的诚信、慈爱,以仁义来感化匈奴,那么一定会使匈奴自愿归附汉朝。对于愿意投降的匈奴,要用华丽的衣服,珍贵的礼物,奢侈的事物来诱惑,让其他匈奴看到投降汉朝的好处。

首先,以匈奴的领导者崇尚武力、残暴不仁,只靠仁德是不能使其归顺的,给他越多的宽仁与赏赐,反而会让他变本加厉地掠夺。其次,朝廷财政吃紧,自己的民众尚且不能过上富庶的生活,连皇帝也必须克制自己享乐的欲望,这个时候还要拿出大量的钱财,去赏赐匈奴的降者,显然是不可行的。

根本的原因是,贾谊年轻气盛,所提出的一系列举措与当时清静无为的国策相左,汉文帝时期的清静无为国策,有其必须如此的社会要求。如果不考虑现实社会的需要,而大张旗鼓地去改革,去推行新政,必然会导致局势动荡。而且当时的百姓们也希望刚刚步入稳定局面的汉王朝施行清静无为的政策,他们已经被长期的战乱折磨得不堪重负了。

事实上,汉文帝、周勃灌婴等人都有对道家思想的偏好,所以他们才共同制定了清静无为的基本国策,这一国策的制定在当时是很明智的,而且在汉景帝时期,和汉武帝初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贾谊却极力批评那些主张对国家提倡无为而治的重臣们,并认为自己才是真正能挽救国家危局的“良医”,贾谊的自以为是,狂傲、无知使他犯了众怒。又由于贾谊的论调并不符合当时社会的客观要求,因此很快遭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反对。周勃、灌婴等人认为留贾谊在朝中,对于国家的发展是有害的,而且贾谊的作为是希望从汉文帝那里得到更多的权力。于是,汉文帝将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让他离开了朝廷。

汉文帝的考量

其实,汉文帝让贾谊去长沙,担任长沙王太傅,虽然是对贾谊的贬谪,但也并不代表不再重用贾谊。

汉文帝早年被封代郡,远离京都,反而在被边缘化的日子里耐心沉淀自己,最终成为汉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汉文帝让贾谊去长沙辅助小皇子,其实并不能排除让贾谊静下心来磨炼自己的心志,收敛性情,等待一个合适自己的时机再去实现自己价值的考量,而贾谊也许并不明白汉文帝的深意。

根据汉文帝的实际行为来看,他只是没有像贾谊一样通过直白而激烈的言辞表明自己的态度。实际上广招天下之兵,对抗匈奴,尝试削弱诸侯王的势力等探索,他也是做过的,只是由于客观原因,并没有太大成效。

根据平生经历来看,汉文帝刘恒是一个老成持重,十分务实,喜欢踏实做事,不喜欢空谈的君主,而贾谊原本就因为太过年轻,一路顺风水水,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喜欢对现实评头论足,却不太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从性格特征来看,他与汉文帝也并不是一种人。

汉文帝让贾谊去长沙,也许正是因为看清了贾谊的特长在于教导小皇子读圣贤书,远离政治核心,远离那些老臣们的攻击,安心做自己真正擅长的事,对贾谊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全呢?

可惜贾谊对自己的定为与实际能力不符,又自视甚高,内心又很敏感,于是在被贬长沙之后,常常以为自己年寿难永,整日沉浸在不被重用的消极情绪中。梁王坠马,更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以汉文帝之英明,也许并不会加罪于他,然而贾谊却过于悲观和自责,终于搭上了自己年仅33岁的生命!

结语: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屈原和贾谊合为一传,说明贾谊和屈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实际上,贾谊的时代比之于屈原已经好太多了。贾谊如果善于等待时机,如果能看清形势,也许就可以避免自己的悲剧。生在好的时代,遇到开明的君主,认识却脱离现实,性格脆弱敏感,也不会有好结果。怎样面对逆境,调节心态永远比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更值得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灌婴与周勃有哪些相似之处?他有哪些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对灌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们习惯上把生活年代相同、人生经历近似、功业成就比肩的人物并称,比如李杜,又如绛灌,绛指绛侯周勃,灌指颍阴侯灌婴。灌婴和周勃,真的有太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出身贫苦,周勃以编织为业,灌婴以贩缯为业;在刘邦称沛公之后,他们先后以中涓身份跟随

  • 他是北魏的忠良贤臣:郦道元的一生有多传奇?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郦范为青州刺史。终其一生,四处游历,命途多舛,仕途坎坷。一部水经注,留存千百年,为官忠正直,命终丧黄泉。这位在地理、文学上带给后世巨大影响的北魏忠良贤臣,四句二十字,便概括了他的一生。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

  • 周勃:迎立汉文帝的关键人物,他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对周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宋代有一位诗人,名叫徐钧,他写过一首诗,表达了对西汉重臣周勃平生遭际的慨叹:功成无罪付廷平,借援东朝始得生。若使当时逢吕后,诛夷又是一韩彭。立下汗马功劳的周勃无罪入狱,靠国舅薄昭和薄太后之力才得生还;这还是幸运的,如果在吕后当政之时,

  • 霍去病的死司马迁都没有详细记载 霍去病到底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霍去病死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有人说他是因为染上了瘟疫而死,还有人说他是功成身退,不过这两个理由往深了研究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关于染瘟疫的说法,要知道如果一个人染上了瘟疫是必死无疑的,这种病症在当时来说可是不治之症,如果他真的不幸染上了瘟疫,那必然是没得救

  • 卫青生前对汉朝有功 死后汉武帝为何要对他家族进行大清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卫青大家族,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卫青的人生经历可以给人很多启发,明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最终靠的仍然是才华,理解“伴君如伴虎”最终难逃厄运的悲凉。自刘邦建立汉朝后,一直都面临匈奴的侵扰,汉武帝登基后就立志反击匈奴。此时的汉朝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已经积累下不少财

  • 魏延俨然成了蜀汉的柱石,为何最后却死于谋反之罪?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魏延,字文长,初以部曲随刘备入蜀作战,后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汉中地理位置及其关键,而且有长期对峙的态势,需要有勇有谋的将领,这也是刘备选择由魏延镇守此地的

  • 张苍为什么继任西汉丞相?他有哪些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对张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人生七十古来稀,然而就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之际,出了两位年逾百岁的著名人物,一位是南越武王赵佗,一位是汉文帝时期的丞相张苍。张苍是阳武人(今河南省原阳县),生于战国末期(公元前256年左右)。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丞相灌婴

  • 东方朔为何经常娶妻 同僚弹劾汉武帝为什么不责怪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东方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谋士似乎都是在乱世中的比较出名,比如张良,司马懿,荀彧,元末明初的刘伯温等等,但是东方朔不同于这些人,东方朔是和平年代出名的谋士。东方朔出名出名就在他的奇、他的怪、他的与众不同,这也是当时的皇帝汉武帝欣赏他的地方。东方朔最大的特点就是才思敏

  • 汉中之战后,许褚为何就没有担任曹魏的先锋大将了?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许褚到底有多猛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除了裸衣斗马超的经典之战外,他在投身曹操帐下之前,便已经聚拢宗族和当地壮丁来抗击贼寇。在一次与流寇争夺财物的战斗中,许褚曾在两军阵前只身拽着牛尾拖行走了百余步。试想,许褚的力量和勇气是多么惊人!正因如此,在场的贼人吓得不敢近前

  • 在三国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哪些人的死值得我们去研究?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也是一个个福主名将应运而生的时代。这样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视人命如草芥的时代,似乎死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这几个人的死却值得我爱历史网去谈谈,因为他们实在是死的太悲催了。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三国时期蜀汉着名的将领,深受刘备的器重,甚至在刘备入蜀之后,直接就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