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世民的贴身保镖:刘仁愿有多厉害呢?

李世民的贴身保镖:刘仁愿有多厉害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168 更新时间:2024/2/4 22:10:13

李世民曾经有一男一女两个保镖,都非常厉害。以前我写过一文介绍李世民的女保镖高惠通,此女武功高强,相貌不凡,是李世民仇人之女,但李世民却敢于让她做贴身保镖,并将之纳为妾,传为美谈。李世民的“荒唐”:用仇人之女做贴身保镖,还纳为侍妾今天我再说说李世民的男保镖刘仁愿,他的故事就大不一样了,传奇色彩中带着挥之不去的悲凉。

01力能搏兽,李世民让他做贴身保镖

刘仁愿出身颇不凡,他乃西晋时期匈奴族右贤王刘豹之后,其家族一直住在陕西绥州,是绥州著名的豪杰。李世民贞观年间,有一天到弘文馆去挑选右亲卫,一眼就瞧中了正在弘文馆学习的刘仁愿,于是刘仁愿成了李世民的贴身保镖。

据《刘仁愿纪功碑》上的记载,一次,唐太宗外出巡视,刘仁愿陪同在侧。路遇一野兽对李世民仪仗虎视眈眈,刘仁愿走上前,徒手与猛兽搏斗,将它赶跑,于是得到唐太宗的赏识。可惜,史书上没有说明是什么野兽,也没有描途搏斗过程,不然会十分精彩。

李世民做皇帝后,一直有征服高句丽的想法,贞观十九年(645年),他亲率大军征伐高句丽,未能成功臣服,但刘仁愿在这次行动中表现出色,李世民封刘仁愿为上柱国及黎阳县开国公。后来,李世民又派刘仁愿跟随李勣、程知节苏定方等名将征伐四方,均有不凡表现。

但刘仁愿最在意的是征讨高句丽,征高句丽是刘仁愿建功立业的起点,但高句丽未能成功收服又是一种遗憾。刘仁愿一心想着帮唐太宗抹掉此生遗憾,可是自征高句丽回国,太宗身体每况愈下,无力再领兵东征。公元649年,太宗病逝,传位于九子李治,刘仁愿悲痛之余,只能将希望寄托在青年皇帝李治身上了。

02征讨朝鲜,大败日本,建功立业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决定继承父皇遗志,收服朝鲜诸岛。当时,朝鲜半岛上三个国家,从北到南依次是高句丽,新罗、百济。由于高句丽与唐接壤,对唐有潜在威胁,所以唐决定不惜代价拿下高句丽,解除威胁;而由于高句丽的南面临海国家是百济,唐又决定先占领百济,然后对高句丽实行南北夹击。

公元660年,刘仁愿为副职,随邢国公苏定方东征百济,百济不是唐军对手,大败,国王、太子、百官700余人受俘而臣服。唐政府命刘仁愿率一万军留守百济都城泗沘城,以稳定局势,百济旧臣见刘仁愿兵少,居然发起百济复国运动,并到高句丽和日本搬救兵,围攻刘仁愿。刘仁愿兵力不足,只能一面坚守待援,一面向朝廷求援。唐高宗命青州刺史刘仁轨、右威卫将军孙仁师往救。

这一仗,打得好,刘仁轨与刘仁愿里应外合,不仅再次打垮了百济,而且在白江口一带,四战四胜,大败日本水军,烧其战般400余艘,使得日本千年不敢再冒犯中国。而二刘,即刘仁愿与刘仁轨威名远播。

公元666年12月,李治决定彻底解决朝鲜半岛问题,于是派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攻打高丽,次年,熟悉朝鲜事务的刘仁愿也得到任命,李治要求他从南面进攻,南北夹击。刘仁愿不负圣命,指军本部人马节节胜利,668年6月,高句丽二郡十二城投降刘仁愿,均纳入唐朝版图。刘仁愿完成了李治交给他的任务。668年9月,整个高句丽被唐军平定,李世民、李治征服朝鲜的梦想得以实现。

03受唐高宗李治的猜忌,结局悲凉

刘仁愿功劳大,升迁快,朝廷有人不高兴了。在刘仁愿第2次攻灭百济回朝后,就有流言说他“图谋割据海东”。这只是流言,唐高宗不可能根据流言就处罚一个将军,但唐高宗瞪着警踢的双眼,开始观察他了。可叹,武将出身、性格直爽的刘仁愿却没把流言当回事,他在李治的“敏感期”连续做了二件错事:

第一件事,刘仁愿热衷于留守百济,并与刘仁轨发生争执。

百济覆灭后,刘仁愿班师还朝,由其属下刘仁轨镇守百济。664年,刘仁愿奉命入百济与刘仁轨“换防”,不知为什么,刘仁轨却不愿换防,坚持由自己继续留守百济。刘仁愿则坚持要换,两人相持不下,刘仁轨便上书唐高宗,要求由自己留守,高宗答应了刘仁轨继续留守。这件事本来刘仁愿做得没错,但唐高宗心里怎么想呢?唐高宗会结合之前的流言看待刘仁愿,认为刘仁愿“果然有图谋割据海东之意。”这样的心理,刘仁愿却并未察觉。

第二件事,刘仁愿在灭高句丽的过程中“逗留不赴”。

667年7月,刘仁愿得到东征高句丽的命令,立即赶往朝鲜,然后从南往北进攻高句丽,可是这个过程稍稍慢了些。李治便以“逗留不赴”的罪名,于668年8月派人将刘仁愿押回长安。

回长安后,刘仁愿在唐高宗面前辩解,高宗不愿听辩解而下令处斩,后又觉得有如此大功而处死不妥,改为流放今云南姚安,姚安的具体位置,在现在云南省的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北部。

04后世评说慰英雄

至于刘仁愿遭流放后的结局,十分悲惨,史书记载只有5个字“后不知所终”,也就是说,没有人知道刘仁愿到了那人烟稀少的蛮荒之地,过得如何,是生是死?一代名将,就此殒落,让人唏嘘。

唐高宗时代的御史兼诗人贺遂亮,称赞刘仁愿“既负英勇之材,仍兼文吏之道。”武则天时期的“女宰相”上官婉儿则评价刘仁愿“可谓君子矣”。可见,唐时人们对于刘仁愿所谓的“图谋割据海东”的流言是不认可的。还有,为了纪念刘仁愿,唐军在百济为他立了一座石碑——《唐刘仁愿纪功碑》,仔细记录了刘仁愿的功绩,到今天还挺立在朝鲜半岛上。这对于刘仁愿来说,这是一种难得的安慰。

刘仁愿的悲剧在于,他身为高官猛将,只知奋力建功立业,不知如何揣摩圣意、避嫌避功。这到底是刘仁愿自己的悲剧,还是朝廷的悲剧?#李世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清朝作为清朝最后一位皇帝 溥仪为什么没有子嗣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溥仪无子嗣,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光绪皇帝在位时对于中国和平改造非常支持,但他自幼年便登上皇位,朝廷政务都是慈禧一手操持,直到成年才正式把握政权,可朝堂众臣其实早已慈禧马首是瞻。当年发起的戊戌变法一旦成功,对于中国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可能会走向相当强大的道路。由于当时的领导

  • 后蜀国君投降宋朝后,百姓们为何还纷纷痛哭?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后蜀皇帝孟昶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坑了70多岁的老母亲,让她死不瞑目。而被他寄予厚望的太子孟玄喆就是个坑爹货,将自己的江山葬送了不说,反而帮自己的仇人开疆扩土。怎么一回事呢?这还要从孟昶治理后蜀说起。.孟昶(919-965年),是五代后蜀国君,明德元年(934年)继承父亲孟知祥的帝位,成为后蜀政权的

  • 杜甫晚年为了借钱写下的一首诗,读来令人心酸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一文钱难倒英雄宋太祖赵匡胤在黄袍加身之前,在军中当兵。穷困潦倒,身上经常不名一文。 有一次赵匡胤自己在外面,天气炎热,他恰好路过一个西瓜园。他心想,虽然自己身上没钱,但是可以先吃瓜,吃完后问多少钱,然后说西瓜太贵了,不给瓜主钱,趁机白吃。令赵匡胤没想到的是,在他吃完后,瓜主说“一文钱”,在古代没有比

  • 曹操为何不杀掉与自己有杀子之仇的张绣?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你们知道曹操为何不杀掉与自己有杀子之仇的张绣?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东汉末年,说到和曹操结下深仇大恨的诸侯,应该有两个,分别是陶谦和张绣。一方面,就陶谦来说,东汉末年,曹操之父、前任太尉曹嵩在琅邪躲避战乱,曹操命令泰山太守应劭迎接曹嵩到兖州。《三国志》记载陶谦素来怨恨曹操攻打徐州,派遣骑兵掩杀

  • 光绪皇帝如果熬死慈禧太后 结局会不会好一些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光绪和慈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光绪帝韬光养晦,不和慈禧太后正面抗衡,且能接受洋务派以及平衡守旧派,做到和洋人的周旋与审时度势的妥协与进攻,是有可能混成立宪制的皇帝的。首先,我们可以看出,即使三岁登基的溥仪也能在皇宫中长大,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光绪帝如果活着,且能

  • 揭秘:唐朝中后期的南衙禁军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高宗龙朔元年,发兵远征高丽包围了平壤,但因同年十月铁勒叛乱而不得不放弃继续进攻。“时苏定方奉诏伐高丽,进围平壤,不克而还。高宗敕书与仁轨曰:‘平壤军回,一城不可独固,宜拔就新罗,共其屯守。若金法敏藉卿等留镇,宜且停彼;若其不须,即宜泛海还也。’”此时,唐高宗已经放弃新攻下的百济,要不是刘仁轨立主坚守

  • 和珅死后,丰绅殷德如何对待嘉庆妹妹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据《啸亭续录》中记载:”公主尝对丰绅殷德言:“汝翁爱皇父厚德,毫无报称,惟有见有日彰,吾代为汝忧。他日恐身家不保,吾必遭汝累矣。”这记载的是固伦和孝公主与驸马的在和坤被杀之前的一段对话。即便公主有心帮忙,和珅倒台却是必然,而这也注定了这场婚姻的不圆满。皇室公主与权臣之子的结合丰绅殷德,出生于乾隆四十

  • 满蒙第一美女的孝庄太后究竟有多美呢?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在清朝近300年的历史中,有两位太后极为有名,一个是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另一个是同样名声不小,且形象更加正面的孝庄太后。孝庄太后历经三朝,辅佐两帝,为清朝的入关和政权稳定做出过特殊贡献。由于两人做法不同,所树立起来的形象更是千差万别。在历史的记载中,慈禧太后更像一个毒妇,而孝庄则是一个心善貌美的人儿

  • 张居正一生用心良苦,最后为何没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据《明史`列传》中记载:“汉唐以来,以功业炳史册者夥矣。至若意量广远,气充识定,志以天下为己任而才又能副其志者,则惟明张江陵一人而已。方明隆万之际,明之政已驰矣。自世宗西内静摄,君荒于上,臣纵於下,将嬉于边,士嚣于庠。纪纲万事,群堕于冥昧之中之中。而瓦解土崩之祸,将隐中于晏安无事之日。自非有雷霆之力

  • 南宋大将刘锜最后为什么是悲愤而亡?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在战火四起、战乱频繁的封建时期,朝代更迭乃是常有之事。每一个王朝的兴亡更替都离不开骁勇善战、征战沙场、戎马一生的爱国将领,这些爱国将领不惧牺牲、一身正气,凭借一己之力立下赫赫战功。南宋时期积贫积弱,看似国泰民安的表层下蕴藏着不为人知的惊涛骇浪,它所倡导的和平总是被金人的突然来袭频繁打乱。向使当初身便